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(第六十九集) 2009/8/3 臺灣 檔名:12-47-69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》第十叁面倒數第二行,最後一句看起:
【又菩薩大悲大願以身爲質。于叁惡趣救贖一切受苦衆生要令得樂。盡未來際心無退屈。不于衆生希望毛發報恩之心。】
到這裏是一段。這是代衆生苦,賢首大師依大乘經教教導我們修菩薩行。『菩薩大悲大願以身爲質』,這是一般人很不容易做到的,菩薩不是教別人做,是自己做出樣子來給別人看,這就是「以身爲質」的意思。不在四聖法界,也不在人天,在哪裏?在叁惡道,你說這個多難。『救贖一切受苦衆生』,這「一切受苦衆生」是指在叁惡道的。叁惡道衆生尚且要度,一個都不舍,何況人天!這我們能想象得到。縱然造作五逆十惡墮在地獄,菩薩也不舍棄,只要衆生有感,菩薩立刻就示現、就出現了,感應道交,不可思議。「大悲」是大慈悲,慈悲心就是愛心,佛家把它講成兩個字,大慈大悲。幫助他離苦,這叫大悲,他在叁惡道受苦,怎樣幫助他離苦,悲心;離苦之後,要教他得樂,得樂是大慈,『要令得樂』,這是大慈。什麼是樂,什麼是真樂,什麼是究竟圓滿的大樂?這些許許多多人不知道。在現前這個社會,你去問問一般人,什麼是樂?絕大多數的人會告訴你,吃喝玩樂是樂,五欲六塵的享受,他們以這個爲樂。這就是現在學術界裏面常常說的價值觀,人活在這個世間爲什麼?就是爲吃喝玩樂,爲財色名食睡,這就是他的人生。這種樂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得到的,誰能得到?他過去生中修得的。
印光大師常說,世出世間的理,不出心性兩個字;世出世間之事,不外乎因果兩個字,真的,不是假的。我們在這麼多年,跟同學們一起在學習經教,我常說,大乘法裏面用六個字把世出世間一切法統統包括盡了,這六個字就是「性、相、理、事、因、果」。如果要有人問,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,他講的是什麼?你回答這六個字就一點都不錯,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不外乎性相理事因果。或者大乘教裏面還有一句話,也是包括盡了,四個字,「諸法實相」,這是講一切法的真實相。真實相是什麼?真實相就是性相理事因果。印祖這一句話也全包含,他說世出世間之理、世出世間之事,你看理事,理是心性,事是因果,不繁雜,很簡單。可是這四個字的理太深,誰能夠真正明了?諸佛如來徹底究竟明白了;等覺菩薩,經上有個比喻,「猶如隔羅見月」,隔一層羅紗看月亮,還有一層障礙。可是在事上講,顯而易見,都在日常生活當中,我們眼見、耳聞,身所接觸的,就是六根接觸的六塵境界,要知道,事中有理,理中有事,理事分不開。這也就是說明,心性裏頭有因果,因果裏頭有心性,說到終極是一不是二,性相不二,理事一如,因果不二。通達明了,那得的是真樂。宇宙從哪裏來的你知道,萬法從哪裏來的,芸芸衆生從哪來的,自己從哪裏來的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這個樂!所以樂永遠屬于覺悟的人,迷惑顛倒的人沒有樂,迷惑顛倒的人只有刺激,五欲六塵是刺激,不是真樂。
真正的喜樂,孔夫子知道,他老人家說出來了,而這一句話居然擺在《論語》的第一句,這個意思很深,你能說中國老祖宗傳統的文化不是教人離苦得樂嗎?跟佛沒有兩樣。佛法教學終極的目的是什麼?是令一切衆生離苦得樂。《論語》打開第一句話,孔子說的,「子曰: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」,那個悅就是喜樂,就是得樂。樂從哪裏來的?樂從學習裏頭來的,說得好!愈學習,你就愈明了,不生煩惱,只生智慧,喜樂是從這兒來的。學,學了以後要習,才有樂。習是什麼?用現在的話叫落實,我把我所學的落實在生活上。個人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全是所學得到受用。學的是什麼?中國古人從嬰孩就學起,一出生就學起,學什麼?學孝道。他從哪裏學來的?他從父母那裏學來的。他看到父母孝順他的父母,看到他的媽媽孝順她的公婆,爸爸孝順父母,他看到了,孝道,天天看。看到父母在家庭裏面對于兄弟姐妹和睦相處,相親相愛,這個他看到了;看到父母對家裏面上上下下的這些人,怎麼對長輩,怎麼對晚輩,怎麼樣對童仆(家裏面請的傭人)。這是什麼東西?記錄下來不是《弟子規》嗎?《弟子規》是他父母家庭生活的規矩,他父母完全做到,讓嬰兒從小他看到、他聽到、他接觸到的全學會了。父母是小孩第一任的老師,教他什麼?教他離苦得樂。真得到了,真歡喜,生活在快樂幸福美滿的童年。這樣學了叁年,紮根,他養成習慣,一千天養成習慣了,不需要教,自動自發他就這麼做法,自動自發,一絲毫勉強都沒有。這就是古人所說的,「少成若天性,習慣成自然」,他從出生他就在學,學到叁歲,一千天,就養成習慣、就變成自然了,自然而然的他就這麼做法。《弟子規》教給他正確的觀念、正確的思惟、正確的價值觀,佛法裏面講的八正道,他從這裏學來的。六、七歲上學,老師也是這樣做,老師跟父母一樣,身教。小孩慢慢懂事了,老師深入淺出誘導孩童,跟他講,爲什麼要孝順父母、要孝順公婆,爲什麼要友愛弟兄,講給他聽。他都會做了,他做的是當然,講解清楚,他就懂得所以然,我應該要這樣做,原來是這個道理,歡喜,快樂,喜樂是從這裏生的。
佛菩薩的法喜充滿,常生歡喜心,從哪裏來的?從「信受奉行,爲人演說」來的。你看看大乘經裏面,佛常講「受持讀誦,爲人演說」。受是從佛菩薩那裏學來的,佛菩薩教我們,我們接受了。接受來之後就把它做到,而且一生保持不失掉,持就是保持。我接受之後,這個接受是奉行,真做到,我這一生都能保持,無論在什麼環境之下,順境逆境、善緣惡緣,我都不會改變,我永遠做下去。爲什麼?這是性德,這樣做是稱性。稱性,這裏頭就有樂,就有法喜。爲人演說,你看我這樣做,這樣做是表演,做出樣子,是爲人;換句話說,是給別人做一個好榜樣。做人應該是這個樣子,你把它做出來,孝順父母應該的,友愛兄弟應該的,愛一切衆生是應該的,自己學得謙卑應該的,尊重別人應該的,性德,自性就是如此,能夠舍己爲人,成人之美,不成人之惡,學了要把它做到。
斷惡修善,這裏頭有很深的因果教育,善因一定得善果,惡因一定感惡報。在現前這個社會,古代也有,有些人看到行善的人生活過得很苦,作惡的人非常富有,他還有很高的地位,有些人看到了,對于因果就懷疑,這人行善,好人,爲什麼沒得好報?那個人是惡人,爲什麼做那麼大的官,發那麼大的財?往往對因果就不相信,這是世俗人情難免的事情。佛菩薩清楚,他是迷于一時,不知道人有過去世、有現在世,還有未來世,因果通叁世。經上常講「欲知前世因」,我要想象我前世是幹什麼的,造些什麼因?佛說「今生受者是」,你這一生所遭受的,是你前世所造的因。我要想知道我來世的果報怎麼樣?經上說「欲知來世果,今生作者是」,你這一生所作所爲,今生造因,來生受果報,業因果報絲毫不爽。所以印祖特別強調,世出世法,宇宙之間,理是心性,事是因果,因果主宰事的變化。這個道理深,不但中國老祖宗常說,佛經裏面說了很多,這個世界所有宗教的典籍全都說到了,沒有一個宗教經典不講因果的,統統講到,真理。諺語所謂「英雄所見,大略相同」,這是真理。
菩薩教化衆生,一定要做出來給大家看,這就是菩薩大慈大悲的顯示。他要不做出來,大慈大悲不就落空?只有言說,沒有實質。做出來,真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,我們明白了,把心性、因果演出來,表演出來給一切衆生看,目的在哪裏?幫助一切衆生覺悟。人人真正明白因果的道理與事實真相,他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自然就有收斂,無需要人教。前清周安士居士有兩句話說得好,在《安士全書》裏,他說「人人信因果,天下大治之道也;人人不信因果,天下大亂之道也」,你看因果重不重要?關系整個社會、整個世界的安危。今天全世界社會動亂不安,什麼原因?不信因果,沒有人講因果。印光大師當年在世,一生不遺余力提倡因果教育,響應的人太少了。一九七七年,我在香港講經,見到印光大師弘化社出版的這些經論善書,我在香港中華佛教圖書館裏面看到的,因爲講經,在那裏住了兩個月。我當時感到很驚訝,爲什麼老人這樣重視因果?他將《了凡四訓》、《太上感應篇》、《安士全書》,我從版權頁裏面看到,就這叁樣,那個數量差不多將近叁百萬冊。在那個時代,叁百萬冊,讓人歎爲觀止。老和尚一生印送的經書很多,數量並不多,我看版權頁,一版一千冊、二千冊、叁千冊,五千冊很少。可是這叁樣東西我看最少的都一萬冊,一般看它是五萬冊、五萬冊這樣印。我當時看到也大惑不解,我常常在想,老和尚爲什麼對這叁種書要這樣流通?兩個星期之後,我想出一個答案,大概是老和尚認爲因果可以救這個世界。這又過了叁十多年,中國人講叁十年是一世,現在看起來,我們一絲毫懷疑都沒有,確實,如果沒有因果教育,這個世界真的會像一些宗教家、預言家,還有一些科學家,這世界快要到末日了,人類走向了滅亡。什麼原因?不相信因果,你說多可怕。
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,全心全力來表演這樁事情,做給大家看。佛菩薩在哪裏?佛菩薩真的無處不在。我們常常在新聞媒體裏面看到,造惡遭遇到橫死的這種報應,他死得有沒有價值、有沒有意義?一般人感到惋惜,我們學佛的人如果冷靜觀察,這人是不是佛菩薩在表演給我們看的?他示現在這個人間作惡,遭遇到這種報應,提醒我們。佛菩薩幹不幹這個事?幹,不但幹,而且常常在幹,我們肉眼凡夫看不出來。佛菩薩教化衆生,應以什麼方式他就用什麼方式,以身爲質,讓我們真正學佛的人看到這個現象,會認真反省,會…
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六十九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