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念頭斷掉了,智慧就開了。五戒裏面不偷盜,必須到叁昧現前,叁昧現前是沒有占人便宜的念頭,這是叁昧現前,一絲毫這個念頭都沒有。不淫欲,男女在一起,念頭都不會生,不起這個念頭,這叁昧現前。還有念頭,你能夠控製得住,理智控製得住,這個時候叁昧沒現前,叁昧現前的時候念頭沒有了。所以他表現在外面,就像底下所說的「柔和質直德」,圓圓滿滿的性德流露。
下面賢首大師告訴我們,『當知戒爲定體,慧爲定用』,『叁學』就是戒定慧,圓滿具備『即證菩提』,「證菩提」就是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就這個意思,你說這個多重要。我們現在修戒,從哪裏學起?經典裏面常說,爲佛弟子,在家要具足十善,出家要具備沙彌律儀,那是最起碼的,這就是「淨業叁福」的前面兩條。第一條,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這裏頭沒有佛法,人天善。怎麼修法?我們現在如果不把它指示清楚,無從下手。孝親尊師具體的德目就是《弟子規》,我們用《弟子規》做手段,來學習孝養父母、奉事師長;我們用《太上感應篇》、《文昌帝君陰骘文》做手段,來完成慈心不殺。這句裏頭最重要的是長養慈悲心,然後才能夠落實十善業道。十善業道是佛法的根,是佛法的本,大根大本,有這個才能學佛。第二條就學佛了,第二條是小乘,「受持叁皈,具足衆戒,不犯威儀」,這是入佛門了。入佛門的條件要《弟子規》、要《感應篇》、要《十善業》,這叁樣東西沒有做好,沒入佛門。從前,出家、在家學佛的人都有那麼樣的成就,什麼原因?基礎好,他真做到。沒學佛之前,就把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落實了,《弟子規》是倫理道德,《感應篇》是因果教育。他有這個基礎,有這個底子,所以入佛門容易,得到佛法的提攜,他決定有成就。
有小乘的基礎才能進入大乘,這就是世尊所說的,「佛子不先學小乘,後學大乘,非佛弟子」。淨業叁福最後一條,「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」,這是大乘法。大乘法跟小乘法差別在哪裏?頭一個,發菩提心,不發菩提心不能成就。菩提心是什麼?最簡單的跟你說,四弘誓願就是菩提心,你有沒有真發?四弘誓願第一願,「衆生無邊誓願度」。菩薩,菩薩是什麼樣子?菩薩是普度衆生。這個衆生範圍大,不是指的人,人是衆生之一,衆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就叫衆生。所以衆生用現在的話來說,它包括所有的動物、植物、礦物還有自然現象,沒有一樣不包括。他要普度衆生,不但有情衆生,這動物,植物、礦物他都要度。植物、礦物怎麼度法?就是現在講的保護自然生態環境,環保,全包在裏頭。四弘誓願這一願太偉大了,就是發菩提心。要想度人一定先度自己,自己未度而能度人,佛說無有是處,沒這個道理。所以菩薩勇猛精進,成就自己的德行、智慧,什麼力量在促進他?就是第一願,他要普度衆生,一定先成就自己,就這麼個道理。如果單單爲自己,無所謂,懈怠一點沒有關系,現在你要度衆生,你看到衆生這麼苦,這麼多災難,怎麼辦?不忍心,要趕快幫助他,那就得趕快成就自己,成就自己你才能真正幫助衆生。
成就自己頭一個,圓滿德行。德行本來是圓滿的,現在不圓滿,爲什麼?煩惱業障障礙它,所以要斷除業障,那就是「煩惱無盡誓願斷」。煩惱有叁大類,見思煩惱、塵沙煩惱、無明煩惱,就是《華嚴經》上所講的妄想、分別、執著。這個東西要放下,這些東西自性裏頭沒有,凡是自性裏面沒有的都是假的,都不是真的,這個自己一定要清楚。馬鳴菩薩在《起信論》裏面告訴我們,「本覺本有,不覺本無」,這兩句話重要。智慧德能是自性裏本有的,講智慧德相,佛說得很清楚,「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這是本有的;妄想分別執著自性裏沒有。沒有當然可以斷掉,本有決定可以恢複,只要把沒有的東西你放下,本有的東西就現前。馬鳴菩薩給我們的信心,我們真聽懂了,信心就生起來。我能不能作佛?我能不能成就?答案是肯定的,一點懷疑都沒有。只要把自性裏沒有的東西,與自性相違背的這些東西放下,把它舍掉,自性裏面圓滿的智慧德相不就恢複了嗎?戒是什麼?戒就是叫我們放下,所有與性德相違背的統統放下,與性德相應的要加強。孝悌忠信是性德,禮義廉恥是性德,仁愛和平是性德,叁皈五戒是性德,性德這方面加強,認真努力學習;不忠不孝、不仁不義這是與性德相違背,把它舍得幹幹淨淨。「行爲世則」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給社會做個好榜樣。
中國人講道,道是什麼?道就是好榜樣,與性德相應的好榜樣。中國人講孝道,這是所有道的根,所有道的根源,源頭。無量無邊的道,中國人講道,佛法裏面講法門,法是方法,門是門徑,方法、門徑跟道的意思完全相同,八萬四千法門。四弘誓願裏面講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,展開來無量無邊,歸納起來就是一個孝。我們到這個世間來,能夠長大成人,靠誰?靠父母。所以行道,第一個是對父母,孝順父母,天經地義。身命得自于父母,慧命得自于老師,所以對老師就很尊重。對父母孝,對老師敬,這兩個人照顧我們,教導我們,養育我們,人才能成個人,才懂得立身行道,頂天立地,大恩大德沒有比這個更大的。把這個道展開則有悌道,知道怎麼樣對待兄弟,怎麼樣對待尊長,怎麼樣對待平輩;慈道,怎麼樣對待晚輩。五倫五常、四維八德,都是道。道,聖賢之所履,佛菩薩之所行,我們現在常講的「學爲人師,行爲世範」,那個範就是道,好樣子。在社會上知道自己與一切衆生的關系,什麼關系應該盡什麼義務,應該做什麼樣的樣子,道就出現了。做老師的有師道,做學生的有學生道,學生道是什麼?《弟子規》就是學生道。出家,佛道,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表現的,佛道。他表現的是什麼?從日常生活點點滴滴到處事待人接物,記錄下來就是戒律。不是刻意去做,不是有心去做,自然的。
我們學佛,爲佛弟子,有弟子道,這個弟子道一般講僧道。僧它的本意是衆的意思,是團體的意思,一個人也能稱僧。好比軍隊,軍是講軍隊,團體,一個人也能稱軍人。佛家講僧,是四個人以上在一塊共修,這個團體就叫僧團。它要依叁皈、五戒、十善,還要加六和敬,這就是很如法的僧團。在家裏面修,你一家有四個人以上,真的把叁皈、五戒、十善、六和敬做到,你這個團體就是僧團。一個僧團出現,可了不起,爲什麼?諸佛護念,龍天善神保佑。臺灣如果出現這一個僧團,這個地區就有福,不遭災難,所以僧團難能可貴。我從學佛以來,五十八年了,走遍全世界沒發現一個僧團。爲什麼?這個道場兩個人住,兩個想法,見和同解做不到。戒和同修是很勉強,做到樣子就不錯了,單是樣子不行,要有實質的精神。身同住,常常有意見,口有爭論,所以真難,叁個人叁個意見,四個人四個意見。什麼原因?你細心去思惟你會發現,爲什麼?凡夫!凡夫就有煩惱、就有習氣。所以現在僧團沒有了。僧團沒有了,家沒有了,給諸位說,在從前中國古時候的家是個僧團,不容易!一家,常說「家和萬事興」,我們佛門裏團體講六和,家要行六和那不得了。在從前,中國人非常重視教育,用教育這個手段達到和睦相處。
佛法講這六條好,用在家裏也是好,頭一個是見解、思想,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建立共識。從前有,從前的共識是什麼?真的是孝悌忠信,這是他的共識。他不是搞名聞利養,不是搞功名富貴,不是搞這個,價值觀不一樣。他講孝悌忠信,他講禮義,講仁義,仁者愛人,義者循理,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合情、合理、合法,他有這麼個共識。現在沒有了,現在縱然有,也是古人所講的貌合神離,表面你看他和,實際上他不和,爲什麼?爭名逐利,他怎麼能和得起來!現在僧團裏面也有問題,問題怎麼出現的?身見沒放下。他有我相,有我相當然就有人相、有衆生相、有壽者相,凡夫。所以僧團裏面的見和同解,是建立在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衆生相、無壽者相,他才能出離叁界六道,才能夠真正落實六和敬,六和、四攝的僧團,否則的話他做不到。
在現在,現在是亂世,亂到了極處,所以許多宗教裏面說世界末日。佛法裏面雖然沒有說末日,佛法講的是末法,末法的時間有一萬年,我們現在是在末法的算是初期,災難有,不是沒有。佛的法運在末法這一萬年當中,有起有伏、有高有低,這是早年章嘉大師告訴我的。我們認真努力依照經典的教誨去修行,佛法就起;如果舍棄經教,只講形式不重實質,佛法就會衰,有興有衰。我們現在看到,生活在這個世間遇緣不同,我們所遇到的緣不是興,是衰,可是衰到極處它慢慢又會起來,這中國人所說的「一陰一陽謂之道」,循環,否極泰來。我們能不能往上提升?這在個人的覺悟,真的覺悟了。真的覺悟一定能啓發一些人跟著一起覺悟,佛法慢慢就興旺起來。現在我們看,在中國、在南洋好像中國傳統文化儒釋道叁家愈來愈被社會大衆重視,這是個好現象。從重視、學習,認真的學習,這是瑞相。
菩提心,我們用現代的話說,要真正發心,我活在世間不爲自己,爲自己太渺小,爲自己就是造業,爲一切衆生服務,那就是衆生無邊誓願度。爲一切衆生做好樣子,那我們得認真學習,爲什麼?什麼樣的身分做出什麼樣的樣子。我們是個人,先要把人的樣子做好。人是什麼?人者仁也,仁義的仁,二人,推己及人,己所不欲勿施于人,這是仁,人的樣子。仁者愛人,愛人就不會害人,愛人就能夠舍己而成就別人,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出樣子,孔子、孟子給我們做出樣子。在中國古聖先賢,諸位都熟悉的堯舜禹湯、文武周公,這些無論是在位是不在位,都是以舍己爲人爲自己生活的指標,他不爲自己。提升自己的靈性,修養自己的道德,爲大衆做好榜樣,真的是全心全力爲衆生服務,你細心去看。無論他在哪…
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六十五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