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(第八十六集) 2009/8/28 臺灣 檔名:12-47-86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》第十八面第一行,我們從最後這一句看起:
【華嚴雲。譬如金翅鳥。以左右兩翅鼓揚海水令其兩辟。觀諸龍衆命將盡者而搏取之。】
昨天我們學到這裏。我們接著看:
【如來出世亦複如是。以大止妙觀而爲兩翅。鼓揚衆生大愛海水令其兩辟。觀諸衆生根成熟者而度脫之。】
前面是比喻,這邊是法合。諸佛菩薩示現在世間,當然這種示現無不是感應在起作用,衆生有感,佛菩薩就有應。感應道交我們在前面學習了很多,現在將佛菩薩在這個世間怎樣教化衆生,他就是以止觀兩門,就好像『金翅鳥』的兩個翅膀一樣,用這兩門鼓動『衆生大愛海水』。這個海是苦海,苦海無邊,回頭是岸,可是衆生落在大海裏面,他就不肯回頭。這個海是七情五欲的大海,這個愛是貪愛,所以佛法裏面說,「愛不重不生娑婆,念不一不生淨土」,這是淨宗祖師常常提醒同修的話。爲什麼六道衆生沒有辦法出離輪回?要是用一句話來回答,就是貪婪、貪愛。貪的是什麼?七情五欲。七情是喜怒哀樂愛惡欲,五欲是財色名食睡,這裏頭有一條就出不去,如果統統具足,你怎麼能夠超越輪回?怎麼能夠出離生死苦海?這樁事情佛菩薩幫不上忙,神仙也幫不上忙。爲什麼?你要曉得,這苦海從哪裏來的?是你自己生生世世不善業變現出來的。佛用一句話說得很簡單,真把它說明白、說清楚了,妄想、分別、執著變現出來的。如果你要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放下,六道就沒有,六道是一場夢,一放下,好比是夢裏醒過來。所以這樁事情原來是自作自受。
諸佛菩薩、一切神聖,他們把這個事情真相告訴我們,芸芸衆生果然明了事實真相,他就知道如何出離。這是佛菩薩應化在世間幫助衆生的事情,可是衆生不相信就沒辦法,那就無緣。所以佛菩薩教什麼人?根熟者。這條件就說出來,什麼叫根熟?善根、福德、因緣具足。在這一生當中,這叁個條件具足不容易,非常不容易。如果這叁個條件都具足,你在這一生當中肯定會遇到佛法,肯定會遇到大乘、會遇到淨土。爲什麼?你這一生永脫輪回的緣分到了,你肯定遇到。這不是幸運,這是感應。自己根熟了,我們求佛菩薩加持,這是顯感顯應。很多人並沒有求,可是條件真具足了,這是冥感,佛菩薩顯應。我沒動這個念頭,佛菩薩來了。你沒有這個念頭,你條件具足了,條件具足的時候,這個振動的波,常寂光裏面就收到了,自自然然就現相來幫助你一把,你這一生圓滿成就。如果緣沒成熟,佛菩薩來不來幫忙?來,沒有善根,佛菩薩也來,不可思議!爲什麼?我們凡夫不知道,圓滿覺悟的人知道,他知道整個宇宙是一體,決定不能分割,就是一個整體。遍法界虛空界是一個整體,我們汗毛上一根毛的毛端也是個整體。空中存在的一微塵,這微塵很小,空中有微塵嗎?有,太多了。你要不相信,這很容易看到的,白天我們在房子裏面,陽光從窗戶照進來,我們留一個空隙,你看陽光裏面的微塵多不多?每粒微塵也是全體,這無法想象,這不可思議。這是事實真相,佛經上說的「法爾如是」,就是一切法本來就是這樣的。一微塵裏面有全宇宙的信息,一毛端也是全宇宙的信息,怎麼會沒有感應?我們一點善根福德都沒有也有感應,爲什麼?一體的。
佛經上爲什麼講根熟衆生?根熟衆生他這一生覺悟了,他徹底覺悟了,這種人少,不多。而完全迷惑、完全不覺悟的人,這種人多,佛菩薩幫不幫助他?幫助他,但是他一生不能成就。幫助他什麼?幫助他種善根,不是幫助他成熟,他沒有善根,幫助他種善根。善根怎麼種法?善根種在哪裏?種在阿賴耶識,性識,怎麼種法?讓他有佛的種子。要知道佛的種子是本來有的,他迷了,迷而不覺,佛菩薩慈悲,幫助他開始覺悟。他知道這個世間有個佛,或者是見到佛像,或者是聽到佛的名字,或者是接觸佛法的法物,看到寺廟,看到佛塔,看到學佛的出家人(比丘、比丘尼),或者看到學佛的居士。他看到這個,他就落了個印象,這個印象就是阿賴耶識裏頭的種子,他有個佛。這個印象很淡薄,並不深,初種。如果在這一生當中常常有機會見到,這個印象自然慢慢就變深刻。到相當深刻的時候,他就會生起佛到底是怎麼回事情?打聽打聽,接觸一下,慢慢他就理解了。理解,他才能生起信心。所以你看佛是先幫助衆生下種子。第二步,有了種子,幫助他生信心;有了信心,幫助他去探索、去了解;真正了解,幫助他修行;修行功夫得力了,幫助他提升;提升到一定的程度,幫助他證果。所以諸佛菩薩那種慈悲心,沒有人能夠相比的,父母疼愛子女要跟佛比差一大截。所以世間衆生不知道佛的恩德大。
佛弟子供養佛像什麼意思?頭一條,報本反始,報恩,紀念,不忘本。佛法誰傳的?佛菩薩傳的,要不是佛菩薩,我們怎麼會知道?今天我們得到真實利益,對最初幫助我們的人,我們能忘記嗎?所以供養佛菩薩跟中國人在家裏面供祖先牌位的意思完全相同。現在家裏不供祖先牌位,老人過世的時候,會把老人照片挂在客廳裏面紀念。但是照片,現在我們只能看到父母、祖父母、曾祖父母,頂多你還能看到高祖父母,高祖父母之前找不到照片,沒有了,所以這才供牌位。我們看中國人家庭裏面很多,城市裏面很少了,但是在農村裏,偏僻地方我們都能發現他供的是什麼?列祖列宗。這是正確的,永遠不忘祖先的恩德。千百年前的老祖宗你還不忘記,你還念念感恩,眼前的父母你自然會孝順。孝是性德裏第一德。中國幾千年文化的根就是孝道,佛法是佛陀的教育,佛陀教育的根也是孝道。佛在經典上告訴我們,學佛從哪裏學起?從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從這裏做起。你看頭一句話,孝養父母。所以佛教在兩千年前傳入中國,很快融入了中國文化,跟中國文化變成一體,什麼原因?立足點完全相同。中國文化是以孝道爲核心,佛家的教學也是以孝道爲核心,比中國傳統文化講得更廣、講得更深,佛法講到孝順一切衆生,從父母師長擴展到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衆生。《菩薩戒經》裏面說得好,「一切男子是我父,一切女人是我母」,這是把孝道發揚光大。這個男子、女人擴充到十法界,不僅僅限于人間,畜生裏頭有雄雌,雄就是男,雌就是母,他是這麼教的。十法界裏面有情衆生都有男女兩種性別,無一不是父母,這個孝順才做得圓滿。所以佛法到中國,很快就被中國朝野接受,歡喜接受,曆代帝王親自領導來推行這個教育,不是偶然的。這是稱性的。下面說:
【依此義故。要修止觀也。】
《華嚴經》上的比喻,比喻如來教化衆生,他要用『止觀』二門。下面第二個問答:
【止觀兩門既爲宗要。凡夫初學未解安心。請示迷徒令歸正路。】
這問得好。『宗要』就是最主要的,『止觀兩門』是佛法修學最主要的科目。「止觀」兩個字展開來就是八萬四千法門,再擴展就是無量法門。法門再多,不離止觀。用章嘉大師的話來說,就是不離放下、看破,放下是止,看破是觀。『凡夫初學未解安心』,這是個重要的問題。學佛的人很多,抓到核心的人太少太少!達摩祖師初到中國,找不到志同道合,只好去面壁。面壁九年,遇到一個年輕人想親近他,很不容易,達摩接見他,這個年輕人慧可。問他:你來找我有什麼事情?他說:我心不安,請和尚給我安心。這是學佛人,他找到核心。達摩祖師伸出一只手出來:你把心拿來,我替你安。我們現在看到很多達摩祖師的塑像,你看坐在那個地方,一只手伸出,就是這個意思。慧可聽了這個話之後,是,我那個不安的心在哪裏?拿出來請老和尚替我安心,找了半天找不到。最後慧可就說,「我覓心」,我找心找不到,「了不可得」。達摩祖師回他一句話,「與汝安心竟」,我已經把你的心安好了。他在這個時候一下就悟過來,恍然大悟,達摩祖師把衣缽就傳給他,禅宗第二祖。這是慧可大師的故事。
真的,在六道裏頭,尤其是欲界,心浮氣躁。細心去觀察,所有衆生無一不是,大概只有極少數修道人住山洞、住茅蓬,一生不跟外面接觸,大概那些少數人他心是定的,其余你細心觀察,心都是浮動的,都不安,像水上的浮萍,隨波逐流。自古以來帝王將相、豪門貴族,有幾個人能夠世世代代相傳,在一個地方不動?在古時候佛門裏面,所謂祖庭,你能看到這些氣象,祖師大德的道場,幾千年、幾百年,代代有傳人。世法裏大概只剩下一家,孔子,你到曲阜去看,孔子這個孔家到現在七十多代,我們只看到這一家承傳,其它的沒有了。民國初年以前,還能看到人家的祠堂,祠堂裏面還能看到家譜,這個形相還有,實質沒有了。可見得安心不容易!古人所謂「心安理得」,心安是什麼?心安是定,定生慧,智慧開了,事理就通達明了,心不安,事理不可能通達明了。不能通達明了,肯定就出亂子,這個世間叫亂世,亂世是這麼來的。所以這個問得好,問的人『請示』,請你指示這些心不安的人,『迷徒』;『令歸正路』,你能幫他安心,那你就是指示他一條正路。這就是這篇論文的題目「妄盡還源」,幫助他還源。妄是什麼?妄是迷,迷破了才還源。這問得好!下面大師爲我們解答:
【答。依起信論雲。若修止者。住于靜處端坐正意。】
我們先看這一句,《大乘起信論》說的,如果你『修止』,你真修行,也就是我們用通俗的話講,大家好懂,「未解安心」,就是修清淨心,用現在話說就是不知道修清淨心,不知道怎樣修清淨心。《起信論》裏告訴我們,你要想修清淨心,首先要「住于靜處」,你要找一個清靜的環境,因爲外面環境影響我們的身心。我們是凡夫,沒有辦法…
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八十六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