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(第八十叁集) 2009/8/25 臺灣 檔名:12-47-83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》,第十六頁,我們還是從倒數第四行看起:
【四者。定光顯現無念止。言定光者。謂一乘教中白淨寶網萬字輪王之寶珠。謂此寶珠體性明徹。十方齊照。無思成事。念者皆從。雖現奇功。心無念慮。】
在這一段裏面,前面一堂課我們學習佛法中常講的『一乘』,一乘是正說,叁乘、五乘都是方便說。《法華經》講,「唯有一乘法,無二亦無叁,除佛方便說」。法確實是平等的,《金剛經》上佛講得很明白,「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」,法是方法,門是門徑。我們要問,佛說的這個法門,經上確實說過八萬四千法門、無量法門,這無量法門包不包括佛教以外諸多的宗教以及諸多的學術,包不包括?包括,真的包括。爲什麼包括?我們現在總算明白,知道世出世間一切法,遍法界虛空界,總是一個體性變現出來的,離開自性清淨圓明體,確實無有一法可得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一切法不離自性,我們就知道,任何一法,在一切法當中,只要你認定一法,能不能妄盡還源?答案是能。所以諸佛菩薩他不輕視外道。小乘八相成道裏面有降魔,八相裏頭有這一相,大乘沒有,爲什麼?大乘知道魔就是佛,是一不是二。佛爲我們示現是從正面上教導我們,魔給我們做的示現是反面的逆境惡緣,也是在教我們。必須在順境逆境、善緣惡緣你都要經曆,在這裏面把你的煩惱習氣磨得幹幹淨淨,『白淨寶網』就現前。
我們從外國,像這些心理醫生用催眠術治療一些疑難雜症,讓病人在深度催眠之下回到過去,曾經有回到八十幾世以前,四、五千年。那是什麼時代?洞穴的時代,他沒有房子,住在山洞裏。一世一世他都經曆過。他們有個結論是什麼?每個人過去世,至少你在這個地球上出生一千次,將來?將來還有一千次。這個信息好不好?不是好消息。爲什麼?沒有脫離六道輪回,輪回太苦了。如果我們在這個地球上一生一世、二世、叁世,像佛菩薩所說的,「隨緣消舊業,莫更造新殃」,那就好了。像這些心理醫生說,你所學習的,考試全及格、全通過了,通過你就畢業,不再來了,脫離六道輪回,畢業了。如果一面消業一面又造業,這個事情麻煩。確實我們很冷靜的觀察世間人,世間的衆生,這衆生是有情衆生,是不是消業?消業同時又造業,所以出六道就難了。我們今天得到這個信息不容易,總算是明白過來,歡歡喜喜的消業,不再造業,順境善緣決定不起貪戀,要感謝、要感恩,絕不貪戀,貪戀就又造業了,善有善報;如果遇到逆境惡緣,我們也要感恩、也要感謝,爲什麼?同樣在消業障,消我們負面的,決定不起怨恨、不起煩惱,不怨天不尤人,知道這是我們過去造不善業的回報。善有善果,惡有惡報,在惡報裏面歡喜接受,只要沒有怨恨,不怨天不尤人,能夠隨順,普賢菩薩講的,「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」,只要能隨喜,就成就自己的功德,因爲這是功夫。逆境惡緣,惡緣是不善的人,逆境是不好的環境,遇到了,能夠反省、能夠改過,這是我過去生中所造不善業所感的,決定不能怪別人。
凡是遇到侮辱我的、羞辱我的、毀謗我的、陷害我的,都應當生感謝的心,消除業障。如果我們不能接受,不服氣,還要據理力爭,這就錯了。不管有理無理,接受就好,才能消業障。否則的話你又造業障,你有怨恨,你又起報複,那來生還要來,你的課程沒學完,生生世世冤冤相報沒完沒了。幾個人真正覺悟?現在這個社會,真正覺悟別人還笑話你,笑你什麼?懦弱、無能。你怕不怕許多人用這種態度對你?你知道你自己所作所爲是正確的,業障消除,提升了。如果你害怕這些輿論加給你,你不敢依照聖賢教誨去做,認爲什麼?人家打我,我得打回去,人家罵我,也得罵回去,這才像是一個人,這社會一般人迷惑顛倒,鼓勵你造業,這錯了。你真有這個勇氣,人家說我懦弱,我就懦弱,人家說我無能,我就無能,我這一生度過之後,我提升了,那些有能的人,不甘示弱的人,他要往下墮落。你把事實真相看清楚,你就很樂意接受。千萬不要聽到說,我們人肉身死,靈魂不死,來生還會來,你聽了就高興,你迷了,真的迷了,你不知道六道之外有更美好的世界。那個世界裏面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、互相謙卑、互相關愛、互助合作,那個地方沒有疾病、沒有老死、沒有災難、沒有戰爭,所有這些惡的事沒有,連惡的名字都聽不到。這麼好的地方要不要去?要去就決定不能跟一般人的知見,六道輪回裏面衆生,你要跟他一般知見,你就永遠不能脫離六道輪回,我們不能不知道,不能不冷靜去多想一想。
跟著古聖先賢走,跟著佛菩薩走,決定沒有錯誤。中國古老諺語所謂「不聽老人言,吃虧在眼前」,你想想這句話,一點都不錯。人生在世最難得的是有智慧,心有主宰。我們是凡夫,業障深重,我們幸運遇到善知識,諸佛菩薩,這真善知識。世間善知識是不錯,我們聽從他的,絕不墮叁惡道,能夠維系在人天兩道;真善知識是佛菩薩,他確實幫助我們在這一生永脫輪回,太難得了。我們遇到了深信不疑,一心一意接受教誨,依教奉行,把時間克定在這一生,不能搞來生,這一生當中我決定要成就。這一生當中什麼委屈我都樂意接受,我才能夠真正超越,還有一點怨恨,還有一點不自在,全是障礙。你不是想往生嗎?你往生不了,必須要鍛煉到一個妄念都沒有,有沒有把握往生關鍵在此地。
這篇文字裏所講的是法身菩薩,不是凡人,所以他們『定光顯現無念』,他們的定功,大師用「一乘教中白淨寶網萬字輪王」來做比喻,他們是法身大士,《華嚴經》上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,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他們是真的成佛。他不但不在六道,他也不在十法界,這我們要知道。『體性』,寶珠的體性,實際上就是自性,當人自性,『明徹,十方齊照』,它的句讀應該是這樣,「謂此寶珠,體性明徹,十方齊照」。這個句點點錯了,四個字一句就對了。「體性」是自性本定,起作用是智慧,「十方齊照」是起用,對于世出世間一切法,我們常講性相、理事、因果,沒有一樣不通達,沒有一樣不明了。所以『無思成事』,這事是什麼事?對自己是提升境界,對別人是幫助一切衆生破迷開悟、離苦得樂,這就是事。他做得非常圓滿,爲什麼?他有智慧,他處理一切事,從我們凡夫來說,我們日常生活,日常的工作、待人接物,我們用的是什麼心?妄想分別執著,所以我們不是無思成事,我們是起心動念,想想這怎麼做那怎麼做。事情有沒有做好?不見得,縱然做好還有後遺症。這什麼原因?沒智慧。沒有智慧就是沒有定功,相不相信?我們心浮氣躁,心浮氣躁就是沒有定功,有定功的人心清淨,心裏一個念頭都不生。無思成事,無思就是禅定,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事情統統處理好。
『念者皆從』,念者是誰?凡夫。十法界裏面的人、六道裏面的人都聽話,都願意跟他學。『雖現奇功,心無念慮』,他能把事情做得這麼好,做得這麼圓滿,他沒有起心動念,沒有覺得我做得很好,沒有覺得我的功德殊勝,沒有。爲什麼?無我。我們在講席裏面常常提起,我做對了也是錯的,就說這個意思,爲什麼?我執沒有忘。諸佛菩薩在十法界,隨衆生心應所知量,他沒有念頭,他那種示現是自然的。像虛雲老和尚朝五臺山,在半路上生病了,他的心很虔誠,絕不因病苦而退轉,希望養個二、叁天繼續再前進。文殊菩薩來了,現身,現個什麼樣的身分?乞丐,叫花子,在路上碰到了,老和尚生病,沒人照顧,這乞丐就照顧他,上山幫他采藥,給他治療,幾天病好了,恢複了。老和尚就問他,你叫什麼名字?乞丐說我姓文,文章的文,名字叫吉,吉祥的吉,叫文吉。你是哪裏人?我住在五臺山,你到五臺山去,你問大家,他們都知道我。很感激,老和尚非常感激,在四周圍找不到人家的時候遇到這麼一個人照顧他。病好了,繼續往五臺山前進,他朝山叁步一拜,你就曉得他走得很慢,他一天能走多少路,走叁步拜一拜,走叁步拜一拜,從雲南要拜到山西,叁年的時間,不容易,那種虔誠。什麼叫誠意?從這裏看出來了,怎麼叫禮敬?從這裏看出來了,那種真誠心。大概至少再過了一年,還沒到,又有一次生病,這第二次,很難得又碰到文吉,文吉來照顧他。以後到五臺山就到處打聽,有沒有人認識一個乞丐叫文吉?他說我一路上兩次生病,都蒙這文吉照顧。五臺山上的人告訴老和尚,那是文殊菩薩化身,他才恍然大悟。文殊菩薩有沒有說,虛老很辛苦、很誠,我一路上照顧他,有沒有?沒有。爲什麼?凡是見性的菩薩,不但我執破了,我見也沒有了。
圓教初住以上真的轉八識成四智,智是沒有執著、沒有分別、沒起心動念。起心動念,自性裏面的般若智慧就變成八識,就轉變,變得很快。一開悟之後,知道八識原來就是四智,這一下就恢複了。阿賴耶就是大圓鏡智,執著就是平等性智,一執著就不平等,第六意識變成妙觀察智,前五識眼耳鼻舌身變做成所作智,就是此地講的無思成事。「雖現奇功」,成就無量無邊度生的事業,心地怎麼樣?幹幹淨淨,一塵不染。所以我們做再多的好事,心上不能有,有就變成福德,六道裏頭享受,善因有善果,惡因有惡報。如果做再多的好事,心裏不落痕迹,那叫功德。功德跟福德的差別在此地,功德能夠幫助你提升,靈性的提升,而福德不行,福德只能夠在六道裏面享受人天福報。我們換個名詞說,就在著相跟不著相,著相就是福德,不著相就是功德。所以他這是功德,雖現奇功,心無念慮。念是什麼?念是起心動念。慮是什麼?慮就是分別執著。「心無念慮」,他沒有起心、沒有動念、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功德!這是我們要知道的。
…
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八十叁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