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八十二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上上根人,上中下叁根統統可以學,叁根普被,利鈍全收,這個不可思議。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大慈大悲大願大行所成就的,一切諸佛贊歎無比殊勝的境界,提供給十法界的衆生,只要肯相信,願意到那個地方去學習,統統都收。這是稀有難逢,一切諸佛剎土都沒有這樁事,唯獨極樂世界是大開方便之門。它裏頭有凡聖同居土,所以能接引六道衆生,但是它的凡聖同居土,它不是六道,它只有兩道,人天兩道。我們這個世界畜生、餓鬼、地獄,有沒有往生的?有,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統統是在人道、天道,西方世界沒有畜生、餓鬼、地獄,沒有,這是四十八願裏面我們看到的。第二個不思議的現象,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教學是個大教室,不分班的:也就是說彌陀說法,與會的大衆,有人天、有聲聞、有緣覺、有菩薩、有諸佛如來、法身大士,同在一個教室。十方世界佛菩薩教化衆生,像現在的學校,分班的,程度差不多的在一個班,不同程度的不同班級。不同班級,你這一班見不到那一班的同學,也不了解那一班的狀況,像我們現在所講的,它有空間維次不相同。極樂世界沒有,沒有空間維次,所以雖然有四土,有常寂光土、實報莊嚴土、方便有余土、凡聖同居土,四土合班上課,這個不可思議。合班上課的好處在哪裏?我們能夠親近法身如來,這個不容易。我們在我們這個世界,我們決定見不到阿彌陀佛的報身,見不到。世尊也是的,身有無量相、相有無量好,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、毘盧遮那一樣的。讓凡聖同居土往生的這些下下根人,到西方極樂世界都能見到阿彌陀佛的報身,都能夠跟等覺菩薩,像觀音、勢至、文殊、普賢、彌勒菩薩在一起上課,在一起聽阿彌陀佛講經教學,聽十方一切諸佛如來他們應化到極樂世界教化有緣衆生。西方世界的這些衆生與十方諸佛統統都有緣,爲什麼?十方世界一切諸佛贊歎阿彌陀佛,贊歎跟阿彌陀佛學習的這些大衆。這是什麼?我們藉阿彌陀佛的緣,阿彌陀佛的緣太廣了,遍法界虛空界。要記住,佛經裏面常說,佛不度無緣衆生。你成佛,你度生無量,法緣殊勝,我們自己結很不容易,靠著阿彌陀佛,把阿彌陀佛的緣分變成我們自己的緣分,這不可思議。阿彌陀佛歡喜我們這樣做,真正向阿彌陀佛學習。所以,西方極樂世界是很特殊的一乘法界。

  下面,《五十要問答》裏面有這麼一句,「一乘教有二種」,一種是「共教」,一種是「不共教」。《華嚴孔目章》也說,「一乘之義,分別有二」,一是「正乘」,一是「方便乘」,共教就是方便乘,不共教就是正乘,「正乘如華嚴經所說,方便乘有十義」。《五教章上》有講到,「謂一乘教義之分齊,開爲二門,一別教,二同教」。我們先說「同教一乘」,「同者,即同于終、頓二教也」,終是大乘的終極,頓是頓超,這是華嚴宗所講的五教,小、始、終、頓、圓。圓教裏面的同教,這個門裏頭,它有終教的意思,它有頓教,「然終教但诠一性一相,理事無礙」,這是大乘的終教;「頓教但诠無二無叁,言思斯絕」,這是說終教跟頓教重要的教義。大乘終教裏面講「一性一相,理事無礙」,這是講遍法界虛空界一切法,同一個自性,同一個法相。法相怎麼同?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這就同了。性容易懂,一個自性清淨圓明體,它所現的相千差萬別,無量無邊的現相都是幻相,都不是真實的,相有性空,事有理空。所以,理事無礙,理是性,事是相,它沒有障礙,這跟圓教的意思相通。頓教裏面,頓悟、頓超、頓證,沒有階級,這是什麼?一悟一切悟。釋迦牟尼佛當年在菩提樹下,夜睹明星,大徹大悟,那是頓悟;在中國,惠能大師在五祖忍和尚的方丈室聽五祖講《金剛經》大意,講到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,惠能大師立刻就悟了。這都是屬于頓教,沒有階級,真正是天才班。他悟透了,爲什麼會悟?我們現在懂得,分別、執著、起心動念一下放下,真放下,自性清淨圓明體現出來,他見到了,這叫見性,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沒有階級,這叫做上上根人。

  我們現在明白這個道理,做不到!說老實話,別說起心動念,大乘教裏最低的階層,執著,我們能不能放下?放不下。執著裏頭再說,我們不說別的,我們常講對立,我們知道這錯誤的,不應該和人對立,可是怎麼樣?在日常生活當中,處處還是對立,你就曉得修行多難!我們今天知道對立、占有是錯誤的,不錯了,已經很難得,你聽了會點頭、會相信,不容易。你跟別人講,別人搖頭,不相信,而認爲什麼?認爲對立是正常,占有是正常的。你就想想,你能夠知道對立、占有不是正常的,進了一大步,解悟,但是你不得受用,爲什麼?得受用要證悟,你要把它做到你才得受用。

  有人做到了,真得受用,他也跟我們做了報告,你們聽聽胡小林的報告,他是很淺的功夫,並不很深,把《弟子規》做到,把《了凡四訓》做到,他告訴我法喜充滿,說不出的快樂,無法形容。是真的,一點都不假。這裏面的樂趣,這法味,法味你嘗到了,古大德常講「世味哪有法味濃」,世味,天上人間那種樂,要跟你在法上悟的不能比,真有受用,無窮的受用。從這個基礎往上提升,步步高升,沒有這個基礎提不上去。提不上去也很難得,跟佛法結了緣,這一生不能成就,來生,來生不能成就,後世,決定有成就,只是還有一段時間,你還得認真去學習。這到底什麼原因?爲什麼有人一世放下了,我現在懂得了,爲什麼還不放下?說實在話,我們現在懂得的不夠徹底,說句真話是似懂非懂,不是真懂。真懂得哪有不放下的道理!你還願意吃苦頭嗎?不放下是苦,放下就樂,你願意吃苦嗎?你不願意得樂嗎?真的,是這麼回事情,沒有清楚。所以,古大德才教我們一門深入、長時熏修,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,真理!不能搞雜、不能搞多,多了、雜了什麼?你就分心,亂了。

  佛很慈悲,給你說真話,「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」,一部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分量可大了,一句阿彌陀佛四個字可簡單了,效果相同的。你要哪一個?那就看你自己的興趣,看你自己根性,喜歡《華嚴》行,喜歡這一句阿彌陀佛也行。可是實際上,我們真的看到很多念這阿彌陀佛四個字的,成就超過學《華嚴經》的,這是真的。他在他有生之年比不上學《華嚴》的,智慧、辯才差人一等,往生到極樂世界立刻就超過。你得相信才行,你得真幹才行。總的一句話說,不修止觀是決定不能成功,這一句阿彌陀佛也是止觀,四個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這是觀;心裏只有這一句佛號,除這個佛號之外什麼都沒有,那是止,五種止具足,他不需要很長的時間他就成就。

  我學佛快到六十年了,我一生最感激的章嘉大師,我們第一天見面,他老人家就教我看破、放下。在那個時候我聽了似懂非懂,二、叁十年之後我才真的明了,愈明了對老師愈感激,真正是秘訣。我不是惠能的根性,如果像惠能上上根性,聽章嘉大師這幾句話就大徹大悟,就明心見性了。他是把最上乘的法傳授給我,我要搞到二、叁十年才真正懂得。懂得是什麼?解悟,不是證悟,菩提道上方向找到,目標有了,走得還很辛苦,處處都是障緣。障緣怎麼樣?好,障緣容易提升,每次挫折就是每一次大幅度的提升一次。這個境界我經曆很多次,這等于像學校讀書一樣,考試,大考!每次大考我還都能夠平安通過,法喜充滿。法喜裏面諸位就能夠體會到,功德提升,智能增長,境界提升,這是考試及格了;如果考試不及格,不及格就墮落。我爲什麼沒墮落?天天讀經,天天講經,所以遇到障緣的時候,就會想到佛在經上教我們怎麼做法,依教奉行,決定不能怨天尤人。如果有一絲毫怨天尤人,立刻就墮落,墮落得快,古人所謂是爬得高摔得重,那個墮落很快。從這些地方深深體會到,經教一天都不能放松,一天都不可以離開,一天不吃飯沒關系,不睡覺沒關系,離開經教那就非常危險。

  「今此同教」,同教一乘;「具诠」,具是具足,裏面講「一性一相,理事無礙,無二無叁,言思斯絕」,統統都講到;「同彼二教,俱顯一乘,故名同教一乘也」。後面還有個小注,注明無二無叁,「無二者,無聲聞緣覺也」,「無叁」是連菩薩也無,是這個意思。同教一乘。再看什麼叫「別教一乘」,「別者,即別異」,別是差別,不一樣;「小、始、終、頓之四教也」,這都是《華嚴經》所說的。小是小乘,始是大乘開始,終是大乘圓滿,頓是頓超,沒有次第。小、始、終是有次第、有階級,循序漸進,頓沒有,頓是頓超。「然此別教,唯辨圓融具德,事事無礙,隨舉一法,即攝一切無盡法門,一一法門迥異余教,故名別教一乘也。」這個地方所說的別教,這裏面說得好,「唯辨圓融具德」,唯是唯獨,唯獨給我們辨別圓融具德。事事無礙,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就是這個意思。隨便舉一法,即攝一切無盡法門,爲什麼?性相不二,理事不二。所以這是一乘教,這是諸佛如來的境界,也是性德法爾如是,哪裏有差別?由此可知,世尊一生教學、說法,講小乘、講大乘始教、講大乘終教,甚至于講頓教,那些都是方便法,《法華經》上說的,「無二亦無叁,除佛方便說」。這個意思要懂,佛應機說法。由此可知,教有沒有藏通別圓,天臺家說的,有沒有小始終頓圓,賢首家說的,方便說。真實說呢?真實說沒有,法沒有。小始終頓圓是什麼?衆生根性不同,所以才有小始終頓圓。這個話像我剛才舉的咱們私塾裏面教學的,很有這個味道。你看私塾教學,一個材料,一本《論語》大家都讀,一乘。小始終頓圓,這個學生根性很鈍,一天只能念五行,一百個字;那個學生聰明一點,他一天可以念十行,念兩百個字;另外一個學生根性很利,他一天能念叁百個字、能念四百個字。一樣的教材,進度不一樣,這是什麼?人的記憶力不相同,另外還有一個,理解力不相同,有人念的是悟了,有人念了不悟,能記得住,不開悟。當然根性最好的,又能記住又有悟性,這個根性就很難得。法是平等的,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,但是衆生根性不相同。所以二乘、叁乘是佛的方便說,四教、五教也是佛的方便說,佛的真說呢?真說只有一乘,唯有一乘法,無二亦無叁,這是如來真說。

  下面,文字底下這是比喻。「白淨寶網」,白是原色,沒有絲毫的雜染;淨是清淨,沒有染汙;網是羅網,佛經上講網,多半是用忉利天宮、帝釋天宮殿裏面的羅網,用這個做比喻,寶網。網,網孔之間都系有寶珠,「萬字輪王之寶珠」,寶珠會放光,光光相映,萬字是吉祥的意思。佛叁十二相之一,佛的胸口現的是個萬字的相,吉祥之德才會現這種相,萬字輪王之寶珠。由此可知,這是比喻一乘教是最吉祥。一乘教,它底下還有解釋,我們看這一句,「白淨寶網」,它所放的光明是吉祥之光,像《地藏經》上講的吉祥雲光,遍照法界,衆生在這個光明之下念慮不生,所以叫「定光顯現無念止」。這個定是講一乘,一乘裏面,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,這是諸法實相,通達諸法實相,自自然然念頭就息了,取這個意思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  

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八十二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