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七十九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得清楚,中國老祖宗典籍裏面也有講到,沒有佛講得那麼明顯。佛法講的,一切萬法,虛空世界,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,這《華嚴經》上說的。一切法從心想生,心想善,沒有一樣不善,心想的不善,那就沒有一樣是善的,佛講出來了。現在科學證明了,證明什麼?證明樹木花草有見聞覺知,山河大地也有見聞覺知。山河大地是礦物,佛經上講的一微塵,正報一毛端,依報上一粒微塵,統統有見聞覺知,我們人在想什麼它知道。我們人想的都是善的,你全身都善,身體健康,你不會有病;人想的都是惡的,都是貪瞋癡慢,全身就生病。從心想生,這是真因,山河大地都是跟著你念頭在變,境隨心轉,這還得了嗎?我心一不善,山河大地馬上就不善,它一不善,災難就來了,風不調雨不順,災難就來了,居住在地球上衆生念頭感應的。

  我們在最近十年,從一九九九年開始,我們在做這個實驗,很成功,我們跟動、植物做實驗。蚊蟲螞蟻我們尊重牠,我們看到跟牠合掌,「蚊蟲菩薩、螞蟻菩薩」。首先我們要尊重牠,牠知道,牠很歡喜,牠很感激,然後我們對牠要求,牠就能配合。我們居住的環境裏面,跟牠講清楚,這是我們居住的環境,你們居住環境在房子外面,非必要不要進到裏面來,我們互相尊重,互相照顧。你們到房子裏面找吃的東西,我們把你所要的東西都放在院子裏面,供養你們,房子牠就不來,連蟑螂都不來。很聽話,跟動物相處比人好,方便!我們種菜園,做實驗,沒有農藥、沒有化肥。我們跟小蟲訂約,蟲吃菜,我們的菜園一定畫一個小區,有界限的,這個小區供養你們,希望你們都到那裏吃,我們對這個小區也照顧。牠就在那裏吃,隔一條田埂牠就不吃,十幾年來靈得很。樹木,我們種了很多果木樹,在澳洲院子大,種了差不多有將近二十棵果木樹。我們跟鳥約定,指定幾棵供養你們,你們要吃到那邊去吃,不是指定的,你要留給我們。我們也不要把這些水果用東西包起來,用不著,牠就不會去吃。有靈性,這動物,小鳥、小蟲有靈性,可以和睦相處,互助合作。植物,我們種的蔬菜、我們種的樹木花草有靈性,我們對它有愛心,種的樹木花草非常茂盛,花的顔色好看,花很香,它回饋,它供養你,果就特別甜,花草有靈性。我們對花草樹木我們放佛號供養它,我們以講經的光盤放出來讓它們聽經,供養它,感應不可思議!

  江本博士實驗帶給我們一個證明,證實礦物也有見聞覺知,有靈性。泥沙、石塊我們都會起尊敬的心,都不敢輕慢。我們的居住環境,隨著我們的善心、善行、善念統統都變善,偶爾有一點小災難,四周圍有,我這個地區沒有,四周圍地區幹旱、缺水,我這個地方常常下一點雨。所以聖人教我們,佛菩薩教我們,我們現在也體會到,化解這些自然災害用什麼方法?善心、善念、善言、善行,就化解了。在過去認爲這是神話,這是宗教所說的,現在有科學證明,江本博士做的這個科學證明,西方有不少心理學家用催眠術證明。這些都是現在人可以承認的,你要不相信,找個催眠師試驗試驗,看看你有沒有過去世。都搞清楚、都搞明白了,你自然放下,真正懂得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自性裏沒有的趕快放下,自性裏頭有的你要能覺悟,你要能隨順。自性裏面有的是性德,我們中國老祖宗教給我們,很簡單,五常,仁義禮智信,這是性德,四維,禮義廉恥,八德,孝悌忠信仁愛和平,這是性德,要隨順。隨順性德,你會得到你沒有辦法形容的法喜,快樂!這個樂不是從外頭來的,是自性裏面往外流露出來的。修行人有,孔子也有,你看《論語》第一章,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」,那個悅就是佛家講的法喜。喜樂從哪裏來的?喜樂從學習裏頭來的,學而時習之,習是什麼?把我所學的統統落實到生活,變成生活,變成自己的思想行爲,這個快樂。所以佛說菩薩常生歡喜心,法喜充滿,他快樂,這個快樂不是從外頭刺激來的。這種樂,我們中國老祖宗說爲悅,悅是喜悅、喜樂,喜悅是從內往外發的,像泉水一樣,不斷的往外流。樂呢?樂是外面的刺激,享受五欲六塵之樂。所以樂,外面的緣沒有了樂也就沒有了,所以樂是假的,悅是真的,它不受外面影響。悅是真實受用,樂是有聚有散、有生有滅。所以孔子也舉個例子,「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」,好朋友從遠方到這個地方來看你,老朋友聚會非常快樂,那是從外來的,不是從內發的,講得很清楚!

  明白道理、了解事實真相,就很容易放下。五欲能不能舍?能舍。佛教菩薩舍這四樣,五欲、王位、富饒、自樂,後頭還有一個名稱,名稱是我們現在講的知名度。你的聲望很高,社會上提到沒有人不知道,這是名,也要遠離。自己真正有道德、有學問,澤及一方,稱贊的人多了,那不是你求來的,這叫做實至名歸。孔老夫子的聲望,釋迦牟尼佛的聲望,不是他自己造成的,後世自自然然受他教誨的人感他的恩德,稱贊他的。這個可以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用我們中國話來說,佛講這五樁事情,中國人用兩個字就包括了,名利。修行人一定要遠離名利,沾不得。要知道,做再好的好事,裏頭夾雜著名利,就是假的,就不是真的,醍醐裏面有毒藥。能夠蒙騙群衆于一時,不能長久,決定不能夠欺騙天地鬼神,他知道。佛菩薩更不必說,你是真的你是假的,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。所以,爲自己錯了,我常講,爲自己,好事也錯了。爲自己做好事怎麼樣錯了?增長我執。學佛頭一個是破我執,你爲名爲利,沒有離開我執,增長我執,錯了;沒有自己,起心動念爲一切苦難衆生,這是大善,這是真善。

  佛菩薩苦口婆心,時時刻刻在教導我們,我們要能體會。怎麼樣才能把對佛菩薩的信心生起來,恭敬心生起來,仰慕的心生起來?有很多人跟我說,非常想,生不起來。爲什麼?佛法裏說業障太重,習氣太深,障礙著你,你生不起來。中國老祖宗說那怎麼辦?克念作聖,念是妄念,你能把妄念克服,你就是聖人。克念的功夫從哪裏下手?《大學》裏面講的就是克念的辦法,從哪裏下手?從格物、從致知,你看有層次的。物,物就是物欲,就是釋迦牟尼佛教菩薩頭一條不求五欲,你要把五欲克服住。格是什麼?格除,從內心裏面把貪求五欲六塵享受的念頭格除。釋迦牟尼佛在世,一生爲我們所示現的,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,叁衣一缽,這是把物質上的欲望完全放下。所以他沒有障礙,智慧現前,這是致知。智慧自然現前,這一現前,他的思想、言行流露出來的都是性德,倫常八德,在佛法裏面就是戒律、定慧。從他身上、從他日常生活流露出是什麼?戒定慧叁學。接觸大衆你細心去觀察,那是十波羅蜜、六波羅蜜,行爲上看出來;意念上是十大願王。大聖大賢教化衆生的原理原則絕不複雜,就這簡簡單單的幾句,不但是一生一世受用無窮,生生世世無量劫你都受用不盡,這真妙!

  在《攝大乘論》裏面有一段經文很簡單,教給我們「轉五蘊成叁德」,大乘法裏面講轉煩惱成菩提,轉生死爲涅槃。爲什麼?大乘法裏知道一切法不生不滅、不來不去、不一不異、不常不斷,這是事實真相,叫諸法實相,所以要轉。這一段文,我們先說五蘊,五蘊是色受想行識,色是物質,受想行識都是心理的行爲現象。受是感受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凡夫怎麼樣?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他就覺得很快樂,跟他自己煩惱習氣,煩惱習氣是什麼?貪瞋癡慢、自私自利,與這個相應,他就有樂受,與這個不相應,他就生煩惱,就有苦受。所以這心理的作用,第一個是感受。第二個是想,想是妄想,就是分別、執著,想的事情太多了,歸納起來總不外乎兩大類。第叁個行,行是什麼?它停不住,止不住,這叫行。前念滅了後念就生,接著就生,這事情很麻煩。停住就好了,停住就是入定。甚至于一分鍾都停不住,諸位試一試就知道。識是阿賴耶識,我們現在的話說是印象。我們做過的這些事情,心裏落了個印象,這個心就是阿賴耶,阿賴耶像個數據庫一樣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統統都有完整的數據在裏面。有時候自己忘掉了,到你煩惱習氣稍微輕一點,你就會又想起來,如果能更輕,不但能想到這一生的,前世也想起來。這個倉庫大,太大了,無量劫來生生世世你所有造作數據全部都有,科學技術還沒有發展到這個程度。阿賴耶識不是物質,沒有形相,佛舉個比喻說,如果要有形相的話,形相再小,一樁事情像一粒微塵,佛說遍法界虛空界都容納不下。好在它不是物質,像計算機一樣,你隨時能把它搜索出來。可是這個東西也不是真的,爲什麼?自性清淨心裏沒有,它是自性清淨心裏頭變現出來的。所以精神方面分爲四個,受想行識。

  轉五蘊爲叁德,叁德是法身、般若、解脫。法身是講自性體相作用,這是什麼?這是真正的自己,真我,這不是假的。法身是真如自性的理體,哲學裏面講的本體,般若是智慧,解脫是大自在。《華嚴經》上講的,理無礙,事無礙,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,這才叫自在。圓滿的證得,這個人我們就稱他作佛陀,稱他作法身菩薩,他證得。迷失了則稱爲凡夫,迷失不是沒有,記住,迷了,他有障礙,障礙除掉,叁德就現前。迷了就是五蘊,覺了就是叁德,五蘊跟叁德是一不是二。轉五蘊成叁德,轉煩惱成菩提,轉凡成聖,問題你得會轉,轉的秘訣,把虛妄的放下,把真實的提起來。我們要知道,倫理、道德、因果是真的,不能不認真學習,我執、對立、成見、自私自利、貪瞋癡慢這假的,自性裏沒有的。沒有,一定可以放下,性德裏面本有的決定能現前。

  我們現在簡單看《論》裏面所說的,第一個「轉色蘊成法身,色即質礙之義」,質是物質,它有障礙,物質有障礙。「謂佛身相好,無邊音聲,無見頂相,悉由轉色蘊而成。」佛也現身,叁十二相八十種好,這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出現在我們人間所示現的身相。我們世俗間看相,這人有貴相、有福相,…

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七十九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