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入行論講記》第八冊 第八品 靜慮 第一百四十七節課

  第一百四十七節課

  下面繼續學習斷除珍愛自己的道理。

  此身過本多,德寡奚足誇?

  故當隱己德,莫令他人知。

  我們不應該在別人面前贊歎自己,爲什麼呢?因爲自己的身體、心理、行爲、性格有很多過失,即使有一點功德也不足挂齒,沒有什麼可誇耀的。作爲真正的修行人,應該盡量隱藏自己的功德,縱然有一分功德,也要想辦法不讓人知道,這就是智者的行爲。

  但現在的社會不是這樣,許許多多的人本來沒有什麼功德,卻喜歡誇誇其談,說自己如何如何了不起。前段時間我們這裏有一個新領導,叫慈誠羅珠和我去跟他見面。我們一到他的辦公室,他就開始自我介紹“我在小學如何如何,中學是什麼團幹部”,然後是高中、大學,一直到現在,將所有的功德講給我們聽。當然,我們也沒必要當面製止,但就像麥彭仁波切所說:“自己于己作贊歎,縱是帝釋亦不佳。”

  世間人若不宣揚自己,可能怕別人不知道,但真正的大乘行人,一定要反反複複觀察自己,看內心每天被信心、慈悲心、出離心占據著,還是充滿貪心、嗔心、癡心等煩惱?過失大還是功德大?身體的所作所爲,從早到晚行住坐臥如法還是不如法?是按照《毗奈耶經》或大乘教言所講的那樣去做,還是經常自我放逸,隨心所欲地造惡業?如果經常觀察自己,就會發現自己的的確確不是好人。我本人也有這種感覺,別人說我了不起、功德大,我真的特別慚愧,自己到底怎麼樣不用問任何人,自己是最清楚的。如果說我沒有功德、修行不好,那他已經說出了真相,我特別能接受。

  一個人就算偶爾有點出離心、神通神變,也不值得在人前宣揚。以前噶當派的衮巴瓦尊者有神通,一次他與大家行路時,到了中午沒有飯吃。正當饑餓難耐之際,衮巴瓦以神通得知馬上有人會來送飯,並告訴了大家。當時仲敦巴尊者極爲不悅,聲色俱厲地訓斥他不要驕傲自滿。噶當派和禅宗的大德們,都喜歡隱蔽自己的功德,即使有點微不足道的功德,也不會拿出來炫耀。

  我們平時也應當如此,沒必要到處跟別人說:“我對輪回生起出離心了,我的境界如何如何。”千萬不要這麼講!你這種境界也許是暫時的、偶爾的、不可靠的,沒有什麼可信賴的。在《蓮苑歌舞》裏,金蜂的妻子死了以後,他到蓮喜尊者面前准備出家,當時尊者跟他說:“偶爾厭離天王所幻化,君豈不知此心不久長?”有些人依靠某種挫折變故,對輪回産生了出離心,但今後的日子還很漫長,還會有許許多多快樂,那個時候這種出離心就蕩然無存了。因此,暫時有一些境界的話,自己不值得宣揚。

  我們在上師身邊或金剛道友面前,很容易生起出離心,但是離開他們之後,誠如藏地有些大德所說,修行的境界就會像水裏的石頭。是什麼意思呢?水裏的石頭泡在水裏,看起來很潮濕,一旦拿出來放在陽光下,一下子就變幹了。同樣,有些人在上師道友面前或者正在聽法時,對佛法的信心很不錯,自己覺得境界很高,永遠也不會退轉,可是稍微離開一下,馬上就不行了。

  菩提學會有些道友的行爲,我也打聽了一下,他們在每個禮拜天學習,禮拜一的時候境界不錯,因爲剛剛聽完一堂課,對佛法的信心還可以。如果禮拜六給他們打電話,前一堂課基本上已經淡忘了,後一堂課還沒有接上,那時候的境界跟禮拜一完全不同。假如沒有長期地聞思、長期給自己充電,很多境界恐怕跟不上,因此凡夫人一定要有精進力,自己的功德根本不值得誇耀。

  聽說有個寺院的方丈,他整天都說:“昨晚我又見到觀音菩薩了,菩薩對我說……”人的相續很難以了知,他有沒有見到,我也不好說。但即使真正見到了,有修證的人也不會隨便說。現在很多人不懂佛法,經常在人前炫耀自己如何了不起,其實這樣不是很好。佛陀在《毗奈耶經》中講得很清楚:“不宣自德,不隱己過。”在沒有達到一定的境界之前,最好不要宣講自己的功德。

  噶當派的祖師們一向以隱藏功德爲本,故有“隱藏功德者,邪魔不能害”之說。倘若特意去宣揚自己的功德,很容易遭到別人歧視和一些違緣。華智仁波切講過:“自己功德深隱匿,他人功德張幡旗,魯莽傲慢決不作。”意思是說,將自己的功德盡力隱藏起來,他人的功德就像挂經旗一樣去宣揚,傲慢等不如法行爲在衆人面前千萬不能出現。有些上師還說,如同小偷偷來的東西不會當衆顯露一樣,自己的學問和功德也不要隨便挂在嘴上。薩迦班智達在格言中亦雲:“愚者學問挂嘴上,智者學問藏心底,麥稭漂于水面上,寶石沈沒于水底。”愚者稍有一點學問,哪怕會講一個故事,也到處問人家要不要聽,就像麥稭總是漂在水面上,不可能沈下去;智者的學問不會挂在嘴上,而是全部隱藏在心底,就像藍寶石、如意寶等珍寶,一放進大海,馬上會沈入水底。因此,智者和愚者的行爲有天壤之別。

  大家應該知道,大恩上師如意寶的內在境界、面見本尊、示現未來授記等功德無量無邊,可是在我們面前,除了顯現極少數的夢境或者爲了特意調化個別弟子以外,從來不宣揚神通神變。甚至傳承弟子中有些願意講神通的,上師經常在大衆面前呵斥。他老人家具足許許多多不可思議的境界,但一輩子沒有認定過任何活佛,也沒有在衆人面前顯露自己的功德。

  因此,我希望有些傳承弟子,不管是輔導時也好,在衆人面前也好,不要說“我今天看見了什麼、聽見了什麼”,大多數人都是胡說八道,根本沒有這種境界,卻偏偏喜歡講這些。個別人可能也有一些細微的境界,但這些境界千萬不能在別人面前講。智悲光尊者曾說:“作爲凡夫人,自己的境界不能過多講給別人聽,否則,從此之後這些境界就不會現前了。”米拉日巴尊者也說:“雪山雄獅、森林野獸、大海鯨魚,若能隱藏不露,才會減少危害。同樣,作爲修行人,所修之法、修得的境界千萬不能泄露,不然會招致違緣。若能善于隱藏,必能修成順緣,最後圓滿成就。”所以,大家在保護自己的修行境界方面,應該學習智者的行爲。

  很多居士經常開展一些學習活動,在這個過程中,極少數人整天炫耀自己“我昨天看見什麼,聽到什麼”,這些我覺得不是很重要。如果看見很重要,那《釋量論》中說,你不用依止上師了,依止屍陀林裏的禿鹫就可以,因爲它好幾百由旬以外的屍體也能看得見。而且現在科學這麼發達,依靠望遠鏡、顯微鏡等儀器,肉眼見不到的東西都能見到,聽不到的東西都能聽到,但這些並不是功德。真正的功德就是想幫助衆生,有這樣一顆心最珍貴。從諸佛菩薩的曆史來看,他們成就的因緣就是菩提心,菩提心也是一種利他心,在任何佛陀的傳記中,不具足菩提心而成就的一個也沒有。因此,大家在價值觀上不要搞錯。尤其佛教不興盛的地方,人的行爲總是奇奇怪怪的,所注重的境界也是顛顛倒倒的,這方面務必要引起重視!

  醜叁、攝義:

  往昔爲自利,所行盡害他,

  今爲他謀利,願害悉歸我。

  我們從無始以來,爲了自己的利益,爲了自己的衣食、生命、財産、生活、感情等,一言一行害過無量衆生。不說前世的前世,我們即生中沒有遇到大乘佛教之前,當小孩子的時候,爲了玩具得罪過其他孩童;長大之後,爲了自己的生活也害過很多人和非人。爲什麼害他們呢?就是擔心自己的事情不成功,希望自己一切圓滿。而現在,我們在上師、諸佛菩薩面前發了菩提心要利益衆生,那麼所有的危害、痛苦、折磨,都應該由自己心甘情願承受。

  大家沒有皈依之前,可能傷害過很多衆生。不說別的,僅僅是吃一頓飯,爲了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欲,從小到大故意或無意殺過多少生命?藏地有些小孩甚至在放牦牛時,故意殺蟲的現象也非常嚴重。我們平時譏笑別人、得罪別人、傷害別人,更是無可計數。因此從現在起,大家應該發誓重新做人,否則學得再多也起不到什麼作用。

  發了這樣的心之後,自己能不能做到呢?這一點是可以的。因爲我們擁有殊勝上師的出世間教言,依靠這些教言,成千上萬個修行者已經獲得成就,我們只要做的話,也完全是可以的。甚至一些世間人,遇到修養好的人時,也會改變自己的一生。叁國時有個人叫周處,他在義興(今江浙一帶)非常出名。當然他出的不是美名,而是惡名。因爲他個子比較高,從小就死了父親,沒有讀書的機會,人很野蠻,動辄就用拳頭打人,老百姓都害怕他。義興的河中有條蛟龍,山上有只白額虎,再加上周處,這叁者一起危害百姓,當地稱之爲“叁大禍害”。(我們以前讀書時,也有一些特別野蠻的同學,大家都很害怕他。)

  後來有人想了個辦法,勸說周處去殺死猛虎和蛟龍,希望叁個禍害通過內戰互相殘殺。于是周處立即殺了猛虎,又下河去斬蛟龍。周處同蛟龍一起搏鬥,叁天叁夜都沒有出來,當地百姓都認爲他死了,高興地對此表示慶賀。結果周處殺死蛟龍後,從水中出來了,聽說鄉人爲自己已死而慶賀,方知大家把他當作禍害,因此有了悔改之意。後來他尋訪有修養的名人陸雲,聽從他的教導,洗心革面、改過自新,最終成了非常了不起的忠臣,爲老百姓做了很多有利的事情。

  同樣,我們以前的所作所爲,都是爲了自己的名聲、自己的快樂,一切都是爲自己奮鬥,從現在起,我們扮演的角色不同了,一定要爲衆生造福,把方向改變過來。若能如此,真正的快樂才可以出現。世間上的很多人,心裏很希望自己快樂,但發心與行爲往往背道而馳。龍猛菩薩在《大智度論》中說:“世間人心動,愛執福果報,而不好福因,求有不求滅。”世間人很愚癡,他們的起心動念只耽著世間福報,一味尋求財産、感情,而將寂滅涅槃的無漏大樂棄之不顧,終生奮鬥也沒享受過真正的快樂。《法句經》中有這麼一句:“無樂小樂,小辯小慧,廣求大者,乃獲大樂。”凡夫衆生追求自利,即使得到蘆葦上的水滴般的小利樂,實際上也毫無真實安樂可言,只是一些小聰明而已…

《《入行論講記》第八冊 第八品 靜慮 第一百四十七節課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