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(第七十七集) 2009/8/17 臺灣 檔名:12-47-77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》,第十五頁倒數第叁行。
【言五止者。一者。照法清虛離緣止。謂真谛之法本性空寂。俗谛之法似有即空。真俗清虛蕭然無寄。能緣智寂所緣境空。心境不拘體融虛廓。正證之時因緣俱離。】
我們看到這一段。今天我們正式學習五種止,止就是放下,觀就是照見,五是數字。實在講,應當放下的無量無邊,大師從經論上把它分成五大類,每一大類都是無量無邊。爲什麼要放下?前面都說過、介紹過,這個地方大師不厭其煩,還是要處處提醒我們。第一種叫『照法清虛離緣止』。照是照見,像《心經》裏面所講的,「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」,這是照見萬法,清虛就是空的,跟《心經》上照見五蘊皆空是一個意思,「照法清虛」。所以法,世尊常講,從緣生。緣當然有因,因是什麼?因是法性。法性遇到緣就現相,遇到緣能生萬法。因是不可得的,清虛!所以法雖然是森羅萬象,實際上也不可得,它體是清虛。所以法,實實在在講,也是清虛,這是一般人不知道的,實際上是清虛的,這個地方給我們講清楚了。所以緣不要執著。世尊教化衆生,講經說法,不得已用的這個名詞。名詞含義很深,重要的是我們要能懂得它的含義,不要執著言說、文字,乃至于起心動念都不要執著,不要去想它。爲什麼?它不存在,你想它幹什麼?這一想,麻煩就出來,愈想愈錯,錯到最後,回不了頭來。這是在現前社會當中,我們處處都能看見,那叫苦不堪言,這很可悲,也很可怕。
爲什麼叫我們把緣放下?下面說出來,『謂真谛之法本性空寂』。佛依二谛而說法,一個是真谛,一個是俗谛。真谛是什麼?講諸法、一切法的真相,這叫真谛。真谛是誰見的?是諸佛菩薩親證的,他們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,他們見到了。六道衆生沒見到,迷了,迷了本性。四聖法界也沒有見到,爲什麼?他不是用真心。四聖法界裏面的佛菩薩,依舊用八識五十一心所,跟六道沒有兩樣,都是用妄心。不同的地方在哪裏?六道衆生愈迷愈深,四聖法界是真佛弟子,不是假的,真正是入了門的弟子。我們中國人習慣講入門、登堂、入室,入室是傳法弟子,那是傳人,繼承人。在佛法裏面,阿羅漢是入門,你看見思煩惱,他把見惑、思惑統統放下,證阿羅漢果,成正覺。
學佛所求的是什麼一定要曉得,你把目標方向搞錯,你這一生學佛是白學,佛法你得不到。所以學佛的人,你學的是什麼?無上正等正覺,這是佛法所修學。通常經典上用梵語,叫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可以翻的,沒有翻,還是用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爲什麼?叫尊重不翻。這是所有學佛人,他學什麼?就是求這個終極的目標。這句話裏,叁個階段,無上正等正覺,第一個是正覺,正等正覺,無上正等正覺,叁個階段。阿羅漢得正覺,六道凡夫有覺,不正,爲什麼不正?他沒有放下妄想分別執著,所以那個覺就不正,不能稱爲正覺。說得嚴重一點,那是邪知邪見,不是正知正見。正知正見的標准是要放下妄想分別執著,執著就是見思煩惱。這佛經裏面常說的「叁界九地」。見煩惱,見惑,你的見解錯誤,有八十八品,八十八品見惑。思惑是你想錯了,你思想錯了,有八十一品。見惑八十八品斷盡,才證得小乘須洹陀,大乘,《華嚴經》裏面講的初信位的菩薩,你入門了,正式入學,是佛的學生,還沒成就。佛的小學,小學沒畢業,才一年級。小學要念幾年?十年級,你看初信、二信、叁信,一直到十信,十信是小學畢業,這是小學,這個我們要知道。小乘初果,這都是真正的、正式的佛弟子。你沒有到這個境界,你還沒入門。我們曉得,你走到佛的大門口,沒有進去,大門口就不錯了。
我們這麼多年來,常常勉勵同學,也勉勵自己,我常講十六個字,「放下自私自利,放下名聞利養,放下五欲六塵,放下貪瞋癡慢」,我常講,講了十幾二十年。有沒有入門?沒有入門,這要知道,這只到哪裏?到門口,沒有入門。所以你就曉得,這個事情多難!入門,你就是聖人,小聖,入門是什麼?一年級。入門的條件是什麼?八十八品見惑要斷盡,這沒有帶業的,跟淨土不一樣,這個不帶業,必須斷盡你才能入門。可是我們常講沒入門,在門口,在門口要念佛求生極樂世界是決定成就。那就是什麼?你放下自私自利,放下名聞利養,放下五欲六塵,放下貪瞋癡慢,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,沒有一個不成就。淨土殊勝,入華嚴境界可不簡單,沒帶業的。他拐個彎就入華嚴大堂,從極樂世界轉過去,轉個彎,先到極樂世界,到極樂世界就到華藏世界。真是諸佛如來法門有方便,善巧方便,我們要懂這個道理,了解這個事實真相。
我們怎麼辦?我們知道難,斷見思煩惱是真難,但是我們必須要勉勵自己,做到我講的這十六個字,到門口,這我們能做到,不是做不到。怎麼放下自私自利?起心動念爲正法久住,爲弘法利生,就轉過來,不要求自利,念念利他,你的頭腦才清醒,你才不迷惑。眼前這些六塵的誘惑你才不會動心,財色名食睡擺在面前,色聲香味觸法圍繞著你,你不會動心,爲什麼?你清楚、你明了。可是如果有自私自利,你就不能不動心,你肯定還是被外頭境界轉,你這一生念佛念得再好,也是跟阿彌陀佛結個法緣,能不能往生?沒有把握,跟阿彌陀佛結個法緣。真正想往生,這個世緣要放下,娑婆世界一樣都帶不走。這裏跟我們講得更清楚,樣樣都是假的。我們要學佛菩薩,學得不像,學好多就做好多,一定要學,認真努力去做。學什麼?學佛的行誼,就是前面講的四德裏行爲世則第二條,釋迦牟尼佛是什麼樣的生活,是什麼樣的心態工作,怎樣待人接物,學這個。
這些我們在二十多年前,我住在美國的時候,我就把它總結出來二十個字,學真誠、學清淨、學平等、學正覺、學慈悲,心要用這個心,念念不違背,這就叫發菩提心,這就是菩提心。違背這個,你的心不真誠、不清淨、不平等、不慈悲,沒有正覺,沒有智慧,念佛不能往生。什麼原因?念佛往生,《無量壽經》上告訴我們,叁輩九品往生第一個條件是什麼?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八個字,你們去查經,上輩往生是這個條件,中輩還是這個條件,下輩也是這個條件;修其它法門,將功德回向往生淨土,還是這個條件,這太重要。所以四十八願,十八願是一向專念,十九願是發菩提心,連在一起,發心多重要。尤其是蕅益大師在《要解》裏面告訴我們,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,那是發心;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高下,那是你念佛功夫的淺深。所以往生是發心爲第一,不能不知道,我們要謹記在心頭,要認真的去幹。
佛心就是菩提心,就是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這種心在日常生活當中鍛煉。我們無始劫以來用的是妄心,妄是虛僞,我們對人、對事是不是用真心?真誠心是永恒不變。我們的心常常變化,今天高興,對你很好,喜歡你;明天討厭你,趕快把你趕走,妄心,真誠心不是。清淨心不受染汙,外面的境界,我們六根接觸,見到那個人行善,歡喜;見到那個人作惡,討厭,這是什麼?這是你的心不清淨,你被染汙。清淨心怎麼樣?見人行善,見人作惡,如如不動。古人有個比喻好,「用心如鏡」,像鏡子,照外面照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行善的,鏡子照到;造惡的,鏡子照到,鏡子有沒有分別?沒有分別,有沒有執著?沒有執著。諸佛菩薩用心就像鏡子,他照見。我們凡夫用心就不像鏡子,像照相機的底片,照一個落一個痕迹,照一個又落一個痕迹,落得太多,那心就一塌糊塗。我們要學著什麼?不落痕迹,就是真心,學照見,無論什麼都好,沒有一樣不好。
佛門有個公案,過去老和尚常常講給我們聽,那是什麼?那是佛經上的一句話,兩個法師聽了,産生不同的意見,就發生爭論。爭論不能解決,就問老和尚,把經裏面他所理解的向老和尚提出報告,老和尚聽了說,「對,你對」。他很得意,出去跟另外一位法師,「老和尚跟我印證,我講的是對的。」那個不服氣,他也去找老和尚,把他的看法、想法跟老和尚說,老和尚說,「對,也對,沒錯」。這一部經,我們看古人的批注,就常常有這個事情發生,甲的批注跟乙的批注,注這段經文意見完全相反,有。有沒有道理?有道理。沒有道理還能流通嗎?還能流傳後世嗎?你從哪個角度去看都正確。像這個杯子一樣,你從這邊看,凹進去;從這邊看,凸出來的。人在這邊看,凹進去的,沒錯;那個從這邊看,這凸出來的,也沒錯。他只看到一邊,沒看到兩邊,老和尚給他印證,都對。瞎子摸象,摸到腿,象像什麼?象像一根柱子,對不對?對,摸到腿,真像個柱子。摸到尾巴,象像個掃帚,尾巴像個掃帚,老和尚說,對,沒錯,是像個掃帚。摸到肚皮像牆壁,沒錯,是像牆壁。你就知道,圓人說法,無法不圓,他面面看到。他們都走了,老和尚旁邊站著一個侍者,問老和尚,「老和尚,怎麼他們兩個人說的不一樣,你怎麼說都對?」老和尚看看他,「你也對,你也沒錯。」我們要學這一招,這是什麼?真誠清淨平等心現前。老和尚是性相圓融,衆生沒有這個能力,著相,只看到片面,沒有看到全體。
所以事理,理其深無底,事複雜,非常繁雜。什麼人能把它的頭緒理出來?那可不是簡單的事情。所以真正修行人,覺悟了,覺悟了見到真谛,就是一切法的真相,佛經的名詞叫諸法實相,見到了。那你跟他相處,沒有一法不善,法法皆如,法法皆善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。有沒有變成不善?沒有,性從來不會改變。不善的是什麼?不善的是相,法相,不是法性,法性永恒不變,本性空寂。法性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,精神、物質是…
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七十七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