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六十五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一方面他都做得很好,都做得很圓滿,在家對父母他能盡孝道,對兒女能盡慈道,對兄弟能盡悌道,對他的領導他能盡臣道,對他的下屬他能盡君道,無論在哪一方面他都是表現出最好的榜樣。這個人用佛法來講這是行菩薩道,他是來救世的,他不是來酬業的。「人生酬業」是釋迦牟尼佛說的,你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?是酬償業報的。過去生中修福,你這一生來享福的;過去生中造罪,你這一生來受罪的。真的,一生盡是命,半點不由人,業報身!可是這因果是可以轉的,不是不能轉的。《了凡四訓》給我們做了證明,袁了凡先生轉了,俞淨意先生轉了,在中國曆史人物當中,許許多多明白這個道理都把命運轉過來了。怎麼轉法?斷惡修善,改過自新,命運就轉了。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不爲自己,自己的業障就消了,念念爲一切苦難衆生,爲正法久住。

  傳統文化教育是正法,這是真正的積功累德,你天天想這樁事情,宣揚這樁事情,做這樁事情,功德不可思議,決定得到祖宗加持,佛菩薩加持,一切善神的擁護。當然做這些事情,障礙是肯定有,爲什麼?傳統文化至少丟掉四代到五代。在中國曆史上,後人寫現代的曆史會怎麼寫法?亂世,社會上一片混亂,人民生活很苦,爲什麼?無所適從。亂世的對面是治世,天下大治,它有規矩。治亂標准是什麼?標准是禮樂。你看中國的曆史,中國曆史叫斷代史,每個朝代都有一部曆史,一個朝代興起,政權建立,在曆史上大多數都不出五年,政權建立不會超過五年,政府就頒布禮樂。從前士農工商禮服不一樣,你是什麼樣身分穿什麼樣的衣服,爲什麼?便于行禮,禮講究尊卑上下,便于行禮。祭祀、嫁娶,婚禮、喪禮,接待賓客是賓禮,都有規矩,不過分,也不能不到,禮是講節度的。我們在日常生活有規有矩,社會安定,天下大治。樂也是如此,在怎麼樣狀況之下要奏什麼樣的樂章。禮節製我們的行爲,要合乎標准;樂是調節心情,讓我們身心安樂。

  滿清亡國之後到今年,臺灣用民國紀元,今年是民國九十八年,再過兩年就一百年,一個世紀了,亂世,政府沒有頒布禮樂。我這次回到臺灣來治牙齒,短短期間當中,也有不少的社會賢達志士仁人見面,我也談到製禮作樂的重要性,希望臺灣政府能夠早一點頒布禮樂,讓社會恢複到長治久安。前幾天,有個同學從網絡上下載一個新聞給我看,我看了很歡喜。在大陸,國家宗教局的葉局長一行去訪問雲南麗江的宣科,宣科我跟他見過面,向他請教禮樂,好事情,這說明大陸政府對這個事情也重視了。可是我們傳統的禮樂丟掉的時間太久,在古時候,前一個朝代亡了,後一個朝代興起來,禮樂依據什麼?依據前面這一代,哪些好的保留,哪些不能適應的話再修改。所以它有興有革,來頒布新的禮樂,我們在每個朝代的曆史裏面都能看到,都有詳細的記載。滿清亡了之後,你看將近一百年,人民無所依歸,真是很可憐。大的禮節,譬如喪禮,老人過世了,怎麼送終?現在民間有不少是用清朝的禮節,披麻帶孝,這個孝服是清朝的,民國沒有頒布。也有些人用外國宗教,不是中國的,所以這是亂世。這是大事,國家最大的事無過于製禮作樂,讓全國人民在日常生活當中有所依循。回過頭來再看佛門的禮樂,也衰了。我初出家的時候,知道佛門裏頭還有幾個老法師懂得,可能都沒有傳下來,可惜!這是大事,不是小事。現在真正對這個有研究的人也不多,政府能夠重視到,能找這些專家學者,把他們組織起來,希望爲現代的社會製禮作樂,端正社會風氣,這對于國家民族是最大的貢獻。有禮樂才能把傳統文化興旺起來,如果沒有禮樂,傳統文化很不容易在這個社會當中生存下去,這是我們憂慮的地方。我們再看底下一段:

  【四分律雲。第一持戒不毀犯。比丘威儀自端嚴。怨家之人不能近。若不如法即被诃。】

  後面總結是:

  【依此義理故。雲威儀住持有則德。】

  《四分律》是佛門出家弟子一部重要的戒律,這裏面有首偈,『第一持戒不毀犯』,著重在「第一」這兩個字。出家以佛爲老師,老師雖然不在世,老師臨走的時候留了一句話,佛不在世,以後弟子依什麼人做老師?佛沒有指定任何人,佛說「以戒爲師」,戒律,「以苦爲師」,說這兩句話。跟佛學不能怕吃苦,你要在苦中得到樂,你就真有成就。苦中有樂嗎?有,有真樂,苦中要沒有樂,釋迦牟尼佛一生怎麼過來的?菩薩一生怎麼過來的?菩薩常說法喜充滿,常生歡喜心,苦中有樂。諸位還不知道,反過來,樂中有苦,大家疏忽了。你細心觀察觀察,你看世間富貴人家有沒有樂?你再多看他幾年,家破人亡,公司倒閉,連銀行都倒閉,老板逼著跳樓自殺,樂中有苦。苦中有樂,真樂,不是假的。樂中有苦,那個樂不是真樂,就像服毒一樣,打嗎啡一樣,刺激,欲望,刺激滿足他的欲望。欲望就是災禍的根,用刺激去養這個根,總有一天要爆發。苦裏面的樂是真樂,樂從哪裏來的?從定慧裏面來的,這個有真樂,自性性德的流露。所以佛教給我們,這一條很重要,第一,持戒決定不能夠毀犯。

  戒律有兩大類,一類叫止持,一類叫作持。止持是禁止,譬如十善業道是根本戒,前面都有個不,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淫欲、不妄語、不兩舌,有不,決定不能做。爲什麼?違背性德。另外一類叫作持,作是你一定要做,你不做就犯戒。多半在菩薩戒裏作持多,比丘戒止持多,譬如菩薩戒裏面有一條,那個地方道場講經,距離我住的地方四十裏,佛講過,四十裏之內有法師講經,你受了菩薩戒,你不去聽經你就破戒。這個經我很熟,我不需要再聽。不需要你也要去,爲什麼?莊嚴道場,做影響衆,人家聽到這個道場這麼多人來,給初學的人增長信心。這叫作持,這不是止持,是叫你做,這一類的很多。我們歸納起來說,止持多半屬于爲自己的,作持是爲別人的。你要幫助別人,你要利益大衆,所以對別人有利益、對社會有利益、對國家民族有利益的事情,你有緣你就一定要做。沒有緣可以,不攀緣,佛教給我們隨緣不攀緣。如果有這個緣,你就不能不做,你要懂這個道理。

  我住在澳洲,遇到這麼個緣分,大學邀請,希望我能夠幫助它參加國際的和平會議,沒有這個緣我們從來不會起這個念頭。有這麼樣誠懇的邀請,而且我們細心去觀察,這是一樁好事,它的目標是化解沖突,促進社會安定、世界和平,你說這個事情要不要做?要做。我們把中國古聖先賢化解沖突、促進安定和平那種理念、方法、效果說出來,他們聽到,他們也很細心去研究,認爲這種建議很好,讓我們到聯合國去做報告。這是緣,這菩薩戒裏你非去不可。沒有這個緣你要去做,這個不可以的。有這個緣分,這個緣不是我們找得來的,不是我們去爭取的,是他來找我的,我們覺得這是好事,這是應該幫助這個社會,幫助世間苦難衆生。現在沖突太多,原因是什麼?原因是教育。所以中國人解決問題是用教育,用倫理的教育、用道德的教育、用因果的教育,真正能解決問題。現在雖然把老祖宗東西提出來,很多人也重視,推動有一定的困難,因爲丟的時間太久,一般人把這樁事情遺忘了。提起來,那是過去的東西,不合時代,有這麼一個錯誤觀念,所以要做會做得很辛苦。辛苦也要做,多一個人覺悟就多一分力量,多兩個人覺悟就多兩分力量,不能不做。它在叁聚淨戒之內,饒益有情戒,對有情衆生對他有好處的,雖然在戒律條文上沒有,但是這樁事情是對衆生有好處的,那就應當要做。所以持戒重要。

  底下一句也非常重要,佛法能不能興旺就在第二句,『比丘威儀自端嚴』。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樣子,樣子是什麼?樣子就是持戒,威儀,行住坐臥都有好樣子。佛門戒律裏頭,戒律實在講不多,講威儀的多,就是講規矩,坐有坐相,站有站相,走路有走路的樣子,睡覺有睡覺的樣子,行住坐臥都有好樣子,都要遵守,言語、動作它都有規矩。端莊、嚴肅,一般人見到對你恭敬、對你尊重,他才能向你學習,你才能教他。真正能把戒律做好,『怨家之人不能近』,爲什麼?不得其便。你在很隨便的時候,怨家能害你;你持戒持得好,威儀好,讓怨家看到你都對你生恭敬心,他不忍心害你,甚至于你能感動他,讓他來跟你學習,這個對的。冤家宜解不宜結,冤家念念對我們怨恨,我念念感恩他們,這就化解了;他怨我,我怨他,這造成冤冤相報沒完沒了,這個很可怕。結怨是什麼?結怨是誤會,他對我有誤會,我對他沒有誤會;他對我不了解,我對他了解。

  所以學佛,我常說我們要遵守佛陀的教誨,佛教我們入門頭一個要放下見思煩惱。見思煩惱見煩惱擺在前面,就是錯誤的看法,把錯誤的看法放下你才能入佛門。《華嚴經》裏面初信位菩薩他放下了,第一個,一般人把身當作自己,這個錯誤,身不是我,身見放下。邊見是錯誤的,邊見是二邊,我們今天講對立,這個就好懂。把對立的念頭放下,我跟一切人沒有對立,我跟一切事、跟一切萬物都沒有對立。如果有對立的念頭,它提升就是矛盾,矛盾再提升就是沖突,沖突再提升就是鬥爭,愈提升愈麻煩。所以要曉得,沖突、鬥爭的根是對立,宇宙是和諧的,萬法是一體的。我們今天學這門功課,第一條就講「自性清淨圓明體」,那才是真正的我。宗門裏面常講「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」,我們要把這個東西找到,這是真我,身不是我。這個東西是什麼?一般叫靈性,它不是靈魂,靈魂還不是我,靈性是我,本性、自性。你把這個找到,遍法界虛空界統統是它變現的,在哲學裏面講宇宙人生的本體,宇宙萬有的本體,萬法歸一,統統回到自性。一個自性清淨心變現的萬法,所以宇宙跟我是什麼關系?一體,什麼對立都沒有,對立是錯誤。然後曉得怨家是親人,他爲什麼變成這樣?他誤會,我們要幫助他覺悟,要幫助他回頭,這就對了,這就是菩薩。這講的都是真話,若不如是,你就被護法神诃斥,佛菩薩慈悲,不會诃斥你,護法神他會诃斥你,會責備你。依這個義理,說『威儀住持有則德』,這一條非常重要,這條就是我們常講的「學爲人師,行爲世範」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  

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六十五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