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六十八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准也提出來,不善要斷,十善才能夠圓滿。我們這些年來提倡的《感應篇》、《弟子規》、《十善業道》,儒釋道的叁個根。印光大師在《文鈔》裏面勸導初學,無論是在家出家,必須從深信因果下手。具體的指導,就是教我們從《了凡四訓》、《太上感應篇》、《文昌帝君陰骘文》下手,把這擺在第一。這是什麼意思?這就是「普令斷惡」。真正相信因果報應,不但我們惡的事情不敢做,惡的念頭都不敢起,爲什麼?起心動念有報應!報應這個道理跟事是真的,一點都不假,古大德常給我們講,「不是不報,時辰未到」。爲什麼會有這種現象?一生造作惡業的人,他沒有受到惡報,不是沒有因果,我們凡夫只看到一世,如果你看到他過去世,看到他未來世,那你就沒話說了。過去生中他修的是大善大福,這一生造作許多的惡業,他這一生享受的是過去生中的福報。造作惡業對他過去生中的福報有沒有打折扣?有,虧損了很多,但是還有余福。譬如我們用錢財做比喻,大家比較容易理解。他前生所修的有千億的財富,這一生廣造一切惡業,他還有百億的財富,千億到百億已經虧損十分之九,他還有一分,他還沒享完。有報,不是沒報,過去修得太多、太大了,這麼回事情。他這一生享完了,福報享完,來生苦報就現前,這一生所造的惡業來生受報。我們不知道他過去生,以爲造作惡他沒有受報,這是我們肉眼凡夫,看不到叁世因果,所産生的誤會。

  還有看到修福的,人真是好人,心善、念頭善、行爲善,可是他一生潦倒,受盡苦難折磨,這什麼原因?跟前面例子恰相反,這個人前世造作很重的罪業,這一生當中修福,有沒有替他消災?有,他本來受的苦比這個要超過很多倍,現在已經是重罪輕報,這是事實真相。他的罪報報完,福報就現前。因果通叁世,我們知道這個事實真相,心就平了,知道這個事情決定不是假的。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,從哪裏修?從起心動念。《感應篇》是標准,《文昌帝君陰骘文》是標准,周安士先生編的這本書很好,《安士全書》,每一句引用古今(那個「今」是清朝時候,是那個時代,我們現在都說古人)因果報應的例子,每一條都舉很多例子。《感應篇彙編》亦複如是,過去的例子。現代的例子更多,也有人在搜集,臺灣黃柏霖警官他對這個事情就很留意。他搜集了兩百多個例證,最近六十幾年在臺灣發生的,真人真事,報章雜志、新聞媒體都曾經報導過。

  《感應篇彙編》,《文昌帝君陰骘文》也是彙編,我希望真正有有心人重新再編這兩本書,要把現代的例子要放進去,幫助讀者啓發信心。這些東西,因果教育,要常常講、天天講。我也曾經勸告華藏電視,他還有個世界電視,陳總跟謝總,我勸導他們一定要在這個頻道上設立專欄,因果教育的字段,詳細的講《了凡四訓》、講《俞淨意公遇竈神記》、講《感應篇》、講《安士全書》。印光大師對《安士全書》的介紹,他說得非常好,這本書用現在的話說,它真正能夠化解這個世間一切沖突,不但能帶給這個世間安定和平,它還能帶給一切衆生幸福美滿。這是什麼樣的價值,什麼樣的利益,我們可想而知。這麼好的東西我們不是沒有,有,就是缺少宣揚,缺少人普遍在介紹。誰要依教奉行誰就能轉惡爲善,誰就能真正離苦得樂,做出榜樣來給社會大衆看,大家就相信,學習的人就多了,社會災難少了,安定和平多了,全在我們佛弟子們用心。我們真正讀賢首國師的書,認真去學習「修諸行法,不爲自身,但欲廣利群生」,我們要真幹、要真發心,從斷惡下手,就從這幾門、這幾本書、這幾門功課認真去做。

  『備修萬行,速證菩提』,「萬行」是善行,菩薩所修的。大乘教裏面佛常講,菩薩所修八萬四千細行,這個地方用一個萬行代表。八萬四千細行不離十善,十善業道展開的,這種講法我們聽起來含糊籠統,究竟怎麼修學法不甚分明。我們具體給同學們建議的,儒家的《弟子規》,《弟子規》一展開,給諸位說也是八萬四千細行。這個綱領,是中國古代每個家族都有家規,也有人稱爲家訓,意思都一樣,這是各個家族家規、家訓必修的條目。還有不同條目,不同條目是每個家族自己定的,爲什麼?因爲他家學不一樣,他家業不一樣,所以他有需要再增加一些。這一百一十叁條是普遍的,只要是人都應該要學習、都應該要遵守,所以我們用這個好!現代的社會由于科學技術的發達,媒體、交通帶來的便捷,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愈來愈近,關系愈來愈密切,所以近代許多人在講多元文化,有沒有必要?非常有必要。這個世界上許多國家民族,他們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都很珍貴,我們要了解,我們要學習。宗教裏面,宗教經典裏面比比皆是,所以我在這些年跟很多宗教接觸,我得先看看他們的經典,特別看他們的倫理、道德、因果方面的教育,這一看幾乎是大同小異。這些都能幫助我們備修萬行,我們應當要學習,使宗教與宗教之間的誤會、對立、矛盾、沖突能夠很順利的化解。聯合國這麼多年來在尋求化解沖突,促進社會安定和平,從學習宗教裏面的倫理道德因果,這是一條和平大道,我們應當要留意。

  末後一句「速證菩提」,對我們學佛的人來講比什麼都重要,我相信佛門的同學,特別是淨宗同學,一定非常重視。我們用什麼方法速證菩提?就是用念佛往生淨土的方法,我們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。在這個世間確實要萬緣放下,什麼時候放下?現在就要放下,不能等!世尊在經教裏時常提示我們,「人命在呼吸間」,一口氣不來,這一世就結束,你還能來得及嗎?來不及。對自己來說,要把念佛當作第一樁大事。《華嚴經》上佛勸我們,第一個「不求五欲」,五欲是財色名食睡,不求這個,更不能貪圖,這個要放下,第一個放下五欲六塵的享受。第二個「不求王位」,釋迦牟尼佛是王子,舍棄王位,王位裏包括高官,不求,我們講社會地位。「不求富饒」,不求財富;「不求自樂」,自樂是小乘漢,小乘,自了,不顧別人,這個不可以,這佛教導我們的。活在這個世間一切隨緣,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,安分守己,老實念佛,我們這一生才能真正做到速證菩提,這一生就把這個事情做圓滿。這樁事情,以後我們還有時間再一起學習,這是大問題,真的叫生死大事,這一生有這麼一個好的緣分,決定不能讓它空過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  

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六十八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