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六十五集

 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 (第六十五集)  2009/7/28  台湾  檔名:12-47-65

  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》,第十二面最后一行,最后一句看起:

  【经云。尸罗不清净。三昧不现前。当知戒为定体。慧为定用。三学圆备即证菩提。】

  到这里是一段。这是大师引经作证,没有说哪部经,那就是《华严经》,因为这里是讲「修华严奥旨」,《华严经》就是『经云』,其它的经要把经题说出来。《华严经》上讲,『尸罗』是戒律,戒律要不清净,三昧就不能现前,三昧是定。所以因戒得定,因定开慧,智慧是从定中现前的,定就是清净心,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。佛法的修学,终极的目标是开智能,所以佛称为大觉。可是智慧决定是从清净心里面现出来的,为什么?智慧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,不是从外面来的。外面学得来的,这个诸位要知道,那叫知识,不是智能,知识跟智能是两桩事情,从禅定、从清净心里面流出来的那是智慧,智慧不需要学。而且智慧现前,确实无所不知、无所不能。知识呢?知识是有所不知,智慧是无所不知,不一样。东方人,特别是中国跟印度人,自古以来是以求智能为终极目标,他知道智能是从清净心得来的。清净心,一定要将我们的思想、言行随顺性德,随顺性德就是戒律。为什么?随顺性德,心里面就没有杂念,心里面就没有障碍,没有妄想分别执着,自性本净,《坛经》上说得好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。清净心里面,清净心是真心,具足圆满的智慧、圆满的德相、圆满的相好,遇到缘能生万法,没有缘的时候就是大光明藏,净土里面讲的常寂光净土。大经里面这两句话非常重要,告诉我们,修行要从持戒下手,不但持戒,持戒要清净。戒律不清不净,心就不清净,心不清净,只生烦恼不生智慧,这个道理要懂。

  佛家自古以来,不论是哪一宗、哪一派,也不论是出家、在家,你要是跟释迦牟尼佛学习,依释迦牟尼佛做老师,佛头一个就是教你三皈五戒,认真的受持。三皈是佛法修学的总纲领、总原则,自性觉、自性正、自性净,三皈是觉正净,这是究竟圆满的性德。现在人喜欢讲价值观,佛法里面究竟圆满的价值观是觉正净。从哪里学起?不一定,一切众生根性不相同,上上根人从觉就行,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表演的,三十岁那一年夜睹明星豁然大悟,那从觉门进去的。觉悟了,正净就圆满具足,不必学他就具足。在中国,像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也是从觉门进去的。这是什么?上上根人,行!除上上根人之外,觉门是走不通的,走正门、走净门。正门是正知正见,是从戒定里头走的,依照经典的教诲修正自己错误的思想见解,从正知正见达到圆觉。如果根性差一点的人,走正门困难,正门可以说是正规的教学,那还有个门,净门,修清净心。依照戒律修清净心,戒律不许我们做的就决定不做,戒律教我们要做的,我们认真努力去做。走这个门有两个宗派,净土宗走这个门,密宗也是走这个门,所以密跟净都是着重在修清净心。而净它的确是三根普被、利钝全收,不认识字的阿公阿婆也行,只要你相信、你发愿,依照经教的理论、方法去学习,决定成功。成功也有高下,这个高下与各人宿世的善根福德因缘有关系。密宗的净比净土更纯,为什么?它确实能达到染净不二的境界。净土宗要是理一心不乱,跟密的境界完全相同,事一心不乱还达不到它的标准,这个要知道。所以我们修净土的人,对密宗是尊敬而不能学,这是早年章嘉大师教我的。密是净门里面的上上根人,跟禅宗一样,上上根人,中下没有分。

  所以,章嘉大师教我看破放下,教我从三皈、五戒、十善下手,学释迦牟尼佛。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示现循序渐进,他老人家一生讲经教学,从鹿野苑,《华严》不谈,那是定中讲的。在鹿野苑最初教五比丘,五个人拜他为师,这是佛教的开端。讲什么?讲阿含。讲了多久?十二年。阿含是什么?人天教,佛教的小学。十二年的熏习,这个基础不错,根基打下去了,讲方等,方等好比是中学,八年。八年加上阿含十二年,二十年,跟释迦牟尼佛,所谓一门深入、长时熏修,二十年熏修的这种功力,佛讲般若。般若讲什么?般若讲诸法实相,讲宇宙人生的真相,讲了多久?二十二年,这是佛教的大学。你从时间上来看你就晓得,释迦牟尼佛教学主要的课程就是般若,智慧,自性本具的智慧。二十年的戒定,慧成就了,所以讲般若大家能懂、能契入,没有前面二十年的基础就不能讲般若。二十二年之后,最后一个单元法华,讲《法华》,法华讲了八年。《涅槃经》是一天一夜,那是世尊最后的遗嘱。《涅槃》的大意是特别嘱咐戒律的重要,所谓「扶律谈常」,最后的遗嘱。《法华》跟《华严》没有两样,回归自性,我们这个地方讲的妄尽还源,这有异曲同工之妙。这是世尊当年在世四十九年教学的次第。

  我们知道我们不是上上乘根性,我们不是,那是什么?那一定是上中下根,我们自己想想,这上中下根三根,我们还不属于上根,达不到,我们是什么根器?中下根器。既然是中下根器,正门、净门就很适合于我们。这个里头,法门有没有高下?这个要知道,佛讲真话,不讲假话,「法门平等,无有高下」,它帮助你见性。念佛也能见性,你就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,其它的什么都不要,能不能见性?能!念到功夫成片,念到事一心不乱,再提升到理一心不乱就明心见性,跟宗门的大彻大悟没有两样,同样境界。禅可以大彻大悟,净也能大彻大悟,平等的。八万四千法门,门门都能帮助你大彻大悟,秘诀只有一个,就是一门深入、长时熏修。你不能老换法门,老换法门对你伤害就太大了。为什么?你心是散乱的。一门,心是清净,所以一门与自性清净心相应。学东西多了、杂了就不相应,变成什么?变成知识,不生智能。知识里面有烦恼,智能里头没有烦恼,这个诸位要懂。知识里面没有法喜,智慧里头有法喜,孔子所讲的「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」,那个悦是法喜,知识里头得不到,智慧里头得到。知识里面得到的喜悦都是刺激,你研究一样东西,忽然有了发明,你很欢喜,那是外界的刺激,跟喜悦不一样。喜悦是清净心里面,内心里面的喜悦,不相同!喜悦是恒长的,不间断,叫常生欢喜心,法喜充满,怎么会一样?知识给你带来的喜悦是一时,短暂的,不能恒久,但智能是恒久,这个不相同。

  佛在此地告诉我们,可以说四十九年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,戒律重要。现代人,尤其现代知识分子,我是其中之一,跟方东美先生学佛,跟章嘉大师学佛,对于戒律不重视。什么原因?有个错误观念,自以为是,自以为很聪明。释迦牟尼佛跟我们相去三千年,古人,那是古代的社会。戒律是什么?戒律是生活规范,释迦牟尼佛又是印度人,不是中国人,我们在中国这个地区生活有我们的生活规范,印度人有印度人的风俗人情,不一样。在中国历史上记载,三代之礼就不同,夏商周就不一样,就有兴有革。释迦牟尼佛这些戒律,三千年前古印度人做的,我们现在用不上。所以学经、学论,不学戒律,认为戒律跟我们现在生活不相应。你看,自己觉得很有道理,很有理由,不接受。章嘉大师也真正了不起,他知道我们年轻人这个错误的知见,在佛法讲邪知邪见,这个病很深,不好治。如果他勉强跟我们要求,我们怎么样?口服心不服,当面不好意思跟你辩驳,你是老人,祖父辈的老人,慈悲,表面上答应你,绝对不会去奉行。老人很清楚、很明白,他用的方法巧妙。我跟他学习是每个星期一次,星期天他给我两个小时,三年,时间不算短。每一次我离开,通常他都送我到门口,我要离开的时候他会很轻说一句话,「戒律很重要」,再就不说了,笑咪咪的告诉我,戒律很重要。他老人家圆寂之后,在火化的地方,火化炉旁边,我搭了个帐篷,我在那里住了三天。甘珠活佛,还有一批人,他们在那里住七天,我那时候上班,请了三天假,住三天。三天我认真的去反省,我跟他老人家三年,他教了我什么?这一想,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老人家讲的「戒律很重要」。他为什么这样提醒?这句话,我是没有详细的来记,至少跟我讲三十遍以上,所以印象就特别深刻。

  我想既然他老人家讲戒律很重要,一定是有重要性,我就认真的来检讨、思惟。就在三天的时候,我就想出一个道理。礼是中国人的生活规律,戒是古印度佛门弟子的生活标准,不一样。中国的礼,每个朝代都有修订,好像国家的法律一样,过若干年法律要重新修订一次,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,所以礼法有兴革。可是佛法,佛法没兴革,佛法是出世法,换句话说,世间跟出世间这个标准,跟世间的礼法不一样,你要想超越六道轮回、超越十法界,真的戒律很重要。我想到这么一层道理,它不可以跟世间的礼法相提并论,于是我才留意戒律。以后在台中跟李老师学《十善业道经》、学《太上感应篇》、《安士全书》,尤其那个时候忏云法师跟李老师都教我认真去学习《印光大师文钞》,而印祖对「敦伦尽分,闲邪存诚,信愿持名,求生净土」,这四句十六个字,可以说是印光大师的心法。戒律就是在敦伦尽分里面。我们一定要知道,它是世间跟出世间的分水岭,我们一心一意要想出离六道轮回,要想出离十法界,你就不能不遵守。它完全是性德的流露,跟世间的礼教不相同,礼教不能出三界,戒律能出三界。中国古圣先贤的礼教也是从性德流出来的,它没有回归性德;佛法里面的十善从性德流下来,它最后回归性德,这一点不一样,这是我们学佛不能不知道的。所以戒律要清净,清净是什么?清净是心里没有痕迹才清净。譬如不杀生,杀生的习气是无始劫来的业障,这里头还有冤冤相报。开始受持,极力控制自己不伤害众生,持久了,三昧现前,三昧是清净心,清净心里面决定没有杀的念头…

《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六十五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