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四十八节课
下面继续讲“以行为主宰心”。这分为三个方面,第一个“以对治主宰”分略说和广说,略说已经讲完了,现在是广说。
寅二、广说:
纵已如是诲,汝犹不行善,
众过终归汝,唯当受治罚。
以上作者通过谆谆教诲,从各个角度介绍了自他相换,劝诫我们要舍弃自己,接受别人的痛苦;我依靠一些藏汉的讲义,也叙述了许多这方面的道理。讲了这么多,但若行为上依然如故,不行持善法,还继续造恶业,尤其是对利益众生置若罔闻,一点长进都没有,那所讲的这些道理都白费了。
《入行论讲记》现在有七本书了,这一品讲完以后,马上就有八本了,如果你们没有得到利益,那全部是废纸一堆。很多道友从开始到现在一直在学,但你的相续跟以前是不是一样的?以前对自己极其爱著,现在有没有丝毫改变?如果没有,那你手中的法本再多,学的法再多,不摧毁我执也没有用。昨前天有个道友跟我说:“您现在写的、翻译的,加起来共有七十多本,好了不起啊!”(《妙法宝库》和《显密宝库》应该没有那么多,也许是把菩提学会的课程都加上了。)但我想了一下:“若是以利他心来摄持,这些文章可能有一点利益,但如果不是的话,不要说七十多本,就算七百多本对众生也没有意义。”从历史上看,有些大德的教言,像《六祖坛经》,文字也不是很多,但诸佛菩萨从菩提心流露出来的金刚语,即使只有短短几句,千秋万代的后人也是受益不尽。而一般的世间文学家,纵然作品堆积如山,对社会也没有什么利益,反而有倒退的作用。这二者的差别,关键就在于能不能引导众生消除我执。
大家花了那么多时间、精力、钱财,学了这么长的时间,现在也应该总结一下:如果还不能行持利他的善法,这个过失到底在于谁?身体是无情法,并不是过失的来源,最主要的祸害就是这颗狂妄的心。无始以来它没有正知正念,贪爱自己、伤害别人,就像没有调教过的孩童一样非常野蛮,倘若还一如既往这样下去,定将导致即生的痛苦、来世的痛苦,以及各种各样的烦恼痛苦。假如前面那些温和的教言对它无济于事,起不到任何作用,那么只有采取粗暴严厉的方式进行对治了。(在有些讲义的科判中,这个偈颂以下是用粗暴的方式来调伏心,前面则是以温和的方式来对治。)
其实世间上也是如此,老师特别软弱的话,不一定能教得好学生。在藏地,菩提萨埵以温和的方式无法调化鬼神,只有请莲花生大士以威猛的形象进行降伏。俗话说:“严父出孝子,慈母多败儿。”如果父亲比较严格或者严厉,培养出来的孩子就会孝顺,而如果母亲太过溺爱,连老师都不让好好地教:“我的好宝贝,谁也不能打,你想什么就做什么!”这样的话,孩子绝对不会成材。宋朝的名将岳飞,有五个儿子。他虽然很疼爱他们,但深知“玉不琢,不成器”的道理,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。后来他的大儿子岳云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,12岁时就非常出名,成为一个英勇善战的小将。
若没有用粗暴的方式,有些人是很难调教的。包括学院中的个别道友,整天跟他说一些温和的话:“求求你!谢谢你!不要犯戒律。”这样根本不起作用,只有现一个威猛相严厉批评他,他就开始听话了。有时候我在课堂上说某个人,心里虽然没有特别大的嗔恨心,但装作很生气的样子,还是能够起到不同的作用。同样,我们对心也应该有种特殊的方法来调伏。以前温和的教言反复听了很多,但它没有一点改进,仍是顽固地执著自我,不愿意利他,那么从此之后,应该改成以粗暴的方式强力制伏,使它无法逃避行持善法。
行持善法的时候,当如无垢光尊者在《如意宝藏论》中所说,应像饥渴者遇到饮食般,有一种渴求心。如今末法时代的很多人,表面上是出了家或者在家学佛,实际上并没有强烈的欲求心,这是修行最大的障碍。古代修行人对佛法的信心、追求心非常非常大,可是现在呢,形形色色的外境让我们眼花缭乱,让我们的心一直动荡不安,学佛大多数成了一种形象化。
在行持善法方面,很多人都喜欢固定时间——什么时候该念佛、什么时候该磕头,不需要重视的偏偏很注意。其实什么时候都可以,长的话,闭关两三年,像麦彭仁波切和一世敦珠仁波切的传记中说,他们每年都会月修或季修,有时候还会闭关一两年。如果没有这个条件,每天只要有时间,随时随地都可以修。所修的内容可以多种多样,有相的善法,如磕头、念经、转绕、作供养;无相的善法,像入于禅定或安住于中观的境界中,这些都是可以的。而环境方面,在寂静的地方可以,在散乱的地方也可以,家里、单位、车上……哪里都可以修,都可以念。
可是现在很多人非要专门固定自己的修行,觉得时间一定要空出来,什么干扰都要远离。但这样的话,能有多少时间修行也很难说。人的生命非常短暂,再加上欲界众生一天至少要睡4—8个小时,比如我现在40岁,如果还能活10年,5年的时间用来睡觉,剩下的5年当中还要散乱、说话,真正能抽出来的修行时间又有多少?所以,修行的时间和环境不要定下来。外面有些人经常说这个地方不可以修,那个地方不可以修,为自己的懒惰找许许多多借口,这样对自己没有什么好处。
我们所修的法可以是中观、禅宗的甚深道理,也可以是简单的念佛法门。古代修行人的精力、时间尽量用于善法方面,而末法时代的很多人,非要因缘圆满具足以后才修行,这是一种很愚痴的行为。记得《百喻经》中说,有个愚笨的人,有一次口渴得不得了,正好遇到一条清澈的河,但他却呆呆地望着河而不喝水。旁人奇怪地问他为什么,他回答说:“河水这么多,我怎么能喝得完呢?”这个故事说明外道和不学佛的人为什么不学佛呢?因为他们认为佛法高深莫测,自己不能守所有的戒律,所以不敢学佛。
其实这种想法大错特错。就像口渴的人即使只喝一口水,也能缓解自己的口干舌燥,一口水也有一口水的作用,如《水木格言》云:“诸法纵难知全,少知亦得大利,江河虽难全饮,少饮亦能解渴。”佛法虽然博大精深,但学一句话、一种道理,对你也是有利益的;佛教的戒律虽然多不胜数,但只要守持一分戒律,如皈依三宝或不杀生,也会有无量的功德;十方众生虽然无穷无尽,无法一一帮助,但哪怕对一个众生做一点饶益,即使做不到也很想帮助他,有了这一颗心,功德也是无边无际的。
无垢光尊者在《如意宝藏论》中说:“我们平时应该想,自己是入了大乘佛法的修行人,与其他人是完全不同的。”你们工作上班也好,跟别人说话吃饭也好,始终要不忘这一点。比如今天餐桌上有十个人,其他人都不学佛,你就应该想:“我跟他们是不相同的,我的所作所为若能帮助他们,那可以随顺他们。但若对他们没有利益,吃完饭后我就要回去,好好地念我的经、修我的法。”自己对自己有一个约束,这样行住坐卧都可以行持善法。
所以行持善法没必要专门空出一个时间、空出一个地方。现在汉地的有些居士,一定要空出大大的佛堂,一个月跟任何人都不见,“你们全家人给我滚出去!”这种做法是不现实的。修行的时候,只要自己的心能约束,任何时间、任何地方都可以。从佛教历史上看,有些修行人在监狱里成就了,有些修行人在人群中成就了,也不一定非要呆在山洞中。因此,我们应该随时观察自己的心,自己是发了菩提心的人,如果没有好好修行、不行持善法,一定要惩罚这颗心。惩罚的方法,前面讲过一些,下面也会讲一些,但最好是用以前噶当派的教言来惩罚,如此,修行肯定会成功的。
下面就讲惩罚这颗自私自利心的方法:
昔时受汝制,今日吾已觉,
无论至何处,悉摧汝骄慢。
我们过去遭受过无量痛苦,现在学习了大乘佛法、依止了上师、了知取舍之后才发现,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没有调伏这颗狂妄的心。它产生贪嗔痴等各种烦恼,以此而造作恶业,在三界轮回中此起彼伏,受尽百般折磨,感受不同程度的痛苦。这些痛苦,不要说我们凡夫人,即便是圣者也难以描述。
我们这颗心可以分为一个狂妄心(自私自利的我执)和一个明智心,明智心对狂妄心教诫道:“依靠上师的指点,我今天终于明白了,无始以来我因为爱执自己,不顾众生的快乐,所以在轮回中受尽煎熬。而如今,以不可思议的因缘遇到大乘殊胜教法后,我明白了一切痛苦和祸害的根源就是我执烦恼——萨迦耶见。从此以后,无论你这颗心去哪里,就算是天涯海角,我也不会让你随心所欲到处造恶业,让我无辜地遭受痛苦。既然我已发现了你,就不会再受你控制,让你继续干坏事了。”(以前我有个同学,他没有一只眼睛,他哥哥是五年级的。他哥哥毕业以后,有次我跟他在山林中的墙壁旁边打架,结果我打赢了,我说:“你以前有哥哥,所以我天天受欺负,从今天开始,我要打你!”后来确实在一年当中,我随时镇压他、欺负他。现在看见他的时候,我都有点伤心。)
我们对这颗心也应该有这种教诫,以前我们听从它的摆布,对众生做了很多不如法的事,尤其是没有学佛的时候,种种行为特别惭愧,现在无论它去哪里,通过无我空性法也好,利他菩提心也好,一定要摧毁这种自私自利、自以为是的骄慢之心,这样才能得到解脱。《入中论》云:“若见我我所皆空,诸瑜伽师得解脱。”这是从空性角度来讲的,同样,以利他心把自己的一切舍给众生,当下也可以获得解脱,或者趋入真正的解脱道。
现在学习佛法的人比较多,但如果没有这样的利他心,不管学禅宗还是净土宗,都没有多大的利益。净土宗的念佛法门虽然很殊胜,但若以竞争心、嫉妒心、傲慢心念“南无阿弥陀佛”,怎么样念也无法摧毁我执。所以我们必须通过各种方式来摧毁我执,就像禅宗所说,一定要认识自己的心。以前临济禅师给弟子讲法时,突然有个人问:“请告诉…
《《入行论讲记》第八册 第八品 静虑 第一百四十八节课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