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心通。如果證得叁果,又得到一個,神足通。神足通就是變化,《西遊記》孫悟空七十二變,你能夠變化,你能夠分身;你到外面去旅行不要交通工具,我想到美國,我這一念已經跨過太平洋,已經到美國。到四果阿羅漢,最後一種神通叫漏盡通現前。漏盡通是思惑斷盡,貪瞋癡慢疑沒有了,就是這十條,身見、邊見、見取見、戒取見、邪見、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,這十條統統斷掉了,超越六道,六道就沒有了。由此可知,六道從哪裏來的?六道就這十條來的。這十條裏頭你有一條,其余九條統統都有,你就出不了六道。你要想真出六道,那這十條你要把它斷盡,統統放下,證阿羅漢果。統統放下了,遇到淨土法門,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生方便有余土,他不在同居土。同居土是六道凡夫去往生的,超越六道,不在同居土,在方便有余土。由此可知,十法界裏面,六道是同居土,四聖法界是方便有余土,釋迦牟尼佛的方便有余土。超越十法界,阿彌陀佛有實報莊嚴土,釋迦牟尼佛也有實報莊嚴土。這些事實真相,我們愈來愈清楚。
然後你再看這個經文,你就曉得,「柔和質直」是破一品無明、證一分法身,法身菩薩,也就是分證即佛,這對他們講的。我們要學習,全心全力去學習。「大智照真」,這叫質直,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時時刻刻提醒,我們要用理智不要用感情,我們只能這個說法,不用情緒,用智慧,這就對了。在日常生活當中、工作當中,處事待人接物,理就跟智相應,智跟理相應。在事上,像前面所說的,我們起心動念,言語造作,能夠跟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、《十善業》相應,不相違背,這就是質直,這是真修行,真幹。下面『大悲救物故曰柔和』,這句就是講慈悲。最近二十多年來,我提出自己修學的綱領,是在美國。早年有同學問我,他說:淨空法師,你平常修行是怎樣用功?我答複他二十個字,我說我在日常生活當中就守住這二十個字。「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」,這是用心,我們用什麼樣的心待人接物。這十個字就是菩提心,真誠心是體,清淨、平等、正覺是自受用,慈悲是他受用,這是講存心,我們要存個什麼心。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,老師教導我的,「看破、放下、自在、隨緣、念佛」。當時就提出這二十個字,以後這二十個字流通得很廣。我們怎樣存心?怎麼樣生活待人接物?簡簡單單的,二十個字都說清楚了。下面我們再看:
【又質直者。約本性不遷。柔和者。約隨流不滯。柔則伏滅煩惱。和則順理修行。用茲調和之法以攝衆生也。】
大師給我們所說的文字不多,義理深廣沒有邊際,我們要記住。『質直』,我們講真誠,真誠從哪裏講?是就『本性不遷』,不遷也是不變的意思。『柔和』是隨緣,我們用經典上兩句老話,「不變隨緣,隨緣不變」。我把這兩句,這在早年,還在美國之前,我早年學講經的時候,我就說了這四句。在那個時候還有個老居士,趙默林老居士,也是印光大師的學生,跟李老師同學,他是國大代表,已經往生很久了。他常常聽我講經,聽到我四句,他告訴我:法師,這四句古人沒說過。我說可能。我說不變隨緣是如來應化,法身大士他才能做得到,不變隨緣。隨緣不變是菩薩,菩薩在隨緣裏面學什麼?學不變,就像善財表演的五十叁參。五十叁參說的是什麼?說的是我們現前社會,男女老少各行各業,他都能隨緣,他都跟他們接觸。在裏面學什麼?明顯的學不變。你看他參訪,真的五十叁個善知識,代表的是社會男女老少各行各業,有童子,童男童女,有老人,各種不同的行業他全都接觸,向他們請教。他沒有改變,沒有改變什麼?他自己修行的法門。
他修什麼?你看第一個善知識,我們要想到,他在沒有參訪之前,他的老師是文殊菩薩,他在文殊會上,文殊菩薩那個地方成就了根本智。根本智是什麼?就是一般人講的得叁昧,他得叁昧了,他開智慧了,所以他照真。他真誠心得到了,用真誠心。五十叁參是深心,成就他自己的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。他去參訪無量法門,那真的是四弘誓願講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,廣學多聞,樣樣接觸,樣樣明了。明了怎麼樣?他並不學,我明了,不學你。他學什麼?學是專一,就是念佛。文殊、普賢是念佛求生淨土的,你看善財是文殊的得意門生,當然傳老師之法,老師是什麼法?一向專念阿彌陀佛。所以他出去參訪,第一個是德雲比丘,德雲比丘修什麼?般舟叁昧。般舟叁昧也叫做佛立叁昧,它是以九十天爲一期。我們現在打佛七是七天爲一期,般舟叁昧是九十天爲一期,這個要苦行。九十天,所以它叫佛立叁昧,人站著可以,只能夠站著,走動可以,不能坐下來,不能躺下來睡覺。你要曉得,這個法門是九十天不睡覺的,得要年輕有體力,你才能修這個法門,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,九十天是一期。沒有好的體力做不到,是念佛法門裏面功夫得力最殊勝的一種修行法,普通一般人很難做到。德雲比丘,他向他請教他所修學的法門,德雲給他講二十一種念佛法門。這二十一種一展開就是無量無邊的法門,不止八萬四千法門。《華嚴經》上說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原來念佛法門包括所有法門,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所說的一切法,一法不漏,全把它歸納到念佛法門。所以你就曉得,善財修什麼?修念佛法門,求生淨土。
五十叁參最後一參遇到普賢菩薩,普賢菩薩教他的是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」。你們看一頭一尾,你就曉得善財童子自始至終就是一門,就是念佛法門,沒有改變。參訪別的,去參觀去訪問,樣樣都明了,樣樣都沒有學。怎麼知道沒學?他離開的時候「戀德禮辭」,戀德是感謝,你把這個法門告訴我,我明白了,就離開了,禮拜他,離開就是什麼?沒有學,不跟他學。你這個法門我不是不懂,我懂得,我知道,我不學你這個法門,我還是老實念佛。這就是不變隨緣,自己這個法門永恒不變。隨緣是什麼?我可以處處參學,參學是什麼?廣學多聞。爲什麼要參學?因爲你要度化衆生,衆生根性不相同,你一個法門不能普度。你要普度的時候,所有法門都要懂,可是自己修的是一門,絕不改變。這是佛給我們做的樣子,不變隨緣。菩薩沒成佛,他隨緣裏面學不變,可以,可以學善財童子五十叁參,他在廣學多聞裏面堅持自己的一門。他必須是深深的體會到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他才能到處學而不受影響。如果沒有這個定力,學禅,禅好,又想去參幾天禅;學密,密好,又想去學幾天密,那就學雜了,學亂了,那就很可惜。這在古時候,老師不許可的。老師必須看到你叁昧現前,智慧現前,你在什麼境界裏頭如如不動,他放心讓你去參學。參學是有條件的,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之後,不敢出去參學。這從前李老師跟我們講的,敢不敢出去參學?不敢,爲什麼?不夠條件,我們沒有達到善財童子那個階層。我們出去參學,沒有好處,決定有害處,爲什麼?看到別的法門會動心,會想去學習,這就壞了。這變成什麼?叁昧永遠不能現前。所以參學的條件我們明白了,必須叁昧現前,無論什麼境界現前能如如不動,這是參學的先決條件。你在這個境界裏,你不想去參學,老師會主動勸你去參學。
參學,哪些是善知識?古時候一個規矩,住山的、住茅蓬的、閉關的這是善知識,你就找他。爲什麼?大概這些人都是到處參學成就了,到處參學成就了,成就,自己沒有法緣教化衆生。佛法是師道,老師是受人尊敬的,只聞來學,未聞往教。老師真成就了,沒有人給他宣揚,外頭人不知道,所以他就住山、住茅蓬,不求聞達于諸侯。沒有緣分,他就要老死在關房裏,老死在茅蓬,他就走了。如果被人發現,有人給他宣傳,被人發現,人家一定去禮請他出山,弘法利生,主持道場,教化衆生,他就接受,不求名。真的,像《華嚴經》上所講的「不求五欲」,五欲六塵的享受不取,不求王位、不求富饒、不求自樂、不求名稱(現在講知名度),不求這個。真正做到于人無爭、于世無求,這是他的本質。他有悲心,有慈悲心;有慈悲心,他是師道,必須有人禮請,這是講他隨緣,他不攀緣,現在講機緣,他是真的恒順衆生、隨喜功德,他決定不攀緣,決定不去營造機會。營造機會是攀緣,攀緣怎麼樣?錯了,好事也錯了。爲什麼?裏面有自私自利、有名聞利養,會增長你的煩惱,不會增長你的德行,錯在這裏。清淨心生智慧,心不清淨生煩惱,所以說做好事也錯了。換句話說,做好事,心地清淨一塵不染,那是真好事;做壞事,心地清淨一塵不染,也是好事。做好事,心地不清淨,沾上名聞利養,壞事。所以有緣,自己有定力、有智慧,那你就是底下講『柔和,隨流不滯』,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,你要做,你不能不做。
我在講經的時候,我記得曾經講過很多次,最近這十年,從一九九九年,今年二00九年,十一年,我們遇到緣,這個緣不是我們自己營造的。我在一九九九年住在新加坡,新加坡有九個宗教。我是常常抽一些時間來看宗教的經典,看得最多的是《新舊約》跟《古蘭經》。我對于其它宗教很尊敬,有好感,沒有對立、沒有排斥,我很尊敬,所以對于佛的經教比較能夠契入。這個世間,現在進入高科技的時代,宗教要能團結成一家,常常往來,像親家一樣,這多好!給社會帶來和諧,帶來安定。宗教與宗教之間,和睦相處,平等對待,互助合作,多美好。有這麼一個願望,正好有這個機緣,新加坡居士林李木源居士與這些宗教也常有往來,我把我的這些理念告訴他,他很贊成,他說我來做聯系工作。所以我就一家一家的去拜訪,居然把九個宗教就團結起來。真的常常相往來,互相研究教義,我們把他們統統請到居士林來講經,講他們的經,我們來聽,確實變成一家人,變成兄弟姊妹一樣,好事!到第二年,二000年年底,我移民到澳洲,二00一年好像美國發生九一一事件,應該是二00二年的時候春季,昆士蘭大學的校長他來找我,他派兩個教授到山上來看我,說明來意,邀請我到他們學校,跟他們和平學院的教授舉行座談會,來討論「化解沖突」這個議題。我一想,這是關系全世界人類的安定和平,我們應該要幫助他,不能夠袖手旁觀,所以我參與了。第二個星期又來找我,舉行第二次,學校已經有准備,准備了聘書,聘請我做和平學院的教授。我跟校長講,我倒很樂意跟諸位教授在座談會當中談談,提供我們一點綿薄的知見,綿薄的力量來幫助、協助。我說至于職位,對我來講沒有必要。當時還有格裏菲斯大學的校長,我去訪問的時候,也是主動都要我接受教授的職位,還接受學校贈送的博士學位。我真的拒絕了,這兩位校長說:不行,你不能拒絕。我說爲什麼?他說希望我代表學校參加聯合國的和平會議。聯合國和平會議裏面邀請的是專家學者,都是有博士教授的身分,他不邀請宗教人士。可是裏面確實也有不少宗教人士參加,他們都是博士教授身分。這樣鼓勵我,我接受了,我希望能有這個機會幫助這些志士仁人、專家學者來解決這個大問題,怎麼化解沖突?怎麼樣恢複社會安定,世界和平?這樣接受的,這是隨緣,我們沒有刻意營求,他找上門來的。現在這是大事,應該我們要做出犧牲奉獻,來幫助大家解決這問題。這是屬于「隨流不滯」,我們並不固執,好事是可以做的。
那也就是幫助大家『伏滅煩惱』,沖突是煩惱,鬥爭是煩惱。他們這個活動的目標就是求社會安定、世界和平,我接受之後,代表學校參加了十幾次,我明白了,了解了。我們在大會上提供給大家做參考的就是中國傳統文化,雖然在中國丟掉了有一百年,可是這個東西管用、有效。爲什麼?它是人性的教育,是愛的教育,所以它超越了時間,超越了空間。超越時間,叁千年前古聖先賢說的,叁千年後的今天用得上,還有效。超越空間,在中國受大衆歡迎,在全世界不同的國家、不同的族群、不同的宗教,跟他們談起來,都能接受。我原先以爲跟不同的文化、不同宗教接觸,總要通過辯論;結果沒想到,這十幾年來,所接觸宗教族群談到都歡喜,從來沒有發生過辯論,使我們對于老祖宗的教誨更有信心。尤其難得,我們在廬江、在海口做了實驗,這個實驗做得很成功,也向聯合國提出詳細報告,大家認同。
現在這個世界真有危機,危機是什麼?危機是意識形態,危機是對古聖先賢教誨。我們如何幫助世間人,對于古聖先賢的智慧重新肯定、尊重、學習,確實可以幫助我們化解眼前的災難,無論是人爲的,還是所謂自然,真有效!爲什麼?性德。所以柔和質直攝受一切衆生。攝受衆生當然先攝受自己,大乘教裏面常講的四攝、六度、普賢十願。在中國說得更細,說得更具體,倫理的教育《弟子規》,道德的教育四維八德,因果的教育,維系中國幾千年來的長治久安。現前的災難其來有自,我們要冷靜去思惟觀察,這個災難在中國是不應該發生的。不應該發生,現在發生,原因在哪裏?我們把老祖宗東西疏忽了,我們引進外來的價值觀、引進外面來的學說,造成現在動亂不安的狀況。那要恢複,沒有別的,不但中國恢複,全世界恢複安定和平,真的像湯恩比所說,迫切的需要孔孟學說、大乘佛法,真的可以治國平天下。我們做爲一個出家人,一個佛門弟子,提出這一點綿薄的貢獻。希望各國的領導人能夠體會到、能夠認識到,大力的來推行,這世界有救,不至于走向末日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六十六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