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入行論講記》第八冊 第八品 靜慮 第一百四十節課

  第一百四十節課

  聽講的時候,大家不要忘記發心。做任何一件善事,修加行、放生、聞思等等,最初都要發菩提心,中間專心致志地行持善法,最後要作一個回向。串習了這樣的大乘竅訣之後,無論做什麼善事,都有非常大的功德。所以大家不要小看“叁殊勝”,包括我們這裏爲僧衆、爲衆生發心的有些道友,剛開始也一定要發心。

  前兩天,我在錄像上看到了加拿大菩提學會的考試場面。考試的時候,很多地方設了攝控,看他們的表情,可能不知道自己被錄下來了。很多人發完卷子之後,先是大概看了一下,接著是發心,合掌默默念了很長時間,然後就開始答試卷。完了之後,有相當一部分人閉著眼回向。

  我當時確實很高興,因爲做一件善事,如果這樣有頭有尾,那就成了大乘佛法。大乘佛法的功德和利益,第一品已經講過了,大家應該非常清楚。所以共同學習也好,私人修行也罷,叁殊勝千萬不能忘,假如凡事皆以叁殊勝來攝持,功德無法以言語來描述。

  醜叁、攝義:

  利他能成樂,否則樂盡失,

  害他令受苦,愚者定遭殃。

  前面講了沒有修自他交換的過失——今生遭受痛苦,來世也遭受痛苦,從兩方面已經敘述了。反過來說,如果修持自他相換的菩提心,利益他衆,今生來世有不可思議的利益和快樂。一切快樂是從利他而生,倘若從現在開始修自他交換,平時在生活中認認真真去行持,自然會帶來許許多多的利益。

  有些人可能想:“自他交換不能修太多,不然別人的痛苦、病魔出現在我身上,那多可怕呀!我現在還沒有這種膽量。”其實根本不用擔心,因爲菩提心的本體不會讓衆生受苦,只要這樣修,獲得成就非常快,自己身心也不會有痛苦。菩薩修一下自他相換,並不是病人就馬上好了,自己馬上倒下了。除了極個別的事例外,一般來講不一定有,但這種力量和成就的作用相當大。

  如果你能修的話,每天可以按規定的時間修持;如果沒有這種條件,那隨處隨地都可以修。尤其是對菩提心稍有體驗的人,不一定非要獨自住在寂靜的地方禅修,在人群中也可以修的。從阿底峽尊者的傳記中看,尊者有時候轉繞佛塔,有時候跟大家一起,自他交換的菩提心一直在心裏修持。所以你們上街買東西也好,上班跟人交往也好,出去逛花園也好,無論在什麼場合中,都可以修這樣的自他交換。

  那怎麼修呢?外面有那麼多芸芸衆生,看到他們快樂就隨喜,看到他們痛苦就想:“這個人很可憐,願他的痛苦我來代受。”如果自己身體和心裏感到快樂,馬上想到:“我吃得特別好,今天真是過年了,多舒服啊!這個快樂不應該消失了,應該回向給衆生,讓他們也快樂。”古代修行特別好的人,認爲痛苦和快樂不能浪費了,應該要用上。怎麼用上呢?當我遭受痛苦,甚至有感冒頭痛的小苦時,馬上想衆生無始以來的痛苦讓我代受;稍微有點快樂,比如冬天曬太陽很舒服,立即把這種舒服回向給衆生。

  當然,這種心態平時要修,沒有修的話,生病了才開始修自他交換,那個時候的目的是爲了自己,不是真的想代衆生受苦。現在有些人聽說修自他交換可以治病,就把它當作藥來對待,平時快樂或痛苦時從來沒修過,一旦得了絕症、癌症,就觀想一下自他交換,翻開書來修一修。那你的目的很明顯,就是想給自己治病,並不是要利益衆生,這樣的話,幹脆不要修了,沒有多大意義。

  大家在快樂舒適的時候,要多串習菩提心,菩提心是一切功德的來源,只要修的話,華智仁波切也說了,一定會生起菩提心的,這就是一種自然規律。凡夫人無始以來特別自私,因此先應該從理論上學習《入行論》等大乘論典,然後反反複複地下功夫,不然的話,菩提心不可能無緣無故在你相續中生起來。

  我自己一點都不修,光在這裏要求你們也不合理。我從來到學院之後,一直不斷地在修菩提心,盡管有時候身體不好、有時候法務繁忙,以各種原因耽誤得很多,但始終把修行的重點放在大圓滿和菩提心這兩方面。以前一直精進地在修,以後也會如此,如果能真正生起菩提心,這在有生之年是最難得的。我對這方面興趣非常大,也有一定的信心。

  希望各位在菩提心上也要下一番功夫,平時通過各種方式來修,或以坐禅的方式來安住,心裏修自他交換的菩提心;或在發心過程中、生活過程中,接觸任何外境時,不忘修自他交換的菩提心。若能如此,菩提心會逐漸在你相續中生得起來,如果沒有這樣,那所有的快樂遲早會消失殆盡,生生世世的快樂也不一定獲得。

  世間上有千千萬萬的愚笨者,不但不修利益他衆的慈悲菩提心,反而肆無忌憚地傷害衆生,這種行爲將給自己帶來無量的痛苦。因此我們平時做任何事情,一定要小心翼翼,不要認爲這是小小的罪業,殺死一個螞蟻沒什麼,戒律犯一條輕罪沒什麼,若以這樣的態度來行持,獲得解脫非常困難。《賢愚經》中說得很清楚:“雖微小罪惡,勿輕謂無傷,余燼雖雲小,能燒草山積。”盡管罪業非常小,但不要覺得無所謂,就好比火星雖然微不足道,但卻可以焚盡如山般的草堆。

  在生死輪回中,大家對因果務必要謹慎,不然學佛就已經白學了。現在很多人造惡業好像無所謂,包括有些居士,殺害一些小螞蟻、小蟲,對他來講一點執著都沒有,這種行爲非常普遍。如果是學習大乘論典的人,一定要對衆生有愛憫心,這樣的愛憫心不說能帶來生生世世的大安樂,就算暫時對自己也有很大的幫助。

  古時候有個楚莊王,一次在作戰中大獲全勝,爲了慶功而大宴群臣,王妃們也出席助興。到了晚上仍未盡興,楚莊王乃命人點燭夜宴。忽然一陣疾風吹過,宴席上的蠟燭都被吹熄了,趁漆黑一片,有個將軍對楚莊王最寵愛的王妃做了一點不如法的行爲。(一方面他可能喝醉了,再加上作爲凡夫人遇到對境,難免會産生貪心。)王妃受不了他的侮辱,扯下了那人的帽纓,回到楚莊王面前告狀,讓國王查看誰沒有帽纓,以找出剛才無禮之人。那人見此情景,酒也全部醒了,心驚膽戰地等待處罰。沒想到,楚莊王聽完之後,卻大聲宣布:“寡人今日設宴讓大家歡聚,諸位務必要盡歡而散。酒後失態也是人之常情,不足爲怪,請大家全部去掉帽纓,盡興飲酒。”並傳命重新熄滅蠟燭。等衆臣都把帽纓取下來後,才點上蠟燭。君臣盡興而散。

  後來楚國與他國發生戰爭,楚莊王帶兵迎戰時被敵軍圍困,眼看就要被生擒活捉。正在這千鈞一發之際,有名大將奮不顧身地沖入敵營,過關斬將,勇猛地將國王救了出來。楚莊王對他特別感激,一問之下,得知此人就是當日那沒有帽纓的將軍。楚莊王一時的忍讓寬容,無形中卻救了自己一命。善待別人,就是善待自己,大家學習這部論典時,一定要了解什麼才讓人最佩服。

  一個人坑蒙拐騙、殺人搶劫、無惡不作,最後定會自食其果,果報苦不堪言。現在人真的有點愚癡,哪些事情對生生世世有利,哪些事情對今生來世不利,能分析思維的極其罕見。很多人爲了快樂而奔波,一直盯著金錢和地位不放,可以說是鼠目寸光。有位上師就曾說過:“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比起來,精神文明更值得重視。我作爲一個上師,如果唯一追求的就是錢,那在我的花園裏、房屋裏,不用擺其他東西,堆滿錢就可以了。”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。如今很多富翁和領導,沒有錢時覺得錢很重要,但有了錢以後,照樣痛苦。所有痛苦的來源就是自私自利,所有快樂的來源就是利他心,利他心越來越強烈的話,痛苦會逐漸消失的。

  這些教言在其他書籍中是得不到的,前面說修自他交換是秘密訣,這就是秘密訣的原因。上師如意寶也講過,寂天菩薩《入行論》中自他交換的修法,是文殊菩薩親自傳下來的,這樣的教言在印度聖地也非常非常難得,幸運的是,我們現在遇到了這麼殊勝的秘密訣,應該從中獲得一些利益。有信心的人,即使遠在美國、加拿大等異國他鄉,也會把《入行論》的詞句牢牢記住心裏,終生受益;沒有信心的人,縱然天天來到我身邊,包括講考班的個別人,因爲沒有信心、沒有重視,這個法也不可能無緣無故地占據你的相續。

  《入行論》的一字一句都相當難得,用金銀財寶也買不到,這些教言對我們生生世世都非常重要。記得《處胎經》裏有一個教言,迦葉尊者告訴阿難:“佛所說法,一言一字,汝慎勿使有缺漏。”也就是說,迦葉尊者接近圓寂的時候,前往雞足山,在華首門那裏示現圓寂,那個時候他告訴阿難尊者:“佛陀所說的教言,一言一字都相當難得、珍貴無比,你一定要慎重,千萬不要令之缺失和遺漏。”

  傳承上師、高僧大德們的這些教言,確實是價值連城,用金剛鑽石都買不到,可是現在有些愚笨者並不重視,覺得這些無所謂,這種現象在末法時代非常多。所以我希望各位應該對法有種不共的信心,有了這樣的信心後,才會有一定的受益。越有信心,受益越大!

  子二、教誡斷除彼因:

  世間諸災害,怖畏及衆苦,

  悉由我執生,此魔我何用?

  世間上一切災害、痛苦,地震、火災、洪水等自然災害,人與非人的恐怖,都是從我執而産生的。人的恐怖包括敵國發動戰爭,讀書時厲害同學的危害,長大之後“恐怖分子”的襲擊,(其實給自己製造違緣的人,都可以叫恐怖分子。)而非人的恐怖,包括病魔、鬼神,還有上課時來了一只小狗。剛才來了個小狗,大家都“哇——”,特別害怕。其實小狗又不是老虎,小狗來了、小老鼠來了爲什麼也害怕呢?就是因爲有了我執。如果沒有我執,對這些是不會執著的。

  生老病死,行苦、變苦、苦苦等叁大痛苦,以及大大小小的輪回痛苦,譬如地獄有寒熱之苦、餓鬼有饑渴之苦、天人有死墮之苦,諸如此類的痛苦不可計數,它的來源是什麼?全部是我執産生的。如果沒有薩迦耶見——我執和我所執,絕對不會有輪回的痛苦。正因爲是如此,月稱菩薩在《入中論》中說:“最初說我而執我,次言我所則…

《《入行論講記》第八冊 第八品 靜慮 第一百四十節課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