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四十六節課
醜二(斷除珍愛自己)分叁:一、以意樂自我嫉妒;二、以行爲代他苦;叁、以心行置低位。
寅一、以意樂自我嫉妒(從內心中對自己繼續修嫉妒心):
我樂他不樂,我高他卑下,
利己不顧人,何不反自妒?
這跟前面的內容基本上相同。作爲一個修行人,看到引生煩惱的對境時,應該盡量對治煩惱。對治的方法有多種多樣,寂天菩薩在這部論典中的竅訣非常尖銳鋒利,可以把我們的煩惱一一穿破,摧毀無余。自古以來無數的高僧大德和大成就者,都是通過這樣的竅訣調伏相續,最後獲得了圓滿果位。所以大家對此應該有信心,明白現在所學的教言正確無謬,具有相當殊勝的加持力和對治力。它的力量極爲強大,我們的煩惱一遇到它,就像絨草遇到火一樣,馬上會燒盡無余,沒有一個對治不了的,只不過有時候自己信心不夠、有時候自己毅力不夠而已。
這裏說我們平時就是這樣:在心情上,自己一味想獲得快樂、吃穿不愁,即生行持善法,來世獲得人天福報,而對其他的衆生,除了親朋好友以外,不願意讓他們今生來世快樂,希望他們悶悶不樂、愁眉苦臉;在地位上,自己願意至高無上,被成千上萬的人恭敬愛戴,而想別人受到蔑視、地位下賤;在行爲上,白天晚上爲了自己的利益勤奮努力,而對其他衆生的事情毫無顧及、漠不關心,就算表面上做了一點,也主要是爲了自己,並不是關愛別人。這些情緒上、地位上、行爲上毒藥般的自私自利,我們扪心自問,看這樣做到底合不合理?如果不合理,要以什麼樣的方式來對治?作爲一個凡夫人,只要反觀自己的行爲,就會覺得很慚愧。我們從早到晚24小時都是想著自己快樂、自己獲得名聲地位,而衆生的利益,除了個別真正有菩提心的人以外,根本沒有想到過。
當然,有些人審察自己的時候,可能也有變化。這種變化是很重要的,沒有這種變化的話,修行是不可能進步的。有個人告訴我,《入行論講記》上他能做到的就畫紅線,做不到的畫黑線,學第一冊時黑線比較多,紅線比較少,現在到了第六冊,很多事情都能做到了。他用這種方法來勉勵自己,如今還是有一定進步。這是一個很好的觀察方法。
利他心不僅大乘行人具有,世間上也有人做得非常好。晉代有個人叫朱沖,他從小就待人寬厚,特別有智慧,但由于家境貧寒,沒錢上學讀書,只好在家種地放牛。隔壁有個人心地很壞,平時好占便宜,叁番五次地把牛放到他家的地裏吃莊稼。朱沖看到後,不但不發脾氣,反而在收工時帶一些草回來,連同那吃莊稼的牛,一起送回主人家,並說:“你們家裏牛多草少,我可以給你們提供方便。”那家人一聽,又羞愧又感激,從此再也不讓牛去糟蹋莊稼了。朱沖的待人厚道,贏得了鄉鄰的一片贊揚。
這個世界上,好人還是比較多,但發現好人的人比較少,很多公務員、醫生默默無聞地爲人們服務,真是非常了不起的菩薩行爲。而一些有名聲、有地位的人,表面上說得很動聽,經常在衆人面前裝模作樣,但實際上內心肮髒腐敗,這種現象在當今比比皆是。簡單來說,自他交換就是要體諒別人。富勒 說過:“不會體諒別人的人,是得不到別人理解的。”因此,大家一定要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思考問題,這樣的話,很多行爲和利他心不得不增上。
即生中生起利他的菩提心,比遇到如意寶還難得。佛陀在《甘露經》中講了四種難得,第一個是人身難得,(這裏的人身,是指學習佛法的人身。觀音上師講經時說,藏地一個喇嘛講法時提到人身難得,有個漢族人馬上站起來反駁:“人身一點都不難得,我們漢地的人特別多!”其實漢地的這種人身,不一定是具有十八種暇滿的人身寶。)第二個是遇佛法難得,第叁個是信仰佛法難得,最後是菩提心難得。佛經中的這四種難得,千百萬劫難以遭遇,一旦得到了,自己萬萬不能放棄。
有些人可能認爲:“這些雖然很難得,但做不到的話,皈依也好、出家也好,可能過失也很大,那我不如不皈依、不受戒。”這種說法比較幼稚。佛陀在《說菩薩行》的經文中曾記載:有八位比丘聽到大乘空性法門,因生起邪見,當下口吐鮮血,墮入地獄。本來他們千百萬劫不能解脫,但由于聽過空性法門的緣故,很快時間內就轉生到了兜率天,下生人間成爲轉輪王而獲得成就。
有些人說:“我出了家以後,中間毀壞戒律,真不如不出家好。”這種說法是不對的。如果沒有皈依出家,在漫長輪回中就沒有解脫的機會,即使因爲你業力深重,守戒無法善始善終,或者學大乘佛法沒有善始善終,但學和不學比較起來,只要入了這個教法,功德就不可同日而語。
我一而再、再而叁地講了,利他心和緣佛陀的功德不可思議。利他心方面,前面已經講過很多,而緣佛陀的功德,《入定不定手印經》中說:“漫長的時日中供養緣覺,不如看到佛像、聽到佛號的功德大。”要知道,“本師釋迦牟尼佛”、“南無阿彌陀佛”的聲音,沒有福報是聽不到的,今天看到一個釋迦牟尼佛的像,不信佛教的人可能覺得不如自己朋友的照片珍貴。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。你緣了這個以後,眼識阿賴耶上就種下了善根,雖然比較微小,但這個功德就像大海裏滴一滴水,大海沒有幹涸之前,水也不會消失。同樣,緣佛的功德乃至菩提果之間不會用盡,即使小如初一的月亮,但也勝過所有星星的光。
所以大家平時一定要想著佛陀,有一種感恩戴德之心,感恩佛陀賜予我慧命,給了我利他的機會,時時想到一切功德和悉地的來源就是佛陀或者上師。龍猛菩薩也始終憶念佛陀的恩德,他在《中論》的最後說:“瞿昙大聖主,憐愍說正法,悉斷一切見,我今稽首禮。”釋迦族大能仁王釋迦牟尼佛,以悲愍心對衆生宣說了正法,斷除世間的一切惡見、邪見,對每個人的恩德無與倫比。我們哪怕有一刹那的善心、一刹那的快樂,也全是佛菩薩和上師們的加持,不管走路也好、做事也罷,都應該有這樣的信念,這才是一個真正的佛教徒。縱然遇到違緣、痛苦、病魔,也要想到這是佛陀賜的加持,讓業力深重的我遣除無始以來的障礙,即生中消盡一切罪障,將來必定獲得成就。
倘若有了一點利他心,平時經常約束自己、轉變自己,這就是修行的成就相。修行的成就相並不是頭上一下子長兩只角、臉上馬上冒一個包,而是以前不能面對的東西,學習佛法以後能面對了,以前遇到家人、感情等時特別執著,現在通過學習之後,真的有一點點改變,對世間的執著比較淡,這樣確實有了一些境界。所謂的境界,不一定是眼睛看見特別亮的東西,假如看見特別亮的東西就是境界,那你盯著燈泡就可以了。
剛才來了一個新西蘭的居士,她說通過一年的學習,才知道自己以前對佛法並不認識,現在對萬事萬物的看法跟以前完全不同了,不僅可以面對和應付很多事情,還經常幫助身邊的人。這就是佛法的威力!現在的世間上,人們通過各種方法想獲得安樂,許許多多的科學家、領導也是絞盡腦汁希望人們幸福安康,但沒有利他心的話,結局只能是南轅北轍。其實我們不快樂的因素是什麼?就是貪心、嗔恨心、嫉妒心等煩惱。這些煩惱魔王的力量極爲強烈,縱然有吃有穿、豐衣足食,什麼條件都樣樣具足,可是沒有調伏煩惱的人,始終都過得不平安,沖突也會不斷發生。
現在國際上經常開一些世界和平會議,有時候在日內瓦,有時候在聯合國的所在地——美國紐約,各國元首齊聚一堂,千方百計想化解沖突、實現和平,但戰爭仍然在此起彼伏。其實國家與國家之間、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來源就是自私自利,什麼時候摧毀了每個人的自私自利,什麼時候就天下太平了。
一個人的家庭幸福、工作安心,乃至全世界的快樂,都離不開佛教的教育。這並不是我們佛教徒在這裏大肆宣揚,不管你是世界上的哪個民族、哪個群體,只要有緣分聞思修佛法,都會獲得這種快樂。所以追求快樂的人若不希求佛法,真的是太可惜了!
我們從佛法中獲得利益的同時,也應該讓身邊的人一起分享。我有一個熟悉的人,她依靠自己的發心,最近在大概一個月中,想辦法讓周圍的人皈依,光是電話裏皈依的,就有二十多個。她今天到家裏去抓一個人,明天到單位裏跟領導說說話,最後很多人在她的規勸下都成了叁寶弟子。因此,要利益衆生的話,不一定要有高深的智慧、無盡的財富,關鍵看你勇不勇敢、能不能發心。如果能發心,每個人都有不可思議的能力。
要知道,逐漸了解佛法之後,內心的快樂是無法言喻的。以前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是什麼樣,學習佛法以後有天壤之別。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,大家應該認認真真去思考,有些方式盡量要改變。
寅二、以行爲代他苦:
吾當離安樂,甘代他人苦。
作爲修學大乘佛法的人,光是口頭上講得天花亂墜肯定不行,行爲上應該怎麼去做呢?上師如意寶講這個頌詞時說,假如有能力,就應真實代受別人的痛苦;沒有能力的話,心裏觀想代受無量衆生的痛苦,功德和利益也不可言說。如果經常想:“我什麼時候才能代受衆生的痛苦啊?雖然我現在的自私自利特別強,還不能真實代受,但請諸佛菩薩加持,我一定要去慢慢串習。”有了這樣的發心,即便是在凡夫位,心力強大的人也能代受衆生之苦。
“不考慮自己”這一點,是大乘菩薩不可缺少的,《華嚴經》雲:“不爲自己求安樂,但願衆生得離苦。”乍聽起來,個別人可能有點害怕,在杭州時有人就問我,通過呼吸觀想自他交換,擔心別人的痛苦染上自己,自己生病,實在是不敢修。確實,大乘佛教一般人無法接受,所以爲了引導不同根基的衆生,佛法又分爲人天乘、小乘、大乘,一步一步地往上修。心力比較大的人,利他心非常強,這是希求佛果不可缺少的,如果少了這一點,任何行爲都是成就的障礙。
《弟子問答錄》 中有句話我特別喜歡——“余事皆下品,唯有利衆高。”唯有利…
《《入行論講記》第八冊 第八品 靜慮 第一百四十六節課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