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羊毛比牛毛細,牛毛塵七分之一的那個塵,在羊毛尖端上不會掉。我們一個人在地球上,也是一微塵,地球怎麼轉我們都不會掉,什麼原因?吸引力,吸力。微塵也是如此,微塵比它更小,小到七分之一它就不會掉,被它吸住了。羊毛塵再分爲七分之一,叫兔毛塵,兔毛就更細了。兔毛塵再分爲七分之一,叫水塵。現在科學家知道水的密度不大,當中有空隙,這一粒塵在水空隙裏可以穿過,沒有障礙,水有空隙。水塵的七分之一叫金塵,金是金屬,金屬的密度就大了,但是還是有空隙,這在顯微鏡裏面都看到,看到它有空隙,它還是可以能夠鑽到空隙裏,沒有障礙,像細菌一樣。我們都看不見,它在裏面活動沒障礙。金塵,就是金屬,金塵還能分,分成七分之一才叫微塵。微塵能不能分?還能分,微塵分成七分之一,叫色聚極微。還可以分,再把它分成七分之一叫極微之微,這不能再分,再分就沒有了。這個地方這個塵字,「華藏世界所有塵」,這個塵是極微之微,鄰虛塵,這麼小的一粒塵,比細菌還小。
『一一塵中佛皆入』,塵是依報,佛是正報,佛有能力入極微之微,極微之微裏頭有世界。有什麼世界?有華藏世界。怎麼知道華藏世界?下面有毘盧遮那佛,所以知道那個世界是華藏世界,不是一個大千世界。前面講無量剎,無量剎就是華藏世界,如果單單講一個剎,那就是一尊佛的教化區,叁千大千世界。你看看,我們正報毛孔裏頭有佛剎,無量無邊的佛剎,一毛孔,這是對的、正確的,爲什麼?再小再小,裏面所含的信息都是圓滿的,而不是局部的,這就對了。能量亦複如是,再小的一微塵、一毛孔,能量是圓滿的。物質現象大小沒有關系,大也好,小也好,它都有圓滿的能量、圓滿的信息,真不可思議。
我們在《華嚴經》裏讀到,微塵裏面世界誰能入?此地講「佛皆入」,這個佛我們知道是廣義的,因爲在經上講普賢菩薩能入。誰是普賢菩薩?每位菩薩都是普賢菩薩,《華嚴經》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你說哪個不是普賢菩薩?爲什麼?統統是修普賢行。要知道菩薩沒有名號,佛也沒有名號,我們人有沒有名號?人也沒有名號,名號是你假安的,你不是生下來就是這個名號,沒有。所以名是假名,這個一定要知道。諸佛菩薩名號也是假名,但是它裏頭的意義跟我們世間人的名號意義不相同。凡是佛的名號是代表性德,自性裏頭無量無邊的德能。佛的名號多,也是無量無邊,顯示什麼?萬德萬能。菩薩的名號是代表修德,因爲菩薩還沒證果,所以他的名號是修德,從這裏建立的。我們曉得每個人、每個衆生都具足圓滿的性德、圓滿的修德,所以《華嚴經》上所稱的一切諸佛菩薩的名號,統統是自己的性德跟修德,這個要知道,不在外面,都在一心,都在一身。必須到佛的境界你才能入,佛境界是法身菩薩,中國禅宗裏面常說「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」,只要你見性你就能入;換句話說,這叫真正得大自在。你入到一微塵,入這一個微塵裏面進去,其它微塵裏頭有沒有?有,一入一切入,這不可思議。妄盡還源,不可思議!妄沒有盡,還不了源,大範圍講,你出不了十法界這個夢境。十法界也是一場夢,這個夢的境界你醒不過來,可是夢中還有夢,那是六道,六道是夢,夢中夢。夢中夢裏頭還有夢,那是什麼?人道。人道這個夢醒過來,你見到六道;六道的夢醒過來,你見到十法界;十法界的夢醒過來,你才算是真正清醒,沒有迷惑,真醒了,在一真法界裏,爲什麼?不再作夢,真的醒過來。沒有出十法界,你還會作夢,你不要以爲現在已經到了最高,第一個夢境,你還會迷惑,你還會做第二個夢,夢中夢,夢中之夢。這個事實真相,諸位想想,要不是佛菩薩給我們講得這麼清楚透徹,我們怎麼會想到?怎麼可能了解這些事實真相?真正不可能。
不過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向上提升總免不了還要退轉。所以佛跟我們講叁種不退,第一種叫位不退,第二種叫行不退,第叁種叫念不退,叁種不退。六道衆生這叁種不退都沒有,無論你怎麼修,都會退轉。怎麼樣才不退轉?你必須知道退轉是什麼因,退轉是煩惱、習氣,你能把煩惱斷了、把習氣斷了就不會退轉。所以佛告訴我們,初學,小乘初果須陀洹,大乘菩薩初信位的菩薩,我們前面學過,《華嚴經》十信菩薩的初信,他證得第一個不退,就是位不退。不要小看他,大小乘裏面地位都是最低的,我們稱他作小聖,爲什麼?他決定不會退轉做凡夫,這很了不起。他有沒有出六道輪回?沒出,他在六道裏面修行,地位總是往上爬,他不會退轉,不會退到凡夫位。他條件是什麼?第一個,身見破除了,他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。我們凡夫,六道裏頭沒有一個不是把身認定是我,這是頭一個錯誤,這是根本的錯誤,身不是我。身是什麼?身是我所有,是我所,不是我,好像衣服,衣服是我所有的,衣服不是我,這個大家容易懂。現在告訴你,身也不是我,爲什麼?身如果是我,死了以後再投胎的時候,要跟我這個身完全一樣才行,那就是我,我是永恒不變。縱然得人身,相貌又不一樣,如果投畜生道,你就變成畜生身,你投胎到餓鬼道,你就變成餓鬼身。不一樣!它常常在變,這不是我。像我們穿的衣服一樣,每天穿的都不一樣,這個要懂。什麼是我?世間人執著靈魂是我,這比我們一般人高明很多。肉身不是我,肉身有生死,靈魂沒有生死,靈魂在六道裏頭,身體死了,靈魂還是活著的,它還照樣在活動。
所以要記住,這個世間名聞利養、功名富貴、家親眷屬一個都帶不走,你死的時候一個都帶不走。什麼東西能帶走?你這一生所造的業能帶走,你所修行的功德能帶走,你的智慧德能能帶走。你要是了解這個事實真相,我們人生的目標就不一樣了,爲什麼?帶不去的我要它幹什麼?有很好,沒有也很好,心就不放在這上面了。帶得去的那要留意,惡念、惡行、惡業能帶得去,但是這個不好,帶這個東西去,來生的果報在叁惡道。我們不能帶這個,我們帶什麼?我們帶善心、善念、善行、善業,帶這個好,帶這個來生我們在叁善道,不會墮叁惡道。初果覺悟了,大乘初信位的菩薩悟性比小乘初果高明,他明了,所以他慢慢的在那裏學習,斷惡修善、積功累德,他把這個當作他這一生第一個目標,他要完成這個學業,提升自己,不一樣。六道衆生爲什麼出不了六道,就是因爲執著身是我,虧吃大了。所以生生世世六道裏頭升沈,舍身受身,受一個身他又執著那個身是我,這麻煩很大。
所以佛法,破我執擺在第一位,我執破了,其它都容易辦。五種見惑,身見是頭一個,只要身見破了,邊見就容易辦。邊見是二邊,我們講對立,自自然然不再跟一切人對立,不跟事對立,也不跟一切萬物對立,圓融無礙。比不上佛菩薩,比一般人強多了,學圓融。學圓融,首先要學什麼?學謙虛,謙虛是圓融的根,真正做到謙虛,然後才會包容,包容一切人,包容一切萬物。知道什麼?知道整個宇宙跟自己是一體,爲什麼要圓融?因爲整個宇宙是一體。圓融就跟一體相應,這是性德,你跟性德相應。如果有分別有執著,與性德相違背,與性德相違背感來的是苦難,與性德相應感來是真正的幸福,是智慧、是自在,這個要懂。禍是自己感召的,福是自己求得的,與什麼人都沒關系。所以人決定不能夠怨天尤人,怨天尤人你就犯了大錯。誰得罪你?沒人。這個道理很深,修行要從這個地方下手。爲什麼要這樣做?把事實真相在大乘經裏慢慢搞清楚,我們覺悟、明白了。遵循倫理道德,接受善有善果、惡有惡報,接受這個教訓,這是對的。這是隨順性德,隨順自然的法則,性德就叫自然法則,中國人稱爲道德。
「一一塵中佛皆入」,他入幹什麼?『普爲衆生起神變』。諸佛如來,《華嚴經》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衆生有感,他就有應,應一定要入境界,不入境界怎麼應法?這些道理我們一定要貫通全經,前面說過,入無所入,哪裏真的有出入?真有出入那與事實真相完全相違背,沒有出入。沒有出入,爲什麼說入?衆生有感,佛菩薩就有應,應就是入;感要沒有,佛菩薩就離開,不現,那就叫出。不是真的有個門可以叫你進出,沒有,一體。這個事情我們現在看電視的畫面,屏幕,電視裏看到一個教室,看到你從門進來,一會兒你從門出去,我要問你,就在電視畫面上,有沒有出入?出是在屏幕上,入也在屏幕上,沒有出入!我們這個宇宙就是個大屏幕,這個屏幕是立體的,隨你怎麼進入,那是你的感觸。你要是真明了事實真相,哪來的出入!出入是怎麼來的?是你分別執著裏頭有這種感覺,是有出入。由此可知,出入是個妄念,是個妄想,實際上沒有。實際上佛法所講的是不二法門,出入不二、先後不二、大小不二、真妄不二、衆生跟佛不二,不二就是圓融無礙,二就有障礙,二就有對立。讓我們在這裏面體會到的是,我們在宇宙當中,跟任何人、任何物、任何事是一體,這是你真的覺悟了。
諸佛如來「普爲衆生起神變」,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又何嘗不是爲衆生起神變?我們幹壞事,受惡報,讓人家看到,壞事做不得,做了要受惡報。你不是在這裏起神變嗎?你在這裏幹好事,你看到人家得好報、得福報,別人看了之後,好事是應當要做。你說做好事、做壞事,這人是衆生還是佛菩薩?他好像是真的,做得那麼逼真,不真那就做得不像。你說這些人是佛還是真的造業的衆生?如果我看到這一幕,我覺悟了,他就是佛菩薩示現;我看到這一幕,麻木不仁,他真的在造業。你說有沒有佛菩薩?什麼叫佛菩薩?能引起我們的覺性就是佛菩薩,人也是、物也是、山河大地也是,你看到這個現象豁然覺悟。佛菩薩是什麼?佛菩薩就是覺。覺在哪裏?覺不在外面,覺在自己,外面種種現象啓發我們、誘導我們,這是佛法裏面所講的真實智慧,善巧方便。
一個現象,一生當中看了很多次,過去看的時候都沒有覺悟,這一次突然覺悟,這怎麼回事情?過去次次看是熏習,熏習的次數多了,不定在什麼時候再一次就覺悟。從這個地方,我們就能夠深深體會到熏習重要。所以中國古聖先賢教人「教之道,貴以專」,學習也是貴以專,佛法講得更明白,叫「一門深入,長時熏修」。爲什麼?長時熏修幫助你定下來。一樣東西,看的遍數愈多你愈有耐心,耐心是定力的前方便,長久的耐心自然就得定,定就能開悟,所以定生慧,這麼一個道理。我們看一樣東西,反複的看,這就是訓練耐心,一遍看不懂沒有關系,不要去想,想是什麼?妄想,妄想決定不能開智慧。現在人産生個毛病,喜歡去研究,怎麼研也研不出來,怎麼究也究不出來,這什麼原因?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沒放下,原因在此地。一樣東西、一本書、一個光盤,你果然天天看,看十遍,一天看十遍,十天看百遍,百天看千遍,千天看萬遍,你開不開悟?准開悟。一萬遍叁年多,哪有不開悟的道理!然後你就相信古人講的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,這話是真的,一點都不錯。爲什麼其義自見?因爲你自性裏有圓滿的信息,現在在這個經文裏告訴我們,我們每個毛孔、每個細胞都有圓滿的信息,他怎麼會不開悟?我們這信息爲什麼透不出來?是因爲我們有妄想、有分別、有執著,我們每個細胞信息都透不出來,能量起作用非常有限。如果真的妄想分別執著放下,我們的信息是圓滿的,能量是圓滿的。你想這不是科學嗎?高等科學,科學裏面求這個沒求到,佛法裏現成的。
可貴的是你真的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然後你好好去學習。學習不是學別的,就是學放下,壞脾氣放下、壞習慣放下,與自性相違背的統統放下。尤其頭一個,孝順父母,把以前不孝放下。孝順父母不容易,孝順父母做圓滿你就成佛了,只有諸佛如來的孝是圓滿的。中國古聖先賢的教誨、教學沒有別的,也就是教個孝道,沒有佛講得那麼圓滿、那麼究竟。父母對兒女唯一的希望是希望他出人頭地,所以說望子成龍、望女成鳳,龍鳳代表最高的階層。最高的階層是什麼?明心見性、見性成佛,把全宇宙,在佛法裏講遍法界虛空界,這裏頭一切性相、理事、因果統統明了。我相信,不管他學不學佛,一切父母對兒女,他要曉得有這麼回事情,他希不希望他的兒女能夠證得、能夠契入這個境界?我們就明白了,才曉得什麼是大孝,什麼是究竟圓滿的孝。諺語所謂「一子成佛,九祖生天」,不止九祖,一子成佛,普度衆生,像此地講的普爲衆生起神變,這是天下每個父母對子女的期望。
『毘盧遮那法如是』,這裏說出「毘盧遮那」,毘盧遮那是梵語音譯過來的,它的意思是可以翻的,不是不能翻,可以翻的。爲什麼不翻?尊重不翻,對它尊重。它的意思是遍一切處。所以毘盧遮那在哪裏?無處不在、無時不在,大的宇宙之間他遍一切處,小的毛孔裏面的佛剎他也遍一切處,無處不在、無時不在。
【就此門中。分爲四句。如玄談疏中說。】
清涼大師華嚴經玄談。
【如是依正混融。】
依報,剎中現佛,正報,身現剎土,混合在一起,圓融無礙。
【無有分齊。】
『分』是分別,『齊』是等齊,兩個不同的在一起才有分齊,如果是一體就沒有。我們今天不知道,整個宇宙是一體,你怎麼能分?佛爲我們講經說法也講分齊,爲什麼?這是隨順人情,不這樣講你不懂。譬如小乘須陀洹,大乘《華嚴經》裏面初信位的菩薩,這是兩分,他們斷證的功夫平等、等齊,爲什麼?都是破身見,都是破邊見,他們的修行功夫是平等的,齊就是整齊,它平等的。佛也有這個說法,隨順我們凡夫說的。小乘四果阿羅漢跟大乘七信菩薩等齊、平等,七信位的菩薩。我們從四果四向把它一對照就很清楚,初果跟初信等齊,初果再提升叫二果向,二果向跟二信位的菩薩等齊,證到二果就跟叁信位的菩薩等齊,二果再往上升是叁果向。你一樣一樣的合,合到七信菩薩跟阿羅漢等齊,阿羅漢上面是緣覺,緣覺跟八信位等齊;緣覺再上面是菩薩,十法界的菩薩,十法界的菩薩跟九信位等齊;再往上去,十法界的佛,這最高的,跟十信位等齊。初住超過十信,超過十信就超越十法界,你這麼一看就清清楚楚。沒悟的時候有這個階級,悟了之後才曉得完全是一體。佛這些等級都是方便說,給我們初學的人方便說,不是真實說,真實說沒有階級,所以「無有分齊」。
【謂前兩觀各述一邊。】
前面第一觀叫真空觀,第二觀叫妙有觀,這第叁觀叫圓融觀。
【今此雙融會通心境。】
圓融觀。
【故曰心境秘密圓融觀也。】
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到此地。
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九十九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