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去聽課,下課後就回來了。聽法應該有種利益衆生的心,時時刻刻想到利益衆生。這也是大慈大悲佛陀的發心,正因爲這樣的發心,最後他得到的快樂,是無漏的快樂、如海的快樂。而凡夫人自私自利地希求快樂,結果不但得不到快樂,反而在輪回中遭受極大痛苦。彌勒菩薩在《經莊嚴論》中說:“世間求自樂,不樂恒極苦;菩薩勤樂他,二利成上樂。”凡夫人希求自己的快樂,可是不但得不到,反而在輪回中特別痛苦;發了大乘心的菩薩,沒有想過自己的快樂,只是精勤地利益衆生,最終衆生得到很大的幫助,自己也超離輪回,獲得了成就。
這種現象,從現在領導的行爲中也看得出來,有些領導自私自利特別強,一味地貪汙,想謀取更高的位置,結果就被單位開除了;有些領導無私地奉獻自己,只要有機會利益衆生,自己怎麼樣都可以,最後他的位置越來越高。所以,我們一定要懂得利害關系。《寶鬘論》中這方面的教言比較多,利他的功德、害他的危害這兩個必須要搞清楚,若能辨明利害的話,自己肯定會利益衆生的。龍猛菩薩在《菩提心釋》中雲:“利害出生故,如是分析已,彼等一刹那,豈貪自利益?”倘若懂得了利益衆生的功德、傷害衆生的過患,菩薩一刹那也不會貪執自利而損害衆生,一定會想到哪些對衆生最有利。就像有些人搞生意一樣,明白什麼途徑最賺錢、什麼方法最虧本後,定會選擇一條最好的路。
所以大家應該通過聞思,明白大乘佛法的要義和精華。我們對大乘佛教和五部大論,跟現在有些出家人相比,還算是比較精通的,這可能是傲慢心,不太好。在藏地來說,我們不敢說是智者,因爲藏地出家人的水平普遍較高,但與漢地有些寺院的出家人比起來,自己真的覺得精通佛理方面還不錯,但修行方面的的確確很差。
不管是藏地、漢地任何一個修行人,對關鍵問題還是要掌握。尤其是漢傳佛教的出家人,一定要強調聞思。《入行論》講完五本以後,最近作了一個考試,但考試結果發現,漢地佛學院和出家人在學習經論方面,普遍不是特別令人滿意,跟居士比較起來,有時候居士遠遠超過出家人,都不好意思把成績公布出來。出家人你舍棄一切世間瑣事,整天在寺院裏研究佛法,爲什麼不好好地聞思修行?每天接待,每天開會,每天搞亂七八糟的世間法有什麼用呢?相比之下,在家人在處理家庭單位瑣事的同時,學得非常好,有時候看起來很感人,他們的有些境界想法相當不錯。反而我們出家人,有時候成了佛教的敗類一樣,連基本的道理都不懂,這樣的話,剃光頭、穿袈裟對佛法是爭光還是有害?大家應該好好想想。
漢傳佛教的寺院一定要強調聞思,否則在有些在家人面前,自己也會不好意思。包括我們學院的出家人都給我說過,以後出去有點害怕,外面居士學得特別好,很多問題問起來時,不好回答。因爲我們這邊的精力主要放在比較深的中觀、因明上,《入菩薩行論》、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比較好懂,有些道友可能沒有專一。結果一出去以後,一大堆居士問這個問題、問那個問題,有些出家人就:“嗯,我不在這裏了,明天馬上買機票到什麼城市去。”爲什麼去?要跑。
真的,出家人還是要聞思,弘法利生者就是出家人,而且出家人有時間、有精力。在家人要忙碌自己的瑣事,家裏的孩子、許多事情不照顧也不行。現在有些人對自己的家庭很生反感:“我不成家多好啊!這個孩子沒生多好啊!我多討厭我的丈夫和我的孩子啊!”但因緣已經把你系在這上面了,這輩子只有發個善願,除此之外也沒辦法。我以前說過,也沒有必要非出家不可,但要把學習佛法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。
這裏講得很清楚,看看諸佛菩薩怎麼做的,我們凡夫人怎麼做的,假如還這樣繼續下去,吃虧的只有自己。
癸四(自他不相換之過患)分二:一、真實宣說;二、教誡斷除彼因。
子一(真實宣說)分叁:一、未見之過患;二、可見之過患;叁、攝義。
醜一、未見之過患(雖然現在看不見果報,但沒有修自他交換的過失相當大):
若不以自樂,真實換他苦,
非僅不成佛,生死亦無樂。
如果不能以自身的安樂,真實相換別人的痛苦,那麼不但獲得斷證圓滿的佛果是天方夜譚,在生死輪回中也不會有善趣的快樂。
巧婦難爲無米之炊,沒有因的話,果是不可能産生的。那麼成佛的唯一因是什麼?就是精勤利他的菩提心,大悲心是菩提心的因,菩提心才是正等覺的因。《普賢行願品》雲:“因于衆生而起大悲,因于大悲生菩提心,因菩提心成等正覺。”這麼一個過程,大家要搞明白。菩提心在成佛的過程中,是唯一的、根本的因,誰的相續中沒有大悲心、菩提心,再說自己有如何如何的境界,恐怕也是外道的境界,不是真正的成佛之因。
沒有好好修自他交換的話,不要說成佛了,甚至在生死輪回中也不會有快樂,爲什麼?前面也講了,一切快樂的來源就是利他,如果沒有利他心,怎麼會獲得人天快樂呢?來世雖然現在眼睛看不見、耳朵聽不到,但一定要相信這個自然規律,假如沒有修利他心,未來的佛果根本得不到。有些人想:“我上師非常了不起,上師一加持,嘣——,我馬上就成佛了。”你又不是氣球,怎麼可能呢?有些人想得太簡單了,成佛並不是“嘣——”,馬上就開花結果了,它需要一種因緣,沒有的話,肯定沒辦法。
當然,你不想利益自己、不想利益他衆,就另當別論了,如果要真的利益自他,菩提心是不可缺少的。《菩提心釋》雲:“未持菩提心,永世不見佛,輪回利自他,亦無其余法。”在茫茫無際的輪回生涯中,想利益自己、利益他衆,必須要一顆菩提心,如果沒有菩提心,修氣功或者搞些亂七八糟的功法,是不可能如願以償的。
大家要深深了解到菩提心的重要性,這是藏傳佛教很多大德最精華的修行。以前我在《旅途腳印》中講過嘎秋喇嘛,他曾給學院全體僧衆灌過頂,是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。他于2000年圓寂,接近圓寂的前一兩天,他給眷屬們講述了自己一生的經曆,並說:“我從小到現在,既處過卑地,也居過高位。現在死到臨頭,一切都沒有用處,只有以自他相換的菩提心迎接死亡。”
我看過他的傳記,確實很感人。在文革期間,准備批鬥他時,他就事先發願:“我今天要爲度化一切衆生而修忍辱,衆生的痛苦由我來代受。”會場上有很多野蠻人對他拳打腳踢時,他不生一絲記恨,盡量安住于空性當中。批鬥結束之後,有時間的話,他就默默地念《普賢行願品》,將一切功德回向給以批鬥他的人爲主的一切衆生。有時候念不完就被拽出去了,他就心裏默默地回向:“今天我幸好沒有對任何人生嗔心,以此善根回向一切衆生。”後來政策開放時他也說過,在那個時候,他的修行應該是很不錯的。有些人平時跟道友交往時,爲了一點蠅頭小利,就吵得不可開交,這種行爲真的非常可笑。要利他的話,必須以生命和身體爲代價,並不是講各種條件、各種原因。
藏傳佛教的很多大德一輩子就是修自他交換,最後離開人間的時候,也是以此作爲自己最主要的修行。不僅是高僧大德,一般的修行人也有這種情況。以前有個覺姆叫華措,法王在世時,她經常打掃我們的經堂。後來她生病了,病得很嚴重,臨死的時候,她一直在發願:“我今天痛得特別厲害,但願所有衆生的痛苦加在我的身上,以減輕他們的痛苦。”一邊這樣說,一邊離開了人世。
法王如意寶得知這個消息之後,有一次課堂上也說過:“沒想到她有這麼高的境界,她也不是法師,只是一般的出家人,平時給僧衆做點善事而已。”後來法王跟嘎多堪布開玩笑:“你有時候認爲女衆修行不好、境界不高,你看華措圓寂時怎麼樣修自他交換的。你作爲一個戒律法師,天天傳戒,天天講大乘菩提心,但是你圓寂的時候,會不會也這樣修持自他交換?”當時一邊是開玩笑,一邊也是提醒我們身邊的人。有時候自己認爲是法師,精通顯宗密宗的教法,但連這一點境界都沒有的話,確實非常慚愧。所以大家在臨死時,或者遇到違緣時,一定不能忘記修自他交換的菩提心。
菩提心是最根本的修行,任何時候都不能忘,也不能放棄。華智仁波切在竹欽時,有個大磐石,他說:“這個大磐石是我菩提心的紀念品,每當看到它,我就會想起菩提心。”你們也有些亂七八糟的世間紀念品,以前自己最執著的,可以全部扔到大海裏,現在唯一的紀念品就是要菩提心的紀念品。菩提心的紀念品依靠什麼能提醒你,自己應該想一想。現在的在家人大多數都離不開手機,可不可以把手機當作菩提心的紀念品?出家人的話,每天拿著的包或者什麼,都可以當作菩提心的紀念品。反正每天看見這個東西時,就要想到菩提心,想到利益衆生。
如果能像華智仁波切那樣,我們做任何事情都可以馬上想起菩提心。否則,自己平時認爲自己還可以,然而遇到死亡的恐怖或暫時的違緣時,菩提心馬上就蕩然無存了。我有時候遇到一些難以對治的對境,那個時候菩提心就不知道跑到哪兒去了,過一會兒想起自己發過菩提心,覺得非常慚愧。很多道友可能也有這種感覺。因此,沒有修自他交換菩提心的話,獲得成就是非常困難的。雖然現在看不見她的果報,但只要盡心地修持,絕對會功不唐捐。
醜二、可見之過患:
後世且莫論,今生不爲仆,
雇主不予酬,難成現世利。
前面講了菩提心的後世果報有不可估量的功德和利益,那麼這個頌詞中,暫且不論這些道理,因爲這些對現在的世間人講多了,他們反而生厭煩心,起不到什麼作用。世間人只注重眼前的衣食住行,而對後世的深奧道理,因爲看不見、聽不見,所以他們嗤之以鼻。因此暫時不談來世果報如何,只是拿主人和仆人的關系來比喻利他的重要性。
有些人沒有吃的穿的,就到一些單位去打工,做事情。(仆人不一定非要掃地,其實爲別人做事情,就是仆人。我們是衆生的仆人,現在的領導、公務員常說自己是人民的公仆,是人民公仆的話,換一種方式爲人民服務不太好。)他爲什麼給別人打工呢?就是爲了自己謀求一點利益,不然不會無緣無故給別人做事的。但是仆人要有利他心,這個很重要。作爲主人的話,找一些人在下面做事,實際上就是想自己事業成功,要達到這個目的,也應該有利他心。
沒有利他心會有什麼損害呢?如果仆人一味地想著錢,根本不顧主人的事業,那他在工作中很可能偷盜,或者以狡詐的行爲來騙取利益,結果一旦被發現,他自己的飯碗也丟了。作爲主人的話,有些主人很吝啬,一直想著事情做圓滿,卻不願意給別人支付薪水,用輕視的目光來對待他,這樣之後,工人不可能願意爲你付出一切,到了一定的時候,他可能會做些手腳,最後主人的事業也不能成功。從兩方面來看,假如主人沒有利他心,自己的事業不能圓滿;假如仆人沒有利他心,自己的溫飽不能解決。所以,我們應該了解利他心的重要性。
有時候我去漢地的城市,每到機場就喜歡看書,在那裏買書。買書的時候,有一大堆書是講企業家怎麼搞企業、老板怎麼對待下屬、下屬怎麼應付老板……其實只講一個就可以了,就是要互相負責任、互相幫助。如果仆人不僅是賺錢,還要幫助老板,對他負責任,老板也想“下面的人全是依靠我的,我應該盡量幫助他”,彼此都會有圓滿的結果。
我認識一個人,真的非常好。她辦一個廠,並不完全是爲了賺錢,而是看到很多下崗的人很可憐,就給他們找一條出路,讓他們有飯吃,對他們的工資待遇等方面,也比其他廠的工人高,這樣之後效益自然而然增上。她不是一味想賺錢,一方面是幫助別人,一方面也是得一點生活資本。但那些人也畢竟是人,大家都知道:“老板對我們如是慈悲,別的地方沒有這麼好的待遇,我們應該一心一意地做。”因此即使她不在廠,他們還是很自覺地工作。
現在的社會就是缺少利他心,如果沒有這顆心,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快樂。古人雲:“積善之家必有余慶,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。”行善積德、心地善良的人,處處都會有快樂,所以我們對身邊的每一個衆生,甚至一草一木,都要以利他心來對待。倘若有了利他心,即使修行沒有很高的境界,但也是菩薩的行爲。
以前喜馬拉雅山有許多修行人,有個老喇嘛和道友在那裏修行了很長時間。老喇嘛打坐的岩石前面有一清澈的湖泊,每天有很多小蟲掉進去,老喇嘛一見這種情景,就支撐起衰老的身軀,馬上去把這些小生命救起來,放在安全的地方。日複一日,他不斷地這樣,根本沒有修行的時間。
老喇嘛天天晃來晃去,終于有一天,他的道友看不下去了。
一個年輕人關心地說:“你不要天天救小蟲,還是打坐吧,如果你打坐開悟了,就可以度化更多的衆生。”
還有個年輕人說:“你閉著眼睛,就看不見了。”
另有一個人說:“你應該到別的地方去,這樣對你修行好一點。”
老喇嘛聽完他們的勸告後,說:“我已經發菩提心了,實在無法眼睜睜地看著這些衆生被水淹死。你們說得雖然有道理,但是我想,不救一蟲,何以救天下?”
這句話真的特別感人,連一個小蟲都不救的話,聲稱要救天下的衆生,恐怕是不現實的。不管你閉著眼睛也好,到別處去也罷,或者口口聲聲說證悟以後度化天邊無際的衆生,這些都是一種空話。“不救一蟲,何以救天下?”這個大家一定要記住,平時在路上看見一只小蟲,或者有人找不到路了,問你某某地方在哪裏,不要像有些道友那樣——“不知道!你自己去找吧!”這樣的行爲不是特別如法,應該有個溫和的態度。
當然,指路也要掌握分寸。在我們這裏,有些人出家了,家裏人來抓他時,跟你打聽某某師父在不在,“在在在,你跟著我吧。”這樣是很危險的。以前我們這裏有人想出家,她丈夫跑過來了、他妻子跑過來了,巧言花語說:“聽說他沒有錢,我是來送錢的。你看我錢包裏裝的錢,你可不可以幫我找到他?”有些人就發善心,把他送到門口上,結果把想出家的人拽回去了,那個時候就不是送錢的了。
因此,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。尤其是在學院當中,有些人出家後有一些違緣,這方面我們要看那個人的眼色,是來送錢的還是來抓他的,先研究一下該不該指路。如果無利無害,問你壇城賓館在哪裏,你就可以把他帶過去,順便把行李送上去,但是要找某某道友的話,你一定要問清楚,讓他蓋手印,開玩笑!
總之,做善事和做惡事有很大差別,佛經中雲:“從諸善業感安樂,得見無邊諸佛土;從不善業感衆苦,墮諸惡趣燃燒處。”行持善法能感受快樂,甚至現見諸佛菩薩的微妙境界;行持不善則感召一切不順,來世墮入惡趣受無量燃燒之苦。這些現象,其實在今世也看得出來。
《《入行論講記》第八冊 第八品 靜慮 第一百叁十九節課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