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六十八集

 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 (第六十八集)  2009/8/2  臺灣  檔名:12-47-68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》,第十叁面倒數第叁行,從四者這裏看起。我們把經文念一段:

  【四者。普代衆生受苦德。謂修諸行法。不爲自身。但欲廣利群生。冤親平等。普令斷惡。備修萬行。速證菩提。】

  到這裏是一段。這是賢首國師在這篇論文裏面爲我們略舉自性的四德,這是性具無量德能的總綱領。世尊在大經裏面告訴我們,「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無論是智慧、是德能、是相好,都是自性本來具足的,無量無邊,無數無盡。賢首大師在此地爲我們拈出四條,這四條就是性具無量德行的總綱領、總原則。條目少,容易記,如果我們記不得,就不能幫助我們修持,也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時時刻刻要提得起。古聖先賢都懂得這個道理,簡單扼要的教我們記住,教我們時時刻刻提起觀照,不離開這個原則,功夫自然就得力。

  這是第四條,『普代衆生受苦德』,我們平常用四個字,代衆生苦、代衆受苦都行。第一個「隨緣妙用」,第二個「威儀有則」,第叁個「柔和質直」,第四個「代衆生苦」,這四條太重要了。第一跟第四是說我們的覺悟、用心,當中第二、第叁是表現在事相上,表現在日常生活、日常工作、處事待人接物,從事上具體表現出來。理事不二,性相一如,如果沒有真正覺悟,代衆生受苦做不到。現在這個社會所說的價值觀,以人爲本,人是個人,以人爲本,他要是不覺悟,必定是自私自利,跟我們中國古代不一樣。中國五千年來不是以人爲本,是以家爲本,中國傳統的家。現在家沒有了,所以人非常可憐,小的時候沒有依靠,沒有人教你。在古時候,小時候有依靠,家族教你,父母不能教沒有關系,家族會教你。老年人可憐,兒女不養老,年老的時候事事需要依賴別人幫助;在從前有依靠,家族養老,大家庭。這一個大家族五代同堂,不分家,所以家裏面老人很多,你的父母、叔叔、伯伯、姑姑、阿姨、舅舅很多,都照顧你,都幫助你,只要你肯學,你不會失學的。年歲大了,兒孫多,侄孫、侄孫女,外甥、外甥女,人多得很,晚輩很多,所以天倫之樂,這是外國人享受不到。可是我們現在中國人也麻煩,家沒有了,大家庭沒有了,真的叫家破人亡,家族的人都四散,各自成立一個小家庭。跟從前古時候家一比,我們今天才真正知道家破人亡的這種感受,才真正感受到。回想起古時候這種家族,好處太多了,雖然也有缺陷,但是缺陷少,好處太多。

  在往年,古時候的社會,人來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的?爲家族服務的,一個目標、一個方向,榮宗耀祖,爲家族的光榮而奮鬥。應不應該?應該。值不值得?值得。爲什麼?這一個家族跟自己是一個生命共同體,這個家族的人人人都知道,上有祖先,下有後代,生生不息,世代相傳。所以家有祠堂,那就是祖先的紀念堂,帝王家叫太廟,平民百姓家裏面叫宗祠。祠堂裏面有家譜,家譜是什麼?家庭曆史,世世代代記載得很清楚。你懂得報恩,你知道應當要繼承家道、家規(弟子規是家規)、家學、家業。業,是我們這個家族經營的事業,事業裏面有士農工商,我們這個家族有讀書人、有國家政府的公務員、有經商、有務農,甚至于各種行業都有。家庭就像個公司一樣,家長就相當于這個公司的董事長,他來策劃,他來關懷、來協助子孫,無論從事哪個行業都要照顧到。經營成功,家族的光榮,經營不力,家族給你做後盾,協助你維持,度過困境。所以人從小知道知恩報恩,什麼恩德?祖宗的恩德,族人的恩德,族人互相照顧,互助合作。這是從前的社會,而以前這個社會製度,維系中國五千多年社會的長治久安,功德不可思議。

  在那個社會裏面,「普代衆生受苦德」,把它範圍縮到最小,這個衆生是誰?家族。我要爲我們的家族受苦受難,讓我們家族每個人都能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,人人都能做出犧牲奉獻。所以一般講心量都很大,他不想自己,他想我整個家族。家族裏面有少數人讀聖賢書、學佛菩薩,那個心量就擴大了,普代衆生受苦德就不限于家族,擴大到這個族群之外。衆生,自然就關懷到整個社會的衆生、整個國家的衆生、整個世界的衆生,普代天下衆生受苦德,他自然就擴大了,這是真正報恩。祖宗有這樣賢慧的後裔,祖先臉上有光。一個人一生一切的榮耀歸祖宗,像宗教裏面信徒們一切榮耀歸上帝,一切榮耀歸神,在中國不是的,在中國是一切榮耀歸祖宗。這個話也是真的。你自己對國家有很大的貢獻,當代帝王封賞給你的爵位,太師、太傅、太保,叁公,帝王同樣封給你的父親、你的祖父同樣的爵位,這真正叫榮宗耀祖。人達到這樣高的地位,大概父母都不在了,追封,還追封到你祖父。這是從前的社會,講代衆生受苦。

  下面我們看大師的文字,『謂修諸行法,不爲自身』,這一句是總綱領,非常重要。古往今來,我們看許多不同的族群、不同的宗教,那些創始的大聖大賢沒有一個不是這樣教人,修諸行法,不爲自己,這是聖人。凡夫所有一切修行,沒有一樣不是爲自己的,他不爲自己,他就不幹了。唯獨聖賢、佛菩薩,他們爲什麼能做到?前面說過,他們知道自己跟別人的關系。什麼關系?是一體,多親切。這篇論文頭一段大師就給我們說明,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衆生都是同一體,「自性清淨圓明體」,現代哲學裏面講的宇宙萬有的本體,這是事實真相。宇宙從哪裏來的?萬法從哪裏來的?修行證果的人告訴我們,什麼叫證果?他已經證得宇宙萬法的實相,實相是真實相,不是虛妄的,真實相。宇宙真實相是什麼?自性變現出來的,自性能變、能現,宇宙萬法是所現、是所變。這個事情跟夢境很像,所以世尊教學常常舉夢境爲比喻,因爲我們每個人都有作夢的經驗,講到夢境都不陌生,所以佛常常舉這個例子。我們在作夢的時候,夢中有自己、有山河大地、有樹木花草、有芸芸衆生,也有認識的,也有不認識的,好像跟我們眼前的環境沒兩樣。作夢的時間不長,醒過來的時候你有沒有去想想,剛才做這個夢從哪裏來的,爲什麼會有這個夢境?你要能常常作如是觀,久而久之你一定就開悟。佛告訴我們,眼前一切諸法跟夢境無二無別,所以他在《金剛經》上教我們,「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。這首偈子重要的意思,是要我們把眼前六根接觸的六塵境界要常常看作是作夢。爲什麼?真的是作夢,不是假的,相上有,不能說沒有,理上沒有。彌勒菩薩在《菩薩處胎經》裏面講得清楚、講得明白,我們讀了之後細心去思惟,真的是個夢境。佛菩薩醒過來了,他對這裏面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一絲毫不迷惑。我們呢?還在昏迷之中,在夢裏面受苦受難,夢裏面受苦難的時間多,夢裏面享受的時間太少了。不是真的,你常作如是觀,你自然就能放下,放下就沒事了。這是世尊大慈大悲,教導我們離苦得樂,我們爲佛弟子,對佛的教誨最重要的要信得過,真正相信。要依教奉行,不生疑惑,你行過一段時間自然就有悟處,自然就能入佛境界,可是你得一定依照他所講的方法,就是這個地方講的修諸行法。

  八萬四千法門,門門通達菩提涅槃的大道,或者我們再通俗一點,門門通達成佛之道,你不要疑惑。八萬四千法門是真的,不是假的,方法門徑很多,我們是遵守世尊的教誨,遵守諸佛如來的指導,選擇淨宗法門。淨宗的典籍最少,便于受持,少到不能再少的時候,一句名號四個字阿彌陀佛。你真的可以萬緣放下,世出世法統統放下,經教也放下,就抓住這四個字阿彌陀佛,能不能成就?給你說,能!只要你念到一心不亂你就成就,事一心不亂你得定,理一心不亂你大徹大悟。修諸行法的最初方便你要具足,如果不具足就很難。最初方便是什麼?《無量壽經》上講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八個字,你只要依照這八個字,一生一切時一切處都不離開,你決定成就。這四個字,「發菩提心」可重要了。菩提心是什麼?不爲自己,廣利群生,利是利益;換句話說,只爲衆生,不爲自己,這是菩提心。有一點點自私自利就是障礙,你就難了,所以真的要萬緣放下。要不要幫助別人、成就別人?要,不是代衆生受苦嗎?在現前這個時代,隨分隨力建小道場,印光大師教導我們,在一塊真正修行人不超過二十人,超過二十人,另外一個地方再建個小道場。實在講,我早年讀覺明妙行菩薩的《西方確指》,我很喜歡、很羨慕。他們在一起修行,只有十二個人,在一起共修,十二個人個個成就,這叫什麼?這叫大圓滿,都往生。所以人數愈少愈好。道場必須建立在叁皈、五戒、十善、六和敬的基礎上,這樣的道場諸佛護念,龍天善神擁護。每一天定課,真正發心,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,一句佛號就行了。如果還有懷疑、還有夾雜、還會間斷,功夫不得力。在現在這個社會,這樣的人占多數,所以我才勸大家每天聽經四個小時,念佛八個小時。爲什麼要聽經?幫助你明白道理,了解事實真相,這是諸法實相,幫你斷疑生信,幫助你一心專注,功夫不間斷。我們天天要接受佛菩薩在經典裏面的教誨,經典裏面的勸導,這是有必要的。如果確實沒有懷疑,真放下了,世法、佛法都放下,一心專念。

  念佛的方法很多,印光大師《文鈔》裏,記載著一篇靈岩山寺雲水堂牆壁上,不知道是什麼人寫的,很簡單念佛的方法。印光大師的弟子德森和尚,他用這個方法,他說他用得很得力,所以附在《文鈔》裏面流通。這個方法就是四句,按照《阿彌陀經》上講的「青色青光,黃色黃光,赤色赤光,白色白光」,每念一句佛就想到蓮花。口裏念的是阿彌陀佛,這一句佛號想到什麼?青色青光,蓮花出來了;再念第二句,阿彌陀佛,黃色黃光。這個好,能攝心,你心裏…

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六十八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