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要緊,病了也不要緊,無論如何都要去做,把衆生的事情作爲第一。
故當尊有情,己身所有物,
見已鹹取出,廣利諸衆生。
以上從行爲上、心理上作了分析後,總而言之,我們應以衆生的利益爲主,把衆生當作佛陀那樣來對待,前面也講了,“敬佛不敬衆,豈有此道理?”自己所擁有的一切,吃的穿的、裝飾品、房屋、財富、名聲等,應該全部搶下來,不要再把它歸爲己有,而要將使用權交到衆生手裏,一點不剩地布施給衆生。
法王講這個頌詞時說,這樣做有時候非常難。確實,我們作爲凡夫人,將自己所擁有的全部施給衆生,會很不舍得——這個是進口茶杯,那個佛像也很好看,于是統統放在家裏,不好的東西才給衆生。這是因爲我們心裏還沒有成熟,如果修行到了一定的時候,自己的身體和財産布施給衆生的話,就像青菜雜草一樣,沒有半點執著。但這需要一定的過程,一兩天肯定修不出來。
大家修菩提心的話,並不是一兩天、一兩個月就可以了,而是應該長期修持,這樣的話,對自我的執著會慢慢減少,利他心會逐漸增上,這是一個自然規律。就像在學校裏讀書,一兩天肯定不行,起碼要十幾年、二十幾年,完了之後,你的水平是不相同的。有些剛學佛的人,或者是偏僻地方佛教不興盛的人,認爲學佛很簡單,一學就要有立竿見影的效果,“你不是學了一年多了,還沒有成就啊?還不能治病哪?還不能開神通啊?”以前我有個叔叔,我小學讀完以後,在中學讀了一年,有次我回家看書,他一見就驚訝地說:“你不是讀了兩叁年了嗎?還拿不到工資,不能成爲幹部啊?”因爲他是個文盲,不懂現在社會的各種情況。後來我說:“也沒有這麼簡單,我現在初中還沒有畢業,不過小學讀得比較快一點 。”但是他一直不理解。同樣,有些偏僻地方的人,覺得學佛可以治病,“怎麼你還不能治病哪?”“你已經出家了,還有貪心啊?還有煩惱啊?”許多莫名其妙的問題可以提出來,這一點也情有可原。但真正的修行,大家還是要花長期的功夫。
有時候我想:“我在學院裏依靠上師如意寶的加持,將近20年裏一邊聞思一邊修行,雖然大的修證我很慚愧,但在有些方面,還是感覺很殊勝的。”在座有些剛出家或剛來學院的人,心裏也應該有個打算——今後長期地依止善知識,長期地學習佛法。外面有些居士覺得:“我已經學了一年之多,《入行論》什麼時候結束啊?”這樣的想法是不合理的。自己應該長期地學習,即便是堅持一年,也會得到不共的利益。前不久有人跟我說:“我學佛20多年了,這一年的收獲最大,我已經懂得了大乘教義,以後該怎麼做、該怎麼想,基本上有方向了。”
總之,修學大乘菩提心的話,要將自己的一切送給衆生,《學集論》雲:“吾身及受用,叁世諸善根,施與諸衆生。”阿底峽尊者也說:“我之善心及功德,回向衆生願成佛。”我們的身體、受用、善根等,要全部回向給天邊無際的衆生,不是願他們有吃有穿就可以了,而是暫時獲得人天的善趣福報,究竟取證無上佛果。大家平時發願時也要想:“今天我所造的這些善根,願所有衆生獲得佛果。”這只是幾秒鍾的事情,但功德就像水滴融入大海一樣無邊無盡。
世間人也有舍棄自己的善舉,但他們有沒有菩提心很難說。記得杜甫說過:“安得廣廈千萬間,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……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。”他的發心表面上看真的很偉大,這種詞句跟大乘菩提心非常相似,但到底是不是也不好說。
舍棄自己的一切,而獲得圓滿果報,其他宗教也有這樣的故事。猶太的《塔木德》,是解釋《聖經》的一部經典,它裏面就講道:從前有個猶太國王,他有個美麗聰明的公主,不幸得了嚴重的絕症,舉國上下的良醫束手無策。後來國王貼一個公告說:誰能治好公主的病,公主就嫁給這個人。
很遠的地方有叁兄弟,大哥有千裏眼 ,他看到公告之後,跟兩個弟弟商量,決定去救公主。這兩個弟弟也各有所長:二哥有飛毯,小弟有個包治百病的蘋果。他們坐在二哥的飛毯上到了皇宮,把蘋果給公主吃了,公主的病就馬上好了。(這個蘋果吃一點點可不可以呢?但可能不行,病得比較嚴重,要全部吃掉。)
然後叁兄弟關于公主該嫁給誰爭執起來,大哥說:“是我看見了公告,才能趕來救公主,公主應該是我的。”二哥說:“沒有飛毯的話,你們不可能來皇宮,公主也會因耽誤時間而死去。”小弟小聲地說:“我的蘋果沒有了。”
按照猶太國家的法律,一女不能嫁給叁個人,包括國王也不例外。公主看見小弟確實什麼東西都沒有了,就走到他面前大方地說:“你爲我的病付出了一切,現在一無所有,所以我是你的了。”大哥和二哥強烈反對:“不行!絕對不行!”
但國王正式宣布:“按猶太經典的說法,誰能把一切獻出來,誰就是最了不起的人。小弟把所擁有的都獻出來了,故應得到最大的獎賞。而其他兩位,雖然付出了一點,但現在還是有千裏眼和飛毯,因此作爲回報,你們可以參加婚禮,盡情地享用佳肴美酒,之後就可以回去了。”
可見,能夠付出一切,就能獲得一切。大乘菩提心也是同樣,如果能把自己的所有拿來爲衆生服務,自然而然會生起很高的境界。我們學院的很多法師,對衆生的事情想得特別周到,那種意樂極其強烈,正因爲如此,他自己的智慧無勤開發,利益衆生的事業也任運自成。反之,假如天天在自私自利的牛角中拔不出來,這種心態不願意轉變,那永遠也沒有解脫的機會。
因此,大家在修行的過程中,一定要考慮衆生,所想所行就是要利益衆生,若能做到這一點,有生之年乃至生生世世都極爲難得。現在個別道友真的有利益衆生的機會,縱然每個人的能力和發心程度不同,但就算是幫助一個衆生,也應該心滿意足了。所以要救衆生、要幫助衆生的時候,大家千萬不要退,這方面要盡量多串習。
現在有些人一直怨天尤人,怪國家不好、領導不好、身邊的人不好,整天用不好的眼光來看待別人。這樣不是很好,應當從自身做起,想去利益衆生,少看別人的過失,這就是大乘行爲。因爲我們的眼睛是別人的,舌根也是別人的,用別人的眼睛看別人過失、用別人的舌根說別人過失,道理上是講不過去的。有些修行人對說過失、害別人沒有絲毫興趣,只是想自己好好地修行,這樣的行爲我非常佩服!
壬二(宣說事宜)分二:一、意樂;二、行爲。
《安忍品》主要是對治嗔恨心;《靜慮品》主要是對治貪心;嫉妒心、傲慢心、競爭心等煩惱,平時不太容易發現,這在下面進行對治;癡心在《智慧品》中有廣泛的剖析。所以在本論當中,通過不同的竅訣對治五大根本煩惱。
癸一(意樂)分叁:一、略說;二、廣說;叁、攝義。
子一、略說:
下面的分析方法跟前面有點不同,是換一個位置、換一個角色來剖析。
易位卑等高,移自換爲他,
以無疑慮心,修妒競勝慢。
現在的修法只是略說。大家都知道,我們對卑下者容易生傲慢心,覺得他的才華、智慧、名聲不如我,我很了不起;對平起平坐者容易生競爭心,認爲他跟自己是一樣的,他發財的話我也要發財,處處想與他競爭,包括聞思修行的時候,輔導員與輔導員之間、法師與法師之間,也有一種競爭心;對超勝自己者容易生嫉妒心,別人各方面超過自己時,自己心裏就不平衡,一定要超過他。爲了對治這叁種心態,現在應該易位而處,修習悲護之心。
我們對高者嫉妒、對平等者競爭、對下者傲慢,有這叁種過失,現在換一個位置,我當作低劣者、我當作高者、我當作平等者,原來的位置換作衆生,然後去表演角色。世間人經常說:“你應該站在別人的位置上……”有些人打官司時,對方實在不服的話,也經常跟他說:“你站在對方的角度也這樣發個誓、說個話,看看能不能接受?”
這種修法具有殊勝的加持力,平時這樣修持的話,嫉妒心、傲慢心很快就會消失,這一點從很多大德的傳記中也看得出來。你們遇到這些教言之後,一定要珍惜,不要認爲:“這只是一種說法吧,堪布每天在課堂上啰啰嗦嗦說半天,我有時候都打瞌睡了。”前兩天有個居士來聽課,見旁邊有位師父在打瞌睡,就一直在罵:“這麼好的法,還要打瞌睡,莫名其妙!”剛來的人可能有種新鮮感,但長期這樣聽的話,也許就不珍惜,覺得無所謂了。
有些人可能想:“修菩提心的話,有這種說法,但修傲慢心、嫉妒心,從來沒有聽說過。”其實這種竅訣是以毒攻毒,非常殊勝,用煩惱來摧毀煩惱,它的力量更強大,有時候比一些對治法更有效。就像現在的有些醫生,毒藥用成良藥,能攻克許多疑難雜症,所以只要運用恰當,一切都可以轉爲道用。
但是這叁種煩惱——傲慢心、嫉妒心、競爭心,不能在同一個時間修,因爲它們不可能在同一個時間産生,因而一定要分開修。修行的時候不要懷疑,也不要叁心二意:“我到底是不是卑下者?我到底是不是別人啊?”邊修邊懷疑是不合理的,一定要有種決定性。比如我對自己修嫉妒心時,應該站在低劣者的位置上,那時候真的成了可憐的乞丐,無有疑慮地修嫉妒心。
其實這種修法在世間上也有,愛因斯坦曾講過:“對于我來說,生命的意義在于設身處地替人著想,憂他人之憂,樂他人之樂。”最後一句話我覺得很有意義,只要別人擔憂、傷心,我就去替他分擔,別人獲得快樂的話,我也替他快樂。但修大乘菩提心的時候,別人快樂你不用去替,讓別人享受就可以了。愛因斯坦可能不懂菩提心,所以別人享受快樂時,他也跟著去享受一點點。
世間人常說:“不求以心換心,只求將心比心。”又言: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”自己不願意的,別人肯定也不願意,你不喜歡吃的東西,那別人喜不喜歡呢?華智仁波切在《前行》裏說:“切切不要自己享用新鮮的部分,而將發黴的油餅、發黃的菜葉等供養叁寶。”所以我們應該站在別人的位置上,經常這樣修持交換。
子二(廣說)分二:一、真實修法;二、彼之原因。
醜一(真實修法)分叁:一、修嫉妒;二、修競爭心;叁、修我慢。
寅一(修嫉妒)分二:一、于世間法嫉妒;二、于功德法嫉妒。
卯一、于世間法嫉妒:
蒙敬彼非我,吾財不如彼,
受贊他非我,彼樂吾受苦。
工作吾勤苦,度日彼安逸。
首先是修嫉妒心。嫉妒是對別人的名聲、財富、才華等無法忍受的一種煩惱。《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》中對嫉妒作了詳細定義:“其嫉妒者,自求名利,不欲他有,于有之人,而生憎恚。”自己希求名利,不想讓別人擁有,一旦別人擁有了,便産生如火般的憎恚心,這就是嫉妒心的概念。這部經典中還講了嫉妒心的諸多果報,比如特別嫉妒的女人,將會失去丈夫。爲什麼現在很多人沒有丈夫,特別苦惱?就是前世嫉妒心特別厲害,所以這輩子就失去了,哭也沒有用。如果嫉妒心非常強,還會轉生于黑暗之處,連自己的手腳都看不見,甚至變成吃嘔吐物的餓鬼。所以我們要徹底斷除這樣的煩惱,對凡是能引生嫉妒的對境,盡量地放棄。
一般來講,女人的嫉妒心比較嚴重,因此漢字的“嫉”和“妒”都有女字旁,我們藏文中倒是沒有,也許漢族女人嫉妒心有點強吧。這一點我有時候也感覺得到。我跟一些發心女衆說話時,如果有叁四個人,我不敢只看一個人說,不然的話,旁邊幾個就有意見:“堪布把事情都交代給這個人了,我們好像不在事情的範圍當中,以後不好好發心。”而男衆的話,叁個人我不管看誰都可以。開玩笑!
我們嫉妒心的這種病,還是比較嚴重的,現在一定要修。怎麼樣修呢?把對方放在高位,自己降爲低位。比如我本是法座上的一個法師,在修嫉妒心的時候,應該把自己觀爲乞丐,把衆生觀爲自己,然後用乞丐的身份對之發起嫉妒心。這裏的“彼”、“他”指原來的我,“我”、“吾”指現在的我。有些講義稱爲舊我和新我,舊我即是現在的衆生,新我即是現在的我。
有些法師應該這麼想,比如智誠法師,把自己想作修經堂的一個工人,穿著在家衣服,個子也挺高,但是肚子很大,每天都吃不飽,于是開始生嫉妒:“你看那個智誠,天天穿著出家衣服,吃得也很不錯,一頓吃那麼多!”把位置這樣換過來,相續中的嫉妒心慢慢就沒有了。
原來的我,現在變成別人之後:“蒙敬彼非我”,成千上萬的人對他(原來的我)尊重恭敬,我不但得不到尊敬,反而有無數的人譏毀我、蔑視我。“吾財不如彼”,我得不到任何財富,連吃穿都成問題,而他財源滾滾,吃穿不愁,財富輕而易舉就出現了。“受贊他非我”,他有千萬人的稱揚贊歎,名聲遠播到叁十叁天,而我默默無聞,誰都不願理睬,就連自己的貢獻也被別人搶走了,我是多麼可憐哪!“彼樂吾受苦”,他真的很享受,有侍者做飯,什麼事情別人都來幫忙,過的生活如是快樂,而我吃的也沒有,穿的也沒有,今天自己提水,明天自己砍柴,什麼都是我一個人做。“工作吾勤苦”,砍柴、砍伐、割草、建築,什麼工作我都要自己做,而他不用做任何工作,整天躺在床上,有許多侍者伺候,好安逸哦!相比之下,他稱心如意,而我卻飽受痛苦。
《《入行論講記》第八冊 第八品 靜慮 第一百四十一節課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