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六十七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我們知道。我們雖然沒有怨恨,他幫助我提升境界,我們也要把功德回向給他,希望他將來受果報的時候減輕痛苦,要生這個心,報恩心。他對我們是逆增上緣,是用一種不正常,非常手段逼著我們非放下不可。這些事理要不是深入經藏,你處理這些事情肯定造業。爲什麼?你決定有怨恨,你怨人,你害人,記恨在心。這個事情會招來什麼?招來來生後世的冤冤相報,這個損失就太大太大了。本來我們這一生可以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,現在還繼續搞六道輪回,繼續搞冤冤相報,這就鑄成大錯特錯,這個決定不可以。

  下面大師說『柔則伏滅煩惱』,能放下煩惱。『和則順理修行』,冤親債主都要和睦相處,他跟我不和,我跟他和。他見到我就討厭,見到我就起怨恨,我就遠遠的躲避他,讓他不生煩惱,不起怨恨。他看到我們會生煩惱,聽到我們會生煩惱,我們避得遠遠的,每天還是給他回向,應該做的。這說明什麼?他對我有誤會,我對他沒有誤會,他不了解事實真相,我們了解事實真相。他的本性本善,一時迷惑,一定要原諒他,不能跟他一般知見,跟他一般知見,那我們就錯了。再大的災難,誤會造成災難最嚴重的,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了示範,歌利王割截身體,這是災難當中最嚴重的。割截身體是我們一般講淩遲處死,把你殺了,不是一刀就讓你斃命,不是,把你的肉一塊一塊,活著慢慢把你割下來,這樣讓你死,死得非常痛苦,冤枉,誤會。忍辱仙人修菩薩行的,修忍辱波羅蜜,沒有怨恨他,不但沒有怨恨,而且還發願:我將來成佛第一個度你。感恩,感什麼樣的恩?你成就我的忍辱波羅蜜。等于說你來考試,我順利通過,歡喜,真的沒有一絲毫怨恨的念頭,幹幹淨淨,心地清淨一塵不染。釋迦牟尼佛在經典裏告訴我們,忍辱仙人是他的前身,歌利王就是憍陳如尊者。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,在鹿野苑爲五比丘說法,第一個開悟證阿羅漢果的就是憍陳如,菩薩說話算話,絕不打妄語。

  這個事情我們能相信,我看到美國心理醫生魏斯博士寫的《前世今生》、《返璞歸真》,裏面講到他肯定六道輪回是真的。過去常常在一起的這一幫人,今世來到這個世間往往又在一起,在一起的有恩恩怨怨,不知道前世關系;如果今生沒有提升,來生後世有緣又遇到一起。他是在深度催眠當中得到的一些信息,做成這個結論。跟佛法所說,跟中國古聖先賢典籍裏面所記載的相同。學佛之後,我們對這個道理搞明白,更是深信不疑!所以柔和,是我們這一生必須要學習的功課,在日常生活、工作、待人接物,我們的態度要柔和。柔和必須要學習謙卑,沒有謙卑,柔和做不到,它要從謙卑做起,要從懂得尊敬別人、敬愛別人、關懷別人、照顧別人,真正做到能夠舍己爲人。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工作,豈不處處都是在行菩薩道嗎?哪個地方不是道場?處處都是道場。這個地方沒有人,沒有人有花草樹木、有山河大地,我們用柔和這種心態面對花草樹木、山河大地,是不是行菩薩道?是!山有山神,水有水神(龍王是水神),樹有樹神,草木也有神,我們對他尊重,對所有的靈尊重,他知不知道?知道。

  日本江本博士做的水實驗,用科學的方法顯示出事實真相,跟佛經上講的一樣。只要是物質現象,它裏面一定帶著有精神現象,心跟物是一體,決定分不開。小到塵沙,小到微塵,裏頭都有識,識是什麼?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,一粒塵沙都有。江本博士是用水實驗,一滴水,水有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,所以它能看、能聽、能接受不同物體的信息,人的信息,其它動物的信息,植物與植物之間的信息,它都能感受到。在我們地球上,我們深深能體會到,地球上的樹木花草、山河大地,它們現在接受的信息很複雜,非常的淩亂,所以它們的環境也不好受。我們人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跟它們息息相關,如果我們的思想、見解、言行純正,它們接受是正的信息。你細心去觀察,這樹會比別地方茂盛,花比其它地方開得美、開得香,它回報,這是因果。我們學習佛菩薩,學習聖賢教誨,這是因,我們居住這個地方的樹木花草、山河大地變得很美,那是果。

  過去我有幾年住在澳洲,我的院子很大,裏面樹木花草很多,確實如此。跟隔壁鄰居就不一樣,鄰居進入我們的院子,他就很歡喜,就感覺不相同,這是佛法裏面常講的「依報隨著正報轉」。從這個事實現象我們就能明了,如果我們居住在地球上這些人,都能夠學習聖賢教誨,隨順性德斷惡修善,整個地球樹木花草、山川大地,它很快就起變化,它變得美好。所謂自然災害不就沒有了嗎?人心都變得很好、很正常,都有愛心,都能明理,戰爭不就沒有了嗎?天災人禍是可以避免的,怎麼避免?從自己做起。這個事情不能指望別人,指望別人是錯誤的,永遠不能成就。要從自己真幹,自己做好了我們會影響一個家,會影響鄰居,會影響親戚朋友,會影響同事,你就會影響這一方。這一方山川大地、樹木花草都改變,這一方改變會影響到另一方。尤其現在在這個時代,科學技術發達,如果這一方好,用媒體向全世界播放,傳達這個信息。全世界的人民,哪一個不希望安定和平?聽說有這麼好地方,都來參觀,都來學習。我們相信不需要很長的時間,叁、五年的時間,這個世界就能恢複安定和平,這個世界的居民就懂得相親相愛,真正懂得互助合作。幸福美滿的人生,在這個地球上開花結果,不是做不到!

 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從自己做起,真幹,真幹就是沒有任何顧慮。障礙肯定有,爲什麼有?聖賢教育、傳統文化疏忽了,斷層將近一百年。社會一般大衆迷惑,不知道這個東西好處,也不知道這些東西對現在社會會有用處,所以他不相信,他排斥。這些現象都是正常的,我們不能怪他,我們要更認真、更努力做好樣子給他看。做出好樣子,他看到之後,他慢慢去想他會想通,他會變反對爲贊成,從前厭惡的態度會變歡喜。古德常說「事在人爲」,這個人是自己,我自己要幹,我自己要真正落實《感應篇》、落實《弟子規》。《感應篇》比《弟子規》還重要,在六道裏再沒有比深信因果更重要。唯有深信因果,他心是定的,他不會攀緣,他不會妄求,爲什麼?他知道一飲一啄莫非前定。他要想求,即使求名求利也不向外求,爲什麼?他知道外面求不到,求名求利要向內心去求,向內求沒有一樣求不到,內有感,外有應!不向內,光向外是求不到的,你所求到的一定帶來災難、帶來病苦,那錯了。向內求,內是什麼?積功累德、斷惡修善。求財,財布施得財富;求聰明智慧,法布施長聰明智慧;施無畏得健康長壽。這佛經上講得透徹,真的不是假的。

  現在世間的人,哪一個不迷在這裏頭,求財、求智慧聰明、求健康長壽,佛氏門中有求必應,沒有得不到的,你所得到是正面的,如理如法,你的享受是自在的,你的人生是幸福、是美滿的。佛門裏面講求,實質上是告訴你,向你心性裏面求,誰是佛?自性是佛。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自性彌陀,二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是自性釋迦,自性觀音,自性勢至,自性現的,你這樣求就對了,自性能生萬法,自性本自具足。你向外求,錯了,向外求,佛家稱之爲外道。你求,得到了,是你命裏有的;你命裏沒有的,你求,得不到。不是每個人求都得到,求的人很多,得到的人很少,爲什麼?命裏有的。命裏沒有的求也得不到,命裏有的不求他也得到。命裏沒有,求能得到的,都是向自性求,最明顯的例子,袁了凡先生寫出來,他這一本小冊子可以給我們做見證,有求必應。雲谷禅師教他的,他聽懂了,他接受,依教修行,改變了命運。這不是迷信,是真的,誰求誰得,諺語所謂「公修公德,婆修婆得,不修不得」。順理,可不能違背理,理是什麼?理是性德,修行是把我們違背性理的那些思想、行爲修正過來,這叫修行。用這樣調和的方法來攝受衆生,這個『攝』,我們用現在的話來說,影響,我們做出來給衆生看,來影響他,這個才能産生效果。光是說、勸,他沒有見到,他的信心生不起來,他修正他錯誤的思想、見解、做法,他生不起來;我們自己要這樣做,然後去影響他。下面說:

  【又質直者。體無妄僞。言行相符。】

  這個說得就更明顯,『質直』是什麼?質直的體就真性,唯獨自性是真的。萬物是假的,爲什麼?它有生滅。自性沒有生滅,所以它不是虛妄,它不是虛僞。『言行相符』,這是教我們修學的方法,修學方法最重要的是說到要做到,做不到的不能說。「言行」必須要依性德,性德裏第一德是孝,孝養父母,養父母的身、養父母的心、養父母之志,這叫盡孝。單單把父母的身養好,生活照顧好,孔老夫子都說,這與你家裏面養一只狗、養一匹馬,有什麼兩樣?所以對父母要敬,要讓父母心情愉快,常生歡喜心,他身心才健康。父母對兒孫的期望,現在價值觀變了,麻煩來了。可是我們自己曉得,我們自己要學聖、學賢、學佛、學菩薩,他暫時不知道,久了之後他知道。我早年在臺灣出家,那個時候跟母親沒有聯系,我父親過世得很早,以後聯系上,知道我出家,我母親很難過。到以後我在香港講經,我把她從大陸接到香港,在香港見面,叁十六年,我離開叁十六年在香港見面。她聽我講經,看到許多的聽衆叫她菩薩媽媽,她高興,她才知道好處,把從前那種誤會就消化。以後我每年到大陸我都去看看她,我弟弟照顧她,她住在上海。勸她念佛,勸她吃素,真幹!念佛往生,九十一歲走的,所以養父母之志這個重要。做父母都希望兒女有出息,都希望兒女在社會上能多做一點好事,多做一些貢獻,社會大衆贊歎,古人所謂「光耀門楣,光耀祖德」。現在雖然很多做父母的不知道,我們自己做出來之後,他會生歡喜心,他會明了。所以要從「言行相符」下手,這也是世尊在《無量壽經》講叁業清淨,先說口業,「善護口業,不譏他過」。底下說:

  【蘊德居懷。】

  這四個字是總綱,心裏要常懷著道德,『蘊』是蘊藏,心裏面常常想到什麼?孝悌忠信、禮義廉恥、仁愛和平,心裏常常想著這個。學佛常常想到叁皈、五戒、十善,好記,不多!心裏常有,這個東西從來沒有離開心的,念茲在茲。你才真正做到:

  【不拘名利。】

  你把名利放下了。

  【輕金若塊。】

  這個『塊』是磚頭、瓦塊,你看到黃金就跟磚頭瓦塊一樣,不屑一顧。

  【重教逾珍。】

  這個『教』是經典,佛菩薩的教誨、聖賢教誨。我們今天提倡的《感應篇》、《弟子規》、《十善業道》,這個超過任何珍寶。

  【但爲正業調生。】

  『正業』是八正道裏面所講的,「業」是事業,也是我們的行業、行爲,都在正道上,都與性德相應。這個地方『調』是調理,我們說淺一點,也是去影響大衆。

  【速願自他圓滿。】

  『速』是快速,不能等。特別在今天這個社會,世界已經走向末日的邊緣,我們想拯救這個世界,幫助衆生化解災難,怎麼做?從自己身心做起,一定要真幹。我們做得圓滿,他也得到圓滿;我們做得不夠圓滿,還有欠缺,我們不免災難,他也沒法子免除災難,這重要。所以叫『柔和質直攝生德』,這是四德裏面第叁條,我們不能不認真去學習。自利相信決定可以利他,佛在大乘經裏面常常教導我們的,攝受衆生,四攝法,頭一個是布施,布施是法布施,修法布施,我們自己修行,把修行的功德回向給一切衆生。你不真修,拿什麼回向?不修行,那個回向是講假話。回向要有真的、有實質才能回向,有德行。佛教給我們六度、普賢菩薩十願,真正做到,影響衆生,做衆生的好樣子,這就對了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到此地。

  

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六十七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