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一十九節課
作者教誡我們理當依止寂靜地方,時間是還沒有死亡之前,如果你已經被四個人擡到屍陀林,那時候已經遲了。倘若能死在山洞裏、森林間或寺院中,這是最好的一種選擇,自己死時也會很安詳、很甯靜。
無親亦無怨,只身隱山林,
先若視同死,殁已無人憂。
我在大限來臨之前,應及早前往寂靜的地方,獨自一人精進修持。在那裏,沒有親人的挂念,也沒有怨敵的危害,親朋好友認爲我早已不在人世,那麼縱然真正死亡,也不會有人爲我哀傷痛苦。
米拉日巴尊者在《山居滿意歌》中說:“既無親朋爲挂念,亦無仇怨相牽纏,如是死于崖洞裏,無悔無恨心滿意。”又雲:“洞內死屍無血痕,洞外杳然絕人迹,如是死于崖洞裏,無悔無恨心滿意。”的確,死在寂靜地方非常吉祥,沒有其他的幹擾,修行也會圓滿成功。
以前學院有一個沃色多吉喇嘛(光明金剛),當時他生了一場大病,但在生病期間也從來不斷傳承。有一次他聽完課回來,坐在自己的床上,背後沒有靠任何東西,身體端坐而安詳圓寂了。那種死相非常吉祥,如果在一些城市裏,可能有很多新聞記者前來報道。當時很多道友都看見了,他圓寂之後,一直端直地坐在那裏,頭都沒有垂下來。
漢地也有這種情況。五代後周時期,有一位行因大師,隱居在廬山佛手岩。每天夜深時,就有一只麋鹿、一只山雞來睡在他石屋的旁邊,一點也不驚怕。大師平生不收弟子,但附近寺廟的僧人自動供養他、服侍他。有一天大師對他們說:“把窗簾卷上,我要走了。”窗簾才剛卷起鈎上,大師下床走了幾步,就站立著圓寂了。
蓮池大師對此大加贊歎道:“貪欲多的人,臨終時更加厲害,甚至爭奪遺産,對世上的財物人事眷念不已。不但是在家人如此,連出家人也有這樣的。如果每個出家人都能像行因大師一樣,一輩子清高凜然,圓寂像遊戲般輕松愉悅,不是很好嗎?”
當然,大城市裏的人,全部能死在寂靜山裏面,恐怕也是不太現實。即使沒有這種緣分,死亡來臨時,也應該有一點修行的把握,不然,到時候發現自己得了絕症,手忙腳亂也沒有必要。如果沒有活著的希望了,還是應該死在寺院裏,或者回到家裏面。藏人一般有種說法:“啊,某某人得了絕症,該去寺院了。”死在寺院裏跟死在家裏完全不同,尤其死在醫院裏更麻煩,他們形式上的搶救工作也不得不做,一做的話,作爲修行人,恐怕還是受很大的影響。所以,大家平時在修行過程中,對死亡應該有所准備。
四周既無人,哀傷或爲害,
故修隨念佛,無人擾令散。
如果死在寂靜的山裏,四周根本不會有人哭,自己可隨念佛陀等一切善法,不會有人幹擾而令心散亂。
臨死時,若有人在旁邊一直哭,對亡者還是有一定的影響。藏地某些地方也有這種風俗,人死時你必須哭,沒哭的話,說明你不孝順,或者對這個人不重視。當然,藏地比較大,安多與衛藏的傳統完全不相同。現在有些人到了藏地某個地方,看到一個風俗習慣後,馬上寫成書或者在新聞媒體上打廣告,說西藏的風俗如何如何,其實這是很片面的。比如漢地東北的傳統和南方的傳統有天壤之別,假如一個藏族記者到東北去,看到某些偏僻地方的傳統後,就在媒體上說漢地的傳統如何如何,那南方人看後,肯定覺得自己沒有這種傳統。
現在外面的有些宣傳非常奇怪,但藏地個別地方的確有這種傳統,人死以後你必須要哭,哪家死了人的話,你去看他不能微笑,也不能有歡喜的姿態,否則對他不恭敬。這種傳統,在我們家鄉也有,以前一些親朋好友死了,我父親不敢去看,因爲他有點怪,一想起這個親人就想笑,所以特別不敢去。
我們那邊還有個笑話:有一家死了一個人,按照他們的傳統,天還沒有亮之前,屍體必須擡出去,擡走時所有的親人必須哭。但有個人實在哭不出來,他就假裝嗚嗚嗚地幹哭,但害怕沒有眼淚,大家要笑他,于是他左看右看,發現旁邊有個桶,桶裏面是一些液體,他用手蘸了一下,好像是水,就趕緊把它摸在眼上。天亮了以後,屍體擡走了,大家可以吃飯了。吃飯時,有個人知道他的情況,就故意說:“你今天很傷心啊,血都哭出來了!”大家一看他的臉,果然滿臉都是血。原來那個桶裏不是水,而是牦牛死後的血。
其實,不管在家人、出家人,別人死時,自己最好不要哭。《法句喻經》有這樣的故事:佛陀時代有一個虔誠居士,平時上供下施、行持善法、念經持戒,非常精進。後來他臨死時,妻子在旁邊大哭大叫,非常痛苦。聽到妻子一聲聲呼喚他的名字,他頓時生起貪戀之心,魂神不去,在妻子鼻內化作一蟲。
他妻子哭得涕淚交出,鼻內之蟲也隨鼻涕流出來,掉在地上。(有些濕生的衆生,業力不可思議,馬上轉生爲蟲,身體也長得特別快,甚至大到能看得見。)妻子見後,覺得在別人面前很不好意思,就要擡腳踩死蟲子。正在此時,旁邊有個具神通的修行人,急忙告訴她:“不可不可!不能殺它,它是你丈夫!”妻子非常驚訝,說:“我丈夫生前奉經持戒,非常精進,怎麼可能變成蟲子?”那個人說:“因爲你在他臨終時哭泣,牽動他的戀慕,故而墮爲蟲身。”隨後他爲蟲說法,蟲聞後忏悔,命終生天。這也是一個真實的公案。
所以,人死後最好在旁邊不要哭,如果你實在忍不住,那就離得遠一點,自己去悄悄哭。現在藏族有些地方,一聽說人死了,就哇哇一直大哭,在醫院裏面也是這樣,這是一種世間的做法,有些人因爲傷心而大哭,有些人不傷心也大聲哭。
但如果住在寂靜的地方,死時就不會有親友的哀號,也不會有怨敵爭奪自己的財産,使自己生嗔心墮入惡趣。在那樣清淨的環境中,臨終者可以不受幹擾,保持清淨的信心,明白“我一生將要完結了,只有一心隨念叁寶,現在才是最有利的”。隨念的對境,可以是佛陀、法寶、僧衆,也可以是菩提心。因爲沒有其他的散亂,心非常專注,在這樣的狀態中,很容易往生清淨刹土。
以前洛若寺有一個金旺堪布,他也給我傳過法,後來他病得比較嚴重,醫院裏面不能救,他就回來了。我們去看他時,堪布說:“我這個病不能治了,死在醫院裏沒有必要,還是回來吧,死在寺院裏比較吉祥。”不久後他就安詳示寂了,我在《密宗虹身成就略說》中,也介紹過他圓寂後的一些征相 。
在死亡那一刹那隨念佛,這個功德非常大,佛陀在《寶燈經》中說:“臨終隨念佛,指向佛陀像,贊頌皈依偈,此人獲佛光。”假如臨終時想著佛陀,或者看著佛像皈依、贊頌,此人定能獲得佛的加持,不會墮入叁惡趣。尤其是戒律清淨、修行精進的人,死時能憶念佛的話,一定會獲得往生,如《別解脫經》中雲:“恒持清淨戒,精進修行者,臨終無憂愁,如火中解脫。”《月燈經》中也說:“一旦受病危,或遭死亡苦,不失憶念佛,痛苦不被奪。”因此,臨終時再怎麼痛苦,只要一心向佛,所有的痛苦便會消失無余。
大家在面對死亡時,關鍵要看自己能不能觀想佛,不能觀想的話,也應在看得見的地方擺一張佛像,一心一意地祈禱,唯有這樣,才能獲得解脫。臨死的時候非常關鍵,如果旁邊的人特別多,觀想起來也比較困難。
我們在座的人,若能死在寂靜地方,當然是最好的,實在不能,死在醫院裏或城市中的話,當時也要盡量地觀想佛陀,沒有必要想著親人、想著財産,務必要萬緣放下,一心只念阿彌陀佛。盡管每個人的死因不同,但無論如何,希望大家一心念佛,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!
最後講依止寂靜處之攝義:
故當獨自棲,事少易安樂,
靈秀宜人林,止息衆散亂。
總之,我們應當安住在環境清幽、瑣事鮮少、極其安甯、風光秀麗、景色宜人、止息一切散亂的森林中。
真正尋求解脫的人,應該沒有任何陪伴,一個人住在山裏修行。假如做不到這一點,那也應當居住在清淨的寺院裏,周圍全部是信仰佛教、沒有邪見的金剛道友。《經莊嚴論》中講了寂靜處應具足五種條件 ,住在這樣的地方,遠離一切散亂和瑣事,心很容易得以調伏,對修持靜慮有莫大的幫助。
唐代的通慧禅師,叁十歲左右出家,出家後獨自前往太白山修行。他什麼糧食都沒有帶,餓了就吃樹皮和野果,渴了就喝山裏的清泉,困了就靠在樹下睡覺,這樣的日子過了五年。有一天他用木棒打土塊,土塊破了不成形,以此因緣而豁然開悟。(以前的禅師和大圓滿瑜伽士,依靠一些很簡單的因緣,馬上就能開悟。)他開悟以後,繼續在山裏住了二十年,在此期間,他穿的只有一條裙子,蓋的只是一床棉被,腳下只有一雙草鞋,其余什麼資具都沒有,衣服縫縫補補的,冬天夏天都沒兩樣。
相比之下,現在大城市裏的人,有沒有一件衣服穿二十年的?古時候布的質量不是特別好,一件衣服穿了二十年,肯定是破破爛爛的,上面綴滿了補丁。而現在布的質量很不錯,許多人也要每個星期天去商店買衣服。在座的出家人,你們以前當在家人時,稍微有條件的話,可能也會沒事就往商店裏跑。有些人的衣服琳琅滿目,人住一間房子,專門挂衣服也要一間房子。但以前的禅師,沒這麼多衣服也照樣生活,最後的境界跟我們完全不同。現在很多人借口說沒時間修行,其實並不是沒時間,而是自己心力不夠。你去買一件衣服的話,坐車要兩叁個小時,逛商店也要兩叁個小時,那麼修行肯定沒有時間。
白居易依止過道林禅師,有一天他去拜訪禅師時,看見禅師坐在喜鵲窩旁邊,就說:“禅師住在樹上,太危險了!”禅師回答:“官場浮沈,勾心鬥角,你的處境更危險!”白居易似乎有些領悟,轉個話題又問道:“如何是佛法大意?”禅師答道:“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!”白居易聽了,感到很失望地說:“這是叁歲孩童也知道的呀!”禅師道:“叁歲孩童雖知道,八十老翁行不得。”
在藏地的聖地神山,像喜馬拉雅山、桑耶青浦,也有許多這樣…
《《入行論講記》第七冊 第八品 靜慮 第一百一十九節課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