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的修行人,他們或在樹下,或在山洞裏,或在岩石下,遠離人群的喧囂,精進修行而一生成就,如《叁摩地王經》中雲:“遠離諸塵垢,依止寂靜林,如同犀牛住,速時得等持。”然而現在的人並不是這樣,他們整天處于繁雜的塵世中,全是一種迷迷糊糊的狀態,怎麼能速時得等持?很多人說:“我爲什麼總修不成?心很亂啊!”在那種環境中,心不亂是不可能的,如果沒有驅開的話,修行肯定很難以成就。
即使沒有機會去寂靜森林修行,我勸請大城市裏的居士們,盡量一天中抽出短暫的時間,比如下午或晚上的幾個小時,把手機全部關掉,把電話全部拔掉,專心在佛堂裏看書修行。有個擁有幾億美金的大老板,每天的日程非常忙,但即便如此,他也會安排一段時間學佛。他事先給員工都打過招呼了,在那個時間裏,任何人不准給他打電話,打電話他也不接。他上班時間和下班時間分得很清楚,在下班的時間中專門抽出一部分看書和修行,多年以來他一直安排得很不錯。
印度有一位大成就者,也是非常了不起的高僧大德,他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很高,所以不管是政治上還是佛法上,日常事物非常繁多。我們去拜見他老人家時,他說:“像我這種身份的人,每天的事情特別多,但我會安排好時間的,什麼時候修行,什麼時候聞思,什麼時候接待,什麼時候到辦公室裏做事情……”
所以很多人並不是沒有時間,只是自己沒有安排好。當然,有些人在家裏可能沒有自由,像個仆人一樣,只要“主人”一聲令下,自己就得規規矩矩去做。但不管怎麼樣,自己仍要盡力安排時間,不然死亡來臨時,你有什麼理由也說不過去。
庚二(棄妄念)分二:一、略說;二、廣說。
辛一、略說:
盡棄俗慮已,吾心當專一,
爲令入等至,製惑而精進。
真正修習佛法時,斷除一切妄念很重要。當然,作爲初學者,一下子將所有的貪嗔癡等分別念全部斷除,恐怕也是做不到的,但首先應該依止寂靜的地方,心系一緣,不要胡思亂想,否則,人住于靜地而心遊蕩于鬧市,這也沒有多大意義。佛陀在《郁伽請問經》中說:“修行人住在寂靜處,應該反複觀察自身,不然就會像林中的猛獸一樣,雖然長期住在寂靜地方,卻不具足任何功德,這樣住再久也毫無意義。”
在寂靜的地方,我們應斬斷對世間的貪戀,一心專注于修持菩提心。如果你有大圓滿和禅宗的更高境界,那也可以直接安住,但若沒有的話,則應在行住坐臥中,念念不忘世俗菩提心,像禅宗參話頭一樣,隨時想著“我已經發了菩提心,我要利益衆生”,勉勵自己精進地修持,這樣的話,自己的行爲也會逐漸變好。
爲了使自心安住于止觀雙運的境界,或者安住于菩提心,須以妙觀察智斷除自己的煩惱。比如明朝四大高僧之一的紫柏禅師,有一次聽見有僧人念張拙的《見道偈》 ,當到“斷除妄想重增病,趣向真如亦是邪”時,禅師說:“錯了!應該是“斷除妄想方無病,趣向真如不是邪”。”僧雲:“你錯他不錯。”禅師大疑,從此以後,每到一個地方,就把這兩句話寫下來,挂在牆壁上,行住坐臥都在參究這個問題,最後參至頭面俱腫。一日吃完齋飯後,禅師突然開悟,頭面之腫立消。
究竟來講,不管是斷除妄想,還是趨向真如,在勝義中都是不存在的,因而張拙說得一點也沒錯,“斷除妄想重增病,趨向真如亦是邪”,真正到了這種境界時,既沒有真如,也沒有妄想,既沒有斷,也沒有不斷,凡是分別均爲戲論。就像《金剛經》中講的那樣,最後所要安住的境界,完全沒有絲毫執著,如果一直妄念紛飛,給自他都會帶來危害。
辛二(廣說)分二:一、于欲妙生起厭煩;二、于靜處生起歡喜。
壬一(于欲妙生起厭煩)分叁:一、觀察果報可怕;二、觀察本體不淨;叁、觀察因有害。
癸一、觀察果報可怕:
現世及來世,諸欲引災禍,
今生砍殺縛,來世入地獄。
貪欲的過患相當可怕,有了貪欲,給今生來世都會帶來莫大的災難:今生會遭受砍殺、捆縛等痛苦,來世則會墮入地獄等處。
《本師傳》中雲:“貪欲如嗔蛇,毀壞今來世,智者不應依。”其他佛經中也說:“欲妙之奴遭剖剁,砍頭挖眼斷手足,貪欲令墮衆生獄,令轉餓鬼與旁生。”所以,貪欲能招致今生來世的一切痛苦。
當今社會中,有些人貪執美色,有些人貪執地位,有些人貪執財産,以致遭受種種災禍,貪欲增上時,有些人甚至無惡不作。大概在1994年,臺灣有一姓黃的人家,兄弟叁人。叁弟對大嫂生起貪心,有不正當的關系。爲了得到大嫂,叁弟放火燒死了大哥及大嫂的子女。大嫂見到兒女被燒得面目全非,心痛萬分,哪裏有心情與叁弟再續孽緣?叁弟因爲自己的貪欲,燒死了數條人命,最後也難逃法律的製裁。
佛陀時代,也有很多這方面的公案,當一個人貪欲增長時,什麼慚愧心都沒有,正知正念也沒辦法攝持。爲什麼現在那麼多的人感到痛苦?原因就是貪欲所致。因此,佛陀在《方廣莊嚴經》中,用毒葉、寶劍、火焰等比喻闡述了貪欲的危害,《中觀四百論》當中,這方面的比喻和意義也講得非常多。
當然,從根本上斷除所有的貪欲,我們作爲凡夫人也有一定的困難,但是要深刻明白,如果貪心增長,一切苦惱都會出現;若對名聲、地位、財産,乃至自己的身體,沒有特別大的貪執,那自己會過得很快樂。
修行中最可怕的違緣就是貪欲,依靠貪欲而毀壞自他的現象,自古以來也是非常非常多。作爲出家人,應該經常祈禱上師叁寶,加持自己的戒律永遠清淨;在家人也要盡量知足少欲,對人財物不應過于貪執,否則將如薩 哈巴所說:“貪執猶如芝麻許,竟引痛苦無邊際。”其實不僅僅是人,包括牦牛在內的旁生,也會因貪欲而招來連續不斷的痛苦,如果沒有貪欲的話,任何衆生都會活得很快樂。
斷除貪欲最好的方法,即是不執著對境,不管是對人也好,對財物也好,對名聲也好,都不要有太大的執著,應該看得淡、看得破。住在寂靜地方的人,理當把貪著外境的心慢慢放下,如此一來,就像水中沈澱雜質一樣,心自然而然會澄清,本來面目也很容易現前。
非常希望大家時常祈禱傳承上師和佛菩薩,過去自己以貪心造作的惡業,在聖者面前竭力忏悔,認清心的本性,以後盡量不要被貪欲蒙蔽,這樣,來世才不會墮入地獄、餓鬼、旁生當中。否則今生中一直貪得無厭,肆無忌憚地造惡業,來世不墮落是絕不可能的。人身真的很難得,大家既然得到了如意寶般的珍貴人身,就應該按照殊勝的竅訣和教言去做,不然的話,一直隨著世間行爲和自己的分別念,永遠也不會得到解脫!
《《入行論講記》第七冊 第八品 靜慮 第一百一十九節課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