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入行論講記》第七冊 第八品 靜慮 第一百一十八節課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于虛幻的色身上。

  我們自己也有體會,人死的時候,親友只能在一旁哭泣,除此以外也無計可施,不要說死的時候,即便是生病,他們也沒辦法代替。昨天我的身體很痛,旁邊有個喇嘛說:“怎麼辦啊?我有沒有辦法幫幫你?”我說:“衆生的業力各不相同,你再想幫也幫不上,只有自己承受自己的業力。”

  世間人之所以貪戀異性,一方面因爲無明愚癡迷惑著自己,另一方面,自己有無始以來的習氣,再加上沒有受過大乘佛法的引導,各方面因緣一聚合,他覺得最貪愛的對境就是自己的朋友。

  很多人認爲和愛人永遠在一起,是世間上最幸福、最快樂的事情,實際上並非如此。爲什麼現在拍電影、拍電視時,大多將最後一幕的鏡頭,定格在他們沒有成家之前,而不敢拍結婚以後?因爲兩個人長期生活在一起,彼此的業力不同、愛好不同、性格不同,經常會發生矛盾爭執。現在很多的人,剛開始將幸福完全寄托在對方身上,希望對方能給自己帶來快樂。但結婚久了以後,兩個習氣不同的人,關在一個屋子裏極其痛苦,連做中午飯都意見不統一,一個說做稀飯,一個說做幹飯,在這個問題上吵得不可開交。因此,我們沒有必要過于貪執,否則心裏會産生很大的痛苦,修行佛法也絕對不會成功。

  生既孤獨生,殁複獨自亡,

  苦痛無人攤,親眷有何益?

  生時,自己孤零零地來到人間,死時,也沒有任何陪伴而前往中陰。漫長的輪回生涯中,我們感受過各種各樣難忍的痛苦,但自己的苦痛只有自己承受,他人根本無法取代。佛陀在《教王經》中說:“人在臨死時,父母兄弟眷屬不能代受絲毫苦痛。衆生生也孤單,死也孤單。”既然我們獨生獨死、獨來獨去,一切都是隨自己的業力而轉,親友眷屬不能分擔,那貪執他們有什麼利益呢?

  我們在遭受生老病死時,親友們對解除痛苦毫無幫助,連一刹那的代受也無能爲力。當然,高僧大德通過自他交換代衆生受苦,這種現象倒是有,但這並不是此處敘述的內容,這裏講的主要是凡夫人。什麼叫凡夫人呢?有關經典中說,在六道輪回中獨自漂泊,自己沒有任何陪伴,這就是所謂的凡夫。因此,我們沒有必要爲了貪執親人而放棄修習善法,藕益大師說:“世情斷得一分,佛法即有一分得力。”若能斷除對世間情感的牽挂,定會産生修持佛法的境界。

  我希望在座的道友,在沒有特殊的情況下,跟外面的聯系越少越好,自己有吃有穿就夠了。我認識有些居士,以前世界各地的朋友非常多,後來自己通過學佛,基本上跟外面不怎麼聯系了。因爲聯系得越多,修行的障礙越大,每天都是接電話,不是陪這個一起吃飯,就是跟那個一道喝茶,短暫的人生就這樣虛度了,哪裏有時間修行佛法?經論中常說:“斷一分煩惱,證一分菩提。”作爲修行人,世俗的瑣事交往斷除一分,就會在菩提道上前進一步,弘一大師也說過:“世情一定要看淡,要看破。”雖然完全看破有一定的困難,但也要盡量少聯系。

  移動公司在學院周圍建了信號發射塔,但除了有些弘法利生的負責人以外,我們要求大家最好不要用手機。本來按照國家的法律法規,你拿叁四個手機都可以,但這對修行非常有障礙,我們沒必要跟國內外經常聯系,個人的生活能解決就可以了,要盡量減少親人的幹擾、打擾、騷擾。假如有了清淨的環境,自己就能空出很多時間來觀心,對佛法自然而然會生起定解。

  佛陀在《彌勒經》中說:“得到人身、值遇佛法、對佛法生信、發菩提心,這四種法在千百萬劫中難以得到。”然而,我們很多人完全具足這四種緣分,人身已經有了,佛法遇到了,對佛法也生起信心了,(昨天有個道友到我家,說:“我需要您的《華嚴經》,可不可以給我看看?”當時我心裏很高興,覺得這個人至少對佛法有信心。)並且發了菩提心,這是千百萬劫難以獲得的,一定要把握、珍惜,不要錯過!

  對親朋好友要少聯系,但有些在家人也不能過于極端:“堪布今天這樣講了,我從此以後不管孩子上學了,也不給丈夫做飯了,家裏的人也不照顧,馬上背起包前往寂靜地方!”這是有點沖動了,既然自己業力現前,已經落入這樣的網當中,馬上跳出來也有困難。

  其實,只要對佛法有信心,做在家人也不要緊。現在很多虔誠的居士,有時候比我們還好,我們到大城市裏去時,經常還有一些散亂,而他們從來都不看電視,也不對親朋好友請客,除了上班和家裏該做的事情外,全部的時間用于修習佛法。當這樣的在家人也很不錯,因爲佛陀時代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出家,在家人還是占大多數,佛陀在經典中對在家人的開示也相當多。

  所以,你們有些在家人,即生中如果沒有出家的因緣,我覺得也不要緊,自己應該當個很好的在家修行人。剛才佛經中也講了,假如得到了人身,遇到了佛法,對佛法有信心,發了菩提心,四樣全部具足的話,那是相當難得的,對此理應生起歡喜心。

  下面以比喻說明不應貪執親朋好友:

  如諸行路客,不執暫留舍,

  如是行有道,豈應戀生家?

  譬如,去遠方的旅人,不會貪著暫時歇腳的旅舍,畢竟那不是最終的歸宿。打個比方說,我們從這裏去拉薩,今天到這個地方住一晚,明天到那個地方住一晚,每晚都會跟來自各地的旅客集聚一處,但並不會執著“這是我的旅客”,對客棧也不可能執爲“這是我永遠的處所”。同樣,在叁有中漂泊流浪的人,怎麼會留戀偶爾一遇的身體與親友呢?

  再過幾年,我們這裏所有的道友都會各奔東西,每個人隨自己的業力而漂泊,有些造善業前往清淨刹土,有些造惡業墮入叁惡趣,有些還是獲得人身,各種各樣的情況都有。所以大家聚在一起時,不應該造惡業,也不要過于貪執。

  現在的世間人,喜歡一個人的時候,一直依依不舍,這種貪心太強烈了;對這個人不滿時,就互相開始爭鬥,一定要殺死對方,這種嗔恨也太過分了。其實我們應該以不怨不親的態度對待所有的人。上師如意寶經常說:“在座的金剛道友不要互相有矛盾,大家在上師身邊求法,只是暫時住一段時間,應該珍惜彼此的緣分。但也沒有必要過于貪執,衆生的業力各自不同,緣合則聚、緣滅則散,所以與人交往要有一種分寸,這樣才能掌握自己的行爲。”

  《佛子行》中雲:“長伴親友各分離,勤積之財留後世,識客終離身客店,舍棄今世佛子行。”我們相當于客人,而親友好比是旅店中聚在一起的客人。印度的帕單巴說:“夫妻無常猶如集市客,切莫惡語爭吵當熱瓦。”有些家庭非常不和睦,吵架就是他們的專業,以前沒有成家時,對對方的希望很大,一成家之後,每個人的想法和意樂不同,整天都處于一種敵對的關系。其實這也沒有必要,真正懂佛教道理的人,家庭一定要和合。

  前不久開法會時,一個居士對我說:“非常感謝您!您講了《入行論》以後,我們好幾個居士的家庭重新和睦相處。”對我來講,這種話是好聽還是不好聽也不好說,但不管怎麼樣,作爲佛教徒,還是應該和睦相處。不僅是家庭要和睦,人與人之間、金剛道友與金剛道友之間、佛教徒與非佛教徒之間,也要和睦。一位國外的上師說:“我們佛教徒與非佛教徒之間,應該彼此學習、彼此恭敬、彼此尊重,但不一定要學別人的宗派,學外道,或者學非宗教徒的論典。”這番話確有甚深密意,大家應該仔細體會。

  盡管彼此要和睦,但也要盡量斷除貪心,不然的話,即生中不一定有修行的因緣。在明朝嘉靖年間,有一個人叫祩宏,他不到兩年時間,就送走了兩個親人:先是不到一歲的兒子死了,接著妻子因爲憂郁過度,不到一年也死了。他對世間産生了強烈的厭離心,但後來在父母的催促下,不得已又娶湯氏進門。湯氏是一個貧家之女,對于嫁給祩宏這樣的大戶人家,總有揮之不去的自卑感,經常在丈夫面前低眉順目、小心翼翼。

  一個大年叁十的晚上,祩宏正在看《金剛經》,湯氏爲丈夫泡了一杯熱茶,輕輕放在桌子上。突然茶杯自己碎裂,湯氏嚇得手足無措,覺得不吉祥,害怕丈夫不高興。沒想到祩宏擡起頭來笑笑說:“沒關系,世上沒有不碎的茶杯,世上也沒有不散的因緣。”他終于將自己的意願表達出來,然後等著湯氏的號天搶地。而令他意外的是,湯氏平靜地回答說:“我懂,我不耽誤你。君請先行,妾隨後就去。”說完,走進屋裏,給丈夫整理出門的衣服。祩宏揮筆寫下《七筆勾》,一筆勾銷了紅塵俗世的一切因緣,後來到西山寺出家,成爲蓮宗八祖——蓮池大師。祩宏出家不久,湯氏也削發爲尼,爲孝義庵主。

  有些人說:“丈夫出家,妻子出家,孩子也出家,這對佛教會不會不莊嚴?”其實這沒有什麼,上師如意寶也講過,在佛陀時代就有這種情況,而且他們出家以後,各自守持清淨的戒律,互不幹擾。我們學院就有這種現象,夫妻倆出完家以後,在守戒方面非常不錯。自古以來,有些夫妻在家時雖造過惡業,但修行因緣成熟時,也有一起出家的。即使不能一起出家,也可以一個先出家,另一個後出家。那天有個廣東人說:“我先把妻子送到這裏來,一定要讓她出家。她剃完光頭後我就看一下,然後回去掙錢叁年,叁年之後我准備出家。”說是這樣說,但叁年之後,他是出家還是成家?我有點懷疑。

  壬叁、教誨依止靜處:

  迨及衆親友,傷痛及哀泣,

  四人掮吾體,屆時赴林間。

  此頌教誡我們在還沒有死之前,趁早趨往寂靜的森林中,獨自一人修行。等到死亡來臨之時,四個人扛起我的屍體,送到屍陀林就可以了,沒必要有很多親朋好友圍著大哭。

  人死之後,屍體的處理方法,各個國家和民族的傳統不同,但除了土葬、火葬、天葬、水葬以外,基本上沒有別的方式了。這裏是按照印度的傳統——天葬來講的,人死了以後,把屍體放在擔架上,四個人掮著前往屍陀林,親朋好友則跟在後面哭。藏地也有這種傳統,人死時如果自己不哭,說明對死者根本不關心。其實這是世間的說法,從佛教的角度而言,人死時最好不要哭,盡量控製住自己的情緒。昨前天一位施主的母親死了,她內心雖然很悲傷,但跟世間俗人完全不同,她覺得母親能遇到佛法,有佛菩薩的加持,已經很滿足了。

  既然人人難逃此結局,我們就應該發願在死亡來臨之前,盡早前往寂靜的林間,這樣的話,好像你已經死了一樣,親友對你不會太執著,就算你真死了,他們也不會很傷心。有些修行人在山裏死了,家裏人很多年都不知道,後來得知這個消息時,也沒有什麼感覺,因爲他離家太久了,大家早把他淡忘了。

  我認識一個道友,他在山裏閉關修行,一年只給家裏打一個電話。剛開始家人接受不了,後來慢慢就習慣了,他打電話時,他們都很驚奇:“啊,這麼快又是一年了!”這樣彼此也不會互相耽著。所以,我們還沒有死之前,應當主動舍棄親眷,到山林裏面去修行,如《寂靜語》中雲:“乃至四人以擔架,擡舉吾身未臨前,一直邁向寂靜處,修行寂滅之等持。”

  從前,釋迦牟尼佛轉生爲一國王之王子。因以前的王子盡皆夭折,爲防止此王子遭非人傷害,就將其置于珍寶裝飾的鐵室中,依吠陀論典作護身儀軌,衆人因此稱之爲“鐵室”。鐵室長大後,有一次正逢“睡蓮花節”,他身著綢緞妙衣,由衆多眷屬圍繞,一同赴往慶典之地。目睹歡樂場面後,鐵室以其宿世善緣牽引,對種種狂歡場面毫無興趣。(就像舍利子和目犍連的前世——涅甲和邦那傑一樣。有善根的人,看電視、看電影時,會覺得世間人的貪嗔癡非常可怕,馬上産生修行的境界。但若善業的習氣比較薄弱,一看就會入迷了,再也不想看書了。現在個別學《入行論》的居士,整天借一些二叁十集的連續片看,我聽了以後特別害怕,本來學《入行論》那麼緊張,還看這麼多的連續片,那已經完蛋了!)

  當時鐵室王子看後,馬上生起厭離心,返回王宮,在父王前竭力請求前往森林中出家。國王不同意,問他爲什麼這樣做,王子回答說:“我因懼怕死亡,所以才決定出家。”國王非常不解:“死亡根本無法避免,你前往森林又有何用?難道躲在林中就不會死嗎?”王子解釋說:“雖然呆在哪裏同樣都會死,這一點無有差別。但有一點大爲不同:于寂靜森林中,有行持佛法的機會,如此臨終之時無有痛苦,死後也能轉生安樂淨土;而在家中,則會遭遇違緣,很難修持正法,死到臨頭必有大痛苦,死後亦難免墮落地獄。”王子隨即將有關情況廣述一番,國王還是比較明智,終于答應他出家。(不像現在的有些家庭,通過各方面來調解,也沒辦法說服對方。)鐵室遂將衆人羨慕的王位,如丟棄雜草一般舍棄,到森林中苦行修法,終獲成就。

  所以,人沒有死亡之前,到寂靜處去出家很重要。聽說有個年輕人,他一直說“我退休以後再修行”,結果還沒有到退休,他就死了。有些人常說退休以後再出家、孩子找到對象後再修行,有時候我聽到這些話,心裏就想:“時間會不會等你啊?即使你現在不能出家,學佛也不需要那些條件,你現在爲什麼不學佛?”有些人光是學佛也要等孩子工作成家才開始,這是一種愚癡的行爲,學習佛法要馬上學,自己有了善緣和善念時,一定要當下決定。

  當然,到寂靜地方的緣分,可能大城市裏的人不太具足,但是你有空的時候,應該到寺院去參觀參觀,看一看你跟他們的生活有沒有本質上的差別。如果有的話,他們是人,你也是人,爲什麼他們修得那麼清淨,對佛法真正生起信心,而你每天忙著一大堆瑣事?經常這樣反觀,自己的因緣也會逐漸成熟的。

  其實城市裏的有些條件也不錯,假如你身體實在不行,也不一定非到寂靜地方去。我遇到學院的一個修行人,他說:“現在在城市裏閉關是最好的,衛生間也有,水也有,吃的也有,所以最好是租一間房子,在城市裏面閉關。”他的話也言之有理,縱然你身處鬧市中暫時無法脫身,也應該給自己創造一個寂靜的環境,精進地修行。

  

  

《《入行論講記》第七冊 第八品 靜慮 第一百一十八節課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