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九十一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、愛花草樹木、愛一切衆生,那就是神。人跟神沒有差別,可是人把自性迷失了,把愛心變成自私自利,變成貪瞋癡慢,這就錯了,就造業。所以他教我們換個地位去著想,不要以自己爲本位,處處以人爲本。中國人講仁愛,仁是二人,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別人,這是仁人。最好的是先想別人後想自己,這是聖人,想自己不想別人是凡人。諸佛菩薩沒有自己,沒有起心動念,所以他能夠與十法界一切衆生起感應道交,這是「大用自在」。《普門品》裏面贊歎觀世音菩薩「千處祈求千處應」,那個千不是數字,哪個地方衆生有感,菩薩就應現在他面前,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。菩薩有沒有分別?沒有,自然的,隨衆生心應所知量。這個衆生想見佛他就現佛身,這個衆生想見菩薩就現菩薩身,這個衆生想見祖師身分他就現祖師身,佛菩薩從來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隨著衆生的心願,滿衆生的心願,衆生想聽什麼佛法就給他講什麼佛法。衆生還沒起念頭,菩薩現前了,這是什麼?你雖然還沒有起念頭,你心裏有,你沒說出來。極其微細的祈求自己還不知道,菩薩感應,就來幫助你把問題解決了。爲什麼?我們凡夫不知道,菩薩知道,你跟菩薩是一體。這是「同體大悲,無緣大慈」,菩薩來幫助你,因爲他跟你一體,沒有任何條件。我們所有一切衆生都跟諸佛菩薩是一體的,我們雖然不知道,絕不是說我們不知道,佛菩薩就不管我們,沒有這個道理。我們跟一切衆生一體,我們跟樹木花草一體,我們跟山河大地是一體,我們跟遍法界虛空界是一體,《華嚴經》上給我們講這個事實真相。佛菩薩的慈悲心、愛心遍法界虛空界,遍及一切衆生,像經上講的小至一微一塵,大至虛空法界,清淨平等覺,這叫大用無方,這個地方講大用自在無障礙故。前面這幾句我們就學到此地,我們接著再看下面,這入正文。

  【言六觀者。一者。】

  它一共六段,這第一段。第一段叫:

  【攝境歸心真空觀。】

  這裏面的意思是說心境不二。境界,萬事萬法,所現、所生、所變的一切法統統叫境,我們的身體也是境,能生的是心。佛在大經裏面常說,宇宙之間萬事萬物,從哪裏來的?心現識變。識是什麼?妄想分別執著,它會變;如果離開妄想分別執著,它就不變。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是心現,沒有識變,我們稱它作一真法界。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,《華嚴經》上講的華藏世界是一真法界,它不是十法界,它那個地方只現出來就不變。變化從哪裏來?變化從分別執著,只要一有分別馬上就産生變化,有執著是更不得了。『攝境歸心』,把外面境界統統收回來歸到心。心是『真空』,境不可得,心境不二,皆不可得。境是虛幻,剎那生滅。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一彈指叁十二億百千念,念念成形,形皆有識。形是境,識也是境,我們現在講現象,形是物質現象,識是精神現象,這兩種現象都是從心現出來的,心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質。前面我們曾經學了真空觀,學了理事無礙觀,也學了事事無礙觀,下面賢首國師有解釋:

  【謂叁界所有法唯是一心造。心外更無一法可得。故曰歸心。】

  這是講「攝境歸心」。叁界,舉這個例子,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這叫叁界,六道裏面的事情。六道裏面最差的是欲界,是第叁等,比欲界高的是色界,比色界高的是無色界。無色界有四天、四層,色界有十八層,欲界有六層,所以叁界合起來二十八層天。色界十八層分爲四禅,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,這佛經上講得清楚。『叁界所有法唯是一心造』,就是一心所現的。這個「一」字,用得很妙。一心是什麼?一心就是心動了,心要不動,一都說不上。一念不覺,一念不覺就叫做無明,佛經上稱這個叫無始無明,沒有開始。沒有開始當然也就沒有結束,有始才有終,沒有始哪來的終?就是那一念,這一念滅了,又一念起來了,起來這一念不是前頭那一念,這是我們要知道的。前念不是後念,念念不相到,它是假的不是真的。我們今天看到的物質現象、精神現象是相續相,還得加兩個字,相似相續相,不是真的相續相,真的一個連一個那是真的,不是。每一念,念念不相到,念念不相應,所以它是幻相。如果這個念頭斷了,相就沒有了。到什麼時候斷?到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連無始無明的習氣都斷了,這在《華嚴》是妙覺位。菩薩五十一個階級,最高到等覺,等覺再上去叫妙覺,那個時候沒有了,無始無明習氣沒有了,還源,真的還源了。還到哪裏?還到常寂光,回歸到性體。起不起作用?還是起作用,爲什麼起作用?十法界裏依正莊嚴是自性變的,你雖然還源了,還有很多人沒有還源,沒有還源的人他們有波動,這個波動你知道,你接受這個波動,自自然然會應它,就感應。這個應沒有起心動念,感有起心動念,應沒有起心動念,自然就現相,不可思議。我們學佛終極的目標是歸心,知道所有法就是心,這個心就是本性,心性之外沒有一法可得,『故曰歸心』。

  【謂一切分別但由自心。曾無心外境。能與心爲緣。】

  這說得好。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裏來的?分別來的。前面所說的一心就是法相宗講的阿賴耶,用現在的話就是一念妄動,或者說爲一念不覺,稱之爲無始無明,沒有開始,它動,這一動我們就不叫它真心,不叫它自性,給它取個名字叫阿賴耶。阿賴耶叫藏識,藏是什麼意思?含藏,像倉庫一樣,這裏面什麼東西都有,實際上就是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講的,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它在不起無明的時候本自具足,起無明的時候能生萬法,就叫做阿賴耶,什麼它都能變、都能現。阿賴耶就是波動。阿賴耶叁細相,第一個相是業相,業就是波動,這一波動就起了精神現象。精神現象是什麼?我出現了,我是這麼出現的。我執,跟著我的是四大煩惱,四大煩惱第一個是執著我;我見,《金剛經》上講的我見、人見、衆生見、壽者見,一個起來統統都連著起來。這是煩惱的根,就是我!有我就有煩惱。什麼時候覺悟了,沒有我,誰生煩惱?煩惱沒有了。長病?沒有我,誰長病?沒有我,誰生死?全都沒有了。什麼麻煩都從我生。這裏頭還附帶著我愛,我愛是什麼?貪!我慢、傲慢,傲慢是瞋恚;我癡。你看看貪瞋癡,這根本煩惱,跟著我生起來的。沒有我,這叁個就沒有;有我,這叁個連帶都起來,叫四大煩惱常相隨,這是末那識。它出現了,它這一出現,物質現象就出來,物質現象叫境界相,就出現了。所以精神跟物質同時出現,我、跟宇宙、跟一切萬法同時出現,沒有先後。

  我身體有變化,念念都在起變化,外面境界也是念念都起變化,這是什麼?這叫『一切分別但由自心』。你的心在動,外面境界都跟著動;你的心清淨,外面境界沒有一樣不清淨,這淨土。淨土在哪裏?四聖法界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,十法界裏最高的四層,淨土。我心不清淨,有煩惱,馬上四聖法界不見了,變成穢土,六道,六道染汙不清淨。染汙裏面有善惡,諸位要知道,淨土裏頭沒有善惡。十法界裏面,四聖法界裏頭沒有善惡,他沒有執著。六道裏頭有善惡,善惡都是染,心善行善是叁善道,心行不善叁惡道,是自己心裏變現的,從分別執著生的。我們如果真的把這個道理搞清楚、搞明白,現在地球上許許多多災難能不能化解?能,輕而易舉。只要居住在地球上的這些人,大家把不善的心、不善的念頭、不善的行爲放下,我們學心善、念頭善、行爲善,所有災難就沒有了。爲什麼?這一切境界從心想生。我們的心善惡二邊都不想,恢複到清淨,六道就沒有了,四聖法界淨土現前。這個道理佛說的,你能相信嗎?佛沒有妄語,句句是真話。《金剛經》上講的,如來是真語者、實語者、如語者。什麼叫如?完全跟事實真相一樣,這是如語。我們如果能信、能解、能照做,果報就現前,這就是如來大慈大悲、救苦救難,幫助一切衆生離苦得樂。一切苦難是不善業所感,一切清淨國土是淨業所感,這個世界不是別人造的,不是佛菩薩造的,不是上帝造的,也不是閻羅王造的,自己造的。自己造的,轉變還是自己,別人不能替你轉變。這裏面有共業、有別業,共業是什麼?集體創造的,這是共業,別業是個人。集體,社會是集體的,集體的行爲,國家是集體的,宗教是集體的,集體造的稱爲共業;個別造的是別業。在果報上,別業別報,共業共同報,共業裏頭有別業,別業裏頭也有共業。

  底下說『曾無心外境,能與心爲緣』,這就說絕對沒有心外的境界跟你的心起感應道交,沒這回事情。我們現在知道,這個境是心外的?不是,心外哪有境!前面這句好,「曾無心外境」,心外沒有境,心跟境是一不是二。阿賴耶,阿賴耶的叁細相,第一個相是振動,這一振動就生兩個現象出來,我們這個論文裏面講「起二用」,二用就是正報跟依報;境是依報,心是正報。這個心的意思很多,有真心、有妄心,我們現在統統在講,這個心可以說是真心,也可以說是妄心,妄心是什麼?阿賴耶,真心是自性,自性能現,阿賴耶能變,真妄不二,心境一如,關系多麼密切!關系你要是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你才真正能把經上教你該放下的統統放下,該提起的自然提起。我們這樣的根性,過去生中生生世世有學習的習氣,我們現在所謂知識分子,有求知的習氣,這個習氣很深。凡是有這個習氣的人,佛怎麼度他?先讓他解悟,看破,然後教他放下,放下他就證得。他明了了,不能放下他得不到受用,他還是繼續造業,搞六道輪回;明白之後肯放下,不再搞六道輪回,他靈性馬上上升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  

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九十一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