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(第八十七集) 2009/8/29 臺灣 檔名:12-47-87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》,第十八頁倒數第二行,最後一句看起:
【凡夫初學邪正未分。魔網入心欺诳行者。又無師匠谘問莫憑。依四魔功將爲正道。日月經久邪見既深。設遇良緣終成難改。沈淪苦海出離無由。深自察之無令暫替。此義如起信論中說也。】
賢首大師這一段話說得非常痛心。我們要知道,大師出現在隋朝末年,唐朝初年,距離我們現在應該是一千八百年的樣子,在那個時候說出這樣的話,好像就是跟我們現代人說。我們知道佛教傳入中國是在東漢的時候,東漢初年明帝永平十年,公元六十七年。而盛極最興旺的時候就是隋唐,中國佛教十個宗派就是在那個時候建立的。日本,韓國那個時候是高麗,南面是越南,派這些留學生到中國來求學,來學佛法,學習中國傳統文化,鼎盛的時代。大師爲什麼說這個話?我們今天讀的,確確實實就像是對我們講的一樣,『凡夫初學邪正未分』。在那個時候,你看看賢首國師是華嚴宗第叁代,清涼是第四代,宗密是第五代,盛極一時,在那個時候學佛幾乎沒有不成就的。所以佛在經典上,祖師在注疏上,不單單是對當時人所說的,教化他們,還想到後世,想到末法時期。唐朝那個時候是像法,佛滅度兩千年之後這才是末法時期,那是像法時期已經替我們想到。我們今天學佛真正是遇到這個困難,什麼是邪?什麼是正?
五十八年前,我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,方老師給我講了一部哲學概論,最後一個單元佛經哲學。我學佛不是從宗教入門,是從哲學入門。我當時很疑惑向老師請教,我說佛教是宗教,宗教是迷信,尤其佛教是多神教、泛神教。在宗教裏多神教、泛神教是屬于低級宗教,高級宗教只有一個神,唯一的真神。看到佛教什麼都拜,這是讓知識分子大惑不解,把它誤會成爲低級宗教,它怎麼會有哲學?方老師告訴我,那個時候我二十六歲,老師說「你年輕,你不知道,釋迦牟尼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。」我們從來沒聽說過,沒有聽人這麼講過。「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」,這是他的話,他這樣告訴我的,「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」。我以後跟別人介紹,我不敢說佛教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,我不說老師這句話,我把這句話改作是「佛教是高等哲學」,我從這裏入門的。可是老師很有智慧,告訴我「你要想研究佛教,現在寺廟裏面已經沒有了。從前寺廟出家人真有學問、有德行,今非昔比,如果你真的想學,佛教在經典裏面。」他這句話對我影響就很大,而且非常重要,我們知道到哪裏去學,要到經典裏面去學。我這才把從前對宗教、對佛教一些誤會洗清了,才知道這是大學問,對宗教不敢再輕視,知道很尊重,要尊重它。
方老師介紹我之後沒多久,大概兩個月的樣子,我就認識章嘉大師,大善知識!這前清時候的國師,我們很有幸認識這個老人。我認識他的時候他老人家六十五歲,大我叁十九歲,祖父輩的,非常慈悲,非常和藹。真難得,這過去生中的緣分,他跟方老師一樣每個星期給我兩個小時,我們一個星期見一次面,我佛法的基礎是章嘉大師奠定的。我跟他叁年,他老人家圓寂了。我第一天跟他見面,我向他請教,我說方老師把佛法介紹給我,我知道佛法是大學問,是高等哲學。我請教大師,有沒有好的方法讓我很快就能夠契入?我跟諸位說這個故事說了很多遍。老師聽了之後很嚴肅,他看著我,我看著他。這是很多年之後我才明了,他看我什麼?他看我心浮氣躁,所以不給我說,看了半個小時。我看他等待他的開示,我們這樣看了半個小時,心情整個定下來,他才告訴我「看得破,放得下」,我說話語氣很快,他很慢一個字一個字的說。確確實實你看他那個樣子,行住坐臥都在定中,以後我們讀經,經文上講「那伽常在定,無有不定時」,我們見到章嘉大師就想到這句話,站著、走著、坐在那裏都像在入定一樣,給我們很深的啓示。
我們今天學賢首國師這一篇論文,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》,這一篇論文,文並不很長。這真正是教導我們怎樣修行入華嚴境界,入華嚴境界就成佛了。也正是我向章嘉大師請教的這一句話,怎麼能夠契入?那個時候我剛剛入門,對佛法是一無所知。所以章嘉大師不講止觀,講止觀把我迷惑住,什麼叫止?什麼叫觀?他講什麼?講看破放下。這就真正的學問,真正善知識,看破就是觀,放下就是止。你看他用我們能夠領會、能夠懂得的名詞術語來教給我們。非常難得他教我去讀釋迦牟尼佛的傳記,他說你要學佛,你先對釋迦牟尼佛要有認識,你不認識你怎麼可以跟他學?這很有道理。釋迦牟尼佛的傳記在《大藏經》裏面,《釋迦譜》、《釋迦方志》,這兩部都是唐朝人的著作,分量不算大。那個時候這種書沒有地方流通,買不到,只有到寺廟裏面,寺廟裏有《大藏經》,從《大藏經》裏面找出來抄,我在那些年還抄了十幾部經。臺灣只有叁家書店有佛書,種類少,分量也少,所以佛經很不容易讀到,不像現在普遍,我們學的時候非常的辛苦。這兩部書看了之後,這才曉得,釋迦牟尼佛是人不是神。而使我們肯定了釋迦佛的身分,用現在的話來說,他是一個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家,他一生搞這個東西的。他教學像孔子一樣,不分國籍、不分族群、不分宗教,有教無類。他的態度跟孔子幾乎是一樣,只聞來學,未聞往教,這中國孔子。可是釋迦牟尼佛來學有,他還往教,他比孔子慈悲,真不容易!
老師告訴我,真正發心學佛,要向釋迦牟尼佛學習。釋迦牟尼佛有些地方,我看跟孔子差不多,你看孔子「十五有志于學,叁十而立」。釋迦佛應該是差不多,但他十九歲離開家庭,舍棄王位到外面去參學,也是叁十歲開悟,這他示現的,他外面參學十二年。我們知道他是王子身分,聰明好學,所以當時印度的宗教、學術,可以說都是世界一流,十二年,那些真正的善知識大德們他都參訪過。而且印度無論是宗教、學術,他們非常重視禅定,佛家講的四禅八定,這個其實它不是佛教的,婆羅門教的。婆羅門教的曆史一萬多年,就是現在的興都教,我跟他們也有密切的往來。可是我們今天世界承認它,它的曆史至少有八千五百年。就算八千五百年,也比佛教早五千年,不是短時間,四禅八定是他們修的,修四禅果報在色界天,再去修四定果報在無色界天。所以古印度人對于六道的情形了如指掌,爲什麼?禅定當中看到,禅定能夠突破空間維次。所以他們往上看他能看到二十八層天,也就是六道裏頭最高層的,非想非非想處天;往下看,他們能看到阿鼻地獄。地獄、餓鬼很複雜!我們知道畜生很複雜,地獄跟餓鬼跟畜生差不多,不比他們單純,天也很複雜。可是他們達到二十八層天,就認爲那是宇宙的開始,不往上再提升,出不了六道。
世尊把求學這樁事情就放下,舍棄,爲什麼?他都學到,再沒地方學,可是問題沒解決。這個我們能想象得到,六道是搞清楚,六道從哪裏來的?爲什麼會有六道?六道之外還有沒有世界?這些問題我們都有,我相信釋迦牟尼佛一定也有。這個問題沒有人能回答,宗教不能回答,學術界也不能回答,釋迦牟尼佛他要追根究柢,我們中國人講打破砂鍋問到底。所以在恒河邊上的大樹底下,他把十二年所學的統統放下,入更深層次的定,這就是經上所講的夜睹明星,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!所以你要想成就,要想入佛的境界沒有別的,就是放下。所以章嘉大師給我講的是真話,我們現在大乘教裏面學了五十八年,我們知道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成佛,那就是大徹大悟的境界。妄想沒放下,妄想是什麼?起心動念,起心動念非常微細,我們不知道。就像賢首國師這篇論文,這篇論文給我們講什麼開頭?宇宙的起源。這樁事情全世界到今天,哲學沒搞清楚,科學也沒搞清楚,都在摸索,佛講得這麼透徹。所以方老師講的最高的哲學是真的不是假的,我們現在也肯定,不但是最高的哲學,最高的科學。
你要想向上提升,如果在一般我們今天講,治國平天下,不用那麼高深東西,只要把基礎東西普及,就成功。基礎是什麼?倫理、道德、因果。這叁樣東西,因果最重要,因果是根。深信因果,倫理、道德是從內心裏面去做出來,踏實!如果不相信因果,倫理、道德很多是表面的,不是真的,境界一現前他就又迷了。所以因果重要,決定不是迷信。因果從哪裏來的?跟宇宙同時發生,這個我們在講席裏面也講了很多遍。真正搞清楚、搞明白,見性他就圓滿,沒有一樣不圓滿,智慧圓滿,德能圓滿,相好圓滿,叫大圓滿。沒有見性的人,自性的性德透不出來,透不出來怎麼辦?靠修德。修德依什麼修?要依性德。我們也沒見到性德,但是有人見到,佛見到,法身菩薩見到,就是證得法身的,《華嚴經》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他們住在實報莊嚴土,不是十法界。十法界沒有見性,比我們是高明多了,依舊用的是妄心,跟我們一樣,我們用妄心,十法界裏面的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也用的是妄心,但是人家用的妄心用得真,他跟真心很像,很像用真心,不是的,他不是用真心。爲什麼很像?他跟佛學,跟菩薩學,學得跟菩薩,在外表看你簡直就分不出來,學得太像。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學得太像,學得太像爲什麼他不是?他還有起心動念,所以他不是。真心呢?真心沒有起心、沒有動念,那是真佛。這個起心動念佛教的名詞叫無明,他無明沒破,破了無明就成佛。破無明是什麼?不起心、不動念。不起心、不動念是什麼樣的境界?我們想不到,所以佛經上「不可思議」,說不出來,你也想不到。不起心、不動念,難,真不容易!
可是我們現在,特別在最近這幾年,我遇到日本江本勝博士,他做水實驗,發現水,礦物,我們喝的水,水會看、會聽,懂…
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八十七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