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而修持佛法利益一切衆生,才能獲得究竟大安樂。
然而,這個道理很多人都不知道。大城市裏的人密密麻麻,每天都在爲了自己而忙碌,包括有些念佛的人,心心念念就是“我的成就”、“我的解脫”,自私自利的心像毒藥一樣可怕。其實只有放棄對自己的執著,才是成就的唯一妙道。盡管放棄自我有一定的困難,但我們大乘修行人與衆不同的是,自利和他利之間的利弊能認識清楚——如果對利益衆生無動于衷、置之不理,只是想著自己的話,任何美好的願望都不一定能實現。
這些話我在前文中說了很多,但有時候從不同的角度剖析,可以利益不同根基、意樂的衆生。有些竅訣雖然文字很少,但對某些人來說,卻可以讓他頓然醒悟,從此改變自己的一生。所以話不在于多,而在于能不能相應自己的心。禅宗有種說法是:“迷時千卷少,悟時一字多。”明白之後,哪怕一個字也嫌多,用個表示方法就可以了;如果不明白,我在這裏啰啰嗦嗦地講半天,也不一定起到作用。其實真正有信心的人,我一個字都不用說,只表示一下讓他利益衆生,他就會一味地忘我利他,除此之外再沒有別的事情了。可是,如此利根的講者和聽者,現在是很少的。
大家晚上睡覺時也應該想:“今天以前,我整天都是利益自己,害過無量的衆生,那麼從現在開始,我應該去做利益衆生的事情。”當然,每個人的根基、能力、智慧有別,不一定要做得好大好大,佛陀因地時有時候一輩子就救護一個衆生,但也是相續中的一分積累。所以獲得人身以後,其他什麼都不重要,利益衆生的菩提心一定要生起來。不然,臨死的時候空手而歸,確實非常可惜!
莫令汝此身,猛現頑強相,
令如初嫁媳,羞畏極謹慎。
作爲一個大乘修行人,身口意各方面要調柔、寂靜、如法。甚至小乘中的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夷、優婆塞,佛陀也要求不管走路說話都要有文雅的威儀,不能讓這個身體過于頑固不化、傲慢粗暴,覺得天下唯我獨尊,現出一副趾高氣揚的神態。有些發了菩提心的人,心裏有沒有傲慢不知道,但走路、說話很多方面看起來傲氣十足,這是不合理的。一定要在衆人面前調柔寂靜,規規矩矩地爲衆生做事情。我們發心要當衆生的奴仆,自己沒什麼了不起的。有些人什麼學問和功德都沒有,但言行舉止經常流露出傲慢的愚癡相,這是不應該的。
自己的功德縱然超越許許多多人,行爲上也應該極其調柔。打個比方說,剛進門的新媳婦爲了討得婆家喜歡,做任何事情都戰戰兢兢、忐忑不安,行爲上非常羞澀、畏懼。(當然,我這輩子沒有當過媳婦,講出來可能像盲人摸象,很多老菩薩會覺得:“應該讓我來講,這一堂課我來當堪布。”但畢竟我是講者,還是硬著頭皮講吧。)如果她一味地自私自利,所作所爲全是爲了自己,或者沒有做任何事情,婆家就會非常不滿,經常呵斥她。所以佛經中說:“應知菩薩者,譬若新婦。”菩薩應該像剛過門的媳婦一樣,行爲小心翼翼。
有些經典中還說:“發了菩提心的人,應當像新比丘。”新比丘是什麼樣子呢?一個剛受完戒的人,一切威儀非常具足,走路的姿勢也非常特殊,有時候把長長的具鋪在地上——“上師啊,弟子已受叁壇大戒,從今開始過午不食!”許多行爲真的很如法,而且經常提醒旁邊的道友:“我們出家人應該怎麼怎麼做。”但再過幾十年以後,一天掉一個、一天掉一個,很多功德都沒有了,過失就積累出來了。
我真的非常非常佩服上師如意寶,一輩子始終戒律清淨。剛受戒的人謹慎小心是正常現象,並不值得炫耀。前段時間有個剛出家的人,見我們在商量的時候開玩笑,覺得這很不合理:“堪布爲什麼開玩笑啊?所有的時間應該用于修行方面,不能這樣散亂,起心動念都應轉入妙道。”是,剛開始很多人都會這樣。我最初的時候也是如此,但過了十年、二十年以後,會不會這樣也很難說。一句玩笑也不能說,什麼行爲都非常如法,除了真正的修行人以外很難做到。但盡管如此,我們還是應該盡量像新比丘或新媳婦一樣。
在古代封建社會,新媳婦的行爲特別注意。唐代的《新嫁娘詞》中就描寫了這種狀況,中雲:“叁日入廚下,洗手作羹湯,未谙姑食性,先遣小姑嘗。”新媳婦剛過門以後,先讓她休息兩天,到了第叁天,依照習俗要下廚房給公婆做菜。做菜時她特別注意,一定要把手洗幹淨。但婆婆喜愛什麼口味,對她來說尚屬未知數,如果公婆吃起來大皺眉頭,第一次印象就搞砸了,那以後的日子很不好過。因此她想出了很妙的一招——讓小姑(丈夫的姐妹)先嘗嘗羹湯,假如她覺得可以,那就沒有問題了。
現在的新媳婦會不會這樣呢?不一定噢。嫁過去以後,管他叁七二十一,你愛吃不吃。假如婆婆是南方的,東北的媳婦就做東北菜,不管她喜不喜歡吃。但古代是完全不同的,我們藏地也有這種習慣,一個女人嫁出門以後,如果被婆家攆回去了,以後就沒有臉見人了,大家都會輕視她:“啊,某某家的女兒被休掉了,已經成了廢品了!”因此古代的媳婦在行爲上相當小心。當然,我的意思不是說,發菩提心的人都要頭上戴婚紗,變成新媳婦,而是說利益衆生的言行要像新媳婦一樣謹慎。
很多人都認爲自己有菩提心,有一顆利益衆生的心,其實並不是這樣的。有菩提心不是你道理上理解了,而是真正從體會中産生了。産生什麼呢?你所作所爲就是讓衆生獲得成就,白天走路吃飯、晚上睡覺,一切的行爲都要想著衆生,就像新媳婦過門之後,會經常考慮怎麼樣讓所有的人都滿意一樣。若能如此,那說明你真的有了菩提心。所以自己有沒有菩提心,應該可以觀察得出來,用不著去問別人。
我以前也舉過一些例子,就像一個人特別愛財,白天晚上都在想著自己的生意,甚至做夢也會夢到賺一大筆錢。如果我們想著衆生也能這樣,這就是體會上的菩提心。我認識一個搞生意的人,他對事業非常執著,本來很喜歡睡懶覺,但爲了自己的事業,晚上再晚也可以熬夜,早上再早也可以不擦眼睛就出門。若把這種行爲轉移到利他上面來,凡是衆生的事情,就不顧一切去做,那這個人肯定具有菩提心。
在座的有些道友,名相上的菩提心都具足,但體會上的菩提心有沒有呢?自己應該最了解自己。假如隨時隨地一直想著衆生的事情,除此之外沒什麼更重要的事情了,即使別人說你沒有菩提心,實際上你也是具足的。反之,倘若你只是道理上會講“《現觀莊嚴論》和《入行論》中說菩提心具足兩個條件——緣衆生和緣佛果”,但心裏沒有衆生的話,那也沒有必要整天沾沾自喜。
假如具足了菩提心,對身邊所接觸的衆生一定會負責任的。就像這裏所說,自己會在別人面前小心翼翼,生怕得罪了他,一旦別人有點不高興,自己就會很傷心,想盡一切辦法讓他快樂,這就是真正的菩提心。可是我們具不具足呢?大家應該心知肚明!
子二(以行爲主宰心)分叁:一、以對治主宰;二、視爲所斷違品;叁、精通對治方便。
醜一(以對治主宰)分二:一、略說;二、廣說。
寅一、略說:
堅持利他行,切莫傷衆生,
妄動應製止,逾矩當治罰。
我們應該用一些行爲來約束自己的心,分別念非常猛烈時,還是需要一些辦法加以對治。我平時心裏不太舒服、很難以調柔的話,就關起門來大聲念經、念咒語,讓心慢慢集中在聲音上,以這個行爲把心控製住。有時候通過心來約束行爲,有時候行爲也能對心起到作用。我們意樂上、行爲上一定要堅持利益衆生,千萬不能傷害衆生,這是所有行爲中最重要的。
有些講義中說,此偈所言的,是饒益有情戒、嚴禁惡行戒、攝持善法戒的總結。總之還是圍繞那兩條:從正面來講,要盡心盡力地幫助衆生、利益衆生;從反面來講,從現在開始,乃至生生世世,連一個衆生的毛孔都不損害,不得罪衆生,不做衆生不高興的事情,更不用說危害他們最珍貴的生命了。概言之就是“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”,按照大乘經論的觀點,不做自私自利的事情,盡量不害任何衆生,反而要饒益一切有情。
這樣的行爲如果慢慢去培養,到了一定時候,爲一個衆生也願意犧牲自己的一切。晉朝有一位僧群法師,多年一直住在山裏修行,他附近有塊大磐石,石上有清泉流出,茅棚與磐石中間隔一條深溝,上有獨木橋,可以走過去打水。後來有一只野鴨,折斷了翅膀飛不起來,停在獨木橋的中間。大師要去打水時,見它占了獨木橋,動也動不了,想用錫杖撥開,又怕它掉下深溝喪生,于是回來不去打水,最後因缺水而示現圓寂。
蓮池大師在《缁門崇行錄》中贊歎道:“爲保全動物的生命而不顧自己,再沒有比這更慈悲、更偉大的了。或許有人會說:“爲了保全野鴨的生命,忍受挨打的痛苦還可以,犧牲生命不是太過分了嗎?”其實聖者將自己的臭皮囊視如浮泡幻化,只要對衆生有利,甯願將生命如鼻涕口水般丟棄不顧。佛在因地時以身飼虎、割肉喂鷹,也是這種精神所致。那些耽著四大假合之身的凡夫,永遠也是不會明白的!”
所以,菩提心成熟以後,很可能爲了救護一個衆生而犧牲自己,更何況是很多的衆生了。對我們而言,現在主要是這種利他心能不能培養出來?如果能,就像一些藏傳佛教大德所說,那時候你的言行舉止沒有一個是不如法的。
這個法的的確確非常殊勝,關鍵是人能不能跟上它。宗喀巴大師說:“如果人不是大乘,僅僅法是大乘也不夠。”我們所學的這些法,是大圓滿、大中觀以及大乘佛法,可是人的境界沒有跟上的話,法再好也沒有用。就如同買了一臺日本進口的高級電腦,使用者如果特別愚笨,所有的功能全部用不上,那電腦對他來說就像一塊石板一樣沒有用。因此,法殊勝也要與衆生的根基相應,大家首先一定要生起利他之心。古大德也說:“發心不重要,生心才重要。”發菩提心誰都可以發,但真正能生起來的卻屈指可數。
有時候看來,這次推廣《入行論》還是很成功的,相當一部分人跟以前完全不同了。以前一味地爲自己奮鬥,口頭上說的是禅宗法語,但做事情就像腐敗分子一樣,目標完全是對向自己,自我發展、自我前進、自我證悟……而現在修學《入行論》等大乘教言之後,雖然凡夫人難免還有自私自利,這不是靠理論就能斷除的,但因爲諸大德的加持,再加上自己的真正努力,有些人確實能做到不忘利益衆生。佛陀的功德中,不忘利益衆生是最大的功德,《經莊嚴論》雲:“利益衆生事,隨時不過時,所作恒無謬,不忘我頂禮。”《釋量論》宣講佛的功德時也說,佛陀的功德歸攝于兩點,一是以悲心利益衆生,一是以智慧通達萬法。我們每個人也應該向這個方向前進,雖然現在是凡夫,但只要依循佛陀和大德們的足迹,總有一天定會達到目標的。
我們平時的起心動念務必以正知正念來觀察,如果不想利益衆生,反而想要把他殺了、把他害了、把他賣了、把他吃了,那絕對不是修行人。一旦生起了煩惱惡念,一定要強迫去製止,這樣的念頭在世間中也是值得呵斥的,更何況是在諸佛菩薩面前承諾過永遠利益衆生的人了。有些道友在貪心的驅使下,或者嗔恨心的催動下,發菩提心的時候眼淚汪汪,但過一段時間以後,遇到一點小小的事情就“有本事就過來吧”,一邊跑一邊比劃動作。(其實你們有些人打架好像不是很有膽子,有膽子的人不是這樣的。)心中有菩提心的話,不管怎麼樣,都不會害衆生的。
格魯派的修行教言中說,菩提心若要培養出來,有叁個條件:第一、要遣除違緣,忏悔自己無始以來的罪障;第二、要創造順緣,盡量地積累資糧;第叁、一心一意地祈禱諸佛菩薩和根本上師,願相續中的菩提心日日增上,不要減滅。這叁個條件具足的話,菩提心一定會越來越增上,我們應該盡力去這樣做。
凡夫人的發心經常是一種假象,今天天氣好,上師剛講了菩提心的功德,道友們也關于大乘佛法進行了研討,這個時候自己好像根本沒有自利心,發菩提心利益衆生沒有任何問題。但是過一段時間,天氣不好了,今天累了,關系不太好的人出現了,肚子也餓了,這個時候就很容易發脾氣,想打架的動作各種各樣,這種情況不太好。打架的人到底有沒有菩提心,很多大德以前也辯論過。你發心利益天下衆生,但道友對你做一點不如法的事情,你就忍不了,跟佛陀因地時的公案比起來,難道不感到慚愧嗎?因此,我們應該認識到自己不是個好人,修行沒什麼值得誇耀的,在上師面前要好好地祈禱,老老實實當個默默無聞的修行人,這樣功德才會慢慢散發出光芒。
《《入行論講記》第八冊 第八品 靜慮 第一百四十七節課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