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略講“心淨國土淨”之理。

  問:略講“心淨國土淨”之理

  索達吉堪布答:今天我講的主題是“心淨國土淨”。這個道理在有些人看來,可能比較淺顯,只理解爲真善美可以改善外在的環境。但若以大乘佛教、尤其是密乘的觀點解釋,那就相當甚深了。

  比如說你們中文大學,後面依山、前面傍海,被譽爲全亞洲最美麗的大學校園之一,這是怎麼來的呢?是師生們共同的福業所感。假如你們往昔沒有積過善因,就不可能現前這樣的環境,像最近非洲在鬧災荒,1100多萬人面臨著饑餓的威脅,從電視中也可以看到,好多人的生活就像餓鬼一樣,非常可憐,這也是他們的共業所致。

  那麼,業力又跟什麼有關呢?跟我們的心息息相關。佛陀在《華嚴經》中說:“衆生心淨故,得見清淨剎。”世間上的萬事萬物,實際上都是自心的顯現。在凡夫人的眼裏,這個世界粗糙不堪、凹凸不平;但在一地菩薩看來,由于斷除了遍計我執,所見何物皆無不淨;到了八地以上,看到的會更爲清淨。關于這方面的道理,藏傳佛教《大幻化網》中有深刻的剖析。若想真正通達,大家必須要花一定的時間。

  大概在99年前,藏地有位非常偉大的學者,叫麥彭仁波切,他所造的《大幻化網光明藏論》中,就以顯宗和密宗的觀點,闡述了“心淨國土淨”的道理。十多年前,我也給部分知識分子講過一遍,在講的過程中我深有體會,感到“心淨”真的是“國土淨”。這一點,只有將大乘佛法的甚深理論,與實修相結合才會明白。當然,我並不是說自己有什麼境界,只是想告訴你們,藏傳佛教中確實有許多精髓,值得各位去借鑒、去學習。

  昨天,學愚教授也講了,他以前在日本、在哈佛大學,看到許多專門研究藏傳佛教的機構,不少教授、博士長期致力于此,從見解上、修行上探索藏傳佛教的奧義。像這次來自英國的尼格教授,就對藏傳佛教非常感興趣,他本人是學薩迦派的,對很多道理講得相當明白。尤其令我吃驚的是,他竟然能用流利的藏語跟我交流。作爲一個英國人,對藏語的造詣達到這種程度,是相當不容易的。由此可見,如今很多學者對藏傳佛教的研究,已不滿足于僅僅只看幾本書了。

  藏傳佛教爲什麼能吸引這麼多人呢?關鍵在于它的邏輯性非常強,修行次第十分明了,再加上傳承上師的竅訣、未經中斷的清淨傳承等,許多方面散發著獨特的魅力,被當今學者譽爲世界文化的寶庫。包括漢地許多大學的教授、研究生、博士生,近年來也都在研究藏傳佛教的因明、中觀、大圓滿等。而且值得慶幸的是,青藏高原因爲自然條件所限,無形中起到了保護文化的作用,這也是衆生的一種福分,如此給全世界帶來的利益無法估量。

  或許個別人認爲,藏傳佛教的教義,只不過是灌頂、開光、灑淨、加持、放生這麼簡單,實際上並非如此。假如你真想了解藏傳佛教,就一定要進入藏地的佛學院,或者有規範管理、系統學習的道場,這樣才能明白它在教義方面的嚴密性。

  那麼,灌頂、加持是不是藏傳佛教呢?是它的一種形式,但並不是它的精髓。所謂的佛教,正如偉大的世親論師在《俱舍論》中所說,唯一就是教法與證法[1]。不僅藏傳佛教是這樣,漢傳佛教也是如此。

  現在許多佛教徒,只執著于佛教的表面形式,盡管自己皈依多年,卻並不了解佛教的教義。包括研究佛教的一些知識分子,像這幾天參加研討會的二十多位大學生,有些只知道佛教的幾個公案、理論上的一點皮毛,卻並沒有深入佛教的核心。其實,要想通達佛教的教義,不能只看一些資料就夠了,而要像前輩高僧大德那樣,通過長期的學習、研究、辯論、實地修持,才能真正獲得。

  尤其像“心淨國土淨”這樣的道理,大家一定要潛心研究才能通達。它不僅在藏傳佛教中反複提及,而且漢傳佛教的《維摩诘經•佛國品》中也講到過:舍利子曾認爲釋迦牟尼佛的刹土不清淨,是個具五濁煩惱的世界。但從東方刹土來的螺髻梵王說:“在我的眼中,釋迦牟尼佛的刹土清淨無垢,宛如自在天宮。”可是舍利子不相信,說自己所見的,全是泥石瓦礫、丘陵坑坎[2]。兩人爭執不下之際,佛陀以腳趾壓地,頓時叁千大千世界莊嚴無比、極其清淨,呈現出無量的功德。舍利子見後歎爲稀有,佛陀告訴他:“我的器情世界本來就是清淨的,只不過你沒有見到而已。”

  漢傳佛教的《圓覺經》中,也講過:“衆生國土,同一法性;地獄天宮,皆爲淨土。”所以,大家若想懂得“心淨國土淨”的道理,必須要學習《維摩诘經》、《圓覺經》這兩部經典。同時,最好再研究一下藏傳佛教的“大幻化網”,以及大圓滿中的“本來清淨”。假如你依靠具有法相的善知識引導,然後去觀察自己的心,就會慢慢體會到,“心淨國土淨”並不只是口頭上說說,而是確實會有不可思議的清淨境界紛然呈現。

  [1]《俱舍論》雲 :“佛之妙法有二種,教法證法之體性。持教法者唯講經,持證法者唯修行。”

  [2]《維摩诘經》雲:“爾時,螺髻梵王語舍利弗:“勿作是念,謂此佛土以爲不淨,所以者何?我見釋迦牟尼佛土清淨,譬如自在天宮。”舍利弗言:“我見此土丘陵坑坎,荊棘沙礫,土石諸山,穢惡充滿。”螺髻梵王言:“仁者心有高下,不依佛慧,故見此土爲不淨耳!舍利弗!菩薩于一切衆生,悉皆平等,深心清淨,依佛智慧,則能見此佛土清淨。””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