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(第八十集) 2009/8/22 臺灣 檔名:12-47-80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》,第十六面,從第四行看起。
【叁者。性起繁興法爾止。謂依體起用名爲性起。起應萬差故曰繁興。古今常然名爲法爾。】
到這個地方是一小段。在這段裏面,讓我們要放下分別,要放下諸法,要放下生滅。前面是講怎樣依《華嚴經》的理論方法修行,契入華嚴境界。全文前面叁大段是跟我們講宇宙萬法的源起,宇宙從哪裏來的?一切法從哪裏來的?我從哪裏來的?說明這個問題。這個問題,從理上講是最高的哲學,從事上講是最高的科學,確實超越現在,就是超越古今中外所有的哲學與科學,這是《華嚴經》殊勝的地方。了解之後,我們要怎樣修學?修學修什麼?妄盡還源。用什麼辦法把這個妄斷盡?這裏講的五種止,放下,五種要放下。第一段給我們講的要放下對立,決定不能跟一切人事物對立,要對立了,這一生就沒有出路,換句話說,你永遠在六道搞輪回。六道輪回裏一定要曉得,六道輪回搞什麼?冤冤相報沒完沒了,這苦不堪言。所以對立要放下,能所要放下,二谛要放下,身心要放下,這是第一段跟我們講的,「照法清虛離緣止」。第二段教我們一定要放下境緣這兩條,境就是物質環境,緣是人事環境,不對立就很容易放下,一對立就沒辦法放下。這個放下就是對于物質環境、人事環境,要做到什麼樣的標准才是《華嚴經》所要求的?于物質環境、人事環境不執著,行不行?行,很難得,不是《華嚴》標准。那是什麼的標准?十法界的標准,你可以出離六道輪回,你出不了十法界。人事環境不要放在心上,物質環境也不能放在心上,這個境界可以超越六道輪回,出不了十法界,《華嚴》講的是妄要盡,你沒盡,還有一條妄想。佛給我們講的叁大類,妄想分別執著,妄想就是起心動念,我們眼見色、耳聞聲、鼻嗅香、舌嘗味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做到什麼程度?不起心、不動念,這是《華嚴》標准,那就恭喜你,你就還源了。
還源是什麼意思?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爲我們表演的夜睹明星豁然大悟,就是這個境界,把這個境緣放下了。這個事難,非幹不可,爲什麼難?習氣染著太嚴重,無始劫來,想放不知不覺它又起現行,它又起作用,所以難。這個東西一放下,你想想看,輪回就沒有了,六道裏面叁苦八苦就斷掉了;這叁大類,執著,只放下這一條。我們曉得,六道從哪來的?六道是從執著來的;十法界從哪裏來的?十法界從分別來的;一真法界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從哪裏來的?從起心動念來的。《華嚴經》上講轉凡成聖,我們現在可以很明白的這樣說法,放下執著就轉迷爲悟,放下妄想轉凡成聖,這是真的聖,不是假的,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《華嚴經》上講的圓教初住以上,他還有四十一品無明習氣,這個不要緊,這在什麼地方?這在實報莊嚴土,不在十法界,所以他們是真佛,可不是假佛。十法界裏面的佛,天臺大師六即佛裏跟我們講,「相似即佛」,他不是真的,很像,很像佛,不是真佛。爲什麼很像?他的思想言行幾乎跟佛是一樣。爲什麼?他學到家了,真學佛了,學到家了,爲什麼不是真佛?他起心動念還沒放下,就這麼一點。他不起心、不動念,十法界就沒有了。十法界像作夢一樣,醒過來夢境沒有了,六道是夢中之夢,完全醒悟過來,這個境界叫一真法界。
佛在經上,把這些事情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的告訴我們。我們聽了能信、能解,這在佛法上叫解悟,很不容易!解悟,實際上我們得不到受用。我們明白了,知道這回事情,怎樣才得到受用?那得要修行,你看信解,然後行證。通過修行,證得了,那叫證悟,管用,你真的入境界,你真的得受用。所以不修不行,行就是修行。修什麼?把我們過去錯誤的想法、錯誤的看法、錯誤的言行,依照佛說的這個標准把它修正過來,這叫修行,這叫真修,很管用,得受用。四聖法界裏面的阿羅漢、辟支佛、菩薩、佛,這四聖法界,他們都是真修、真幹,幹得很像,很像諸佛如來,叫相似即佛,我們淨土宗裏面叫它做方便有余土。淨土宗講四土,最下面是凡聖同居土,凡聖同居土是六道,四聖法界不是凡聖同居土,叫方便有余土,這十法界。往上去實報莊嚴土,再往上去常寂光淨土,還源是回到常寂光,究竟圓滿,回到常寂光。用什麼方法?修行。什麼方法修行?止觀。所以給我們講五止六觀,這真正還源。
五止,今天我們講第叁個。先看理,『性起、繁興、法爾』,這講了叁個佛學名詞。首先給你講「性起」,下面有解釋,賢首國師他老人家說,『謂依體起用名爲性起』。實際上前面我們說過,第一段是講體,一體,顯一體。依一體起作用,前面跟我們講起二用,一體起二用。二用之後還特別跟我們講叁遍,叁種周遍,這很重要、很重要。性是本體,宇宙萬有的本體,宇宙萬有從哪裏來的?自性變的。《華嚴》也是法相唯識宗六經之一,唯識宗所依的經論有六部經十一部論,《華嚴》是六經之一。《華嚴經》上說,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,這是菩薩不能不知道的。衆生迷了,不曉得這個事實真相,所以他無論在人、在事、在物,他有嚴重的執著分別,有喜歡的、有討厭的,這錯了,爲什麼?不知道是一體。我們一個身體,手不錯,很好,腳也能走路,一體!我不能說,我很喜歡手,我討厭這個腳,有沒有這種人?很少有這種人的。實在講,這是什麼?喜歡手,就好像我喜歡叁善道,我討厭叁惡道,殊不知叁惡道也是心現識變的,是一不是二。
諸佛如來、法身大士怎麼看十法界?平等。佛在大乘經裏面跟我們講十法界,十法界的因緣很複雜,無量無邊。佛教學有善巧,無量無邊的因緣,最重要的一個因緣是什麼?也就是說,無量因緣的第一個因緣是什麼?佛告訴我們,諸佛如來跟法身大士(法身菩薩),平等心,第一個因緣。我們不能成佛,什麼原因?不能平等。學佛的人常常提起這一點,我喜歡這個討厭那個,你就成不了佛,爲什麼?佛最重要的第一個因,你做不到。別人不平等對待我、對待人,我們看到笑一笑,不放在心上,爲什麼?凡夫!這就擺在我們面前,像善財童子很會修行的人,會修,看到這個情形就想到我有沒有?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是不是像他一樣的不平等?有則改之,無則嘉勉。這個人是我的老師,他提醒了我,他幫助我修正這個錯誤。我們在經上看只有善財童子,所以人家一生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,不必要通過四十一個階級。換句話說,他在修行道路上就省了叁大阿僧祇劫。因爲無始無明習氣要叁大阿僧祇劫才能斷掉,善財童子在一生就斷幹淨了,這是華嚴奧旨。當年方東美先生把這部經介紹給我,告訴我,這是大乘佛學的概論,他用這個眼光看《華嚴》。《華嚴經》是大乘佛學概論,這裏面有究竟的理論,有善巧的方法,後面還帶有圓滿的表演,五十叁參是表演,善財做給我們看,讓我們看了之後恍然大悟要這樣修行才行。這五十叁位善知識跟善財童子,用舞臺表演的方法,教導我們一生當中怎樣契入究竟圓滿的佛果。那你就要懂得止,就是你要懂得放下。章嘉大師告訴我的,你要懂得看破,你要懂得放下,看破是智慧,放下是功夫。
這部論文文字不長,妙極了,我們學了這個,就知道怎樣去學《華嚴經》。我們有了方向、有了目標,目標是還源,回歸自性,回歸常寂光淨土,知道遍法界虛空界就是一個自性。你看到芸芸衆生、森羅萬象就是一個性起,「依體起用」。依誰的性起?這不能不知道,依自己的性起。我們眼睛睜開,你看到整個宇宙,太虛空,眼前的山河大地,性起。性起什麼時候?當下!沒有過去未來,當下。眼睛一閉,全沒有了、滅了;眼睛張開,起了,是自己,與別人不相幹。然後你漸漸的能體會到,他眼睛張開,他的性起了,他眼睛閉上,他的性就滅掉了。我們兩個人同時張開,各人是各人性起,相不相幹?不相幹。有相同的,相同是什麼?「同分見妄」,不同的感受,「別業見妄」。我看到這個山生歡喜,他看到這個山有憂愁,各人感受不一樣,那是別業;看到外面是一樣的是同分,共業。理事、性相、因果,佛說盡了,說得非常透徹。懂得性起,你才能放下分別、放下執著,我不再執著了,曉得什麼?遍法界虛空界是自己的性起。我的性起裏面有很多別的人,別人性起他裏頭也有我,這裏頭錯綜交雜。就好像我們講堂裏面的燈一樣,一個燈好比是一個人,燈的光它是互相交攝的。我們講堂這麼明亮,這麼多燈光,各個燈光是各人的,你把那個燈光熄掉,它的光沒有了,它的光不存在了,別的燈光存在。你從這裏頭就想到,它放光的時候跟別人的光交融在一起,這是共業;它熄掉的時候,你就看到共業裏頭有別業。在共業的時候,我光裏頭有他的光,他光裏頭有我的光,彼此交融,你分不出。雖分不出,各受各的,真的一點不相幹。你把開關按鈕關上,燈熄掉,你完全明白了,真的不相關。這個現象,就是我們自己與人事環境、物質環境的現象,無論是生,無論是滅,都是一體,不離自性。
真正明白、覺悟了,人的平等心就生起來,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就生起來了。真誠是體,是自性的本體,沒有形相,我們不但六根接觸不到,我們想象也想不到,它真有,它不生不滅。我們講清淨平等正覺慈悲,是它的德用,它的本能,這個容易體會。真誠在哪裏?真誠在清淨裏面,真誠在平等裏面,真誠在覺悟裏面,真誠在慈悲裏面,從起用的時候它表現出來,你要細心體會,這是精神,它不是物質,所以六根不能接觸。佛法常講的,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,它真有,它不是沒有,從這個地方認識,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是自己。就好像我們今天有個身體,身體就是整個宇宙,法界虛空界。身上每…
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八十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