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的幫助一切苦難衆生這個心沒有發起來,所以叫小乘。修止也要把這種心放下。
【若修觀者。對治二乘不起大悲狹劣之過。遠離凡夫不修善根。】
所以要修觀,看破,看破才知道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衆生跟自己是一體,要不要幫助?要幫助,一體!沒有任何條件,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。凡夫看破了能修善根,二乘人看破了能回小向大。所以經上講小乘人,阿羅漢不發菩提心住偏真涅槃,也不是永恒的,佛講兩萬大劫,辟支佛是一萬大劫。時間到了他會回頭,回小向大,他知道、發現,廣度衆生與一切衆生感應道交,對自己有沒有妨礙?沒有妨礙,不但沒有妨礙,對自己有大利益!這個利益就是在六道、十法界裏去磨煉,磨到怎麼樣?磨到真的不起心、不動念。你出來了再跳進去,如果說跳進去又被染汙,你馬上墮落,跳進去不染汙,那是真的,那不是假的。他爲什麼到六道、到十法界他不染汙?他對于六道、十法界裏的狀況他真的了解。他了解什麼?都是幻相,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,他怎麼會起心動念?起心動念尚且沒有,怎麼會有分別執著?不會起來的。他來應化,來幫助衆生破迷開悟、離苦得樂,他有沒有起心動念?如果有,他墮落了,他沒有。所以才說他們作而無作、無作而作,他真做,他沒有起心動念,等于沒有做。做得那麼圓滿,做得那麼自在,這什麼道理?我們細心想想江本勝博士的水實驗,水是礦物,我們凡夫動個念頭,我喜歡你,我愛你,水的結晶那麼樣的美,它有沒有起心動念?水有沒有起心動念,有沒有分別執著?全沒有!自然的反應,這是什麼?性德。
自性有見聞覺知,就是遍法界虛空界統統有見聞覺知,不要說是有物體,沒有物體的空間,空間也有見聞覺知。我們講磁場,中國人講氣氛、氛圍,這個氛圍非常好,你一進入這個氛圍,你感到很安全,感到很舒服,沒有一點浮躁,這是真的。我在年輕初學佛的時候,非常喜歡去看章嘉大師,總想在他的客廳多坐一會兒,爲什麼?磁場好。陪他坐坐,不說話,那種感受無法形容。一個有道德的人,長者,他居住那個環境,進大門就不一樣。有些人感受不出來,心浮氣躁,沒有恭敬心,也是印祖的一句話,一分恭敬一分感受,十分恭敬有十分感受,沒有恭敬心感受不到。話說回來,這一切感受還是出于自性,一切法從心想生,不是別人心想,我自己的心想,我自己那種誠敬,老師也是誠敬,誠敬跟誠敬交感,那個感受就很微妙,真的是沒有法子形容。所以修觀,幫助小乘人發心,回小向大,幫助凡夫修善根。光是止不夠,止很好,你心定下來,定下來之後要修善根。善根妨不妨礙修止?不妨礙。所以止,你真能止住才行,怕的是你止不住,你功夫不到家,境界現前煩惱又起來。煩惱是什麼?貪瞋癡慢又起來。順境,貪心起來,逆境,瞋恚起來,這不行,這沒止住。真正止住,在一切境界裏面不生煩惱,初步功夫,雖然是初步,它很管用。
【以此義故。止觀兩門。共相成助不相舍離。】
這個是諸佛菩薩、祖師大德教人,爲什麼這兩門都說?章嘉大師當年教我看破放下,看破是觀,觀是了解事實真相,放下是止,不起分別執著。放下起心動念我們做不到,先從哪裏起?先從不分別、不執著,從這裏下手,真幹,那叫真修,管用。你要是真的這樣修,在哪裏修?在人事環境裏修,爲什麼?人事比物質更尖銳。人事裏面最初下手挑兩種人,一種最喜歡的人,一種最討厭的人,這兩個極端。最喜歡的人不生貪戀,你能保持自己清淨平等,最討厭的人不生怨恨,也能保持清淨平等。修什麼?《無量壽經》的經題上講得好,「清淨平等覺」,真誠,清淨平等覺就是真誠,真誠是體,清淨平等覺是相,慈悲是用,體相用。你要不在這兩方面修,那就很難,很難修得成功。這兩樣擺平了,對其他的都容易,對萬事萬物你常常用的心是清淨平等覺,這是什麼?真心,這不是妄心。真心就是菩提心,用這個心念阿彌陀佛才會相應,一念相應一念佛,念念相應念念佛。大師在此地告訴我們的,底下兩句話講得太好了:
【若不修止觀。無由得入菩提之路。】
我們要是疏忽了,修行實在講,八萬四千法門,四弘誓願裏面講的無量法門,修什麼?就是修止觀。通常我們也講禅定,禅是什麼?禅是觀,定是什麼?定是止。禅定是從印度翻譯出來的名詞,止觀是中國人的,意思是一樣的。觀中有止,止中有觀,禅裏頭有定,定裏頭有禅,活活潑潑,它不是死的。定裏面沒有觀叫無想定,果報在哪裏?在四禅天裏面有一種天叫無想天,佛法裏面叫外道天,心外求法。四禅有九天,五種是修行人,就是道場,叫五不還天。哪些人?將要證阿羅漢的人在那邊修行,也就是見思煩惱還有一分沒有放下,他在第四禅,不再下來,就在那裏修行。見思煩惱斷盡,他就證阿羅漢果,在第四禅五不還天就斷盡,這叫利根阿羅漢。根性差一點的,他還要通過四禅四空天,才能證阿羅漢果。根性利的不必要,就在第四禅就行了。我們了解這裏面的一個訣竅,關鍵的所在是什麼?就是放下。學佛沒別的,從初發心到如來地,修什麼?放下,舍,舍後頭有個得,舍得。得怎麼樣?得也要舍,所得的也要舍掉,你就回歸自性。如果你舍,舍的目的是什麼?舍的目的是要得,你出不了叁界,出不了六道輪回。舍財得財,舍法得智慧,舍無畏得健康長壽,有舍就有得。世間法好,對世間人來講「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」,這應一點都不假。可是,如果在得裏面起了貪心,麻煩就大了,立刻就墮落,再就不能夠提升。所以,徹底放下,爲什麼?真的要常常想到,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,《大般若經》的結論,「一切法,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」。
我們再想想彌勒菩薩的開示,遍法界虛空界,無量無邊的森羅萬象,是什麼一回事?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的波動現象,哪有真的!菩薩慈悲告訴我們,性識太微細,不可執持,你根本想都不能想,你想動個念頭,這個念頭彌勒菩薩就跟你講,那一個念頭,一彈指叁十二億百千念,這一彈指,你怎麼能控製?你在這上打妄想,物質世界、精神世界就出現,一時頓現。如果你能把妄想整個息掉,這虛空世界全沒有了,什麼東西現前?常寂光現前。常寂光沒現前,證明你的妄念念念相續,六道輪回沒有滅掉,還在你眼前。那說明什麼?你念念與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相應,每一念都有。所以現在這個境界,六道輪回境界,我們常常談到,是一種虛幻不實、相似相續的境界相,幻相,不是真的,沒有真實。這個相千變萬化,爲什麼?心在變,它跟著心變,心善你看到善境界,心不善你看到是惡境界。外面有沒有境界?沒有!佛說得好,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既然一切法從心想生,我們爲什麼不想極樂世界?想極樂世界就現極樂世界。現在極樂世界爲什麼不能現前?我們想六道輪回想得多,想極樂世界想得少,所以極樂世界不能現前,六道還在面前,對這個想太多了。一百個念頭裏面,九十九個想六道,只有一個念頭去想極樂世界,所以極樂世界不現前。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了解這個事實真相,如果把所有的念頭統統想極樂世界,你就成佛去了。
在現在,這個世間災難很多,好不好?對修行人來講好,爲什麼?逼著你不能不多想極樂世界,你要不多想極樂世界,這個世間災難你得受。真正覺悟,我現在把這個世間放下,過去念佛堂堂主口頭禅,天天都要說的,在念佛堂勸大家「放下身心世界,一向專念」,這是堂主的口頭禅,時時刻刻提醒大家。你念佛功夫不成就,什麼原因?這個世間沒放下,世間一切人事物你常常念著,口裏沒有念著,心裏念著,心上真有!雖念佛,佛生疏,心上沒有真有,佛會常常忘掉;如果心上真有,他就忘不掉。諸位想想看,貪財的人他什麼時候把財忘掉?沒有忘掉。情執很深的人,講從前,媽媽忘不掉,遇到大災難、大危險的時候,他口裏第一個叫什麼?他叫媽。你就曉得心裏真有,平常沒念,到急難的時候他會叫媽。學佛的人無論在什麼時候,遇到急難的時候,一開口阿彌陀佛,這行,你心上真有,叫念佛。念,你看中國文字,念什麼意思?今心,今是現在,現在心上他有阿彌陀佛,這叫念佛。不一定挂在口上,口上那是形式,實質是你心裏真有,一切時、一切處,境緣突變的時候,他第一個就是阿彌陀佛。所以我們要學,煩惱才起,古大德講不怕念起,念起是煩惱起來,就是貪瞋癡慢起來,就怕覺遲,覺是什麼?覺是正念,念佛人的正念就是這一句佛號。經要熟、要多聽,能多講更好,爲什麼?這一句阿彌陀佛是題目,它裏頭有內涵。在經典上,阿彌陀佛的德行、阿彌陀佛的修持、阿彌陀佛的弘願、阿彌陀佛度化衆生的功德,這一句佛號全包了。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《無量壽經》的經題,無量無邊、無有窮盡的功德利益,十方諸佛都說不盡。這是什麼?性德,是自性裏頭本來具足,能大師給我們說得好,能生萬法。
所以,修止就不能不修觀,這兩個是一體的兩面,是分不開的。止是定,觀是慧,方法就叫做戒律。方法不是一定的,八萬四千法門,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,統統修的是戒定慧。要活活潑潑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,落實在日常工作當中,得大利益、得大受用。下面大師引用《華嚴經》上經文來比喻:
【華嚴雲。譬如金翅鳥。以左右兩翅鼓揚海水令其兩辟。觀諸龍衆命將盡者而搏取之。】
這是佛在經上講的,『金翅鳥』吃龍,喜歡吃龍。在經文裏面我們看到,動物裏面牠要捕捉,獵食,牠要吃的,都有規則,決定不能夠吃小的動物,你要讓牠生長。動物都懂得這個規矩,不傷害小動物,牠要捕捉什麼?捕捉那個命將盡的,壽命快要終了的,牠捕捉這些,牠都有道德觀,上天有好生之德。這些動物牠靠這個生活,牠不能不捕捉小動物,小動物裏面有命將盡的,牠們能看得出來,能認識。『兩翅』,這個翅膀就是比喻止觀,一個是止,一個是觀,用這個來做比喻。來鼓動海水,讓海水分開,看到裏面的龍,看看這個龍,如果是小龍,牠不吃牠,看看是大的,再看看牠是不是老弱,老弱是優先,金翅鳥牠要搏取的是老弱。現在災難這麼多,讓我們讀這個經文想起來,人現在沒有道德,在海裏面捕魚,現在的網很密,小魚都打盡了,這是違背天理。連動物牠都能遵守這個道德觀念,人爲什麼沒有?海裏面的動物有沒有靈性?當然有靈性,牠是畜生道,我們這樣態度對牠,牠會不會報複,這不能不知道。
佛在經典上有個故事,是他們家裏的事情,琉璃王滅釋迦牟尼佛這一族。釋迦佛有沒有辦法救他?沒救。目犍連尊者有神通,用他的缽把釋迦族的人救了五百個人,放在缽裏,把這個缽放在天上,等這個災難化解,戰爭結束,再把救起來這五百人再放回來。他跟釋迦牟尼佛說,佛就跟他講,你去看看你的缽。結果一看缽,這五百人已經化成血水。目犍連感到很訝異,就向釋迦牟尼佛請教,這究竟怎麼回事情?佛說這是業報。在過去世,琉璃王是一條大魚,釋迦族是一群捕魚的人,這次捕魚的手段很殘酷,把這個塘堤掘掉,水完全放掉,所以整個池塘魚就全部被他們殺了,吃了。釋迦牟尼佛看到這個大魚,小孩嘛,釋迦牟尼佛是童子,在魚頭上敲了叁下,所以釋迦牟尼佛頭痛了叁天,果報。現在到這一生,這一群魚就是琉璃王這一族,所以這是冤冤相報,沒法子救。佛知道業因果報,冤冤相報沒完沒了,佛、神仙都不能救。這樁事情、這些開示給我們很大的啓示,決定不能跟人結冤仇。你看世尊在魚頭上敲了叁下,好玩,小孩嘛,敲叁下,頭痛叁天。我們知道這是釋迦族的大災難,有逃出來的人,逃到西藏,後藏,從前章嘉大師告訴我的。逃出來的這些人以後就沒有再回去,在後藏就落戶,所以釋迦牟尼佛這一族後代在中國的後藏。跟人結怨,不要說有行動,心裏起這個念頭就不好,都要受果報,何況還有行爲。佛菩薩非常慈悲,常常提醒我們,隨緣消舊業,我們對那個人歡喜,一見面就有緣,對另外一個人一見面就討厭,統統過去生中有緣。這一生當中遇到了,舊業,舊業不要複發,舊業要懂得把它化解,這是智慧,這是真正覺醒。不知道化解舊業,依舊還要造新業,那個麻煩大了,這出不了六道輪回。爲什麼?他是你冤親債主,你走的時候他來障礙,他要報複。
我們現在學佛同學都知道,過去生中的冤親債主要給他供牌位,要來化解,眼前爲什麼不知道?眼前冤親債主更要化解,這個道理要懂。所以我學到了,這一生當中毀謗我的人、侮辱我的人、陷害我的人,我感激,我給他們立長生牌位。你到我講經的攝影棚去看,我給他們統統立長生牌位。爲什麼?感謝他,他造業障,替我消業障,我怎麼能不感激?他毀謗我、侮辱我是替我消業障,他造業。我們將講經、念佛功德回向給他,希望他造的業障能夠減輕、能夠化解,我們用這種心對他。時間久了,總有一天他知道,他知道我們是這樣對待他,他就回意了,怨化解了,他對我們就好意了。這是不跟人結怨的修學方法。
我教過許多同學,他們很想學,很想把心量拓開,問我怎麼做?你把你最怨恨的人供他的長生祿位,每天我們早晚課都給他回向,都祝福他。有人真做,告訴我,他說我已經做了叁年,可是想起來還是恨他,問我怎麼辦?繼續再做下去,爲什麼?你功夫還不到,一定要到任何時候想起來決定沒有怨恨心,而且還祝福他生活能夠過得更好、更幸福、更美滿,如果他修行,祝福他道業能成就。我們這樣用心,對自己的利益多,真正把我們真誠的愛心發覺出來,那是我們的性德,這個發覺出來會起很大的作用。所以我們今天看到這段經文,我們很有感觸。畜生在覓食的時候,牠有德行,牠有規矩,牠能遵守,不是隨隨便便牠就抓來吃,不是,體現出上天有好生之德。現在是人不懂,人不如畜生,這很遺憾,所以有這麼多災難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八十五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