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入行論講記》第八冊 第八品 靜慮 第一百四十一節課

  第一百四十一節課

  繼續學習《入行論》的自他交換,這個修法是寂天菩薩傳下來的甚深秘訣,大家應該在實際行動中修持。若能如此,相續中肯定會生起菩提心的。

  此處共有五個問題,四個問題已經講完了,第五個問題“攝義”分了意樂、行爲兩方面,意樂講了一個頌詞,現在繼續宣說:

  意汝定當知,吾已全屬他,

  除利有情想,切莫更思余。

  心識啊心識,你一定要明白:我在發菩提心的當下,就已經將自己的一切給衆生了,身口意也好,財産善根也罷,全部是屬于衆生的。既然如此,你就不應該像以前一樣只顧自己,做事情圍著自己轉。如果還不轉變過來,表面上我發了心,實際上卻沒有想過衆生,跟沒發菩提心、沒出家或者沒學佛一樣,這是值得慚愧的。

  學佛並不是口頭上跟人辯論,形象上做些善事,而是應該向內觀,看內心有沒有大的轉變。當然,這種轉變不是偶爾的,而是長期的。以前沒有學佛時,思想動態全部是害衆生,並不是以利益衆生爲主,而現在已經學佛了,不僅學佛了,而且學的是大乘佛法,那對自己的要求是不相同的。就像一個世間人,沒有參軍的時候行爲很放松,一旦參加了某個兵團,從此之後就不敢隨便了。或者說,孩子沒有入學之前一直放任自流,進了學校之後,思想行爲上會有重新規範。

  同樣,我們發了菩提心以後,要隨時觀察自己的心,看以前是怎麼樣的、現在是怎麼樣的、以後應該怎麼樣做,方向要搞定,自己對自己有種提醒,時時刻刻想著衆生,暫時讓他們身心獲得快樂,究竟得到圓滿正等覺的果位,除了利益衆生以外,再也沒有別的事情了。《華嚴經》雲:“是故菩提屬于衆生,若無衆生,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。”就如同工人的任務是做工、農民的任務是耕耘,發了大乘菩提心的菩薩,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利益衆生,其他任何事情不重要,要把利益衆生放在第一位。

  現在發菩提心的人比較多,但真正時刻想著衆生的有多少?昨天我看院子裏有只小貓,它坐在那兒,一直想殺衆生。一個小蟲飛來了,它張嘴就想吃掉,烏鴉和麻雀在高空中飛來飛去,它也饞得流口水。當時我就想了兩點:一、以後千萬不要變成這種可憐的衆生,如果業力現前變成這樣,那一輩子要造多少殺業?二、從反方面來想,倘若像它日日夜夜想害衆生那樣,我們時時刻刻想幫助衆生、利益衆生,那真的是非常好。

  我們學院的有些法師想自己的事情很少,平時跟他交談的過程中,始終都在想著衆生,“可能講經有利吧”、“放生對衆生有利吧”,唯一就是想利益衆生。發了菩提心的人若能達到這種境界,即使什麼修行都沒有,但我覺得也不要緊。《阿難請問經》雲:“菩薩具足一法,能守持一切如來勝法。何爲一法?不舍一切衆生是也。”假如沒有“不舍衆生”這一點,縱然別人說你是高僧大德,說你是虔誠的居士,有如何如何響亮的名稱,其實也沒有多大意義。

  現在有些宗教人士和愛心人士,幫衆生解決一些治病問題、上學問題,把這作爲究竟目標。但我們不行的,我們不但要考慮衆生的暫時安樂,最根本的、最重要的,還不能忘掉成佛這一環節。就像父母光讓孩子在學校有吃有穿不行,關鍵還要考慮什麼?就是孩子讀書後能找到滿意的工作。同樣,我們對衆生的關心不應該像世間人學雷鋒、做好事一樣,沈湎在暫時的幫助上,而是要解決他們的生死大事。

  正如本論所說,我們除了利益衆生以外,不要再胡思亂想其余事了。當然,作爲凡夫人,剛開始串習得不夠,可能對自己的事情會想一點,但不管怎麼樣,至少道理上應該明白——我是屬于衆生的,不應該把衆生棄之不顧。就像一個姑娘嫁出去了,從此她原來的家就不是她的家了。(以前我母親剛成家時,第一次從父親那邊回來,家人一直說“你們家怎麼樣”,當時她特別難受,覺得:“我現在不是這個家的了。”其實也沒什麼可難受的。)同理,我們以前想:“衆生是那邊的,我就是我自己。”但現在發完菩提心之後,衆生的家就是我的家。看見螞蟻窩,“我的家就是這裏”;看見牛群或山羊,“這是我們牛群,這是我們山羊”。這種概念還是有很大差別。

  每個人都有一種自我保護,這是無始以來的習慣,但如果對衆生也有這樣的自我保護,認爲衆生是屬于我的,那麼當它遭到危害時,絕對會去幫助而不會害它。所以從現在開始,大家應該把觀念改過來,這是釋迦牟尼佛八萬四千法門的精華。

  這個竅訣相當深奧,這是真正的正法,大家不要有任何懷疑。不管是哪個上師、哪個人傳給你這樣的教言,都非常非常的珍貴。我們不僅要道理上明白,而且要身體力行,一點一滴去串習。以前始終把衆生抛開,對自我進行保護,但是現在不行了!

  子二、行爲(行爲上把衆生當作自己的,不應該放棄):

  不應以他眼,成辦自利益,

  亦莫以眼等,邪惡待衆生。

  我們不應該以他人的眼睛,成辦自己的利益,更不能以他人的眼睛等,造作惡業傷害衆生。

  我們發菩提心之時,曾以十方諸佛菩薩作見證,迎請叁界輪回的衆生爲貴賓,在他們面前將自己的身口意全部供養,並發誓道:“從現在開始,不管你打我也好、殺我也好,我全部是屬于你的。”大家已經發過這個心,相信每個人都記憶猶新。既然你將自己的身口意給了衆生,那麼現在的眼根、耳根、鼻根……身根是屬于衆生的,不是你自己的,不能認爲“這是我的眼睛、我的耳朵、我的頭、我的手”,而要說“這是衆生的眼睛、衆生的耳朵”。那麼用衆生的眼睛來成辦自己的利益,以自私自利的心看色法,以自私自利的心聽聲音,以自私自利的心支使手腳做事情,這合不合理呢?

  按照世間的規矩,給了別人的東西,未經別人開許不能隨隨便便用。我給別人一輛摩托車,已經說得清清楚楚摩托車給你,但過一段時間,我沒經過主人的允許,就把摩托車“嗚——”開走的話,這種行爲是說不通的。同樣,我們把眼耳鼻舌身爲主的身口意供養完了,現在又用別人的東西成辦自己的利益,這是根本不合理的。

  因此,我們的所作所爲當以衆生爲主,以慈悲的目光對待衆生。佛經中說:“慈眼視衆生,福聚海無量。”我們的眼神也好、語言也好,什麼都應該爲他人著想。但這說起來簡單,做起來是有點困難。我觀察自己經常特別慚愧,比如我在說話時,很多事情都會出現一個“我”字,有時候爲了保護自己而說話,有時候爲了保護自方而說話,真正站在衆生的立場上說公正話,確實非常慚愧;心裏産生分別念的話,好多也是自我保護、自我贊揚、自我維護,這樣的分別念相當多。

  現在有些人發了心以後,整天渾渾噩噩的,不要說衆生的利益,連自己的事情也不管,每天吃飯都沒辦法,到了中午,看誰的煙囪冒煙,就到誰家去吃飯。(現在牛糞也買不到,可能冒煙的現象比較少吧。)但真正來講,我們應該把衆生的利益放在第一。聽說藏地有個喇嘛,大家都說他非常好,我問爲什麼,他們說他自己念經也好、坐禅也好,不管什麼人來求他,他根本不會拒絕,馬上說:“好好好,我去辦!”我聽了之後很感動,這個人是活生生的大菩薩。我們很多人不會這樣,開心或者不太忙的時候,發菩提心倒是可以;如果自己特別忙,那不能發菩提心了,滿衆生願有很多很多的要求,真正讓衆生滿意是很困難的。

  既然我們的身體是衆生的,就不應以自私自利心做自己的事情,更重要的是不能以衆生的身體來害衆生。小乘《別解脫經》中說:“損害他衆非沙門。”小乘“沙門四法”尚且不允許害衆生,那麼學習大乘佛法的人,身口意都已經供養別人了,我的手、我的腳、我的身體全部屬于衆生,用衆生的東西來害衆生更不應理。

  如果你用手來打衆生,別人可以說:“這個手不是你的,是我的,你不能打我。”若用眼睛瞪衆生,他可以說:“你已經發心了,不要用我的眼睛來瞪我。”聽說廣東有一家人,一個老頭子和一個老太太,他們兩個學習比較認真。有時候吵架,那個老頭子說:“不要吵,不要吵,你不是發菩提心了嗎?”同樣,有些人拿石頭來打你時,你也不應該還手,因爲你的手早就給衆生了,用衆生的手打衆生的話,那是不應該的。

  我們在言行舉止上,理當用慈悲的目光來看衆生。法國一行禅師說得好:“誰用慈眼視衆生,觀世音就出現在他的心中。”很多高僧大德也講過:“觀世音在每個人的臉上或心裏都可以出現,他出現的時候,是以慈悲的目光來呈現的,並不是怒目斜視。”有些人平時非常慈悲,心裏也肯定很善良;有些人沒有理由就對人發脾氣瞪眼,也可以看出來他的內心境界。所以我們生生世世應像觀世音菩薩那樣,以慈悲的目光看待衆生,這在現代社會是很有必要的。否則僅僅是學一點世間知識,心裏沒有愛心悲心的話,以後可能會危害衆生、危害整個人類。

  作爲家長,應該以慈悲的目光來看待孩子的成長;作爲老師,應當用慈眼來看學生的進步;作爲各階層的領導,理應用慈悲的目光、慈悲的心來溝通交流。若能這樣,處處都有一種溫馨慈愛的氣氛,實現社會和諧、家庭和睦,並不需要武力。

  當然,不害衆生、不打衆生,完全做到比較困難,但是發了菩提心之後,千萬不能故意害衆生。假如有人拿木棒打架,那他的菩提心肯定一掃而光。吵架的時候,也不能用別人的口來罵人,因爲你的身口意全部是衆生的,自己應該提醒自己。

  華智仁波切有利益衆生的九種觀察方法——直接或間接對衆生有利,對自己也有利,這件事情必須要做;直接間接對衆生無利,但對自己有利,發菩提心的人不應該做;對衆生有害、對自己有利,也不能做;對自己有害,而對衆生有利,那一定要做……諸如此類有九種觀察方法。其實我們選擇任何一件事情時,都要考慮到對衆生有沒有害。有害的話,一定要禁止,不能繼續下去;如果對衆生有利,那作爲大菩薩,死了也不…

《《入行論講記》第八冊 第八品 靜慮 第一百四十一節課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