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八十六集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知道,不管它的频率快慢,都是念念不生,念念不灭。这个不生不灭谁看到?佛在经上告诉我们,八地菩萨。八地菩萨的定功很深很深,甚深禅定里面,极其微细的波动他都能感受到。极其微细、极其快速他全能感受到,他看到事实真相,这个念头念念在动。弥勒菩萨说,念头在动,这一动就现相。相,我们今天讲物质现象,其实物质现象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物质现象里面同时还有精神现象,精神现象是见闻觉知,这是性德。这让我们了解一个事实真相,那就是所有的现象,无论是精神现象、是物质现象、是自然现象,全是心波振动所现的境界。所以佛家讲「心外无法,法外无心」。法从哪里来的?法是心现的。心怎么样现的?心在振动时候出现的。这个念就是心动,动它就出现,不动它不出现。动的时候,不能说它有,它不生不灭;不动的时候,不能说它无。它一动,就能生万法,就起二用,依正庄严立刻就现出来。我们今天见的这个相是念念的相续相,但是你了解事实真相之后,这相续相的所有一切现象都是幻相。《金刚经》上比喻得好,「梦幻泡影」,你不能执着;你要执着,你错了,你就迷了。不但不能执着,最好也不要分别,没有分别的必要。

  下面这句话说:『亦不随心外念境界』,为什么?心外没有境界,境界是从念产生的,是幻相,所以心外无法。但是我们今天迷了,迷了怎么样?我们会受心外这个境界所转。本来是境随心转,迷了之后心随境转,这就坏了。这个心是妄心,妄心随境界转,这是最可怜的,这是迷失自性最重的现象。可是这种现象在现前社会太多太多了,几个人能够不随心转?真能不随心转,我们就不要选择一个清净的环境,没有这个必要。自己还没有这么深的定功,还是会随外头境界所转,这才找一个清净环境修行,道理在此地。菩萨在这里就告诉我们,我们要知道事实真相,不被外境所转。

  【然后以心除心。】

  前面这个心是真心,后面这个心是妄心。『以心除心』,我们用真心,不用妄心。什么是真心?真心没有念头,有念就是妄心。这真心可不容易!是不容易。你会用真心,你就是佛,你不是凡人。佛告诉我们,十法界全用的是妄心。十法界最高的是佛,其次的是菩萨,第三个是缘觉,第四个声闻,叫四圣法界。他们用什么心?他们还是用阿赖耶,法相宗上讲的八识五十一心所;他们用得正,他们用对了,六道凡夫用得邪、用错了。四圣法界跟六道要两个相比,可以说四圣是净土,六道是秽土;四圣清净,六道染污。有染净,染净还是对立的,如果出离十法界,那是明心见性,对立没有了,不但善恶没有,染净也没有,叫一真法界,诸佛菩萨的实报庄严土。实是真实,不是虚妄的,真实,实报庄严土,他用真心,他不用妄心。法相宗里面讲,转八识为四智,八识是烦恼;转烦恼为菩提,四智菩提。我们现在用的什么心?第七识执着,第六识分别,第八识落印象,我们用这个,这就是六道凡夫。四圣法界里面的人绝对没有执着,他里面还有分别,分别心很弱,不是很强,有那么一点点,有起心动念。所以最后一句「以心除心」,用真心,不用妄心。

  在我们这个世间,也有些祖师大德提倡,譬如明朝,也是末年,跟莲池大师同时代的交光法师,他注的《楞严正脉》,他的著作,他里面就提出来,《楞严经》世尊的本意是教人舍识用根。识是妄心,根是真心,就是以心除心。高,非常之高!根是什么?六根的根性。识是六根的分别,譬如眼,眼识、耳识。识是什么?识是分别。眼见色,分别色法;耳闻音声,分别音声,分别是识。如果是根性呢?根性没有分别,根性叫了别,它明了,它没有分别。根性像镜子一样,镜子照外面的景象照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它有没有分别?没分别。没有分别那是见性,用见性见色,用闻性闻音声,用鼻性嗅香,用舌性尝味,没有分别。没有分别,没有执着,这是用真心。我们平常用不用?说老实话,每个人都在用,你自己不知道。经教里面告诉我们,我们见色闻声,第一念,眼睛一张开,第一念接触的是见性见,可是第二念就变了,第二念就变成眼识见,错了,一下就掉下来。如果永远保持第一念,不落在第二念,这人是什么人?这是菩萨,法身菩萨,他住一真法界,他不是住在十法界。我们保不住,第一念见性,是见性,第二念眼识,眼识就当家作主,第一念疏忽了,自己也不知道。佛把这个事实真相给我们说出来,意思很深,叫我们常常想到我们并不是不用真心,如何能保持第一念,不落在第二念里头。我们知道了,诸佛如来应化在世间,念念都是一念,没有二念。从第一念马上就落到二、三,那就是凡夫;二念,分别,三念,执着。这是事实真相,这不能不知道。下面再教我们方法:

  【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令归正念。】

  我们的心是散乱的,胡思乱想,止不住,前一个妄念灭了,后个妄念就生,想止止不住,怎么办?得要用善巧方便把它止住。归什么?『归正念』,正念称性。下面他举了个比喻:

  【常勤正念唯心识观。一切魔境自然远离。】

  这确实是难得。『唯心』是什么意思?法相唯识宗,过去我们初学佛的时候,李老师常常提到。学唯识,依照唯识去修行不容易,也不是我们能做得到的。「五重唯识观」,学『唯心识观』有五个层次,我们连第一个层次都做不到。这个名词的意思是说「一切诸法,唯有内心,无心外之法,是谓唯心,亦云唯识」。由此可知,唯心的心不是真心,是什么心?妄心。我们用比喻来说,古人用金跟金器做比喻,「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」;一切诸法是器,唯有内心这是金,无心外之法,这所有器皿全是黄金做的,除黄金之外一样都没有,每一样全是黄金做的。用这个比喻诸位就好懂。这就叫唯心,也叫做唯识。如果没有后面这一句,这个心到底是真心还是妄心?都能讲得通,加上这一句,这个心就不是真心,是唯识家所讲的心,阿赖耶。

  唯识家看整个宇宙,看整个人生,他是所谓离一切相,他不着相,他从相里面看到识。所以他说一切法唯识,除识之外,没有一切法,一切法的体性就是识,他这么个看法。所以这个地方讲的心,心识。心就是识,识就是心。这个心,法相讲「八心王」,八个心,阿赖耶、末那、意识,加上前五识,眼识、鼻识、耳识、舌识、身识,身体,身识。底下有解释,「心者,集起之义;集起诸法,故云心」,这是唯识家所讲的。集,因缘生法,集起就是许许多多的条件,集起。它生法,就是集起诸法,这是心的意思。「识,了别之义;了别诸法,故云识,同体异名也」。一个是从集起上来说,一个是从了别上来说。我们用个比喻,譬如一盏灯,灯也是因缘集起的,许多的物质条件集起。灯能放光,还照自己,也照外面,从照来讲就叫做识,从体上来讲就叫心,它是一不是二。了别的功能是自性,所以依旧是性德在起作用。

  世尊在《华严经》上告诉我们,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,这一切众生包括的范围非常之广。因为他没有说一切人,没有加上一切有情众生,他只讲一切众生。一切众生,这个「众」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,就是此地讲的集起。所有一切现象不是单纯的,《华严经》上讲无量因缘集起而现的现象。但是它的速度太快,一念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就统统现出来,整个宇宙现出来了。这是大乘教义里无比精彩的一篇,稀有难逢,讲得这么清楚、这么透彻,不容易。唯心识观,你把这些事理统统都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《华严经.十地品》上有一句话说「三界所有,唯是一心」,大乘教里常讲「万法归一」。这个意思我们用比喻来说,还是前面的比喻,「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」,你从器的现相上去看,千差万别,太多太多!你从它性质里面看,全是黄金。万法归一,那个一是黄金,除了金之外,什么都没有。我们前面举水做例子,水这个分子,它有气体状态,有液体状态,有固体状态,三种不一样,统统归一,水分子,水分子湿,它都是湿的,水蒸气是湿的,水是湿的,冰也是湿的。

  我们整个宇宙说「万法唯心」,心现的;说「万法唯识」,识变的,识会变。我们用电视来做比喻,荧光幕上能现相,现相是什么?是心,心能现;相千变万化,那是识。说识生的,也能够讲得通,没有识做为缘,自性不现。自性能生万法,要什么?要识。识,动相,阿赖耶就是动。阿赖耶的三细相,第一个是业相,业相是什么?业相是振动,就是弥勒菩萨所讲的那一念。这一念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,就是那一动,第一动。第一动没有原因,所以它是虚妄的。一动它就现相,就能生万法。你说这个万法到底是自性现的,还是识现的?离开识不会现,离开性也不能现。所以讲心现,对的;识变,也是对的,没讲错。

  唯识论里有几句话,《入楞伽经》说,这是引用《入楞伽经》。「伽陀」是偈颂,偈颂里面讲的,「由自心执着,心似外境转」。我们今天在凡夫,心被境界转,你看到这个现象,这个现象顺自己意思,欢喜心就生起来,这刺激;看到这个现象不顺自己意思,瞋恚心就生起来,你自己做不了主。它会勾引你的七情五欲,会勾引你的贪瞋痴慢,你被境界转。今天这个社会,你六根所接触的全是在引诱你,它不是引诱你正的一面,全是引诱你负面的,你的烦恼习气,这很可怕,马上就造业,就造恶业。如果你心里不执着,你了解事实真相,下面讲「彼所见非有,是故说唯心」。你所看到这一切境界,外面这一切境界,知道它是空的、它是假的,凡所有相皆是虚妄、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,你不会被外面境界转,这是功夫。凡夫看到什么?看到外面假相。你看到假相的真实,你就不会动了。由此可知,止观是一不是二。了解事实真相,你的心就不会动;心不动,真相你就看到,的确是一不是二。一定要止观等运,同时平等来学习、来修学,这才能起作用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

  

《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八十六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