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方面,發自內心有一種歡喜,而不要特別愛看電影電視,對戰爭、愛情、軍事、經濟、政治等津津樂道,那這完全是一種惡兆。
作爲一個修行人,如果特別關心政治經濟、國家大事,整天拿著收音機聽,對斷除過失有什麼幫助?昨天我遇到一個喇嘛,他一直講些政治話題,後來我都看不慣。我們穿這種衣服的人,並不是搞政治的,而是搞解脫的。要想解脫的話,目標一定要弄清楚,假如經常念一些經、對大乘教言有興趣,才說明你解脫有望。然而,末法時代的有些修行人,通過言行舉止也可以發現,他非常喜歡世間法,不喜歡出世間法,這樣的話,了脫生死相當困難,所以大家還是應該盡量克製自己的習氣。
總而言之,我們可以修換位修法,如果覺得比較複雜,就直接不要說別人的過失、經常發露自己的過失,這個道理很簡單。
複當隱吾過,受供而非他,
令我獲大利,受敬而非他。
剛才講的是功德方面,這裏是講過失方面。此時自己站在別人的位置上,全力以赴隱藏自己的過失,渴望受到衆人的供養尊重,而對他(原來的我)則完全相反,盡力揭露其過失,令他一無所得。我獲得豐厚利養,受人恭敬愛戴,他不但得不到任何名利,反而遭受衆人的呵斥譴責。(原來我覺得自己獲得利養很重要,但位置換完了以後,會覺得別人得到利養非常重要。)
說過失的問題上,大乘經論都進行了極力遮止,薩迦班智達在格言中說:“聖士觀察自過失,劣者觀察他過失,孔雀觀察自身體,鸱鸮給人起惡兆。”世上有智者和愚者兩種人,智者時時刻刻觀察自己“我今天說了什麼話,心裏想了什麼,身體做得怎麼樣”,而根本不看別人過失。就像是孔雀常常觀察自己的羽毛,一有汙點立即剔除,使身體保持豔美無暇。而愚者的話,整天對別人指指點點,今天說這個是壞人,明天說那個是壞人,就好像鸱鸮一樣,經常發出“嗚呼、嗚呼(意即倒黴)”的聲音,給人帶來不祥的惡兆。
特別喜歡說人過失的話,那絕對是個壞人。廣化法師曾講過,他以前見過兩位法師,既能說,又會寫,才華很不錯,但終生都窮困潦倒,他對此百思不得其解。後來通過不同的因緣,他突然恍然大悟,原來那兩位法師經常喜歡議論別人,不是說這個大德有老婆,就是說那個和尚有太太,除了他倆以外,整個臺灣沒有一個戒律清淨的。而他們自己呢,聲稱小戒雖不能一一守持,但大戒從來沒有破過,在“大戒不破、小戒不算”的口號下,經常肆意誹謗別人。廣化法師說:“他們的窮困潦倒僅僅是現世現報,來世的地獄還等著他們呢!”
看見別人就開始說過失,是非常不好的現象。作爲大乘修行人,應當像那天《佛子行》所講的一樣,盡量把別人觀爲清淨,最好不要說入了大乘的佛子過失,不然將失毀自己的大乘戒律。以前上師講過,即使有些管理人員不得不說,也應該在正知正念的攝持下,知道“我今天要說某某人的過失,不是我自己跟他有矛盾,或者以自己心眼不清淨而說的。這個不說的話,對僧衆、對佛教可能會造成一些危害”,然後一邊忏悔,一邊在私下或公衆場合說出來,這種情況是允許的。除此之外,這個看不慣、那個看不慣,這個是壞人、那個是仇人,這種做法是失壞大乘佛子的一種行爲。
因此,正如華智仁波切所說:“隱秘自己之功德,隱秘他人之過失,隱秘未來之計劃。”自己的功德要盡量隱藏,他人的過失也不能說,未來要做什麼事情,沒有辦完之前不能宣揚。以前法王如意寶去美國的事情,1990年去印度時就有計劃,但法王說未來的計劃現在不能說,任何人都不要告訴,我就沒有告訴任何人。後來在1993年,所有的手續才辦下來。(當時出國不像現在一樣,現在只要有人民幣,東南西北哪裏都能去,今天到北極、明天到南極也沒問題。但那個時候比較困難。)所以上師如意寶當時引用了這個教言——“隱秘未來之計劃”,不能隨便說。但現在很多人恰恰相反,動不動就“我再過一段時間要做什麼啊”。當然有些事情是可以公開的,但有些問題不方便,做人還是應該掌握分寸!
吾喜觀望彼,淪落久遭難,
令受衆嘲諷,競相共責難。
我懷著幸災樂禍的心態,看著他(原來的我)遭受百般痛苦,一旦他缺吃少穿、倒黴連連,我就歡喜若狂。(有些人心很壞的,看見別人受苦,就高興得不得了。)我要使他成爲大家冷嘲熱諷的笑柄,成爲衆人競相毀謗的對象。若聽說他被衆人侮辱,我就非常高興,想去看一下他的慘境。
我們以前看別人遭受痛苦時,往往沒有關心過,現在換成別人後,反過來看自己遭受痛苦,看看感覺怎麼樣。應該經常這樣修,這樣修的話,諸佛菩薩金剛語的加持不可思議,競爭心和煩惱心定會一天天減少,就像桶裏的水放在外面會慢慢幹下去一樣。
前兩天我去青海的路上,看了一位上師的傳記,他是六百多年前的人,也是通過修學《入行論》,自相續中的煩惱逐漸減少。當時我就想:“以前很多大德通過這種教言,減少了自己的煩惱;現在也有不同民族的衆生依靠這樣的教言,從中獲得了不同的利益;那麼將來的人類曆史上,相信也會有許許多多的人得利。”尤其是這次《入行論》傳得比較成功,在家人也好、出家人也好,都覺得這是非常好的論典。而且現在傳的範圍也比較廣,每個人身邊有很多知識分子有能力、有勢力,我覺得再過幾代以後,《入行論》仍會讓很多人受益無窮。所以,好的論典在千百萬年中對衆生的利益,真的是不可估量、無法宣說。
這裏作者想間接告訴我們,看見別人痛苦,自己在一旁歡喜是愚癡的行爲。以前有個小孩叫帕克,他是8歲。一天他氣勢沖沖地回到家,一直跺腳,特別不開心。當時父親在院子裏幹活,見後想跟他聊一聊,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。帕克氣憤地說:“我們班裏的華金特別壞,在很多人面前讓我丟臉,真很希望他遇到倒黴事。”父親于是指著院子裏曬的白襯衫,對他說:“你把這個白襯衫想成華金,拿一袋木炭使勁砸,砸中一個就代表他遇到一件倒黴事。”帕克聽了覺得很有趣,就開始拿木炭拼命砸。全部砸完之後,父親問他感覺怎麼樣,他氣喘籲籲地說:“蠻舒服的,畢竟砸到了好幾個,但累死我了。”父親知道他沒明白自己的意圖,就把他帶到鏡子前。帕克一看,自己完全成了一個“黑人”,只有牙齒是白色的,而白襯衫上只有幾塊黑點而已。他馬上醒悟到:“自己若以惡行去攻擊別人,對別人的損害並不大,但對自己的反作用相當強。”
《前行》裏這方面的教言和公案比較多。其實作爲一個修行人,哪怕跟別人關系再不好,也千萬不能發惡願“但願他遭到如何如何的苦運”,而應該用菩提心來攝持。然而凡夫的習氣有點重,大家在一個經堂裏聽經時,覺得自己發了菩提心,應該能做到這一點。但在生活中稍微遇到一點挫折,別人無緣無故對自己開始攻擊,那時候就不能寬容了。俗話說得好:“原諒別人是善待自己,恭敬別人是莊嚴自己。”如果能用大乘教言來約束自己、包容別人,那會成爲一個名副其實的修行人。否則雖然道理上明白了,但真正産生煩惱時是很難控製的。
當然,這個應該提前訓練。我以前也一直講,平時空的時候、沒有生病的時候、沒遇到違緣的時候,應該經常修持這些甚深教言,否則心情不好時再修,就已經來不及了,甚至會覺得所有人都在欺負自己。以前我看見一位女衆,她就說:“世界上所有的人,包括我們學院的人,都在對我進行攻擊。”大家都是學大乘的,不可能的!但自己心眼不清淨的話,會覺得誰都在落井下石,所有的痛苦都降臨到了自己身上。其實縱然全世界的人攻擊你、對你不滿,你也不要管他們,一心就是要恭敬天下衆生。如果發了這樣的大乘菩提心,即使你遇到一些違緣,也不會痛苦的。
寅叁、修我慢:
據雲此狂徒,欲與吾相爭,
財貌與慧識,種姓甯等我?
自己的智慧、相貌、種姓等方面勝過別人時,傲慢很容易生得起來。有些人有錢後特別傲慢,有些人長得漂亮很傲慢,有些人有點地位很傲慢……傲慢的人肯定有一分長處勝過別人。其實傲慢是可以對治的,怎麼樣對治呢?以前自己很傲慢的話,現在站在別人的角度,把別人換作自己,用這種方式進行修持。
頌詞的意思是,據說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愚癡之徒(原來的我),想和我一爭高低,這簡直是白日做夢,難道他能和我平起平坐嗎?我的智慧像文殊菩薩,而他就像牦牛,一點學問也沒有;我的相貌莊嚴如天人,而他醜陋如青蛙;我的財富猶如龍王或多聞天子,而他就像是貧賤的乞丐……無論是勢力、智慧、學識、種姓哪方面,他能跟我相比嗎?(換一種心態時,就會發現自己原來的傲慢虛幻不實。)
華智仁波切曾說:“切莫自大與傲慢,切莫暗中說他過,于誰亦莫作輕毀。”對任何人都不能傲慢。我昨天給法師們也講了,現在不管是居士、出家人,有智慧、有能力、有經驗、有學問的大有人在,千萬不要輕視別人。當然輕視倒也不可能,但有時候沒有重視,這種情況經常會有。你們不要覺得:“這個人可能一般般吧,看起來有點笨,也比較難看,應該遠遠比不上我。”不能這樣想。現在即使是殘疾人,地位也是很高的。最近就開了“殘疾人特奧會”,很多人都想挖掉自己的眼睛,參加這個運動。(可能你們山溝裏的人不知道,不說了!)
麥彭仁波切在《君規教言論》中說,對任何人都不能有輕視之感。可是現在有些人,一見到大法師、大領導、大老板,就恭敬得五體投地:“啊,您來啦!我看有什麼樣的坐墊適合您。您吃什麼呀?”而來了一個普通人,甚至窮人、病人、可憐人時,就漠不關心,以蔑視的眼光來對待。這是不合理的。學了大乘菩薩道的人,對所有的衆生都不要有輕辱心,應該有恭敬心,來了縣委書記和來了一個乞丐,應該用同樣的態度來招待。你們誰能做得到,就真正有一顆非常好的菩提心。
但很多人是難以實現的。包括我們這裏各部門的發心人員,也要對所有的人公平相待,不要來了一些上師、活佛、高僧大德,就“哎喲,您今天來了,真是我們的榮幸!您要不要買什麼東西?沒事沒事,不用錢,這是常住的,您拿走吧!”我不是說我們商店有這種情況,但對于上師們,錦上添花的人確實比較多。其實對一些可憐人,如果給一點點東西,他一輩子都不會忘的。
佛教的平等觀,大家務必要重視。這個說起來簡單,實際做卻非常困難。對我而言,來了領導和來了道友時,也會以不同的眼光對待,這是我自己發現的一些錯誤。按佛教標准來衡量,我們自他還有很多地方沒有跟得上,但還是應該盡量往這方面努力。若能如此,境界好一點、修行好一點、善根不錯的人,應該能夠做得到。
我們今生遇到了這麼好的大乘佛法,應該有歡喜心。《中觀寶鬘論釋》中引用佛經的教證說:“數百劫中極罕見,于此妙法生歡喜。”茫茫無邊的輪回苦海中,我們遇到這麼好的佛法、這麼好的善知識,是多生累劫積累資糧的果報。通過這樣的學習,應該在心裏點點滴滴去積累,久而久之,阿賴耶上的善根慢慢會成熟,終有一天,我們也會了達諸法的實相。
《入行論》裏的每一句,大家都應以恭敬心、歡喜心、渴求心、信心來對待。我前兩天去了蘭州和西甯,看到那裏菩提學會的很多人得到一些利益,心裏很歡喜。佛法的加持和力量真的不可思議,我大概四年前去過蘭州,那時候很多居士對佛法的了解非常粗淺,令人見後有種悲傷之感。那麼這次,雖然有些人學得不一定非常好,但還是對大乘佛教有所了解。這種了解並不是口頭上的,而是行爲上、修行上有所改變。
因此,我們每個人都有弘揚佛法的責任,希望大家能發廣大的心。心的力量不可思議,假如有了非常廣大的心,現在雖然你是普普通通的人,以後一旦因緣成熟,可能就成了非常出名的高僧大德,想見都不好見,我去見的時候還要開後門、搞關系,那這樣多好啊!
《《入行論講記》第八冊 第八品 靜慮 第一百四十叁節課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