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回顧河南當地佛教曆史?

  問:回顧河南當地佛教曆史?

  索達吉堪布答:你們河南,回顧曆史的話,尤其是南陽、洛陽這一帶,文化底蘊相當深厚,與佛教也有千絲萬縷的聯系。比如洛陽白馬寺,就是中國的第一座寺廟,佛教當年正是從這裏開始傳入了漢地。

  當時的皇帝,是漢明帝。公元64年的一個晚上,他夢見有位閃閃發光的金人,身體有圓光環繞,從遠方飛來,降臨到了他的皇宮。第二天上朝,他把夢告訴群臣,詢問這是何方神聖。有個大臣博學多才,告訴漢明帝:“聽說印度有位得道聖人,號稱爲佛,能飛身于空中,全身放射光芒,您夢見的大概是佛吧![1]”

  于是漢明帝派18名使者去印度,訪求佛道。叁年後,他們遇到印度僧人迦葉摩騰、竺法蘭,迎請他們前往洛陽,並帶回了一批經書和佛像。皇帝非常高興,命人在洛陽建造第一座佛教寺院,以安置印度高僧,此寺就是今天的“白馬寺”。據說從那個時候開始,皇宮殿堂的建築模式,就與寺院基本上相同。

  迦葉摩騰和竺法蘭來到漢地之後,翻譯了第一批佛經,其中就有《四十二章經》。他們二人圓寂後,就葬在了白馬寺,至今寺中仍有他們的墳墓,去年印度總統還到墓前獻了花。我想問一下你們:這是不是最早那個墓?一直沒有毀壞嗎?(下面沒人知道,很多人說沒去過。)你們沒有去過啊!很可惜,還是應該去一下。你看從東漢開始到現在,曆史這麼悠久,離這兒又這麼近,沒有去過的話,實在有點遺憾。

  離白馬寺不遠的地方,還有一座著名的“焚經臺”。當年佛教傳入漢地後,迅速在各地傳播開來,引起道教極度不安。在白馬寺建成的第2年,690名道士聯名上表漢明帝,痛斥佛經的“虛妄”,聲言要與佛教一比高低。漢明帝就准了衆道士的請求,讓佛道兩家在白馬寺前築臺比試。先是辯論兩個時辰,道教敗北;接著比試的是焚經,道教大堆經卷化爲灰燼,而佛經在烈火中突然“光明五色,直上空中,旋環如蓋,遍覆大衆”,由此佛教聲名大振。據史記載,當時就有1460多人出家。

  另外,大名鼎鼎的龍門石窟,也位于你們河南。這個石窟從北魏就開始雕鑿,一直雕到北宋年間。在長達400多年的時間裏,造像共有10萬多尊,數量之多位于中國各大石窟之首。尤其在唐朝,雕刻的佛像是最多的,約占總數的60%。

  當然,講這些是在你們面前班門弄斧,但我真的很仰慕這些佛教勝迹,也很佩服古人的智慧。他們給子孫所留下的,確實有非同尋常的意義。可如今這個時代,我們又給後人留下了什麼呢?且不說精神文明的層面,單單是資源方面,很多人就不斷挖掘不可再生的地下礦藏,不像美國和日本,他們很聰明地把本土資源保護起來,爲了子孫後代一直留著,需要資源時就從外國進口。而我們有些人,爲了賺錢就拼命開發、大肆浪費,從來也沒想過百年後的子孫會用什麼?所以,現在存在的許多問題,值得大家好好思量。

  總而言之,你們河南自古與佛教就有著密不可分的因緣,人類最寶貴的文化遺産,相當一部分也都在這裏,大家應該去了解一下。現在的河南,雖不像北京、上海一樣是政治中心、經濟中心,但它卻蘊含著豐富、深厚的古文化,這些更有探索的價值,遲早會引起人類重視的。

  通過今天的交流,我希望能對同學們有點啓發,也希望大家嘗試去了解一下佛教的慈悲、智慧,以及不可思議的加持。若能如此,你所學習的知識,最終一定會造福人類,對自他都有利。

  畢竟,我們不管做什麼事,心都起著主導作用,它指引一切行爲的方向。當你的心很善時,一切都會變得善;當你的心很惡時,一切也會變得惡。正如法國作家雨果(Victor Hugo,1802-1885)所言:“思想可以使天堂變成地獄,也可以使地獄變成天堂。”

  

   [1] 《周書異記》中有一段記載:周昭王即位二十四年甲寅歲四月八日平旦時分,所有江河泉池忽然泛升高漲,四處的井水也溢出來,狂風大作,宮殿、房舍、山川、大地也都震動起來。到了夜晚,有五色光芒入貫太微,在西方遍布成青紅色。當時,昭王問太史蘇由:“這是什麼祥瑞?”蘇由回答說:“西方有大聖人誕生。”昭王問:“對天下有何影響?”蘇由答道:“此時沒有,一千年後聖教被及此土。”于是昭王即派人把這件事情镌刻在石頭上,埋在南郊的天祠前。以年代計算,剛好就是漢明帝在位時期。故大臣推測,金人想必就是佛陀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