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八十六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知道,不管它的頻率快慢,都是念念不生,念念不滅。這個不生不滅誰看到?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八地菩薩。八地菩薩的定功很深很深,甚深禅定裏面,極其微細的波動他都能感受到。極其微細、極其快速他全能感受到,他看到事實真相,這個念頭念念在動。彌勒菩薩說,念頭在動,這一動就現相。相,我們今天講物質現象,其實物質現象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物質現象裏面同時還有精神現象,精神現象是見聞覺知,這是性德。這讓我們了解一個事實真相,那就是所有的現象,無論是精神現象、是物質現象、是自然現象,全是心波振動所現的境界。所以佛家講「心外無法,法外無心」。法從哪裏來的?法是心現的。心怎麼樣現的?心在振動時候出現的。這個念就是心動,動它就出現,不動它不出現。動的時候,不能說它有,它不生不滅;不動的時候,不能說它無。它一動,就能生萬法,就起二用,依正莊嚴立刻就現出來。我們今天見的這個相是念念的相續相,但是你了解事實真相之後,這相續相的所有一切現象都是幻相。《金剛經》上比喻得好,「夢幻泡影」,你不能執著;你要執著,你錯了,你就迷了。不但不能執著,最好也不要分別,沒有分別的必要。

  下面這句話說:『亦不隨心外念境界』,爲什麼?心外沒有境界,境界是從念産生的,是幻相,所以心外無法。但是我們今天迷了,迷了怎麼樣?我們會受心外這個境界所轉。本來是境隨心轉,迷了之後心隨境轉,這就壞了。這個心是妄心,妄心隨境界轉,這是最可憐的,這是迷失自性最重的現象。可是這種現象在現前社會太多太多了,幾個人能夠不隨心轉?真能不隨心轉,我們就不要選擇一個清淨的環境,沒有這個必要。自己還沒有這麼深的定功,還是會隨外頭境界所轉,這才找一個清淨環境修行,道理在此地。菩薩在這裏就告訴我們,我們要知道事實真相,不被外境所轉。

  【然後以心除心。】

  前面這個心是真心,後面這個心是妄心。『以心除心』,我們用真心,不用妄心。什麼是真心?真心沒有念頭,有念就是妄心。這真心可不容易!是不容易。你會用真心,你就是佛,你不是凡人。佛告訴我們,十法界全用的是妄心。十法界最高的是佛,其次的是菩薩,第叁個是緣覺,第四個聲聞,叫四聖法界。他們用什麼心?他們還是用阿賴耶,法相宗上講的八識五十一心所;他們用得正,他們用對了,六道凡夫用得邪、用錯了。四聖法界跟六道要兩個相比,可以說四聖是淨土,六道是穢土;四聖清淨,六道染汙。有染淨,染淨還是對立的,如果出離十法界,那是明心見性,對立沒有了,不但善惡沒有,染淨也沒有,叫一真法界,諸佛菩薩的實報莊嚴土。實是真實,不是虛妄的,真實,實報莊嚴土,他用真心,他不用妄心。法相宗裏面講,轉八識爲四智,八識是煩惱;轉煩惱爲菩提,四智菩提。我們現在用的什麼心?第七識執著,第六識分別,第八識落印象,我們用這個,這就是六道凡夫。四聖法界裏面的人絕對沒有執著,他裏面還有分別,分別心很弱,不是很強,有那麼一點點,有起心動念。所以最後一句「以心除心」,用真心,不用妄心。

  在我們這個世間,也有些祖師大德提倡,譬如明朝,也是末年,跟蓮池大師同時代的交光法師,他注的《楞嚴正脈》,他的著作,他裏面就提出來,《楞嚴經》世尊的本意是教人舍識用根。識是妄心,根是真心,就是以心除心。高,非常之高!根是什麼?六根的根性。識是六根的分別,譬如眼,眼識、耳識。識是什麼?識是分別。眼見色,分別色法;耳聞音聲,分別音聲,分別是識。如果是根性呢?根性沒有分別,根性叫了別,它明了,它沒有分別。根性像鏡子一樣,鏡子照外面的景象照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它有沒有分別?沒分別。沒有分別那是見性,用見性見色,用聞性聞音聲,用鼻性嗅香,用舌性嘗味,沒有分別。沒有分別,沒有執著,這是用真心。我們平常用不用?說老實話,每個人都在用,你自己不知道。經教裏面告訴我們,我們見色聞聲,第一念,眼睛一張開,第一念接觸的是見性見,可是第二念就變了,第二念就變成眼識見,錯了,一下就掉下來。如果永遠保持第一念,不落在第二念,這人是什麼人?這是菩薩,法身菩薩,他住一真法界,他不是住在十法界。我們保不住,第一念見性,是見性,第二念眼識,眼識就當家作主,第一念疏忽了,自己也不知道。佛把這個事實真相給我們說出來,意思很深,叫我們常常想到我們並不是不用真心,如何能保持第一念,不落在第二念裏頭。我們知道了,諸佛如來應化在世間,念念都是一念,沒有二念。從第一念馬上就落到二、叁,那就是凡夫;二念,分別,叁念,執著。這是事實真相,這不能不知道。下面再教我們方法:

  【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令歸正念。】

  我們的心是散亂的,胡思亂想,止不住,前一個妄念滅了,後個妄念就生,想止止不住,怎麼辦?得要用善巧方便把它止住。歸什麼?『歸正念』,正念稱性。下面他舉了個比喻:

  【常勤正念唯心識觀。一切魔境自然遠離。】

  這確實是難得。『唯心』是什麼意思?法相唯識宗,過去我們初學佛的時候,李老師常常提到。學唯識,依照唯識去修行不容易,也不是我們能做得到的。「五重唯識觀」,學『唯心識觀』有五個層次,我們連第一個層次都做不到。這個名詞的意思是說「一切諸法,唯有內心,無心外之法,是謂唯心,亦雲唯識」。由此可知,唯心的心不是真心,是什麼心?妄心。我們用比喻來說,古人用金跟金器做比喻,「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」;一切諸法是器,唯有內心這是金,無心外之法,這所有器皿全是黃金做的,除黃金之外一樣都沒有,每一樣全是黃金做的。用這個比喻諸位就好懂。這就叫唯心,也叫做唯識。如果沒有後面這一句,這個心到底是真心還是妄心?都能講得通,加上這一句,這個心就不是真心,是唯識家所講的心,阿賴耶。

  唯識家看整個宇宙,看整個人生,他是所謂離一切相,他不著相,他從相裏面看到識。所以他說一切法唯識,除識之外,沒有一切法,一切法的體性就是識,他這麼個看法。所以這個地方講的心,心識。心就是識,識就是心。這個心,法相講「八心王」,八個心,阿賴耶、末那、意識,加上前五識,眼識、鼻識、耳識、舌識、身識,身體,身識。底下有解釋,「心者,集起之義;集起諸法,故雲心」,這是唯識家所講的。集,因緣生法,集起就是許許多多的條件,集起。它生法,就是集起諸法,這是心的意思。「識,了別之義;了別諸法,故雲識,同體異名也」。一個是從集起上來說,一個是從了別上來說。我們用個比喻,譬如一盞燈,燈也是因緣集起的,許多的物質條件集起。燈能放光,還照自己,也照外面,從照來講就叫做識,從體上來講就叫心,它是一不是二。了別的功能是自性,所以依舊是性德在起作用。

  世尊在《華嚴經》上告訴我們,「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這一切衆生包括的範圍非常之廣。因爲他沒有說一切人,沒有加上一切有情衆生,他只講一切衆生。一切衆生,這個「衆」是衆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,就是此地講的集起。所有一切現象不是單純的,《華嚴經》上講無量因緣集起而現的現象。但是它的速度太快,一念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就統統現出來,整個宇宙現出來了。這是大乘教義裏無比精彩的一篇,稀有難逢,講得這麼清楚、這麼透徹,不容易。唯心識觀,你把這些事理統統都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《華嚴經.十地品》上有一句話說「叁界所有,唯是一心」,大乘教裏常講「萬法歸一」。這個意思我們用比喻來說,還是前面的比喻,「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」,你從器的現相上去看,千差萬別,太多太多!你從它性質裏面看,全是黃金。萬法歸一,那個一是黃金,除了金之外,什麼都沒有。我們前面舉水做例子,水這個分子,它有氣體狀態,有液體狀態,有固體狀態,叁種不一樣,統統歸一,水分子,水分子濕,它都是濕的,水蒸氣是濕的,水是濕的,冰也是濕的。

  我們整個宇宙說「萬法唯心」,心現的;說「萬法唯識」,識變的,識會變。我們用電視來做比喻,熒光幕上能現相,現相是什麼?是心,心能現;相千變萬化,那是識。說識生的,也能夠講得通,沒有識做爲緣,自性不現。自性能生萬法,要什麼?要識。識,動相,阿賴耶就是動。阿賴耶的叁細相,第一個是業相,業相是什麼?業相是振動,就是彌勒菩薩所講的那一念。這一念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,就是那一動,第一動。第一動沒有原因,所以它是虛妄的。一動它就現相,就能生萬法。你說這個萬法到底是自性現的,還是識現的?離開識不會現,離開性也不能現。所以講心現,對的;識變,也是對的,沒講錯。

  唯識論裏有幾句話,《入楞伽經》說,這是引用《入楞伽經》。「伽陀」是偈頌,偈頌裏面講的,「由自心執著,心似外境轉」。我們今天在凡夫,心被境界轉,你看到這個現象,這個現象順自己意思,歡喜心就生起來,這刺激;看到這個現象不順自己意思,瞋恚心就生起來,你自己做不了主。它會勾引你的七情五欲,會勾引你的貪瞋癡慢,你被境界轉。今天這個社會,你六根所接觸的全是在引誘你,它不是引誘你正的一面,全是引誘你負面的,你的煩惱習氣,這很可怕,馬上就造業,就造惡業。如果你心裏不執著,你了解事實真相,下面講「彼所見非有,是故說唯心」。你所看到這一切境界,外面這一切境界,知道它是空的、它是假的,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、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,你不會被外面境界轉,這是功夫。凡夫看到什麼?看到外面假相。你看到假相的真實,你就不會動了。由此可知,止觀是一不是二。了解事實真相,你的心就不會動;心不動,真相你就看到,的確是一不是二。一定要止觀等運,同時平等來學習、來修學,這才能起作用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  

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八十六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