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六十八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不打妄想,口裏念阿彌陀佛,心裏面想到的是蓮花,有香、有光、有色,想這個。念第叁句,阿彌陀佛,赤色赤光;第四句,阿彌陀佛,白色白光。再念下去,阿彌陀佛,青色青光,就用這個輪流。這個方法也很妙,不要記數,不要去觀想其它的,就想蓮花,你看四句一輪,用這個方法。德森和尚講他用這個方法之後很得受用,這在念佛堂可以推行,大家可以試試看。哪一種方法能攝心就用那一種,最重要是能攝心。特別是我們平常妄念太多的人,要有高度的警覺,妄念太多很不容易攝心,念佛雖然念得多,散亂心念佛,效果不彰。經上教導我們是「一向專念」,我們的方向太多了,心散亂,是散的,功夫不得力原因在此地。

  我們自己修好了,就能夠幫助別人。修行是要受一點規矩、受一點約束,也許自己跟別人看起來這在受苦,這個受苦代衆生受的,自己有成就,代衆生受。諸佛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做種種示現,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我們這個世間,出現在世間,八相成道。八相成道是講他一生的經曆分爲八個階段,第一個階段,從兜率天下降,補處菩薩都是住在兜率天,釋迦牟尼佛也不例外。兜率天的壽命到了,下降到人間,示現成佛。兜率是梵語,意思是什麼?知足,這個意思重要!知足的人才能作佛,不知足的人是凡夫。知足,一無所求了,才能夠接受衆生的感應,衆生有感他就有應,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,不可思議。舍棄兜率到人間來,到人間來之後投胎,找到他的父母,父母一定是有德行,沒有德行怎麼能生佛菩薩?怎麼能夠生聖賢?

  所以在古代,有些人誤會,認爲中國在古代重男輕女,男女不平等。這種話不能隨便說,爲什麼?你對于古代這種風俗習慣要不是透徹了解,最好不批評。真知道清楚了可以說,沒知道清楚,最好不要說。我們看看中國古代的家教,你要看了你會感到很驚訝,教女重于教子,他的兒子、女兒都要教,教女兒比教兒子還重要。這個是輕視婦女嗎?輕視婦女可以不必教她,這不是輕視,是重視她。爲什麼?五倫裏面講的夫婦有別。男女結婚成爲夫婦,這是家庭裏面正式在家庭組織裏一個成員,他要對家庭負責任。夫婦有別,別是什麼?任務不相同。男子主外,對外,他主要的任務是什麼?負責家庭經濟收入,他要賺錢養家。在古時候社會,你工作賺的錢都要交給家裏面的管家,大家庭,不能夠私藏的。你個人每個月需要用的錢,就跟工資一樣,家庭管家發給你,他的財物是歸公的,不是歸私的。所以他是爲這個家族,個人生活家族養,它有製度。婦女呢?婦女負另外一個責任,教養下一代,這個責任重要。你家裏有沒有人才,完全靠母親,家裏能不能出聖人、能不能出賢人,全在婦女。所以婦女她的使命是相夫教子,幫助丈夫,最重要是教育子女。古時候提倡的胎教,懷孕,母親的心情就要正,沒有邪思、沒有邪念,像古人所說的,懷孕的時候「目不見惡色」,眼睛不看不好的東西,「耳不聽淫聲,口不出傲言」,這正是佛家講的身口意,護善叁業。《無量壽經》上佛教導我們的,「善護口業,不譏他過;善護身業,不失律儀;善護意業,清淨無染」,母親要做到。兒子,懷孕還沒有出世就受這麼好的教育。小孩一出生,母親是他最好的榜樣。嬰兒不離開母親,母親不離開嬰兒,母親的言行舉止嬰兒都在看、都在聽、都在感受,他已經在學習。你要以爲他無知,那你就錯了,他已經開始在學習。學到叁歲,也學了一千天,這一千天叫紮根教育,根深蒂固。這一千天要是學得好,叁歲雖然很小,他就有能力辨別是非、邪正,他就有能力。所以中國古代諺語有所謂「叁歲看八十」,叁歲紮的這個根紮得好,八十歲都不變樣子。大聖大賢,誰教的?母親教的。

  母親,中國人稱之爲「太太」,這個曆史很久了,太太的名詞從哪來的?周朝時候來的,叁千多年了。周朝開國,諸位知道周文王、武王、周公,大聖,聖人!孔子心目當中最敬仰的、最尊重的,你看開口就講文武周公,大聖!母親教的。周文王的祖母太姜,母親太任,他自己的妻子太姒,都有個太字,太太就從這來的。太太稱呼婦女,要學周家開國的叁太,叁位聖人,你看她們教養出來的,文王是聖人,武王、周公都是大聖人,這對女子是多麼尊重,這種稱呼,贊歎裏帶著期望,至高無上!中國人把國家民族的前途都寄望在婦女的身上,希望她們養育下一代都是大聖大賢,跟外國人不一樣,這是對的,是正確的。這種文化我們得要把它發揚光大,不但救民族、救國家,能救全世界,「修諸行法,不爲自身」。你看周家的叁太,爲自己家族、爲國家民族、爲天下蒼生,所以她自己在嬰兒面前,言行舉止都要合乎禮法,一點不能違背,爲什麼?嬰兒在學習。你自己要是不端正,嬰兒就學壞了,特別在這叁年,規矩絲毫不能違背。這個規矩就是現在我們所提倡的《弟子規》,《弟子規》不是教孩子讀的,不是叫他背的,是母親在孩子眼目當中做出來給他看,身教,小孩的印象深刻。現在到哪裏去找這樣的母親?母親如果接受中國傳統文化,她要真正發心,她能做得到,不是做不到。生活要辛苦一點,爲什麼?不能兩個人都出去賺錢,兩個人都出去賺錢,錢賺多一點,生活過得舒適一點,下一代沒有了。想想我們要不要下一代?要下一代,你就得代衆生受苦,在物質生活盡量節儉,得過且過。要看得長遠,要想得長遠,爲家族、爲宗族,真的是榮宗耀祖,對得起祖宗,對得起家族,做出真正的好事。

  存心,『但欲廣利群生』,這個就是人生的價值觀,不是名利。「廣」是沒有邊際,無邊的利益給誰?給一切衆生,這是大聖大賢,這是佛菩薩,這不是普通人。所以菩薩給我們示現,從兜率天下降,入胎、住胎、出胎。我們在《菩薩處胎經》裏面看到的,諸佛如來應化在世間確實跟凡夫不一樣,凡夫是業力。業力,如果遇到真正好的母親,他會成聖成賢,這是緣分。佛菩薩當然不一樣,他來應化,他的父母也是佛菩薩來應化的,都不是凡夫。所以他在處胎的時候沒有休息,一切時、一切處都還在爲一切衆生講經說法,你看這「普代衆生受苦德」從來沒有間斷過。宇宙太大了,世界太廣,沒有邊際,哪個地方衆生有感,佛菩薩就到哪裏去應化,像古大德對觀世音菩薩的贊歎,千處祈求千處應,同時祈求同時應,感應道交不可思議。

  下面這四句,顯示出真實的德行,第一個『冤親平等』,我們要學。平等心是真心,平等心是佛心。世尊在大乘教裏面告訴我們,十法界的因緣,我們在十法界,爲什麼他在佛法界?爲什麼他在菩薩法界?爲什麼他在天法界?爲什麼我們在人法界?還有,爲什麼他在地獄法界、在餓鬼法界、在畜生法界?爲什麼?大乘教裏面佛常給我們講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。他心想什麼,跟哪個法界相應,他就去了,自自然然的去,沒有主宰,這是真的,這叫感應道交。就像我們現前社會,都市有很多俱樂部,怎麼去的?嗜好相同的人去了,喜歡打球的人、打高爾夫的人,他都到那個俱樂部去;喜歡音樂的人,音樂廳去了。隨自己的興趣,喜歡什麼他自自然然到那邊去。所以世尊告訴我們,十法界裏哪些人到佛法界去?冤親平等的人到那裏去。平等心是佛法界第一個因,我們要想作佛,不修平等心怎麼行?跟一切人還有等差、有差別,這就不行,佛法界沒分。對人、對事、對一切萬物沒有二念,沒有二心,這人是佛。到菩薩那裏去呢?菩薩喜歡六波羅蜜,喜歡修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般若,喜歡這些他就入菩薩法界。喜歡十二因緣,他就入緣覺。喜歡四谛,苦集滅道四谛,他就到聲聞。喜歡十善,上品十善,四無量心慈悲喜舍,他生天。喜歡五戒、中品十善,人道。喜歡十善業道,也認真修行,但是他傲慢、好勝、嫉妒,他就到阿修羅去了。阿修羅也修上品十善,這些習氣沒除,傲慢、好勝、嫉妒,阿修羅。貪心重的人,貪而無厭,鬼道去了。愚癡,是非善惡顛倒,搞不清楚,畜生道。瞋恨,嫉妒心重的,地獄道去。你看哪一類哪一類他自自然然就去了,沒人在安排。起心動念,你跟哪一道相應。

  一心專念阿彌陀佛,他跟極樂世界相應,跟別的地方都不相應。你要想到極樂世界,親近阿彌陀佛,你專修,自己要有信心。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有沒有把握?有把握、有信心,這個人決定得生。如果說我沒有把握,我沒有信心,你往生就打問號,爲什麼?蕅益大師在《要解》裏面講得好,「念佛人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」,你有沒有信心,你有沒有這個願望,決定你能不能往生;品位高下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叁輩九品,「品位高下決定在念佛功夫的深淺」。所以一生沒念過佛,臨命終時人家勸他念佛,十聲、一聲都能往生。爲什麼?他雖然他沒念過佛,沒這個功夫,他有信有願,一聽人勸告,他真信真願,這個人就往生了。有證據的,蕅益大師的話不是假話。

  所以我們想想世尊,八相成道來到這個世間,示現出家、成道、講經教學,最後給我們示現入般涅槃。大乘裏面沒有降魔,小乘有降魔,大乘沒有,爲什麼?魔跟佛是一不二,覺悟了,魔就成佛。誰覺悟?自己覺悟,不是他覺悟,自己覺悟。自己覺悟之後,佛是從正面教導我,給我做增上緣;魔是找我的麻煩,逆增上緣。歌利王割截身體,歌利王是佛還是魔?忍辱仙人心目當中,歌利王是佛,幫助他、成就他圓滿忍辱波羅蜜,他要不經過這個實驗,怎麼能證明他忍辱波羅蜜圓滿?就像老師,你畢業的時候給你考試,這一關通過就成佛,不通過還得繼續修,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。

  『普令斷惡』,修行首先是斷惡,然後才能修善,惡要沒有斷,我們所修一切善法,善惡混雜,也就是說功夫不得力,這我們不能不知道。善惡,經教裏面標准很清楚、很明白,《十善業道經》。蕅益大師很慈悲,他有個節本非常好,就是把十善的標准提出來,十種不善的標…

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六十八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