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四十四節課
下面繼續講對治叁種煩惱。對治嫉妒心、競爭心的方法已經講完了,現在講修傲慢心。
故令聞衆口,齊頌吾勝德,
毛豎心歡喜,渾然樂陶陶。
此處的傲慢心,是對治傲慢的一種智慧,而以煩惱的名稱來命名的。我們不可能修煩惱,修煩惱會增長煩惱,煩惱再不用串習了,所以這裏對治傲慢的智慧叫“傲慢”。前兩種修行也應該這樣來理解。
有些人稍有才華、境界、勢力,以及廣聞博學的智慧時,往往就瞧不起別人。比如他長得比較好看,看見六根不全的殘疾人時,在他們面前很得意;若在財力上不錯,有些居士自己開轎車,就會覺得“這個團體中我很了不起,你看我有私人車,邊開車邊放音樂,多開心啊!其他人都比不上我”;在智慧上,有些人讀過大學、研究生,就蔑視沒有文化的人;甚至有些佛教徒,皈依十幾年的話,見到一個新居士,就倚老賣老,認爲自己學佛的資曆很深。傲慢心是隱藏的一種煩惱,自己根本不發覺,但別人一看你的言行舉止就非常清楚。因此,這種傲慢要徹底根除,不然在修行中很容易遭到違緣。
這裏是說對高者也有必要修習相換。即首先把自己換成別人,再看易位前的自己,顯得傲氣十足,以蔑視侮辱的眼神來對待他(原來的我)。要讓他聽到我被全世界的人交口稱贊,贊歎我的種姓、智慧、悲心及人格,我因而歡喜若狂、汗毛直豎,完全陶醉在歡樂的海洋中。
世間人受到稱贊或者得獎時,高興的神情溢于言表、無法控製。有些人獲得了世界冠軍時,會高興得跳起來,甚至過分激動當場昏厥。據說今年有些人打麻將,幾次摸到好牌之後,因特別激動而死亡,這樣的事例有好幾起。除了高僧大德對贊、毀都能視爲空谷聲,不會産生執著之外,一般人是很難以做到的。
其實每個人都有一技之長,當這種特長被人宣揚、贊美時,自己會沈浸在喜樂之中,難以自拔。然而我們換位後應該知道,這個被贊歎的,實際上不是我,而是易位前的衆生。如果是我受到贊歎,肯定會得意洋洋,但若是衆生的話,我們恐怕會生嫉妒心,非要跟他平起平坐。在這個時候,大家應該知道,這些煩惱的禍首,其實就是我執,正因爲我執從中作怪,所以我們對衆生漠不關心,對自己非常貪愛,自己受到贊歎就非常歡喜,衆生受到贊歎則耿耿于懷。
爲什麼有些人一輩子精勤地修行,但始終沒辦法調伏自己的相續呢?這是有一定原因的。阿底峽尊者的上師達瑪 吉達說過:“行持善法不能調伏自相續,是因爲傲慢所導致。”個別道友雖然修持善法,但這種善法跟自相續並沒有真正結合起來,上師苦口婆心地給你講了千經萬論、叁藏十二部、五部大論等殊勝教言,但這些教言一直沒有融入你的心中。有些人的我執特別重,認爲上師講的教言不合理,自己的想法才正確,于是沿著另一條道路前進,這樣之後,上師也沒有辦法教育你,最後你的相續與法根本不相應。所以在修行佛法的時候,大家一定要遵循上師、佛陀的教言。爲什麼我經常強調要背誦?如果背誦了,你所理解的教言不會太離譜,與諸佛菩薩的經教非常接近。否則,我們的分別念是不可靠的,想什麼就認爲是佛教,實際上並不是諸佛菩薩的殊勝竅訣。
自他交換的這種修法,從高僧大德的傳記來看,是利根者的修法,而阿底峽尊者知母、念恩等七種修法,則是鈍根者的修法。我們在修自他交換時,應當觀察我執是怎麼樣推翻的,如果沒有推翻我執,與如來的教言就無法相應,依止善知識也不一定有很大利益。若能明白我執擾亂了自己的整個生活,對佛陀的經教會有不可思議的信心。佛陀在《叁摩地王經》中說:“恒常隨觀佛陀教,永遠莫依罪惡友,廣依賢善之友伴。”我們要時刻觀修如來教法,依止善知識和善道友,永遠遠離具有貪嗔癡的罪惡人。
總之一定要斷除我執,這是佛教最殊勝的觀點。無垢光尊者在《如意寶藏論》中說,佛教和外道有五種區分方法:
一、皈依。佛教皈依的是佛、法、僧叁寶,而外道皈依的是遍入天、大自在天、上帝等。這次我去甘肅看見很多回教道場,裏面有星星和月亮的標志,象征他們希望獲得這些果位。古代論著中也有太陽派、月亮派等外道,他們暫時皈依這些,但這些並不能讓人了脫生死。所以皈依叁寶是基礎,我們以後區分佛教和外道時,首先要以皈依來分。
二、見解。見解有暫時和究竟之分,佛教的暫時見解就是四法印——諸行無常、諸法無我、有漏皆苦、涅槃寂滅,最究竟的見解,是遠離四邊八戲的大空性。而外道根本沒有這種殊勝的見解,雖然有些竅訣暫時可以壓製煩惱、痛苦,但無法從根本上斷除。
叁、修行。佛教有叁十七道品的修行方法,可依之次第修持大悲空性。而外道只能暫時修持製止分別念的禅定,並沒有如是殊勝的修法。
四、行爲。佛教是遠離貪嗔癡以及損害衆生的行爲,而外道經常損害衆生,也不能脫離貪嗔癡的行爲。
五、果位。佛教是聲聞緣覺、菩薩、佛陀叁解脫,而外道沒有如是的解脫,只能流轉于輪回當中。
佛教和外道之間的差別,其他論典和竅訣中也有不同說法,但無垢光尊者的教言非常關鍵,大家應該牢牢記住。佛教徒的皈依、見、修、行、果,與外道是怎麼區分的?大家要常以之來衡量自己,看自己到底是不是一個佛教徒。
彼富吾奪取,若爲吾從仆,
唯予資生酬,其余悉霸取。
他(原來的我)擁有的財富、名聲、地位等,我一定要設法奪取,使他一無所有、分文皆無,變成窮光蛋。如果他願意規規矩矩給我做仆人,我就適當地給一些工資,讓他保證溫飽、有吃有穿就行了,其余的我全部霸占爲己有。
表面上看我(原來的衆生)非常霸道,只給別人付一點工資,其他什麼都不給,好像很沒有良心。但是反過來說,我們可以觀察自己,以前自己只顧自己擁有錢財、勢力、力量、智慧,即使所有的衆生不快樂也無所謂,但現在學習大乘佛法之後,應該把角度換過來,別人冷漠地攻擊自己、損害自己也是應該的。
歸根結底,大乘佛教就是要斷除我執,我執越來越大的話,修行不可能成功的。無始以來衆生沈溺在輪回中,唯一就是因爲有我執,龍猛菩薩說:“無余此有情,皆源于我執,具我所執衆,佛唯利彼說。”叁界衆生流轉生死,沒有一個不是源于我執,大慈大悲的佛陀知道這一點後,爲令衆生減少我執,而宣說了空性、大悲心的法門。
我執可通過兩種方式來斷除,一種是按照第二轉*輪的空性法門來根除,一種是在世俗中修慈悲菩提心,自己與別人交換位置,以前對自己非常關心,從現在開始當以衆生爲主。若不能這樣,那一切的修行就成了形象。夏吾巴格西說過:“乃至沒把“我”看成怨敵之前,善知識的教言對自己也無濟于事,一旦將自己看成怨敵,善知識的教言才能起到效益。”這個內容非常深,如果我執沒有根除,就算依止一百位上師,上師所講的教言你也不一定能接受——“雖然今天上師講了菩提心的教言,但上師說得不太殊勝,我自己的想法是這樣的……”産生一個我執,根本沒辦法與上師的法相應。反之,假如通過大乘修行,明白無始以來的敵人就是我執,以前它一直害我,現在也在害我,以後仍會不斷害我,故應把我執看作不共戴天的敵人,這樣的話,善知識說什麼你都可以接受。
有時候也看得出來,我給有些道友講了千遍萬遍,他還是頑固不化,無法接受。爲什麼呢?因爲他的我執太重了,總認爲自己的想法正確,上師這個地方講錯了、那個地方也不對,不僅僅是上師,甚至佛陀的教言也能挑出毛病。這種人根本沒救了。只有把所有的力量全部堆在我執上進行對治,那個時候善知識的教言才會派得上用場。
你們學習大乘佛法之後,行爲上有一種轉變才說明修行有進步。那天我在上海時,有新加坡的兩姐妹供養我一大包首飾、耳環、項鏈等珠寶,我又不戴耳環,也不可能開珠寶公司,當時不知道該怎麼處理。看了一下,裏面有鑽石戒指等昂貴之物,心裏比較害怕。她們說:“我們年輕時什麼都不懂,一有錢就買這些首飾,整天想的就是打扮。通過這次的學習,終于發現這些沒有什麼利益,您可不可以拿來幫助衆生或者弘揚佛法?”我說:“用女衆的首飾來弘揚佛法,對我來講也很困難,可不可以拿這些來裝藏供佛?”“可以可以,您怎麼做都可以!”
我想了一下,這種做法確實很好,很多人沒有遇到佛法之前,時間和精力就是爲了自己,有錢的時候要麼是吃、要麼是打扮,除此之外從來沒有想過衆生。現在態度上應該有所改變,自己的快樂要讓其他衆生也分享。孟子曾問一個國王:“聽到美妙的音樂時,獨自享受、與人享受哪個更快樂?”國王說:“與人享受更快樂。”“那麼與少數人一起聽快樂,還是和很多人一起聽快樂呢?”國王說:“與很多人一起聽更快樂。”因此,我們哪怕有一分快樂,獨吞下去也太可惜,應該讓衆生一起分享。這種發心是斷除我執的方便方法。
我剛才也講了,斷除我執的方法一個是空性法,一個是利他法——逐漸降低自己的位置,提高別人的位置。當然,剛開始你不一定要把錢全部給衆生,一點都不剩。但是你要知道,你錢包裏的錢有你自己的一部分、有你親人的一部分,還有衆生的一部分。若串習到了一定的時候,一切都可以奉獻給衆生,這就是大乘菩薩不共的發心和行爲。
要知道,如果沒有修這些法,我們可能潛藏著很多惡心和傲慢。懂得這些教言之後,一旦煩惱現前,自己會覺得很慚愧,別人也看得出你在用這種方式進行對治。
令彼乏安樂,恒常遇禍害。
還要讓這個人(原來的我)身心缺少安樂,不僅如此,而且我要讓他恒常災難臨頭、倒黴不斷。
沒有修自他交換的時候,看到關系不好的人遭受痛苦,我們很容易幸災樂禍。原來“9·11”發生時,就聽說有幸災樂禍的國家排名,第一、第二、第叁……很多國家非常高興,…
《《入行論講記》第八冊 第八品 靜慮 第一百四十四節課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