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叁十四節課
現在講的還是自他平等的修法。昨天說發了大乘菩提心的人,看見可憐衆生就願意去度化,甚至前往地獄也如同天鵝入蓮池一樣歡喜。爲什麼呢?下面講這個道理。
有情若解脫,心喜如大海,
此喜甯不足?雲何唯自度?
如果衆生在業和煩惱的束縛中獲得解脫,超越生死輪回的大海,得到暫時究竟的無量妙樂,大乘行人的歡喜心無法用語言來表達,就像深不可測的大海一樣廣大。各位可能也有這種感覺吧,假如你菩提心發得比較成功,只要看到衆生快樂,內心深處的歡喜會極爲強烈。這樣的喜悅難道還不滿足嗎?
人的歡喜心若到了極點,是很難控製的。有些表彰大會上的得獎者,好像坐也坐不下,站也站不穩,在短暫的時間中,整個人的形象已經變完了。甚至去年的電視上,有幾個出家人得了“愛國獎”,我看了一下他們的表情,他們興奮得就像獲得圓滿正等覺果位一樣。如果利益衆生方面有這樣的歡喜心多好啊,但他們這方面有沒有做事也不好說,只不過給政府幫些忙而已。現在很多人自己生意成功、名聲大振、獲得利益,就欣喜若狂,但是讓衆生解脫、獲得法利,情不自禁的歡悅並不常見。
有些人自稱是大乘修行人,甚至大乘修行人還不滿足,一定要說是密宗修行人,有一種超越世間的稱呼,自己才有欣慰感。但是我覺得作爲一個佛教徒,應該實事求是、實實在在,假如內心對佛有信心、對衆生有悲心,不管你有沒有名聲都可以;如果沒有這兩種功德,縱然你再有名聲、再有財産,也是一種虛設而已,沒有多大的意義。所以你爲什麼不願意去度衆生,而要追求聲緣等獨自寂滅的小乘之樂呢?《學集論》中雲:“乏味解脫有何用?”這種舍棄利他的解脫,沒有任何味道可言。
當然,從個人來講,自我的寂滅、自我的解脫可令自己斷除煩惱,脫離輪回,是有一定的利益。但從大乘佛教的宗旨而言,自私自利在修行中是極大的障礙。彌勒菩薩在《經莊嚴論》中雲:“智者雖常處地獄,不障清淨大菩提;二乘清涼自利益,得樂雖妙障菩提。”菩薩即使長期處于地獄,由于利他心極爲強烈,根本不會障礙取證菩提;而聲聞和緣覺二乘行人,就算住在寂靜的地方饒益自己,也對解脫有很大的障礙。
我們不管學漢傳佛教,還是藏傳佛教,一定要看自己修的是大乘還是小乘?如果念佛參禅是爲了自己解脫,那純粹是小乘宗法。口頭上再怎麼說也沒有用,關鍵要看自己的發心。有些淨土宗的老太太,每天念佛非常精進,這一點值得隨喜,但什麼叫利益衆生根本不知道,發心上有很大問題。淨土宗有個別法師和居士,口口聲聲說密宗不好,但密宗自古以來特別強調菩提心,理論上也好,修行上也好,將之貫徹得非常圓滿,有相當一部分修行人以利益衆生爲目標。而在有些宗派中,法師只是提一下菩提心,到底菩提心怎麼修、菩提心的利益是什麼、沒有發菩提心有哪些過患,幾乎從來不強調,以致下面的人都不知道。
一般來講,有智慧的人很少,《水木格言》雲:“百人有一勇士,千人有一智者。”一百個人當中,勇敢的人只有一個;一千個人當中,有智慧的人只有一個。可能萬人當中,大乘修行人也只有一個。很多人修行的目的,或是爲了自己今生的利益,或是爲了來世往生到極樂世界,那裏的待遇、享受如何如何優越……心裏一直惦記著這些,這種修行不太好。
要知道,菩提心是最重要的,藏傳佛教有很多修菩提心的竅訣,這些竅訣即使你從徒弟那裏得來,也應該接受。名義上你是他的剃度師或傳戒師,但是他到藏地求得菩提心的教言,你跟他學也沒什麼不好意思的。
藏傳佛教中互爲師徒的人非常非常多,漢傳佛教中也不乏這樣的例子。鸠摩羅什的傳記中記載,鸠摩羅什有一個小乘師父,叫盤頭達多,對他的恩德比較大。後來鸠摩羅什在龜玆國翻閱大乘經論,因爲智慧非凡,完全通達了大乘的殊勝教義,很想能爲自己的師父解說。不久,盤頭達多正好來到龜玆國,鸠摩羅什就爲他講說《德女問經》,首先師父不同意人無我和法無我的觀點,鸠摩羅什便運用種種比喻,深入淺出地進行剖析,終于說服了盤頭達多。最後盤頭達多贊歎道:“和尚是我大乘的師父,我是和尚小乘的師父。”兩人大小乘互爲師徒,這一佳話流傳至今。
因此,不管哪裏有殊勝的教言,自己都應該接受。但現在有些人水平比較低,認爲“我是你的師父,就永遠是你的師父”,所以徒弟有什麼樣的功德和智慧,都不願意去求,求的話,好像面子上過不去。其實不應該這樣,我們藏傳佛教的一些大德,不論哪個人有清淨的傳承、殊勝的教言,只要對方是真正的善知識,就願意虛心請教。今後佛教界的思想若能進一步發展,過去保守派的觀點,應隨著時代的變化而逐漸開放,這樣只有利益,沒有損害。
在這裏,寂天論師講了很多忘我的功德、利他的教言,這方面在其他論典中恐怕沒辦法獲得。尤其是利益他衆的功德,用我們世間的語言很難以描述,《入行論大疏》中說:“情難自禁利他大悲德,詩人妙筆難能贊少許。”古代大名鼎鼎的詩學家,像唐代的叁大詩人,只能描述西湖的秀麗、泰山的巍峨,而對于菩提心的功德,即使用最好的筆墨,也無法盡致其萬一。
所以,修行人應該先從理論上懂得菩提心的功德。平時不管你是生活還是工作,如果有了菩提心,將會帶來極大的利益。我們修行也是如此,假如沒有菩提心,那麼修行不一定成功。在這些問題上,大家平時應該多觀察,看自己在衆生獲得快樂時,有沒有喜悅的心情?沒有的話,說明你菩提心修得不成功;如果衆生獲得快樂,你就像中了大彩一樣,這才是大乘菩提心的標志。
故雖謀他利,然無驕矜氣,
一心樂利他,不望得善報。
因此,菩薩雖以種種方法來饒益他衆,卻沒有驕傲自滿、自以爲是的心態。現在有些大德,真是名副其實的大乘修行人,不說他的一生當中,即使一天的行爲也難以想象,弘法利生的事業極其廣大。以前上師老人家在世時,我們身邊的人經常有感而發:“一個人竟然有這麼大的發心,這麼大的威力!”尤其是開法會的時候人山人海,一個大菩薩能給成千上萬的衆生,種下了菩提的種子。
這些有大乘菩提心的人,絕不可能有傲慢心,在別人面前炫耀:“我的眷屬如是衆多,我的事業如是廣大,我一個人度了這麼多衆生,難道你們不覺得稀有嗎?我是不是登地菩薩啊?我現在是多少地呢?”除了有調化弟子的特殊必要外,(這是經論中也開許的,)諸如此類的話,不可能從他們口中說出。對高僧大德而言,利益衆生是一種責任,任何豐功偉績都不值得聲張,言行舉止還是跟普通人一樣,自己不會高高在上。
現在有些人恐怕不是這樣,爲衆生沒有做什麼事情,卻喜歡用各種方式來宣傳自己:“我修了什麼塔,建了什麼寺院,我在人們心目中的影響如何如何……”我遇到過很多所謂的高僧大德,也許是在衆生面前的顯現吧,看起來特別傲慢,好像世界上只有他一個人,做點區區小事就要昭告天下,生怕別人不知道。這不是很好!真正的大乘菩薩,一是沒有驕傲心,二是一心一意願意付出,幫助衆生、利益衆生沒有任何條件,不圖任何回報。在《釋尊廣傳》中,佛陀因地時布施身體財産、妻子兒女,帝釋天問他是爲了什麼,他說:“唯一想讓衆生獲得快樂,此外沒有其他希求。”這句話的含義,大家理當深深地思維。
現在很多人學佛也好、念佛也好,都是求福報,但無論是求來世的福報、今生的福報,發財也好,升官也罷,都屬于人天乘的修法,根本不是大乘佛教。因此,我們一定要觀察自己的心,心很清淨,所修的法也會圓滿的;如果心不清淨,被自私自利的毒藥染汙了,縱然表面上做很多功德,那也不是成佛的因,只是隨福德分善,而沒有成爲隨解脫分善。
如今有些人的世間知識相當豐富,但對藏傳佛教、漢傳佛教的知識比較欠缺。要知道,世間知識幾年就要更新換代,六七十年代的大學生,所學的現在根本用不上。可是佛陀的真實語,千百萬年也不會改變,只要按照這個原則去做,任何時代的變化都可以印持。
可是有些佛教徒並不懂這一點。前段時間,聽說藏地有些寺院進行整頓:所有的出家人要麼守戒律,要麼強迫把僧衣脫掉。事後很多人問我怎麼看,我說:“這個可能有點麻煩,他自己願意的話,那是可以,我們有時候也強調:“你這樣不如法的出家人,不如當在家人好。”這是佛陀也開許的。但強迫讓他脫僧衣,過失還是非常大。佛陀在《地藏十輪經》中講過,如果強迫出家人把僧衣脫掉,則是毀滅了我的佛法、毀壞了叁寶,比五無間罪還嚴重 。”
喬美仁波切在《山法》中講過一個公案:有個居士的境界很高,常到布紮拉刹土 面見聖尊。有一次,他在路上看見一個居士,穿著出家僧衣在驅牛耕耘,旁邊有好幾個孩子,樹上挂著缽盂,耕耘時殺了無數小蟲,鮮血染紅了工具。那居士一看,特別心痛,覺得他故意玷汙佛教,于是把他痛斥一頓:“你如果要做出家人,爲什麼娶妻生子?把僧衣脫掉,穿你在家人的衣服去!”然後把僧衣、缽盂全部拿走,放在一個清淨的地方。
但從此以後,他到清淨刹土去,再也見不到聖尊的面了。他勵力忏悔了很長時間,最後才開了一個宮殿的門,但裏面的聖尊還是見不到。後來另一聖尊告訴他:“因爲你脫掉了出家人的衣服,所以才見不到聖尊。”他特別後悔,趕緊把衣服還給那人,還是讓他繼續不倫不類地穿著。
現在有些居士也是這樣,不同意自己的家人出家,就強迫他換在家衣服。其實這個過失非常非常大,比五無間罪還嚴重。不信的話,漢文的《地藏十輪經》中也有,你們可以看看佛陀是怎麼講的。
有些人根本不懂佛教,說話從來沒有教證,甚至個別高僧大德講法時,也全部是自己的分別念。當然,他若是大成就者,說出來的話會比較可靠,但有時候…
《《入行論講記》第七冊 第八品 靜慮 第一百叁十四節課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