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准也提出来,不善要断,十善才能够圆满。我们这些年来提倡的《感应篇》、《弟子规》、《十善业道》,儒释道的三个根。印光大师在《文钞》里面劝导初学,无论是在家出家,必须从深信因果下手。具体的指导,就是教我们从《了凡四训》、《太上感应篇》、《文昌帝君阴骘文》下手,把这摆在第一。这是什么意思?这就是「普令断恶」。真正相信因果报应,不但我们恶的事情不敢做,恶的念头都不敢起,为什么?起心动念有报应!报应这个道理跟事是真的,一点都不假,古大德常给我们讲,「不是不报,时辰未到」。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?一生造作恶业的人,他没有受到恶报,不是没有因果,我们凡夫只看到一世,如果你看到他过去世,看到他未来世,那你就没话说了。过去生中他修的是大善大福,这一生造作许多的恶业,他这一生享受的是过去生中的福报。造作恶业对他过去生中的福报有没有打折扣?有,亏损了很多,但是还有余福。譬如我们用钱财做比喻,大家比较容易理解。他前生所修的有千亿的财富,这一生广造一切恶业,他还有百亿的财富,千亿到百亿已经亏损十分之九,他还有一分,他还没享完。有报,不是没报,过去修得太多、太大了,这么回事情。他这一生享完了,福报享完,来生苦报就现前,这一生所造的恶业来生受报。我们不知道他过去生,以为造作恶他没有受报,这是我们肉眼凡夫,看不到三世因果,所产生的误会。
还有看到修福的,人真是好人,心善、念头善、行为善,可是他一生潦倒,受尽苦难折磨,这什么原因?跟前面例子恰相反,这个人前世造作很重的罪业,这一生当中修福,有没有替他消灾?有,他本来受的苦比这个要超过很多倍,现在已经是重罪轻报,这是事实真相。他的罪报报完,福报就现前。因果通三世,我们知道这个事实真相,心就平了,知道这个事情决定不是假的。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,从哪里修?从起心动念。《感应篇》是标准,《文昌帝君阴骘文》是标准,周安士先生编的这本书很好,《安士全书》,每一句引用古今(那个「今」是清朝时候,是那个时代,我们现在都说古人)因果报应的例子,每一条都举很多例子。《感应篇汇编》亦复如是,过去的例子。现代的例子更多,也有人在搜集,台湾黄柏霖警官他对这个事情就很留意。他搜集了两百多个例证,最近六十几年在台湾发生的,真人真事,报章杂志、新闻媒体都曾经报导过。
《感应篇汇编》,《文昌帝君阴骘文》也是汇编,我希望真正有有心人重新再编这两本书,要把现代的例子要放进去,帮助读者启发信心。这些东西,因果教育,要常常讲、天天讲。我也曾经劝告华藏电视,他还有个世界电视,陈总跟谢总,我劝导他们一定要在这个频道上设立专栏,因果教育的字段,详细的讲《了凡四训》、讲《俞净意公遇灶神记》、讲《感应篇》、讲《安士全书》。印光大师对《安士全书》的介绍,他说得非常好,这本书用现在的话说,它真正能够化解这个世间一切冲突,不但能带给这个世间安定和平,它还能带给一切众生幸福美满。这是什么样的价值,什么样的利益,我们可想而知。这么好的东西我们不是没有,有,就是缺少宣扬,缺少人普遍在介绍。谁要依教奉行谁就能转恶为善,谁就能真正离苦得乐,做出榜样来给社会大众看,大家就相信,学习的人就多了,社会灾难少了,安定和平多了,全在我们佛弟子们用心。我们真正读贤首国师的书,认真去学习「修诸行法,不为自身,但欲广利群生」,我们要真干、要真发心,从断恶下手,就从这几门、这几本书、这几门功课认真去做。
『备修万行,速证菩提』,「万行」是善行,菩萨所修的。大乘教里面佛常讲,菩萨所修八万四千细行,这个地方用一个万行代表。八万四千细行不离十善,十善业道展开的,这种讲法我们听起来含糊笼统,究竟怎么修学法不甚分明。我们具体给同学们建议的,儒家的《弟子规》,《弟子规》一展开,给诸位说也是八万四千细行。这个纲领,是中国古代每个家族都有家规,也有人称为家训,意思都一样,这是各个家族家规、家训必修的条目。还有不同条目,不同条目是每个家族自己定的,为什么?因为他家学不一样,他家业不一样,所以他有需要再增加一些。这一百一十三条是普遍的,只要是人都应该要学习、都应该要遵守,所以我们用这个好!现代的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发达,媒体、交通带来的便捷,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愈来愈近,关系愈来愈密切,所以近代许多人在讲多元文化,有没有必要?非常有必要。这个世界上许多国家民族,他们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都很珍贵,我们要了解,我们要学习。宗教里面,宗教经典里面比比皆是,所以我在这些年跟很多宗教接触,我得先看看他们的经典,特别看他们的伦理、道德、因果方面的教育,这一看几乎是大同小异。这些都能帮助我们备修万行,我们应当要学习,使宗教与宗教之间的误会、对立、矛盾、冲突能够很顺利的化解。联合国这么多年来在寻求化解冲突,促进社会安定和平,从学习宗教里面的伦理道德因果,这是一条和平大道,我们应当要留意。
末后一句「速证菩提」,对我们学佛的人来讲比什么都重要,我相信佛门的同学,特别是净宗同学,一定非常重视。我们用什么方法速证菩提?就是用念佛往生净土的方法,我们到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。在这个世间确实要万缘放下,什么时候放下?现在就要放下,不能等!世尊在经教里时常提示我们,「人命在呼吸间」,一口气不来,这一世就结束,你还能来得及吗?来不及。对自己来说,要把念佛当作第一桩大事。《华严经》上佛劝我们,第一个「不求五欲」,五欲是财色名食睡,不求这个,更不能贪图,这个要放下,第一个放下五欲六尘的享受。第二个「不求王位」,释迦牟尼佛是王子,舍弃王位,王位里包括高官,不求,我们讲社会地位。「不求富饶」,不求财富;「不求自乐」,自乐是小乘汉,小乘,自了,不顾别人,这个不可以,这佛教导我们的。活在这个世间一切随缘,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,安分守己,老实念佛,我们这一生才能真正做到速证菩提,这一生就把这个事情做圆满。这桩事情,以后我们还有时间再一起学习,这是大问题,真的叫生死大事,这一生有这么一个好的缘分,决定不能让它空过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
《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六十八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