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要有一顆感恩心!?

   問:要有一顆感恩心!

  索達吉堪布答:人生中最關鍵的是什麼?我認爲,首先是要有一顆感恩心。

  我們現在擁有的學識和智慧,都源于自己的老師,因此,不管在求學階段,還是從學校畢業之後,何時何地都要記得老師的恩德。

  剛才與檀教授交談時,他也講了自己和老師的故事,我聽了之後很感動。從教育界來說,一個人如果對老師有感恩之情,那麼他所學的知識,對自己的人生會真正起到作用。從我們佛教界來講,曆代很多高僧大德,一提起上師的名字,就會流露出無法言表的感激之情,甚至淚流滿面,這也是源于一種感恩。

  不過,現在這個社會,很多人把老師當成學習知識的一種工具。依靠老師獲得了知識後便遠走高飛,從此就再也不聯系了,對老師根本不關心、不過問。更有甚者,老師到晚年遇到一些困難時,自己明明有能力,卻也不願伸出援手,這就是沒有感恩的表現。

  感恩的對境,除了老師,還應該有父母。當我們剛來到這個世界時,不會說話,不會走路,連吃飯都要人喂。而依靠父母的長期呵護,我們才得以長大成人,所以,對父母的恩德也一定不能忘。

  父母對孩子的付出,是非常難以想象的。爲了孩子,他們付出了所有的青春,傾注了大量的心力、財力。即使兒女已成家立業,父母仍然放心不下。就拿我來說,父親早已去世,母親現在都80歲了,但還是每天牽挂著我。前段時間,我去了香港7天,母親天天給我打不通電話,就特別特別挂念。我想天下父母對兒女都是如此,哪怕自己到了垂暮之年,也念念不忘自己的子女,一直惦記著。

  但遺憾的是,如今很多子女,有了各方面的能力以後,總是以忙爲借口,對父母不聞不問、置之不理,甚至一個月也不打一次電話。有些父母年紀大了,身體不好、行動不便,生活上特別可憐,子女也只是請個保姆照料他們,自己根本不把他們放在心上,這都是忘恩負義的表現。

  所以,作爲一個人,不能忘記父母的恩德,以及老師的恩德。在此基礎上,按照大乘佛教的教義,還不能忘記衆生的恩德,要關愛所有的生命。

  總之,不管是什麼身份的人,都應該有一顆感恩心。這一點,可能許多人沒有興趣聽。因爲這個社會非常現實、非常功利,能帶來眼前利益的知識,像賺錢的手段、享樂的方法,人們都興致勃勃,願意去了解、去學習;而一談到精神追求,尤其是倫理道德、宗教信仰,大多數人都興趣索然,甚至嗤之以鼻。

  其實,科技再發達、社會再進步,你們學習上再聰明,基本的做人也不能忘。否則,一旦失去了這些,今後在社會中生存,必定會舉步維艱。

  現在許多大學生,不缺知識、不缺技術、不缺文憑,尤其是像北師大這樣的高等學府,這方面應該都圓滿具足。然而,許多人最缺的是什麼呢?就是道德教育,是正確的信仰。

  大家都清楚,如今的小學、中學、大學,安排了大量課程,需要學習許多課本,可是學生們從中得到的知識,以後工作時真正能用上的,可能不到20%。當然,我並不是說學校不好、教材不好,而是說,學校除了傳授知識和技能以外,更重要的是,還應該訓練學生如何爲人處事、待人接物。

  畢竟他們畢業了以後,首先要面對的,就是如何與人交往,怎樣對待上級、平級、下級,以什麼樣的態度投入工作……諸如此類的基本問題,假如上學時從來沒有學過,那即使是名校畢業的碩士生、博士生,身上也常會發生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。

  不僅世間需要人格教育,其實從佛教的層面來講,若想成佛,也要先學會做人。“人”都沒有做好的話,“佛”是根本談不上的。因此,假如不懂怎麼做人,無論身處哪一個領域中,都是相當困難的。

  你們北師大,跟全國的教育有著密切關系,這裏的許多老師,也經常參與編教材的工作和會議。如今各個學校使用的教材,從小學到大學,乃至博士生的課程,基本上我都看過。裏面相當一部分知識非常珍貴,對培養人才的作用,是毋庸置疑的。不過,人格教育方面的內容,可能還是有所欠 缺,今後若能增加一些,那就最好不過了。

  我始終認爲,人格教育不論對學生還是老師,都非常有意義。這次我去香港大學、香港科技大學等高校演講,發現他們的教育方式,特別值得內地借鑒。這些學校的任何一個部門,對各大宗教都不排斥,他們普遍有種理念,認爲有信仰的學生比較可靠,不論信佛教或是其他宗教,一個人只要有了信仰,內心至少會有所約束,不敢隨心所欲、爲所欲爲。這一點是令人值得深思的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