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補充?他的能量是永遠用不完的,爲什麼?自性的。不像我們,我們迷失了自性,完全靠自己收集的一點養分來支持這個身體,跟自性完全脫節。自性裏面永遠用不完的能量,我們産生障礙,它無法供應我們,道理在此地。什麼時候能接通?不起心、不動念就通了,就接通。如果能夠做到不分別、不執著,雖然沒有完全接通,它能夠影響到你,能夠支持到你。我們在經典上看到,阿羅漢,他有這個身體在世間,他消耗量很少。釋迦牟尼佛在世,帶著僧團,僧團是一天吃一餐,日中一食,爲什麼?心地清淨,消耗量很少,一餐夠了。阿羅漢七天吃一餐,他就夠了,一次補充可以支持七天。辟支佛的定功比阿羅漢高多了,辟支佛半個月出來托缽一次,他吃一餐就能維持半個月,一個月在外面托缽兩次就行了,不容易見到他。這就是說,能量消耗不一樣。
能量消耗,最大的消耗,消耗到哪裏去?給諸位說,消耗在妄念,勞心勞力消耗並不多,這是我早年跟李老師在臺中學經教,我在臺中住十年得到的結論。李老師在那個時候,他是奉祀官府的主任秘書,他每天上班,兩個學校的教授,中興大學跟中國醫藥大學,他上課。他自己還有很多事業,有一個臺中蓮社,有一個慈光圖書館,有兩個育幼院,還有一個養老院,還有一個菩提醫院,他都得要照顧。他是很好的大夫,有很多人找他看病,他雖然不挂牌,但是知道的人生病都找他,我們這些學生不用說了,他全包了。還要每天跟信徒見面,天天都有。因爲我到臺中那個時候,民國四十六年,我去的時候,臺中蓮社的蓮友二十萬人,他把他們分成四十八個班,阿彌陀佛四十八願,分成四十八個班。每個班的代表,每個月跟老師見一次面,四十八班,所以他天天要跟大家見面。每天下午至少是兩個小時跟大衆見面,那麼多班,大的班一班,人數少一點的合班,天天見面,忙得不亦樂乎。他的工作量,我那時候看,超過五個人的工作量。他每天吃飯吃一餐,我那個時候跟他學,也吃一餐,吃得很少!這麼一點小饅頭,像雞蛋那麼小的小饅頭兩個,我跟他在一起吃,兩個我不夠,我得要吃叁個。所以他每天生活費兩塊錢,臺幣兩塊錢,我每天要叁塊錢,我也吃一餐,兩塊錢吃不飽,一定要叁塊錢,所以我一個月生活費用要九十塊錢,他只要六十塊錢,這我沒法子跟他比。所以我在這裏面得出結論,我向他老人家報告,我說能量的消耗,百分之九十,大概九十五的樣子,應該是這樣的,消耗在妄念,正念消耗能量很少。胡思亂想,想得太多了。老師給我肯定,他說沒錯,確實這樣。妄念少,心地清淨,消耗能量少,身體健康,這符合養生之道。
起作用的時候,森羅萬象現前,叫「繁興」,太繁雜了,興就是起來了,「起應萬差」。一念不覺而有無明,那是感。自性有應,應就是現相,展現出宇宙,展現出萬法,展現出自己這個生命體,很複雜,沒有法子你能把它解釋清楚,因爲《華嚴經》就是佛爲我們說出這個萬差的繁興。『古今常然名爲法爾』,無論在什麼地區,無論在什麼時代,它都是這樣的,它不改變的,像春夏秋冬四季一樣。「古今」是時間,它超越時間,它超越空間,無論在什麼地方,叫「法爾」,它就是這樣的。法爾兩個字,用簡單的解釋,它就是這樣的。我們勉強解釋,自然是這樣的,自自然然,沒有一絲毫勉強,沒有一絲毫造作,它本來就是這樣的,這叫法爾。解釋這個名詞,「性起繁興法爾止」,你了解真相之後,你自然就不會起心動念,不會分別執著,爲什麼?它不是真的,包括自己的身體。所以對我們的身體,要不要去作意?不需要,隨順自然是最健康的。起心動念要怎樣保養,錯了,你在裏面加了意思在裏頭,它就不正常。
正常的修行人心清淨,他所過的生活「古今常然」。叁千年前釋迦牟尼佛在世,那個生活方式簡單,叁千年後今天還是一樣,修行人住在深山不出來,跟外面社會不接觸,心地永遠清淨,生活永遠簡單,每天一點點東西就能夠維持他的能量。衆生迷失了方向,迷失了自性,造作種種不善,帶來一些災難,菩薩有緣,這修行人有緣,行菩薩道,幫助衆生離苦得樂,他真有辦法。可是那些苦難衆生相不相信他?你相信他,你跟他學,有福了,你也得解脫。如果你不相信,你認爲那是野蠻人,深山裏頭不出來,他懂得什麼,你忽略他,就當面錯過了。我們這個世間有沒有這種人?有,肯定有,如果沒有,這地球就會毀滅。有這種人在,他的那個功力雖然不能化解災難,確實他有能力減輕災難、延緩災難,這是肯定的。而且菩薩示現各行各業,凡是弘揚倫理道德因果,不論是什麼身分,無論他是自己在學習,還是把學習的經驗常常跟別人做分享,都是菩薩行,我們肉眼凡夫看不出來。非常可能,這在理論上講,佛菩薩再來的,佛菩薩示現的,你看五十叁參,佛菩薩示現男女老少各行各業,今天我們這個社會,各行各業有沒有?有!不能說沒有,理論上是決定能講得通,事上就決定有可能。所以我們對于這些表現倫理道德,演說倫理道德,我們要尊重,我們要隨喜,我們要護持,這叫護法。護法怎麼護法?具體就是隨喜,隨力隨分的去學習,讓他教學示現的影響力更大,這是真正護持。下面文字也不多,是賢首國師的開示。
【謂真如之法。法爾隨緣。萬法俱興。法爾歸性。】
他解釋「性起繁興法爾止」,四四十六個字。『真如之法』,這個「法」的意思深廣無際。「真如」不是一物,真如就是自性,也叫法性,也叫真心,大乘教裏面,它的名稱至少有幾十個,說一樁事情。一樁事,釋迦牟尼佛爲什麼用這麼多的名詞來說?他真正的用意,就是叫我們不要執著名字相,你懂得它的意思就行了。如果佛說一個,你就會執著這一個,你懂得這個意思,怎麼說都行,沒有名字相,也沒有言說相,不但名字相沒有,言說相也沒有。所以言說不可以執著,執著就錯了,你就死在言語文字之中,你見不到真相。馬鳴菩薩教給我們,誦經、聽教,聽教就是上課聽講,聽講的時候不要執著言說相,不執著言語,誦經的時候不要執著文字相。文字是什麼?文字是言語的符號,就怕執著。你看看,不執著就是阿羅漢,執著是六道凡夫,不分別是菩薩,分別就變成六道凡夫。我們想提升自己的境界,把自己提升到羅漢、提升到菩薩、提升到佛境界,那你要放下執著,要放下分別,要放下起心動念,放下就是止。所以你曉得,真如自性。『法爾隨緣』,自自然然隨緣,我們要隨順性德,要在這個地方學佛菩薩。佛菩薩爲什麼那麼自在?爲什麼有那麼多的智慧?這都是自性裏本有,就是他懂得「法爾隨緣」,這是我們要學。我們中國老祖宗把這四個字,佛法裏面講的法爾隨緣,中國老祖宗把它縮成兩個字,教導我們,叫做什麼?孝順。法爾隨緣就是孝順,一切都隨順,順就是隨緣,普賢菩薩講「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」。衆生造作惡也隨緣?惡隨他去,你不要去攔他。爲什麼?你要想去幫助他,你細心觀察,緣成不成熟,你得用什麼方法?用善巧方便,方法不對,人家不接受。那個執著很嚴重,業障重的凡夫,不但他執著,反而他記恨,那你就跟人結了惡緣,那就錯了。惡緣,出不了六道輪回,會有報應,真的冤冤相報沒完沒了。佛教衆生,決定避免這樁事情。
你迷得很重,你出不了六道輪回,也就是說你不能夠把執著放下,你做不到。佛怎麼教你?教你斷惡修善,在六道裏頭,你能斷一切惡,放下自私自利,放下貪瞋癡慢,放不盡,總要試試,多少放一些,你不會墮叁惡道,希望你來生還在人天兩道,這是佛幫助衆生第一個階段。教衆生斷惡修善,有善根的,善根相當深厚的,能接受佛菩薩教誨的,他就提升了。教你破迷開悟,真正覺悟了,就出了六道,生到四聖法界,就是從凡聖同居土幫助你提升到方便有余土。根熟的衆生,所謂根熟是什麼?一聞千悟,依教奉行的,真幹的,你就幫助他出離十法界。出離十法界最容易的辦法,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,縱然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,也超越十法界,妙絕了。《華嚴經》也不例外,你看善財童子五十叁參到最後,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給我們做出最好的一個榜樣,真的出離十法界了,根熟衆生。當然也不是偶然的,他能夠接受,他真能放下,真能依教奉行,過去生中生生世世善根積得很厚,這一生又遇到緣,出離了。如果過去生中沒有修,說是突然的,沒這回事情,因果通叁世,我們一定要知道。
所以這一生能不能成就,決定在肯不肯放下。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就是不再沾染了。放,最重要是心裏沒有,事有沒有不相幹,這個要知道。你心上有沒有?心上有的會産生障礙,事上有的不妨礙,事事無礙。事業,譬如我有很多事業,有很多財産,阿彌陀佛要來接引我,緣成熟了,我是不是想到,我的事業還沒交代,我這個財産還沒處分好?那就完了,你這一動念就完了。阿彌陀佛來接引我,事業不理了,財産也不理了,若無其事,有跟沒有完全一樣,去了,心上真的沒有。事上這個東西誰拿去幹都可以,無需要交代。你要繼續做下去,你可不要造業。你擔心這個幹什麼?這都是妄想分別執著,這個念頭不能有。所以真正念佛人,真正我們知道這個人決定往生的,他心裏只有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,他真的什麼都沒有。雖然他今天擁有的很多事業財富,心上沒有,心上只有阿彌陀佛,所以他沒有一樣不能隨緣。我這個事業,他繼承下去,他拿去給我做壞事怎麼辦?做壞事也是好事。爲什麼?他業障習氣重,他應當墮地獄,他多做一點壞事趕快墮地獄,在地獄裏面消業障,業障消盡離開地獄的時候,過去那個善根就恢複了,他聞到正法,他依教奉行,他得度,所以不操這個心。一定要相信佛在經上講的,「日日是好日,時時是好時,人人是好人,事事是好事」。你看善財五十叁參,五十叁位善知識有善有惡,叫你在…
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八十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