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入行論講記》第七冊 第八品 靜慮 第一百二十九節課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又是何等的自在與逍遙?

  有些人認爲:“佛教整天叫人躲到山溝裏去,完全是一種消極避世。”其實這種思想並非佛教獨有,戰國時期的莊子,也對寂靜山林情有獨鍾。大家都知道,莊子學識淵博,但一輩子都是過清貧的生活,衣服上打著補丁,鞋子上也有幾個破洞,有時還要靠借債度日,但即便如此,他也不爲物欲所累,一生中安貧樂道。有一次,他去探望幼時的好友、當時已高居相位的惠施,惠施以爲莊子來找他要官做,擔心智慧德行高過自己的莊子,會威脅到自己的地位,所以顯得很不自然,說話言不由衷。莊子察覺之後當即表明,他視官位如腐鼠,根本不屑一顧。當楚國的國君知道莊子的才德雙全後,出重金聘請他輔政,莊子以諷刺的口吻說:“這無異于將我作爲供品擺在祭壇上,到頭來只是一個可憐的犧牲品而已。”一口回絕了邀請,依然過虛己遊世樂逍遙的生活。

  現在的人卻恰恰相反,通過賄賂拼命巴結討好上司:“可不可以讓我當個副局長,你想一想辦法,如果我當了副局長,到時候我把你女兒安排到什麼什麼地方去。”然後開始各種各樣的狡詐行爲。目的是什麼呢?就是自己要做官。做官爲了什麼呢?要賺錢,自己獲得快樂,而從不考慮周圍的人。如果你做官後想幫助別人,那倒也可以,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。

  所以有些人認爲佛教才喜歡寂靜,其實也不是這樣,其他宗教和古文化都特別提倡這一點。因爲寂靜的生活有很多利益,可以帶來意想不到的快樂。我們喇榮山溝有很多道友,原本在城市裏的條件非常不錯,但他們就是不願意呆,舍棄一切的一切,來到這裏過清貧的生活。個中滋味,應該只有自己才體會得到。

  林風無聲息,徐徐默吹送。

  有福瑜伽士,踱步思利他。

  在森林裏,悄無聲息的微風徐徐吹拂,鳥語花香的生活,對修行人來講極其快樂。具有福報的修行人,才可以呆在這裏。沒有福報的話,在城市裏不一定走得開,即使走得開,在那裏也呆不住,呆個一兩天,把行李一放,自己就跑了。

  世間上的福報,分爲洪福和清福兩種。所謂的洪福,指在紅塵裏當大官、賺大錢,比如當局長、書記、大老板,錢包裏的錢很多,銀行裏的存款也多,還有好多轎車別墅,在世間人眼裏,覺得他的福報很大,特別羨慕。還有一種清福,就是在山裏面終年累月地修行,雖然吃得一般般,穿得也很單薄,但他的心情很快樂。所以洪福與清福相比起來,我們修行人應該選擇後者。

  我有時候看到山洞裏的修行人,真的特別特別羨慕,但我們學院的修行人,在外面的人看來也很羨慕,住在簡陋的木屋裏,每天過著簡單的生活,心裏沒有壓力和痛苦,非常開心。

  在桑耶青浦的一個山洞裏,聽說有個年輕的姑娘在修行,她大概二叁十歲,長得特別好。許多人問她:“你是什麼民族?”她說:“我是藏族。”“你在這裏呆多少年了?”“叁四年了。”她雖然很年輕,但通過簡單的交談,很多人發現她的智慧非常不錯,可是爲什麼在那裏過特別簡單的生活呢?有些人就是想不開。其實這些人真的有點笨,總認爲住在山裏的人,就是無有前途、走投無路的人,被業力的風吹到山溝裏去了。實際上並不是這樣,真正有福報的人,才能在寂靜的地方修持。

  我以前在泰國看過一本書,是阿迦曼尊者的傳記,其中有一段的描寫與本頌很相似:“黃昏的時候,微風徐徐吹來,尊者坐在寬闊的石板上,靜靜思維緣起空性和利他的道理。到了半夜,月輪挂在天空,給安靜的森林平添了幾許涼爽和舒適,那種快樂無法用語言來表達。”在他的著作或傳記中,經常有對森林的不同敘述,闡述心與自然相結合的道理,看了以後特別特別羨慕。

  我一方面來看,跟我的同學比起來,我的生活比較清淨,從出家到現在,我從來也沒有後悔過,更沒有羨慕過在家人的生活,在學院裏這樣呆下去,覺得自己很有福報。可是跟山林裏的修行人相比,我就自歎不如了。有時候去朝拜聖地時,看到那裏的修行人,我覺得自己散亂太多了,要是能一個人住在那裏多好啊,但晚年有沒有這個福報也很難說。確實修行需要福報,沒有福報的話,不一定有這種緣分,即使有緣分,也不一定呆得下去。

  修行人在月光下、森林中,有種特別快樂的境界,這種境界可能世間人不一定能了解。李白說:“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,舉頭望明月,低頭思故鄉。”他是比較悲觀,看見床頭的月光,就一直思念故鄉。而我們作爲修行人,應該是“舉頭望明月,低頭思利他”,沒有必要特別想家鄉,應該好好地思維利益衆生。

  在寂靜處的修行人,修菩提心非常重要。有些人整天住在山洞裏,可能是沒有遇到善知識吧,我以前去五臺山、九華山,還有藏地的部分地方,見過很多修行人,也問了他們,但他們的修行好像與菩提心沒有相聯,這樣不太好。住在寂靜地方的話,應該像無著菩薩、喬美仁波切、麥彭仁波切、華智仁波切那樣,精進修持利他的菩提心。大家以後有機會住山洞的話,應以修菩提心爲主,這一點千萬不能忘!

  然而,我們大多數的人,很難有住山的機會,如果沒有的話,稍微有空閑時,把自己的佛堂當作山洞,修利他的菩提心也很有必要。否則,一直等辭職、等離婚、等……臨死之前有沒有機會也不好說。所以大家應該把握當下,從現在開始,對自己的生活作一番調整,以前應酬特別多、散亂特別厲害,那麼現在需要調整過來,爲修行創造一種寂靜的氛圍。

  現在有些城市裏的修行人,比山洞裏的修行人還好。因爲在山洞裏沒有別人的影響,有些人天天睡懶覺。而城市裏的某些修行人,早上起得早,晚上睡得晚,每天都是特別精進。當然,如果在山洞裏非常精進,功德也確實不可思議,依靠寂靜處的加持力,行住坐臥等一切威儀,全部都會成爲善妙,《月燈經》雲:“山中空閑殊勝處,一切威儀皆爲善。”但如果沒有運用起來,恐怕在寂靜地方的散亂也比較多。

  現在藏地的很多山洞不是很好,周圍都有信號發射塔,在山洞裏也可以打電話、發短信。1997年我隨法王去雞足山時,華首門那裏就有信號,當時北方的城市還沒有這些。而現在,桑耶青浦、無垢光尊者和華智仁波切的山洞都有信號,有些人整天用手機發信息,這可能不太像個閉關的人。大家以後如果真的要閉關,還是應該像閉關的樣子!

  子二、安樂之特點:

  空舍岩洞樹,隨時任意住,

  盡舍護持苦,無忌恣意行。

  空無一人的山洞裏、大樹下、岩洞中,是往昔大德們獲得成就的地方,我們隨時都可任意安住。在那裏,遠離守護財産的痛苦,沒有“你的房子”、“我的房子”的執著。(但現在藏地的有些山洞,洞口上寫著自己的名字,聲稱任何人都不准入住,但他也不住在那裏,聽說已經六個月了,那個修行人還沒有回來。其實山洞是天然的修行地,並不屬于某一個人,你走後就不是你的了,其他修行人都可以住。)這樣安住的話,能舍棄世間的各種妙欲,遠離一切顧慮,無憂無慮、悠然自在地修行。

  山裏的修行人猶如日月運行一樣,非常灑脫自在。蓮池大師曾說:“食草勝空腹,茅堂過露宿,人生皆知足,煩惱一時除。”在寂靜的山裏,用野菜水果充腹,隨便搭個茅棚就可以擋風遮雨,人生只要知足少欲,貪嗔癡煩惱會一時擯除。以前在雲棲山,蓮池大師住了很多年,調化了山中的很多猛虎。當時有一只老虎,時刻依隨在他身邊,蓮池大師到山下化緣時,老虎也緊隨在後,城中的人一看,嚇得紛紛逃竄。大師告訴老虎:“你趕快回去吧,如果你一直跟著,影響我們的化緣,我們回去吃啥呢?”老虎也非常聽話,規規矩矩地回山等著。

  可是,現在有些修行人與之完全不同。那天有個大老板說:“某某修行人說要在寂靜的地方建寺院,我就供養他二十多萬,沒想到,他用這筆錢在某城市買了一套房子,我特別苦惱……”他一邊說一邊皺眉頭,好像那種難受實在沒辦法表達出來。有些修行人的行爲,給在家人的影響相當不好。其實在家人也應該先觀察,不要看見一個上師,就憑第一感覺馬上供養,供養完了以後,又開始後悔,要也要不回來,那時候不僅大家都不太舒服,可能來世更加麻煩。現在的修行人,跟以前比起來,差距還是比較大。在家人供養或者依止善知識時,還是應該謹慎爲妙,否則抱怨也無濟于事,打官司也有一定的麻煩。在家人的錢可以說來之不易,應該用在刀口上,不然對佛法也有極大的危害。

  不僅修行人應遠離守護的痛苦,世間人若能做到這一點,對自己也非常有利益。唐朝大將軍郭子儀,因護國有功而被封王進爵,當他的王府建好後,每天都是府門大開,任人進進出出,郭子儀不允許府裏的人對此加以幹涉。不僅外面如此,內宅也是毫無禁忌。有一次,郭子儀的妻子和女兒在梳妝打扮,郭子儀站在旁邊,像個仆人一樣,一會兒遞手巾,一會兒去端水……剛好被他帳下的一個將官看見了。他回去之後,把這一幕告訴家人聽,于是一傳十,十傳百,整個京城的人都把這當成茶余飯後的一種笑料。(現在有些領導也是這樣,當衆講話時衣裝筆挺,氣度不凡。但回家後馬上到廚房裏去,圍著一個圍裙,幫老婆做菜。)

  郭子儀的幾個兒子覺得很丟面子,就一起去找父親,求他下令關起大門。郭子儀語重心長地說:“我這樣做,不是爲了求虛名,完全是爲了保住我們全家的性命…… ”正因爲他深知官場險惡,爲了保全一家人的安樂,才犧牲了局部的利益。

  所以門不一定非要關著,敞開的話,別人也容易接受,自己也沒有太大的約束。我原來爲了學院的有些事情,見過一個比較大的官員,他外面有叁層警衛,每個人持槍,一直站著。我當時就想:“外面的侵略可能沒有,但這樣好像監獄一樣,他會不會有約束啊?”當然,每個人的理解不同,也許有些人覺得這有安全感,但不管怎麼樣,心的寬闊非常重要。

  離貪自在行,誰亦不相幹,

  王侯亦難享,知足閑居歡。

  遠離一切貪欲執著,隨心所欲、自由自在地行持,與誰都沒有牽連糾纏,這樣的快樂即使王侯也難以享受,因此,知足少欲在世間中非常需要。

  《佛遺教經》雲:“行少欲者,心則坦然,無有憂畏。知足之人,雖臥地上,猶爲安樂。”知足少欲的人,心很坦然,遠離擔憂、痛苦、畏懼;知足少欲的人,即使睡在地上,沒有蓋的也沒有墊的,他的心仍非常快樂。

  只要心有滿足,就是最大的財富。龍猛菩薩在《親友書》中言:“佛說一切財産中,知足乃爲最殊勝,是故應當常知足,知足無財真富翁。”佛陀告訴我們,在世間一切財産中,知足少欲是最爲殊勝的,只要有了知足少欲,縱然自己身無分文,也是真正的富翁。以此推知,假如怎麼樣都不滿足,即使擁有一億美金,也是欲壑難填,非常非常痛苦。

  不僅佛教贊歎這一點,世間上有些名人也將之奉爲信條。比如說蘇東坡,他的有些行爲很值得贊歎。他最初在杭州當太守,跟佛印禅師比較合得來,他們經常在那兒看西湖,一起坐在船裏參禅悟道,研究研究東坡肉,日子過得挺好。(佛印禅師還是吃一點肉。現在漢傳佛教有些和尚說:“藏傳佛教吃肉,壞得很!”其實不能這樣妄下定論,佛印禅師跟蘇東坡交往的過程中,有時候也會享用魚肉、東坡肉。)

  接著他被貶官了,貶到南方去了,當時的南方偏僻荒涼,不像現在這樣經濟發達。(那時候的天涯海角,被認爲是最可憐的地方,已經到天邊了。原來法王也說:“我們念遣魔儀軌時,給魔王布施的食子,扔到天涯海角就可以了。而現在南方的有些城市,雖然環境很美,卻是把魔王食子扔到那裏的一個地方。”)那些苦地方沒有東坡肉吃了,人家說“日啖荔枝叁百顆,不辭長做嶺南人”,天天有荔枝吃,他就不走了,挺高興。(不過有人說吃這麼多荔枝會上火,可能蘇東坡的消化能力不錯吧。)

  後來他不當官了,沒有人送禮了,但覺得“良天佳月寄中秋,菊花開日乃重陽”。天上有明月就當中秋節,菊花開了即是重陽節,天天都是良辰佳節,沒有家人團聚也很開心。他是多大的福都能享,多大的罪都能受,而且不以其苦,所以林語堂先生管他叫“不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”。

  我們修行人裏面,如果有一些不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多好啊!他在木屋裏也可以,山洞也可以,生病也可以,沒有吃的也可以,始終都處于開心的狀態中,那真是個好修行人。可是很多人恐怕不是這樣,平時什麼都看不慣,在城市裏也痛苦得不得了,背書也不行,看書也不行,吃飯也不行……我那天不是講了嘛,這種人一直盯著紙上的小黑點,永遠也發現不了大片的白紙。

  其實,這種樂觀主義來源于知足少欲,所以法王如意寶常說:“凡是我的傳承弟子,應該過知足少欲的生活,這樣心裏會很快樂,有沒有財産都可以。人生是無常的,什麼事情都要經曆,如果你最大的快樂可以享受,最大的痛苦能夠面對,這就是人生的一大快樂。”

  因此,我們作爲修行人,在城市裏的話,盡量幫助那些密密麻麻像螞蟻一樣的可憐衆生;住在山裏面的話,應充分利用自然環境來好好修行;住在人不多不少的地方,要與大家和睦相處,與人爲善。無論到什麼樣的環境中,自己都應該過得很開心,其樂融融!

  

  

《《入行論講記》第七冊 第八品 靜慮 第一百二十九節課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