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念头断掉了,智慧就开了。五戒里面不偷盗,必须到三昧现前,三昧现前是没有占人便宜的念头,这是三昧现前,一丝毫这个念头都没有。不淫欲,男女在一起,念头都不会生,不起这个念头,这三昧现前。还有念头,你能够控制得住,理智控制得住,这个时候三昧没现前,三昧现前的时候念头没有了。所以他表现在外面,就像底下所说的「柔和质直德」,圆圆满满的性德流露。
下面贤首大师告诉我们,『当知戒为定体,慧为定用』,『三学』就是戒定慧,圆满具备『即证菩提』,「证菩提」就是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,就这个意思,你说这个多重要。我们现在修戒,从哪里学起?经典里面常说,为佛弟子,在家要具足十善,出家要具备沙弥律仪,那是最起码的,这就是「净业三福」的前面两条。第一条,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」,这里头没有佛法,人天善。怎么修法?我们现在如果不把它指示清楚,无从下手。孝亲尊师具体的德目就是《弟子规》,我们用《弟子规》做手段,来学习孝养父母、奉事师长;我们用《太上感应篇》、《文昌帝君阴骘文》做手段,来完成慈心不杀。这句里头最重要的是长养慈悲心,然后才能够落实十善业道。十善业道是佛法的根,是佛法的本,大根大本,有这个才能学佛。第二条就学佛了,第二条是小乘,「受持三皈,具足众戒,不犯威仪」,这是入佛门了。入佛门的条件要《弟子规》、要《感应篇》、要《十善业》,这三样东西没有做好,没入佛门。从前,出家、在家学佛的人都有那么样的成就,什么原因?基础好,他真做到。没学佛之前,就把《弟子规》、《感应篇》落实了,《弟子规》是伦理道德,《感应篇》是因果教育。他有这个基础,有这个底子,所以入佛门容易,得到佛法的提携,他决定有成就。
有小乘的基础才能进入大乘,这就是世尊所说的,「佛子不先学小乘,后学大乘,非佛弟子」。净业三福最后一条,「发菩提心,深信因果,读诵大乘,劝进行者」,这是大乘法。大乘法跟小乘法差别在哪里?头一个,发菩提心,不发菩提心不能成就。菩提心是什么?最简单的跟你说,四弘誓愿就是菩提心,你有没有真发?四弘誓愿第一愿,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。菩萨,菩萨是什么样子?菩萨是普度众生。这个众生范围大,不是指的人,人是众生之一,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就叫众生。所以众生用现在的话来说,它包括所有的动物、植物、矿物还有自然现象,没有一样不包括。他要普度众生,不但有情众生,这动物,植物、矿物他都要度。植物、矿物怎么度法?就是现在讲的保护自然生态环境,环保,全包在里头。四弘誓愿这一愿太伟大了,就是发菩提心。要想度人一定先度自己,自己未度而能度人,佛说无有是处,没这个道理。所以菩萨勇猛精进,成就自己的德行、智慧,什么力量在促进他?就是第一愿,他要普度众生,一定先成就自己,就这么个道理。如果单单为自己,无所谓,懈怠一点没有关系,现在你要度众生,你看到众生这么苦,这么多灾难,怎么办?不忍心,要赶快帮助他,那就得赶快成就自己,成就自己你才能真正帮助众生。
成就自己头一个,圆满德行。德行本来是圆满的,现在不圆满,为什么?烦恼业障障碍它,所以要断除业障,那就是「烦恼无尽誓愿断」。烦恼有三大类,见思烦恼、尘沙烦恼、无明烦恼,就是《华严经》上所讲的妄想、分别、执着。这个东西要放下,这些东西自性里头没有,凡是自性里面没有的都是假的,都不是真的,这个自己一定要清楚。马鸣菩萨在《起信论》里面告诉我们,「本觉本有,不觉本无」,这两句话重要。智慧德能是自性里本有的,讲智慧德相,佛说得很清楚,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,这是本有的;妄想分别执着自性里没有。没有当然可以断掉,本有决定可以恢复,只要把没有的东西你放下,本有的东西就现前。马鸣菩萨给我们的信心,我们真听懂了,信心就生起来。我能不能作佛?我能不能成就?答案是肯定的,一点怀疑都没有。只要把自性里没有的东西,与自性相违背的这些东西放下,把它舍掉,自性里面圆满的智慧德相不就恢复了吗?戒是什么?戒就是叫我们放下,所有与性德相违背的统统放下,与性德相应的要加强。孝悌忠信是性德,礼义廉耻是性德,仁爱和平是性德,三皈五戒是性德,性德这方面加强,认真努力学习;不忠不孝、不仁不义这是与性德相违背,把它舍得干干净净。「行为世则」,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给社会做个好榜样。
中国人讲道,道是什么?道就是好榜样,与性德相应的好榜样。中国人讲孝道,这是所有道的根,所有道的根源,源头。无量无边的道,中国人讲道,佛法里面讲法门,法是方法,门是门径,方法、门径跟道的意思完全相同,八万四千法门。四弘誓愿里面讲「法门无量誓愿学」,展开来无量无边,归纳起来就是一个孝。我们到这个世间来,能够长大成人,靠谁?靠父母。所以行道,第一个是对父母,孝顺父母,天经地义。身命得自于父母,慧命得自于老师,所以对老师就很尊重。对父母孝,对老师敬,这两个人照顾我们,教导我们,养育我们,人才能成个人,才懂得立身行道,顶天立地,大恩大德没有比这个更大的。把这个道展开则有悌道,知道怎么样对待兄弟,怎么样对待尊长,怎么样对待平辈;慈道,怎么样对待晚辈。五伦五常、四维八德,都是道。道,圣贤之所履,佛菩萨之所行,我们现在常讲的「学为人师,行为世范」,那个范就是道,好样子。在社会上知道自己与一切众生的关系,什么关系应该尽什么义务,应该做什么样的样子,道就出现了。做老师的有师道,做学生的有学生道,学生道是什么?《弟子规》就是学生道。出家,佛道,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表现的,佛道。他表现的是什么?从日常生活点点滴滴到处事待人接物,记录下来就是戒律。不是刻意去做,不是有心去做,自然的。
我们学佛,为佛弟子,有弟子道,这个弟子道一般讲僧道。僧它的本意是众的意思,是团体的意思,一个人也能称僧。好比军队,军是讲军队,团体,一个人也能称军人。佛家讲僧,是四个人以上在一块共修,这个团体就叫僧团。它要依三皈、五戒、十善,还要加六和敬,这就是很如法的僧团。在家里面修,你一家有四个人以上,真的把三皈、五戒、十善、六和敬做到,你这个团体就是僧团。一个僧团出现,可了不起,为什么?诸佛护念,龙天善神保佑。台湾如果出现这一个僧团,这个地区就有福,不遭灾难,所以僧团难能可贵。我从学佛以来,五十八年了,走遍全世界没发现一个僧团。为什么?这个道场两个人住,两个想法,见和同解做不到。戒和同修是很勉强,做到样子就不错了,单是样子不行,要有实质的精神。身同住,常常有意见,口有争论,所以真难,三个人三个意见,四个人四个意见。什么原因?你细心去思惟你会发现,为什么?凡夫!凡夫就有烦恼、就有习气。所以现在僧团没有了。僧团没有了,家没有了,给诸位说,在从前中国古时候的家是个僧团,不容易!一家,常说「家和万事兴」,我们佛门里团体讲六和,家要行六和那不得了。在从前,中国人非常重视教育,用教育这个手段达到和睦相处。
佛法讲这六条好,用在家里也是好,头一个是见解、思想,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建立共识。从前有,从前的共识是什么?真的是孝悌忠信,这是他的共识。他不是搞名闻利养,不是搞功名富贵,不是搞这个,价值观不一样。他讲孝悌忠信,他讲礼义,讲仁义,仁者爱人,义者循理,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合情、合理、合法,他有这么个共识。现在没有了,现在纵然有,也是古人所讲的貌合神离,表面你看他和,实际上他不和,为什么?争名逐利,他怎么能和得起来!现在僧团里面也有问题,问题怎么出现的?身见没放下。他有我相,有我相当然就有人相、有众生相、有寿者相,凡夫。所以僧团里面的见和同解,是建立在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,他才能出离三界六道,才能够真正落实六和敬,六和、四摄的僧团,否则的话他做不到。
在现在,现在是乱世,乱到了极处,所以许多宗教里面说世界末日。佛法里面虽然没有说末日,佛法讲的是末法,末法的时间有一万年,我们现在是在末法的算是初期,灾难有,不是没有。佛的法运在末法这一万年当中,有起有伏、有高有低,这是早年章嘉大师告诉我的。我们认真努力依照经典的教诲去修行,佛法就起;如果舍弃经教,只讲形式不重实质,佛法就会衰,有兴有衰。我们现在看到,生活在这个世间遇缘不同,我们所遇到的缘不是兴,是衰,可是衰到极处它慢慢又会起来,这中国人所说的「一阴一阳谓之道」,循环,否极泰来。我们能不能往上提升?这在个人的觉悟,真的觉悟了。真的觉悟一定能启发一些人跟着一起觉悟,佛法慢慢就兴旺起来。现在我们看,在中国、在南洋好像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愈来愈被社会大众重视,这是个好现象。从重视、学习,认真的学习,这是瑞相。
菩提心,我们用现代的话说,要真正发心,我活在世间不为自己,为自己太渺小,为自己就是造业,为一切众生服务,那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。为一切众生做好样子,那我们得认真学习,为什么?什么样的身分做出什么样的样子。我们是个人,先要把人的样子做好。人是什么?人者仁也,仁义的仁,二人,推己及人,己所不欲勿施于人,这是仁,人的样子。仁者爱人,爱人就不会害人,爱人就能够舍己而成就别人,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出样子,孔子、孟子给我们做出样子。在中国古圣先贤,诸位都熟悉的尧舜禹汤、文武周公,这些无论是在位是不在位,都是以舍己为人为自己生活的指标,他不为自己。提升自己的灵性,修养自己的道德,为大众做好榜样,真的是全心全力为众生服务,你细心去看。无论他在哪…
《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六十五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