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入行论讲记》第八册 第八品 静虑 第一百四十七节课

  第一百四十七节课

  下面继续学习断除珍爱自己的道理。

  此身过本多,德寡奚足夸?

  故当隐己德,莫令他人知。

  我们不应该在别人面前赞叹自己,为什么呢?因为自己的身体、心理、行为、性格有很多过失,即使有一点功德也不足挂齿,没有什么可夸耀的。作为真正的修行人,应该尽量隐藏自己的功德,纵然有一分功德,也要想办法不让人知道,这就是智者的行为。

  但现在的社会不是这样,许许多多的人本来没有什么功德,却喜欢夸夸其谈,说自己如何如何了不起。前段时间我们这里有一个新领导,叫慈诚罗珠和我去跟他见面。我们一到他的办公室,他就开始自我介绍“我在小学如何如何,中学是什么团干部”,然后是高中、大学,一直到现在,将所有的功德讲给我们听。当然,我们也没必要当面制止,但就像麦彭仁波切所说:“自己于己作赞叹,纵是帝释亦不佳。”

  世间人若不宣扬自己,可能怕别人不知道,但真正的大乘行人,一定要反反复复观察自己,看内心每天被信心、慈悲心、出离心占据着,还是充满贪心、嗔心、痴心等烦恼?过失大还是功德大?身体的所作所为,从早到晚行住坐卧如法还是不如法?是按照《毗奈耶经》或大乘教言所讲的那样去做,还是经常自我放逸,随心所欲地造恶业?如果经常观察自己,就会发现自己的的确确不是好人。我本人也有这种感觉,别人说我了不起、功德大,我真的特别惭愧,自己到底怎么样不用问任何人,自己是最清楚的。如果说我没有功德、修行不好,那他已经说出了真相,我特别能接受。

  一个人就算偶尔有点出离心、神通神变,也不值得在人前宣扬。以前噶当派的衮巴瓦尊者有神通,一次他与大家行路时,到了中午没有饭吃。正当饥饿难耐之际,衮巴瓦以神通得知马上有人会来送饭,并告诉了大家。当时仲敦巴尊者极为不悦,声色俱厉地训斥他不要骄傲自满。噶当派和禅宗的大德们,都喜欢隐蔽自己的功德,即使有点微不足道的功德,也不会拿出来炫耀。

  我们平时也应当如此,没必要到处跟别人说:“我对轮回生起出离心了,我的境界如何如何。”千万不要这么讲!你这种境界也许是暂时的、偶尔的、不可靠的,没有什么可信赖的。在《莲苑歌舞》里,金蜂的妻子死了以后,他到莲喜尊者面前准备出家,当时尊者跟他说:“偶尔厌离天王所幻化,君岂不知此心不久长?”有些人依靠某种挫折变故,对轮回产生了出离心,但今后的日子还很漫长,还会有许许多多快乐,那个时候这种出离心就荡然无存了。因此,暂时有一些境界的话,自己不值得宣扬。

  我们在上师身边或金刚道友面前,很容易生起出离心,但是离开他们之后,诚如藏地有些大德所说,修行的境界就会像水里的石头。是什么意思呢?水里的石头泡在水里,看起来很潮湿,一旦拿出来放在阳光下,一下子就变干了。同样,有些人在上师道友面前或者正在听法时,对佛法的信心很不错,自己觉得境界很高,永远也不会退转,可是稍微离开一下,马上就不行了。

  菩提学会有些道友的行为,我也打听了一下,他们在每个礼拜天学习,礼拜一的时候境界不错,因为刚刚听完一堂课,对佛法的信心还可以。如果礼拜六给他们打电话,前一堂课基本上已经淡忘了,后一堂课还没有接上,那时候的境界跟礼拜一完全不同。假如没有长期地闻思、长期给自己充电,很多境界恐怕跟不上,因此凡夫人一定要有精进力,自己的功德根本不值得夸耀。

  听说有个寺院的方丈,他整天都说:“昨晚我又见到观音菩萨了,菩萨对我说……”人的相续很难以了知,他有没有见到,我也不好说。但即使真正见到了,有修证的人也不会随便说。现在很多人不懂佛法,经常在人前炫耀自己如何了不起,其实这样不是很好。佛陀在《毗奈耶经》中讲得很清楚:“不宣自德,不隐己过。”在没有达到一定的境界之前,最好不要宣讲自己的功德。

  噶当派的祖师们一向以隐藏功德为本,故有“隐藏功德者,邪魔不能害”之说。倘若特意去宣扬自己的功德,很容易遭到别人歧视和一些违缘。华智仁波切讲过:“自己功德深隐匿,他人功德张幡旗,鲁莽傲慢决不作。”意思是说,将自己的功德尽力隐藏起来,他人的功德就像挂经旗一样去宣扬,傲慢等不如法行为在众人面前千万不能出现。有些上师还说,如同小偷偷来的东西不会当众显露一样,自己的学问和功德也不要随便挂在嘴上。萨迦班智达在格言中亦云:“愚者学问挂嘴上,智者学问藏心底,麦秸漂于水面上,宝石沉没于水底。”愚者稍有一点学问,哪怕会讲一个故事,也到处问人家要不要听,就像麦秸总是漂在水面上,不可能沉下去;智者的学问不会挂在嘴上,而是全部隐藏在心底,就像蓝宝石、如意宝等珍宝,一放进大海,马上会沉入水底。因此,智者和愚者的行为有天壤之别。

  大家应该知道,大恩上师如意宝的内在境界、面见本尊、示现未来授记等功德无量无边,可是在我们面前,除了显现极少数的梦境或者为了特意调化个别弟子以外,从来不宣扬神通神变。甚至传承弟子中有些愿意讲神通的,上师经常在大众面前呵斥。他老人家具足许许多多不可思议的境界,但一辈子没有认定过任何活佛,也没有在众人面前显露自己的功德。

  因此,我希望有些传承弟子,不管是辅导时也好,在众人面前也好,不要说“我今天看见了什么、听见了什么”,大多数人都是胡说八道,根本没有这种境界,却偏偏喜欢讲这些。个别人可能也有一些细微的境界,但这些境界千万不能在别人面前讲。智悲光尊者曾说:“作为凡夫人,自己的境界不能过多讲给别人听,否则,从此之后这些境界就不会现前了。”米拉日巴尊者也说:“雪山雄狮、森林野兽、大海鲸鱼,若能隐藏不露,才会减少危害。同样,作为修行人,所修之法、修得的境界千万不能泄露,不然会招致违缘。若能善于隐藏,必能修成顺缘,最后圆满成就。”所以,大家在保护自己的修行境界方面,应该学习智者的行为。

  很多居士经常开展一些学习活动,在这个过程中,极少数人整天炫耀自己“我昨天看见什么,听到什么”,这些我觉得不是很重要。如果看见很重要,那《释量论》中说,你不用依止上师了,依止尸陀林里的秃鹫就可以,因为它好几百由旬以外的尸体也能看得见。而且现在科学这么发达,依靠望远镜、显微镜等仪器,肉眼见不到的东西都能见到,听不到的东西都能听到,但这些并不是功德。真正的功德就是想帮助众生,有这样一颗心最珍贵。从诸佛菩萨的历史来看,他们成就的因缘就是菩提心,菩提心也是一种利他心,在任何佛陀的传记中,不具足菩提心而成就的一个也没有。因此,大家在价值观上不要搞错。尤其佛教不兴盛的地方,人的行为总是奇奇怪怪的,所注重的境界也是颠颠倒倒的,这方面务必要引起重视!

  丑三、摄义:

  往昔为自利,所行尽害他,

  今为他谋利,愿害悉归我。

  我们从无始以来,为了自己的利益,为了自己的衣食、生命、财产、生活、感情等,一言一行害过无量众生。不说前世的前世,我们即生中没有遇到大乘佛教之前,当小孩子的时候,为了玩具得罪过其他孩童;长大之后,为了自己的生活也害过很多人和非人。为什么害他们呢?就是担心自己的事情不成功,希望自己一切圆满。而现在,我们在上师、诸佛菩萨面前发了菩提心要利益众生,那么所有的危害、痛苦、折磨,都应该由自己心甘情愿承受。

  大家没有皈依之前,可能伤害过很多众生。不说别的,仅仅是吃一顿饭,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,从小到大故意或无意杀过多少生命?藏地有些小孩甚至在放牦牛时,故意杀虫的现象也非常严重。我们平时讥笑别人、得罪别人、伤害别人,更是无可计数。因此从现在起,大家应该发誓重新做人,否则学得再多也起不到什么作用。

  发了这样的心之后,自己能不能做到呢?这一点是可以的。因为我们拥有殊胜上师的出世间教言,依靠这些教言,成千上万个修行者已经获得成就,我们只要做的话,也完全是可以的。甚至一些世间人,遇到修养好的人时,也会改变自己的一生。三国时有个人叫周处,他在义兴(今江浙一带)非常出名。当然他出的不是美名,而是恶名。因为他个子比较高,从小就死了父亲,没有读书的机会,人很野蛮,动辄就用拳头打人,老百姓都害怕他。义兴的河中有条蛟龙,山上有只白额虎,再加上周处,这三者一起危害百姓,当地称之为“三大祸害”。(我们以前读书时,也有一些特别野蛮的同学,大家都很害怕他。)

  后来有人想了个办法,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,希望三个祸害通过内战互相残杀。于是周处立即杀了猛虎,又下河去斩蛟龙。周处同蛟龙一起搏斗,三天三夜都没有出来,当地百姓都认为他死了,高兴地对此表示庆贺。结果周处杀死蛟龙后,从水中出来了,听说乡人为自己已死而庆贺,方知大家把他当作祸害,因此有了悔改之意。后来他寻访有修养的名人陆云,听从他的教导,洗心革面、改过自新,最终成了非常了不起的忠臣,为老百姓做了很多有利的事情。

  同样,我们以前的所作所为,都是为了自己的名声、自己的快乐,一切都是为自己奋斗,从现在起,我们扮演的角色不同了,一定要为众生造福,把方向改变过来。若能如此,真正的快乐才可以出现。世间上的很多人,心里很希望自己快乐,但发心与行为往往背道而驰。龙猛菩萨在《大智度论》中说:“世间人心动,爱执福果报,而不好福因,求有不求灭。”世间人很愚痴,他们的起心动念只耽著世间福报,一味寻求财产、感情,而将寂灭涅槃的无漏大乐弃之不顾,终生奋斗也没享受过真正的快乐。《法句经》中有这么一句:“无乐小乐,小辩小慧,广求大者,乃获大乐。”凡夫众生追求自利,即使得到芦苇上的水滴般的小利乐,实际上也毫无真实安乐可言,只是一些小聪明而已…

《《入行论讲记》第八册 第八品 静虑 第一百四十七节课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