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(第七十七集) 2009/8/17 台湾 档名:12-47-77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》,第十五页倒数第三行。
【言五止者。一者。照法清虚离缘止。谓真谛之法本性空寂。俗谛之法似有即空。真俗清虚萧然无寄。能缘智寂所缘境空。心境不拘体融虚廓。正证之时因缘俱离。】
我们看到这一段。今天我们正式学习五种止,止就是放下,观就是照见,五是数字。实在讲,应当放下的无量无边,大师从经论上把它分成五大类,每一大类都是无量无边。为什么要放下?前面都说过、介绍过,这个地方大师不厌其烦,还是要处处提醒我们。第一种叫『照法清虚离缘止』。照是照见,像《心经》里面所讲的,「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」,这是照见万法,清虚就是空的,跟《心经》上照见五蕴皆空是一个意思,「照法清虚」。所以法,世尊常讲,从缘生。缘当然有因,因是什么?因是法性。法性遇到缘就现相,遇到缘能生万法。因是不可得的,清虚!所以法虽然是森罗万象,实际上也不可得,它体是清虚。所以法,实实在在讲,也是清虚,这是一般人不知道的,实际上是清虚的,这个地方给我们讲清楚了。所以缘不要执着。世尊教化众生,讲经说法,不得已用的这个名词。名词含义很深,重要的是我们要能懂得它的含义,不要执着言说、文字,乃至于起心动念都不要执着,不要去想它。为什么?它不存在,你想它干什么?这一想,麻烦就出来,愈想愈错,错到最后,回不了头来。这是在现前社会当中,我们处处都能看见,那叫苦不堪言,这很可悲,也很可怕。
为什么叫我们把缘放下?下面说出来,『谓真谛之法本性空寂』。佛依二谛而说法,一个是真谛,一个是俗谛。真谛是什么?讲诸法、一切法的真相,这叫真谛。真谛是谁见的?是诸佛菩萨亲证的,他们见到宇宙人生的真相,他们见到了。六道众生没见到,迷了,迷了本性。四圣法界也没有见到,为什么?他不是用真心。四圣法界里面的佛菩萨,依旧用八识五十一心所,跟六道没有两样,都是用妄心。不同的地方在哪里?六道众生愈迷愈深,四圣法界是真佛弟子,不是假的,真正是入了门的弟子。我们中国人习惯讲入门、登堂、入室,入室是传法弟子,那是传人,继承人。在佛法里面,阿罗汉是入门,你看见思烦恼,他把见惑、思惑统统放下,证阿罗汉果,成正觉。
学佛所求的是什么一定要晓得,你把目标方向搞错,你这一生学佛是白学,佛法你得不到。所以学佛的人,你学的是什么?无上正等正觉,这是佛法所修学。通常经典上用梵语,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可以翻的,没有翻,还是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为什么?叫尊重不翻。这是所有学佛人,他学什么?就是求这个终极的目标。这句话里,三个阶段,无上正等正觉,第一个是正觉,正等正觉,无上正等正觉,三个阶段。阿罗汉得正觉,六道凡夫有觉,不正,为什么不正?他没有放下妄想分别执着,所以那个觉就不正,不能称为正觉。说得严重一点,那是邪知邪见,不是正知正见。正知正见的标准是要放下妄想分别执着,执着就是见思烦恼。这佛经里面常说的「三界九地」。见烦恼,见惑,你的见解错误,有八十八品,八十八品见惑。思惑是你想错了,你思想错了,有八十一品。见惑八十八品断尽,才证得小乘须洹陀,大乘,《华严经》里面讲的初信位的菩萨,你入门了,正式入学,是佛的学生,还没成就。佛的小学,小学没毕业,才一年级。小学要念几年?十年级,你看初信、二信、三信,一直到十信,十信是小学毕业,这是小学,这个我们要知道。小乘初果,这都是真正的、正式的佛弟子。你没有到这个境界,你还没入门。我们晓得,你走到佛的大门口,没有进去,大门口就不错了。
我们这么多年来,常常勉励同学,也勉励自己,我常讲十六个字,「放下自私自利,放下名闻利养,放下五欲六尘,放下贪瞋痴慢」,我常讲,讲了十几二十年。有没有入门?没有入门,这要知道,这只到哪里?到门口,没有入门。所以你就晓得,这个事情多难!入门,你就是圣人,小圣,入门是什么?一年级。入门的条件是什么?八十八品见惑要断尽,这没有带业的,跟净土不一样,这个不带业,必须断尽你才能入门。可是我们常讲没入门,在门口,在门口要念佛求生极乐世界是决定成就。那就是什么?你放下自私自利,放下名闻利养,放下五欲六尘,放下贪瞋痴慢,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,没有一个不成就。净土殊胜,入华严境界可不简单,没带业的。他拐个弯就入华严大堂,从极乐世界转过去,转个弯,先到极乐世界,到极乐世界就到华藏世界。真是诸佛如来法门有方便,善巧方便,我们要懂这个道理,了解这个事实真相。
我们怎么办?我们知道难,断见思烦恼是真难,但是我们必须要勉励自己,做到我讲的这十六个字,到门口,这我们能做到,不是做不到。怎么放下自私自利?起心动念为正法久住,为弘法利生,就转过来,不要求自利,念念利他,你的头脑才清醒,你才不迷惑。眼前这些六尘的诱惑你才不会动心,财色名食睡摆在面前,色声香味触法围绕着你,你不会动心,为什么?你清楚、你明了。可是如果有自私自利,你就不能不动心,你肯定还是被外头境界转,你这一生念佛念得再好,也是跟阿弥陀佛结个法缘,能不能往生?没有把握,跟阿弥陀佛结个法缘。真正想往生,这个世缘要放下,娑婆世界一样都带不走。这里跟我们讲得更清楚,样样都是假的。我们要学佛菩萨,学得不像,学好多就做好多,一定要学,认真努力去做。学什么?学佛的行谊,就是前面讲的四德里行为世则第二条,释迦牟尼佛是什么样的生活,是什么样的心态工作,怎样待人接物,学这个。
这些我们在二十多年前,我住在美国的时候,我就把它总结出来二十个字,学真诚、学清净、学平等、学正觉、学慈悲,心要用这个心,念念不违背,这就叫发菩提心,这就是菩提心。违背这个,你的心不真诚、不清净、不平等、不慈悲,没有正觉,没有智慧,念佛不能往生。什么原因?念佛往生,《无量寿经》上告诉我们,三辈九品往生第一个条件是什么?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」,八个字,你们去查经,上辈往生是这个条件,中辈还是这个条件,下辈也是这个条件;修其它法门,将功德回向往生净土,还是这个条件,这太重要。所以四十八愿,十八愿是一向专念,十九愿是发菩提心,连在一起,发心多重要。尤其是蕅益大师在《要解》里面告诉我们,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,那是发心;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品位高下,那是你念佛功夫的浅深。所以往生是发心为第一,不能不知道,我们要谨记在心头,要认真的去干。
佛心就是菩提心,就是真诚、清净、平等、正觉、慈悲,这种心在日常生活当中锻炼。我们无始劫以来用的是妄心,妄是虚伪,我们对人、对事是不是用真心?真诚心是永恒不变。我们的心常常变化,今天高兴,对你很好,喜欢你;明天讨厌你,赶快把你赶走,妄心,真诚心不是。清净心不受染污,外面的境界,我们六根接触,见到那个人行善,欢喜;见到那个人作恶,讨厌,这是什么?这是你的心不清净,你被染污。清净心怎么样?见人行善,见人作恶,如如不动。古人有个比喻好,「用心如镜」,像镜子,照外面照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行善的,镜子照到;造恶的,镜子照到,镜子有没有分别?没有分别,有没有执着?没有执着。诸佛菩萨用心就像镜子,他照见。我们凡夫用心就不像镜子,像照相机的底片,照一个落一个痕迹,照一个又落一个痕迹,落得太多,那心就一塌糊涂。我们要学着什么?不落痕迹,就是真心,学照见,无论什么都好,没有一样不好。
佛门有个公案,过去老和尚常常讲给我们听,那是什么?那是佛经上的一句话,两个法师听了,产生不同的意见,就发生争论。争论不能解决,就问老和尚,把经里面他所理解的向老和尚提出报告,老和尚听了说,「对,你对」。他很得意,出去跟另外一位法师,「老和尚跟我印证,我讲的是对的。」那个不服气,他也去找老和尚,把他的看法、想法跟老和尚说,老和尚说,「对,也对,没错」。这一部经,我们看古人的批注,就常常有这个事情发生,甲的批注跟乙的批注,注这段经文意见完全相反,有。有没有道理?有道理。没有道理还能流通吗?还能流传后世吗?你从哪个角度去看都正确。像这个杯子一样,你从这边看,凹进去;从这边看,凸出来的。人在这边看,凹进去的,没错;那个从这边看,这凸出来的,也没错。他只看到一边,没看到两边,老和尚给他印证,都对。瞎子摸象,摸到腿,象像什么?象像一根柱子,对不对?对,摸到腿,真像个柱子。摸到尾巴,象像个扫帚,尾巴像个扫帚,老和尚说,对,没错,是像个扫帚。摸到肚皮像墙壁,没错,是像墙壁。你就知道,圆人说法,无法不圆,他面面看到。他们都走了,老和尚旁边站着一个侍者,问老和尚,「老和尚,怎么他们两个人说的不一样,你怎么说都对?」老和尚看看他,「你也对,你也没错。」我们要学这一招,这是什么?真诚清净平等心现前。老和尚是性相圆融,众生没有这个能力,着相,只看到片面,没有看到全体。
所以事理,理其深无底,事复杂,非常繁杂。什么人能把它的头绪理出来?那可不是简单的事情。所以真正修行人,觉悟了,觉悟了见到真谛,就是一切法的真相,佛经的名词叫诸法实相,见到了。那你跟他相处,没有一法不善,法法皆如,法法皆善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。有没有变成不善?没有,性从来不会改变。不善的是什么?不善的是相,法相,不是法性,法性永恒不变,本性空寂。法性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,精神、物质是…
《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七十七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