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四十五節課
下面繼續學習《入行論》中的自他交換,昨天講了沒有修自他交換的過失,今天講修自他交換的功德。
醜二、修自他相換之功德:
是故當盡心,勤行衆生利,
牟尼無欺言,奉行必獲益。
若沒有修自他交換,始終耽著自己、愛護自己,則將導致無窮無盡的過失,給今生來世帶來無邊禍害。作爲發了大乘心的菩薩,懂得這個道理之後,應該一心一意舍棄自己,盡心盡力地行持利生事業,這樣的話,功德和利益非常大。那麼,這是誰說的呢?是叁界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無欺的金剛語,依此而行必能獲得安樂利益。
有些人經常懷疑:“發了利他的菩提心以後,到底有沒有真正的功德?”尤其是學過世間法、唯物論的人,有一種根深蒂固的壞習氣,始終覺得修利他心的話,將來不一定能得到果報。如果有了這樣的懷疑,那通過佛陀的教言就可以遣除。
其實一個人若全心全意地幫助別人,奉獻自己的一切,定會受到衆人的認可和贊歎。利他心重的人,誰都願意跟他合作,而自私自利非常強的人,任何人都不願與之交往。世間道德尚且如此,出世間菩提心的利益和功德就更不用說了。
但若有人仍有懷疑,則可以用佛經來作教證。《大明度經》雲:“佛語不欺,當作是學,當作是求。”佛陀的語言永遠不會欺惑衆生,大乘行人該學習這種教言,並在實際行動中去身體力行。佛陀爲什麼不說妄語呢?理自在法稱論師在《釋量論》中言:“無因不說妄。”因爲多劫以來從根本上斷除了說妄語的因——貪嗔癡等煩惱,故而佛根本不會說妄語。馬鳴菩薩亦言:“見義故無欺。”佛陀徹見了萬法的實義,他所說的絕對不會欺惑。
一個凡夫人即使再老實,贏得了每個人的信任,但由于沒有斷除說妄語的因,很可能上半生不說妄語,老了以後就糊塗了,說妄語的本事很厲害。但佛陀絕對不是這樣,漢地家喻戶曉的《金剛經》中雲:“如來是真語者,實語者,如語者,不诳語者,不異語者。”這就是佛陀語言的特征。
原來我講《金剛經》時,也引用過世親論師的觀點說,所謂“真語者”,指世俗中佛所說的因果、微觀宏觀世界的道理真實不虛;“實語者”是從勝義角度講,佛陀在《般若經》中所宣說的空性,一點也不會欺惑,完全真實;“如語者”是佛在第叁轉*輪中所抉擇的如來藏光明顯現存在,這方面的真理非常可靠;“不诳語者”,是佛爲引導衆生而宣說不同的教言,一字一句都具有殊勝密意;“不異語者”的意思是,佛陀針對六道衆生所講的法,每個衆生根據自己的根基不同,所領會的意義也有差別。因此,整個大千世界中,唯有佛陀的語言才真實不虛,若能對佛語深信不疑,修任何法都會獲得利益的。
佛陀這樣的語言,不是一生兩生修來的,而是生生世世串習過來的。《金光明最勝王經》雲:“十方諸佛,悉皆已習真實之語……已于無量俱胝大劫,常說實語。”凡夫人就算這輩子說真實語,下一輩子能不能這樣也很難說,而佛陀並非如此,這一點學過《釋尊廣傳》的人都應該清楚。
世間上這麼多的大智者,異口同聲贊歎佛陀語言的無欺性,並不是無緣無故的。就像理自在陳那論師所說,佛陀對萬事萬物的了解是“一切諸所知,入于刹那間”。如是通達萬物名言和勝義的真相,世間上哪個科學家能比得上?而且唯有佛陀才徹底知道哪些該做、哪些不該做,聖天論師在《四百論》中說:“佛知作不作,應說不應說。”做善事有安樂的果,做惡事有痛苦的果,哪些衆生面前該說什麼話、不該說什麼話,佛陀完全一一明白。
然而遺憾的是,當今時代的人,就像噶當派教言中所說,不把佛陀看作一位全知,只是當成一個算命特別准的算命先生。沒有智慧的愚癡者對佛語處處懷疑,包括有些出家人,盡管剃了光頭、披上袈裟,多年來一直念誦佛號,但真正遇到關鍵時刻,對佛所說的“善有善果、惡有惡果”就猶豫不定了。
這些人必須要通達“兩大理自在”陳那論師和法稱論師把佛陀建立爲量士夫的教言。或者通過自己的智慧來剖析,看佛陀2500多年前講了那麼多法門,世間上的智者推翻過多少?其他學說在世間上留下了多少?這些方面一一觀察的話,就會對佛所說的話産生信任了。
《妙法蓮華經》雲:“于佛所說法,當生大信力。”可是有些寺院或居士團體中的人,說自己是皈依佛門的,卻對佛的教言半信半疑,這種情況隨處可見。因此我們一定要信賴佛的教言,尤其是這裏所講的,只要利益衆生,定會得到圓滿果位,獲得佛陀包羅萬象的身語意功德。到了那個時候,我們通過宿命通一回顧,就知道自己最開始在某某上師面前,于什麼地方發了大菩提心,從此之後乃至生生世世都是行持利他的行爲,如今才獲得了如是圓滿的果位。整個五道十地的過程都會清楚的。當然,我們作爲愚癡的衆生,因爲眼睛看不見、耳朵聽不到,可能會懷疑修菩提心有沒有這樣的功德。但只要以佛陀的教言爲依據,一心一意修持的話,絕對能獲得如是果報。
而且對佛陀的經教生起信心,具有無量的功德。《供燈經》中講了四種不可思議——信仰佛經不可思議,因小果大不可思議,衆生的根基不可思議,叁寶的力量不可思議。間接也體現了佛語的功德不可思議。所以大家一定要發菩提心,盡心盡力地利益衆生,這種功德肯定存在,這是釋迦牟尼佛的金剛語,不要有任何懷疑。
假如這一世發了堅定的誓言,那我們的生死輪回就有了一個轉折。否則以前在漫長的輪回中不斷漂泊,現在還不發心的話,今後仍會遙遙無期。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在海塵婆羅門時,第一次發了菩提心。我們得個人身也不容易,來到世間後什麼不做都不要緊,唯一要發個不退轉的善心,這才沒有空來一趟。所以從現在開始,大家一定要發大乘菩提心,對佛陀的金剛語生起信心。
若汝自往昔,素行利生事,
除獲正覺樂,必不逢今苦。
這裏也是對自心進行教誡:“如果你往昔無量劫以來,一直奉行利他事業,就像文殊菩薩、觀音菩薩那樣利益衆生、修自他交換,遇到衆生就盡力幫助,那麼時間如此久遠,你一定會推翻了可惡的我執,獲得利他所帶來的證悟境界。如今除了得到如來正等覺的無漏安樂之外,絕對不可能每天被煩惱折磨著,落到這般痛苦的地步。”
往昔釋迦牟尼佛、阿彌陀佛、寶髻佛等無量如來,在因地時也跟我們一樣,是被煩惱纏縛的凡夫,但他們自從發菩提心、選擇利他這條路之後,依靠多生累劫的修持,現在已脫離輪回、擺脫生死,獲得了如來的果位。而我們這些芸芸衆生,在輪回中一直沒有解脫,主要原因就是沒有好好地發菩提心。發菩提心是成佛之因,也是利益衆生之因。淨土宗的昙鸾大師說過:“發菩提心是進入佛道的要門,發心才能成佛,發心才會去度化衆生。”
正如《現觀莊嚴論》所言,菩提心有兩個法相,一是緣佛果,一是利益衆生。假如我們很早以前除了成佛和利他以外,什麼想法都沒有,早就應該成就了。但我們是不是這樣的呢?恐怕不是。很多在家人一直想著自己的生活、對象,年輕時被無數煩惱纏縛著,一直沒有機會發心。人老了以後,精力不充沛,也沒辦法發心。這樣一來,什麼時候才能真正求佛果呢?
當然,假如因緣殊勝、發心力特別強,即使是一般的凡夫人,今生也有成就的機會。六祖大師到五祖那裏去的時候,“唯求作佛,不求余物”,只想好好地成佛,除此之外不求寶貝,也不求上師的其他加持,最後他獲得了“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臺,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”的境界,證悟了身體不存在,心也不存在,離一切戲論的大空性。雖然有些法師認爲這是單空,但兩方面都可以解釋,認爲萬法一無所得,遠離一切塵垢障礙,這樣理解也可以。
同樣,倘若我們也是即生中除了利衆生和求佛果以外,沒有別的希求,那應該也會成佛的。但慚愧的是,無始以來我們對自我的執著特別可怕,一直沒有求佛果的心,即使在課堂上或者經堂裏發了心,出了門口以後,遇到雞毛蒜皮的小事就開始忍不了,馬上把眼鏡放在地上、袖子一卷:“你有本事就過來吧!”事後被批評又特別傷心:“嗚嗚嗚,我錯了……”
華智仁波切說:“衆生若在以前精進修持過佛法,現在已經得到了如來果位,至少也有不墮叁惡趣的把握。”不說前世開始學佛,就算在即生當中,從幼兒園起一直修菩提心,小學、中學、大學……你就像希求自利一樣,一心一意地修菩提心,現在可能也不是這樣。但很多人並沒有好好修持,文字上雖然了解了,但不經常串習的話,根本解決不了嚴重、惡劣的習氣。因此,得到這個法之後,大家一定要修行。如果沒有修行,當下聽的時候好像聽歌一樣,覺得很好聽、有道理,但若沒有去串習,最後一定會付之東流的。
醜叁、是故教誡修自他相換:
故汝于父母,一滴精血聚,
既可執爲我,于他亦當習。
有些人可能會想:“修自他交換時,把我當作別人、別人當作我,聽起來倒是很殊勝,但恐怕不好修吧。他就是他、我就是我,兩個人互相換過來,是很難以習慣的。”
爲斷除這種懷疑,此處通過比喻進行說明:如果長期修持自他交換,終有一天定會成就的,這一點沒有任何懷疑。爲什麼呢?因爲既然你經過串習,能將父精母血的不淨種子所形成的假合五蘊執爲我,爲何不能同樣對其他衆生也如是執著呢?
每個人都對身體特別執著,別人說你身體好胖,你就氣得要命:“我胖關你什麼事,我胖是我的福報!”別人說你太瘦了,你馬上反駁:“我瘦了可以飛啊,輕飄飄的,才不像你一樣。”只要對這個身體略有微詞,你就義無返顧地挺身而出。
有了“我”的觀念後,進而會産生我執,把名字也執爲我,覺得這個名字就是我,贊歎這個名字就贊歎我,誹謗這個名字也是誹謗我。其實名字只是一個代號,名字和身體本來沒有關系,怎麼能說是我呢?
執著…
《《入行論講記》第八冊 第八品 靜慮 第一百四十五節課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