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七十六集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的做不到。惠能大師會下成就的人,就是明心見性,達到跟他同樣境界,四十叁個人,印宗法師是一個,真正成就人。能大師的緣好,太殊勝了,遇到這麼個護法,這麼個老師,也是學生。老師是什麼?他的剃度師,遇到這麼好的剃度師。回頭來剃度師拜他做老師,就變成一個學生,太難得了,太稀有了,都是菩薩示現,做榜樣給我們後人看的。

  所以他一生,就是那天晚上,我估計充其量不過兩個小時,一生就聽那麼多,他一聽就開悟,會嘛,真放下。講到離四相,他四相真離了,真的是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衆生相、無壽者相,後半部還沒講到,講到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就徹底悟了,後頭就不要講了。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通了,不但釋迦佛講的,十方叁世所說的一切法也通了,世出世間法沒有一樣不通達,爲什麼?自性智慧是圓滿的。我們今天麻煩在哪裏?就是妄想分別執著,把自己自性本具的智慧、德能、相好統統蓋住,透不出來。佛法沒有別的,智慧不是求的,德能不是求的,相好不是求的,你求不到,是自性裏頭本來具足,圓圓滿滿,一絲毫不欠缺,人人都有,平等。你迷,並沒有失掉,只是有障礙,不能現前;你悟了,障礙沒有了,它就現前。能大師悟了,他就現前,怎麼悟的?放下就悟了。跟一切衆生用什麼心態去對待?平等心、清淨心。

  我們再照著經典的標准來說,清淨心是阿羅漢的境界,阿羅漢、辟支佛,平等心是佛菩薩。慈悲心表現在外面,這個慈悲是平等的、是清淨的,沒有染汙的,沒有高下的。看衆生跟看佛是一樣的,造作惡業的衆生,墮落阿鼻地獄的衆生,他看到的時候跟阿彌陀佛、跟毘盧遮那佛沒有兩樣,決定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這是他給我們示現的。我們今天有差別,這是好人,那是壞人,我們的恭敬不平等,我們永遠入不了這個境界,關鍵在這裏。他爲什麼能入?他看到是法性,相中見性,性是平等的,性是清淨的。這就是《叁字經》上講的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從自性上看本善,不善是什麼?不善是他的習慣,那是被染汙的,不是他本身。好像黃金一樣,掉到糞坑,那多髒,可它本質沒有,把它沖洗幹淨,純金,絲毫沒有受影響。他們看到的是金,我們看到的是糞裏面的東西,就這麼個道理;他們看到的是真相,我們看到的是妄相。

  如果你把這個道理參透,你對于造作一切壞事、造作惡業的人,你就不會責備他。你心裏看了怎麼樣?如如不動,見如不見,聽如不聞,他到這個境界。變壞了、學壞了,要怎麼樣幫助他回頭,這就對了。能不能回頭?決定能回頭。回不了頭是我們的智慧不足,我們的方法有問題,不怪他,回過頭來怪自己,這就是古人講的「行有不得,反求諸己」,問題能解決。如果不知道自己的過失,過失都在他,永遠不能解決問題。世出世間大聖大賢都是這樣教導我們,所以佛法叫內學,不是外,都說反求諸己,反求諸己這是內。我不覺悟,怎麼能幫助別人覺悟?我不守規矩,怎麼能幫助別人守規矩?我不持戒,怎麼能幫助別人持戒?《弟子規》是什麼?《弟子規》是戒律,《感應篇》也是戒律。《了凡四訓》,了凡先生如果他那天不去看雲谷禅師,他一生就受命運的拘束,孔先生給他算的決定沒錯。這也是緣分,去看雲谷禅師,雲谷禅師給他一開導他明白了,命是自己造的,福是自己求的。人有命運,命運從哪裏來?過去生中所造的善惡,業報。過去生中造的善,這一生來享福,過去生中所造的不善業,這一生當中要受苦。

  人在這個世間,佛跟我們講兩種業,一種叫引業,引導你到這個世間來投胎。引業是什麼?你過去曾經修五戒十善,五戒是引業,引導你來投胎。我們再看五戒這個教學法,全世界每個國家民族,他們的老祖先教導的統統都有。在我們中國老祖宗教我們五常仁義禮智信,仁就是不殺生,仁者愛人,你怎麼會殺人?義,義是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合情合理合法,你不會偷盜,不偷盜是義。不偷盜我常常講,決定不能有占別人便宜的念頭,我還想占一點便宜,這是盜心,雖然沒有做這個行爲,你的心是盜心,你還有這個念頭;念頭都沒有,這是不偷盜清淨了,這條戒圓滿了。不邪淫,不淫就是禮,不妄語是信,不飲酒是智。中國人講仁義禮智信,佛家講殺盜淫妄酒,意思是一樣的。你再看看其它宗教,我跟很多宗教往來,看他們宗教的經典,五戒十善全都有,共同的科目。引導你到這個世間來受人身,得到人身之後,一生富貴、吉凶禍福不一樣,這是什麼?這是另外一個叫滿業。這種業跟佛經上講的叁種施有關系,你施財,你財富圓滿;你施法,你智慧圓滿;你施無畏,你健康長壽,這個又不一樣,兩種業。第一種引業相同,我們都得人身,可是我們一生吉凶禍福、富貴窮通不一樣,道理在此地。這就是什麼?這是屬于先天,過去生中修的,所以人有命運,「一飲一啄,莫非前定」,是你前生修的。

  明白這個道理,了解事實真相,斷惡修善,命就改了。雲谷禅師一開示,了凡先生立刻就明白了,可以改的。他馬上就發願,我願意行叁千樁善事,求功名,他命裏沒有功名。功名就是現在人講的學位,最高的進士,進士就相當于現在博士學位,舉人相當于碩士學位。有這個學位他就可以做官,他命裏沒有這個學位,沒有這麼高的學位,他只有秀才。所以他就發願求功名。叁千樁善事做了十年,辛辛苦苦做了十年才做圓滿。可是他這個心一發,他到第二年命運就改了,第二年參加一次考試,算命的給他算的是考第叁,結果他考第一名,就提前了。你看善事行了還沒有圓滿,果報就現前,他就有信心了,全家行善,斷惡修善,一生一帆風順,真是「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」。了凡先生命裏沒有兒子,後來他求,在佛菩薩面前求,得了個好兒子。就是頭一個叁千願滿的時候,又發願,發願行叁千樁善事求兒子,結果第二次四年就圓滿,叁千樁善事就圓滿了,果然得個兒子。兒子好!一個兒子,好像他這個兒子又生了大概六、七個兒子,所以他孫子多。現在了凡先生的後裔都非常好,跟我有聯系,沒見過面,有聯系,真人真事。用他這種方法改造命運的人,在中國舊社會裏的人太多了,人家沒有寫出來,他寫出來,對社會的安定和平有很大的幫助。所以,人遇什麼樣的災難,絕對不可以怨天尤人,怨天尤人那你是有罪過,你做錯了。遇到災難的時候反過頭來想自己,哪些地方做錯了,忏悔、改過自新,問題解決了。過去人幾乎大多數人都懂得,都明白這個道理,所以一般講社會災難少,沒有現在這麼頻繁,它都有道理的。後面一句話是總結,說得好:

  【入與不入本來平等。同一法界也。】

  『同一法界』,才是把真正的根源給我們說出來,同一法界就是同一自性,同一個自性清淨圓明體。這一句話,自性清淨圓明體,賢首國師講了一句,六祖惠能大師講了五句,五句跟這一句的內容完全相同。他說「何期自性」,自性,「本來清淨」,自性清淨,「本不生滅」,「本自具足」,具足什麼?就是佛在《華嚴經》上講的,一切衆生本來具足如來智慧德相,這統統都包括了。頭一個講智慧,第二個講德行、能力,德能,相好,相好就是我們講的福報,圓滿的。福報是什麼?就像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,像毘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,福報太大了,本來具足。「本不動搖」,「能生萬法」,惠能大師講了這麼多。而賢首國師就在「圓明」,圓就是圓滿,就是《華嚴經》佛所講的統統包含了,後頭那個明,明是特別把智慧提出來,明是講智慧。自性清淨圓明體,就是法界,同一個,蚊蟲螞蟻同一個,山河大地也同一個,這個不能不知道。上面與諸佛相同,下面與一切萬物相同,《華嚴經》上說,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」,所以它是平等的。

  我們用什麼心態?禮敬。禮敬是性德,本來就是如此,不是做作的,自自然然的,人與人之間有禮。禮爲什麼沒有了?沒有人教,從小沒有人教,跟著社會流俗學壞了。現在教社會的,誰在教?大家都知道,電視在教,網絡在教,許多文藝活動在教。教的內容與性德幾乎是完全相違背,沒有教倫理,沒有教道德,也沒有教因果,教壞了。今天世界的動亂,災難這麼多,從哪來的?教出來的。所以一切衆生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的業感,業力感應,像江本博士的實驗,那都是不好的念頭,所以外面山河大地,所有一切現在講的動物、植物、礦物、自然現象,它們所收的信息都是負面的。像江本博士所說的,反應出來都是不好的。如果我們的念頭一改,都是善意、都是善心、都是善言、都是善行,所有一切災難都沒有,風調雨順,國泰民安。爲什麼?它反應都是美的,結晶都是最美的。最美的結晶,江本勝告訴我,第一個是愛,第二個是感謝,他說就這兩句可能就是整個宇宙的核心。我告訴他,對的,完全正確。你看看宗教裏面,基督教、天主教,《新舊約》裏,「神愛世人,上帝愛世人」,那就是它教義的核心。在佛法裏面,「慈悲爲本,方便爲門」,慈悲是愛,爲本。中國傳統教育裏面,孔子是代表,「孔曰成仁」,仁是仁愛,有自己一定要想到別人,仁愛。世出世間一切法確實愛是中心,感謝、感恩那是愛的表現,所以這兩樣,水的結晶反應非常之美,這是科學給我們做出證明。我們懂得,記住,大乘佛教常講的,「慈悲爲本」,待人要慈悲,待一切物要慈悲,動物要慈悲,花草樹木要慈悲,山河大地要慈悲,自然現象都要慈悲,慈悲就是愛。爲什麼叫慈悲?理智的,這裏頭有智慧,不是感情。感情用事的那就叫愛,所以佛法裏面把愛叫做情愛,它裏頭有情;慈悲裏頭它有智慧,它不是感情。佛門有句話說,雖然講的是「慈悲爲本,方便爲門」,可是又有一句話,祖師說的,「慈悲多禍害,方便出下流」。這個話怎麼說法?如果慈悲方便離開經教這個標准,問題就來了,是煩惱當家,不是智慧當家,這個要知道。慈悲、方便一定是要智慧當家,它是正面,它沒有反面。如果慈悲、方便是煩惱當家,還是自私自利,還是名聞利養,還是貪瞋癡慢,那就是肯定慈悲多禍害、方便出下流。這講我們現在末法的佛門狀況。

  所以,教育多重要!印光大師在一生常常提到,過去古聖先賢所教的,經典上看到諸佛菩薩的報土,爲什麼那麼殊勝?他有母教,他有家教,他有學校教,教好了。人人都明理,人人都不迷惑,這對了。我們今天遭遇到現在社會的困境,我們讀聖賢書,明白了,毛病出在哪裏?毛病出在教育出了問題。這個社會有沒有救?有救,只要能夠恢複母親的教育,母親太重要了。家庭的教育,學校、社會教育,都能夠重視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,沖突自然化解,社會能夠恢複安定和平。古人所講的,禮義之邦,和諧社會,可以落實。不但這種小康局面可以落實,更殊勝的,佛陀的大乘教育,能把我們娑婆世界轉變爲極樂世界,把這個世間能夠轉變爲華藏世界。不是做不到,念頭一轉就做到了,什麼念頭?清淨平等覺。人人都能夠恢複到清淨心、平等心,就是佛菩薩。佛菩薩所住的世界,叫實報莊嚴土,叫一真法界,不是十法界。十法界尚且沒有,哪來的叁途六道?所以說吉凶禍福在一念之間,這一念就是覺迷。後面有一句,大師引用《起信論》上的話說:

  【若有衆生能觀無念者。是名入真如門也。】

  這話說得好。『無念』,念即無念,爲什麼?念不可得,所以念就是無念。這什麼意思?就是彌勒菩薩所講的,一念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,就是念即無念。你說念,念已經不見了,第二個起來,第叁個起來,一個一個起來了,一起來就滅,《楞嚴經》上講的,「當處出生,隨處滅盡」,這真的。你能看到這個,你就『入真如門』。我們把這個標准降低一點,這是什麼境界?《華嚴經》圓教初住菩薩的境界,他已經破一品無明、證一分法身,也就是說,他真正做到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不起心、不動念,真的入真如門。真如有沒有門?沒有門,他證得了。這是「攝用歸體入五止門」的一個引子,下面就開始講五種止,就是放下,放下有五種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到此地。

  

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七十六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