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叁十節課
戊叁(謹持對治)分叁:一、總說連接文;二、修世俗菩提心;叁、修勝義菩提心。
己一、總說連接文:
這裏主要講了一些菩提心的修法。
大乘佛法極其深奧,很多人剛開始無法接受,這一點別說世間人,從曆史上看,以前的世親論師,五百世中都當過班智達,但最初仍不接受大乘佛法,甚至對無著菩薩和大乘經論做過誹謗。之後通過善知識的引導,他知道大乘的殊勝之後,開始勵力忏悔,每天讀誦大乘經典,並造了很多大乘論典,只有做到這樣,下一世才能見到彌勒菩薩。
有些學淨土宗的人,以前學過小乘佛法,現在聽到大乘乃至密宗的教言後,自己不能接受。這一點我們也理解,但佛法是圓融無違、融會貫通的,沒有必要去排斥,否則一定會墮入惡趣,自己也不能得到解脫。現在漢地的淨土宗非常興盛,但個別修行人也有一些問題,希望大家要思想開闊,不要局限在狹小的範圍裏,隨意毀謗大乘顯宗和密宗。倘若念佛唯求自我解脫,這種自私自利完全屬于小乘,雖然你不願意這樣承認,但如果只考慮自己、不考慮衆生,一點大乘的味道也沒有。
不管是修密宗,還是修顯宗,首要前提就是具足大乘菩提心。阿底峽尊者說過:“大小乘之間的差別,以菩提心來區分;內外道之間的差別,以皈依來辨別。”這一句話非常重要。很多人自稱是成就者、開悟者,卻連大小乘都分不清楚。所以大家對大乘要有信心,經常串習,沒有串習的話,現在是末法時代,我們不一定能通達它的意義,即使通達了表面意義,內心中若沒有長期串習,遇到違緣或者不同的環境時,自己的修行也沒辦法用上,因此,大家平時要多觀察自己的心。
遠離諸塵緣,思彼具功德,
盡息諸分別,觀修菩提心。
以上引用了大量的教證、理證,教誡我們要遠離一切塵緣和分別妄念。禅宗中也說要“放下萬緣”,修行的時候,首先要舍棄對親朋好友的耽著,然後盡量抛開紛繁的分別妄念,如果你沒有這樣,整天護持親友、貪戀故鄉,爲了世間八法而奔波,那麼會離成就越來越遠。
若要舍棄這些外緣,選擇清淨的環境很重要。我們密宗中修禅定的話,之前必須選擇適當的環境,斷除各種散亂的因緣,蓮花生大師在《密咒寶鬘論》中,講了很多如何選擇環境的竅訣。而禅宗和淨土宗,我也去過不少寺院、道場,過去的高僧大德選擇的環境非常寂靜,對修行者比較適合。這一點,自古以來沒有什麼不同的。
個別人說:“修行人躲到山谷裏,是一種逃避、一種消極。”對此,我們也沒有必要去管,如果自己真想修行,最好是遠離塵世,前往寂靜的地方。倘若因緣不具足,我昨天也再叁地講了,自己在城市裏面,應盡量減少修行的違緣和沒有意義的事情。否則,現在的世界形形色色,誘人墮落的花樣相當多,凡夫人的分別念本來就不可靠,見到好的色法、聽到動聽的聲音,馬上就會生貪心,給修行帶來種種危害。因此,初學者先要選擇寂靜的地方,原因就在這裏。
遠離塵世、分別妄念之後,應當思維靜處的功德和禅修的利益。佛陀在《勸發增上意樂經》中說,初發心菩薩要調伏自心,必須遠離二十種塵緣——身所有之束縛、口所有之束縛、意所有之束縛、煩惱熾燃等等,如果遠離了這些散亂幹擾,屢屢思維禅定的利益,相續中自然會生起功德。因此,初學者一定要依止寂靜。
岡波巴曾問米拉日巴尊者:“您爲什麼一輩子總呆在寂靜的地方?”尊者回答說:“對我自己而言,住在寂靜處和城市裏沒有差別,但是爲了讓後代修行者了解寂靜處的功德,我才一直呆在山林裏。”對真正獲得證悟、通達法界清淨的瑜伽士而言,城市和阿蘭若沒什麼差別,即使在城市裏度化衆生,也不會因分別妄念而奪去自己的智慧財産,行爲放任自流也沒有問題。但是我們初學者完全不行,在寂靜處自己很清淨,而繁雜的城市裏、人群中,心實在沒辦法堪能。很多人應該有這種親身體會,自己心比較清淨的話,背誦也可以,安住也可以,思維法義也沒問題,但如果心比較亂或者環境比較嘈雜,修行增上有一定的困難。
當然,斷除一切分別念需要外緣和內緣,內緣是具足正知正念,經常提醒自己:“我是大乘修行人,不應該在外面散亂。”而最根本的外緣,則是要依止善知識,依靠善知識的教導和諸佛菩薩的經論,心逐漸逐漸趨入正法。否則,讓我們自覺去修持,除了前世對佛法有緣的少數人以外,恐怕是不太現實的。
息滅分別念一定要觀修勝義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,這裏主要講了世俗菩提心。它的觀修方法,在藏傳佛教中,有阿底峽尊者的知母念恩報恩等七種教授、寂天菩薩的自他平等和自他相換這兩種修法,如此具次第性的系統修法,在漢傳佛教和其他傳承中,到目前爲止幾乎沒有。當然,個別大德通過自己對大乘經論的領悟和覺受,利益衆生的現象也非常多,但給後人留下的著作中,像藏傳佛教這樣的修行次第,確實寥寥無幾。因此,大家能遇到如此殊勝的菩提心修法,應該說非常有福報。
修行的方法有兩種,一是安住修,一是觀察修。《入行論》講的菩提心修法,主要是觀察修。觀察修對我們來講很有必要,因爲很多人的分別念非常重,邪知邪見也比較多,一定要憑自己的智慧進行破析,道理上想開了、明白了,心才會自然而然趨入正道。否則很多人的習氣根深蒂固,一下子扭轉過來,也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。
大家一定要思維寂天菩薩講的法義,經常憶念這些道理,這也是菩提心的一種修法。所謂的修行不一定要閉目打坐,什麼都不想的話,是不是修行也不好說。麥彭仁波切在有些修法中,再叁講了觀察修和安住修,剛開始的時候,與我們最相應的就是觀察修,通過如理的觀察,再猛厲的分別念也不堪一擊。我們的心就像調皮的小孩,一下子讓它安住非常困難,但如果讓它自然放松、觀一觀,它就比較聽話了。當今時代的人,亂七八糟的分別念特別多,這些分別念當中,真正有價值的很少很少,若能依靠這種觀察,分別念就找到了真正的價值。
在座的很多道友,認爲自己已經生起了菩提心,因爲有時候看來,願一切衆生離苦得樂好像比較容易。現在社會上的很多人,做一點慈善事業、幫助一些衆生,就認爲自己是菩薩,很了不起。尤其是聽了《入菩薩行論》以後,很多人都跟我反映:“我現在已經成了菩薩了,非常感謝啊!以前我沒有菩提心,現在有菩提心了。”當然,心情好一點的時候,可能覺得自己的菩提心存在,但若遇到怨恨的對境,或者發生不開心的事情,菩提心在你相續中有沒有,這個時候應該好好觀察。
菩提心的條件要緣一切衆生,令其獲得無上圓滿正等覺的果位,這兩個條件不能離開,如果離開了,你光是希望這個衆生快樂一點,有吃有穿,這只是世間的一種善心。現在有些慈善家和具善心的人,看見可憐的衆生時,也願意布施錢財,甚至捐獻自己的器官,但這種行爲屬不屬于菩提心的範圍呢?關鍵要看他的發心,他有沒有希望這個衆生暫時離開痛苦,究竟一定要超離叁界輪回,獲得圓滿正等覺佛果,度化無量的衆生?沒有這種心態的話,不能包括在菩提心當中。
有些法師和個別居士,對菩提心的本質、分類、界限等道理一竅不通,卻敢在別人面前信口開河地說“我已經成了菩薩了”。要知道,成菩薩不是很容易的,如果成了菩薩,我們當然非常隨喜,世界上多一個菩薩、少一個凡夫,大家都是求之不得。但實際上,具備菩提心是比較困難的,所以我們空話應該少說一點,行爲應該多做一點,如果真正感受到了大乘佛教的加持和溫暖,度化衆生和斷除煩惱才不會停留在口頭上。
現在的世間中,知足少欲非常重要。如今無數的人沒有滿足感,爲了自己的目標而不停奔波,尤其是學院裏的修行人,有了一定條件的時候,不要特別地貪求,今年修一個房子,明年修一個房子,裏面裝修得像天堂一樣,這沒有多大必要。有些人在這裏只是修房子,沒有修菩提心,有時候看起來也是特別累。我們欲界衆生,沒有基本的生存條件是不行的,但現在很多世間人,稍微有條件的話,就要買房子、買轎車,買這個、買那個,分別念一直不斷地增長,貪心永遠也沒有間斷。《親友書》裏面怎麼講的,薩迦班智達怎麼講的?在有些道理上,大家應該仔細想一想。
我們在這個世間上,沒有飯吃、沒有衣服穿,生存恐怕有一定的困難,除此之外,其余的追求都是多余的。我看到一個人的房子,幾千個人住在裏面都可以,但只住了他一個人。他既沒有妻子,也沒有兒女,可是房子特別特別大,每一間都裝修得特別豪華。一層樓、二層樓、叁層樓、四層樓……我每上一層,心裏就有種空空的感覺,想起很多很多來,真的有各種不同的分別念。
以前的古代人並不是這樣,他們看的不多,想的也不多,大家都過得比較快樂,對智慧道德等內在功德非常重視,對外在的形象不太需求。而現在的方向完全相反,倫理道德不但沒有進展,反而退化得相當嚴重,人們不斷希求外面的物質,對內心的功德棄如敝屣,這種社會不管給它加上什麼美名,可實際上人們處于什麼樣的狀態中,大家需要值得觀察。
作爲修行人,假如有一種知足感,你住在什麼樣的房子裏,修行都會有所進步;如果你沒有滿足感,整天好像沒有事情做,拿個錘子“砰砰砰”到處敲,那就不是修行人了,自己也應該觀察自己的身心。
己二(修世俗菩提心)分叁:一、自他平等;二、自他相換;叁、共同之事宜。
庚一(自他平等)分叁:一、教誡修自他平等;二、廣說修法;叁、攝義。
辛一、教誡修自他平等:
首當勤觀修,自他本平等。
修世俗菩提心時,首先要集中精力、全力以赴地修自他平等心,如果自他平等心沒有修好,自他交換等其他境界就沒辦法現前。
衆生無始以來的串習中,自他是不平等的,我就是我,他就是他,我是值得保護重…
《《入行論講記》第七冊 第八品 靜慮 第一百叁十節課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