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六十五集

 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 (第六十五集)  2009/7/28  臺灣  檔名:12-47-65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》,第十二面最後一行,最後一句看起:

  【經雲。屍羅不清淨。叁昧不現前。當知戒爲定體。慧爲定用。叁學圓備即證菩提。】

  到這裏是一段。這是大師引經作證,沒有說哪部經,那就是《華嚴經》,因爲這裏是講「修華嚴奧旨」,《華嚴經》就是『經雲』,其它的經要把經題說出來。《華嚴經》上講,『屍羅』是戒律,戒律要不清淨,叁昧就不能現前,叁昧是定。所以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,智慧是從定中現前的,定就是清淨心,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。佛法的修學,終極的目標是開智能,所以佛稱爲大覺。可是智慧決定是從清淨心裏面現出來的,爲什麼?智慧是自性裏頭本來具足的,不是從外面來的。外面學得來的,這個諸位要知道,那叫知識,不是智能,知識跟智能是兩樁事情,從禅定、從清淨心裏面流出來的那是智慧,智慧不需要學。而且智慧現前,確實無所不知、無所不能。知識呢?知識是有所不知,智慧是無所不知,不一樣。東方人,特別是中國跟印度人,自古以來是以求智能爲終極目標,他知道智能是從清淨心得來的。清淨心,一定要將我們的思想、言行隨順性德,隨順性德就是戒律。爲什麼?隨順性德,心裏面就沒有雜念,心裏面就沒有障礙,沒有妄想分別執著,自性本淨,《壇經》上說得好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。清淨心裏面,清淨心是真心,具足圓滿的智慧、圓滿的德相、圓滿的相好,遇到緣能生萬法,沒有緣的時候就是大光明藏,淨土裏面講的常寂光淨土。大經裏面這兩句話非常重要,告訴我們,修行要從持戒下手,不但持戒,持戒要清淨。戒律不清不淨,心就不清淨,心不清淨,只生煩惱不生智慧,這個道理要懂。

  佛家自古以來,不論是哪一宗、哪一派,也不論是出家、在家,你要是跟釋迦牟尼佛學習,依釋迦牟尼佛做老師,佛頭一個就是教你叁皈五戒,認真的受持。叁皈是佛法修學的總綱領、總原則,自性覺、自性正、自性淨,叁皈是覺正淨,這是究竟圓滿的性德。現在人喜歡講價值觀,佛法裏面究竟圓滿的價值觀是覺正淨。從哪裏學起?不一定,一切衆生根性不相同,上上根人從覺就行,釋迦牟尼佛爲我們表演的,叁十歲那一年夜睹明星豁然大悟,那從覺門進去的。覺悟了,正淨就圓滿具足,不必學他就具足。在中國,像禅宗六祖惠能大師也是從覺門進去的。這是什麼?上上根人,行!除上上根人之外,覺門是走不通的,走正門、走淨門。正門是正知正見,是從戒定裏頭走的,依照經典的教誨修正自己錯誤的思想見解,從正知正見達到圓覺。如果根性差一點的人,走正門困難,正門可以說是正規的教學,那還有個門,淨門,修清淨心。依照戒律修清淨心,戒律不許我們做的就決定不做,戒律教我們要做的,我們認真努力去做。走這個門有兩個宗派,淨土宗走這個門,密宗也是走這個門,所以密跟淨都是著重在修清淨心。而淨它的確是叁根普被、利鈍全收,不認識字的阿公阿婆也行,只要你相信、你發願,依照經教的理論、方法去學習,決定成功。成功也有高下,這個高下與各人宿世的善根福德因緣有關系。密宗的淨比淨土更純,爲什麼?它確實能達到染淨不二的境界。淨土宗要是理一心不亂,跟密的境界完全相同,事一心不亂還達不到它的標准,這個要知道。所以我們修淨土的人,對密宗是尊敬而不能學,這是早年章嘉大師教我的。密是淨門裏面的上上根人,跟禅宗一樣,上上根人,中下沒有分。

  所以,章嘉大師教我看破放下,教我從叁皈、五戒、十善下手,學釋迦牟尼佛。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示現循序漸進,他老人家一生講經教學,從鹿野苑,《華嚴》不談,那是定中講的。在鹿野苑最初教五比丘,五個人拜他爲師,這是佛教的開端。講什麼?講阿含。講了多久?十二年。阿含是什麼?人天教,佛教的小學。十二年的熏習,這個基礎不錯,根基打下去了,講方等,方等好比是中學,八年。八年加上阿含十二年,二十年,跟釋迦牟尼佛,所謂一門深入、長時熏修,二十年熏修的這種功力,佛講般若。般若講什麼?般若講諸法實相,講宇宙人生的真相,講了多久?二十二年,這是佛教的大學。你從時間上來看你就曉得,釋迦牟尼佛教學主要的課程就是般若,智慧,自性本具的智慧。二十年的戒定,慧成就了,所以講般若大家能懂、能契入,沒有前面二十年的基礎就不能講般若。二十二年之後,最後一個單元法華,講《法華》,法華講了八年。《涅槃經》是一天一夜,那是世尊最後的遺囑。《涅槃》的大意是特別囑咐戒律的重要,所謂「扶律談常」,最後的遺囑。《法華》跟《華嚴》沒有兩樣,回歸自性,我們這個地方講的妄盡還源,這有異曲同工之妙。這是世尊當年在世四十九年教學的次第。

  我們知道我們不是上上乘根性,我們不是,那是什麼?那一定是上中下根,我們自己想想,這上中下根叁根,我們還不屬于上根,達不到,我們是什麼根器?中下根器。既然是中下根器,正門、淨門就很適合于我們。這個裏頭,法門有沒有高下?這個要知道,佛講真話,不講假話,「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」,它幫助你見性。念佛也能見性,你就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,其它的什麼都不要,能不能見性?能!念到功夫成片,念到事一心不亂,再提升到理一心不亂就明心見性,跟宗門的大徹大悟沒有兩樣,同樣境界。禅可以大徹大悟,淨也能大徹大悟,平等的。八萬四千法門,門門都能幫助你大徹大悟,秘訣只有一個,就是一門深入、長時熏修。你不能老換法門,老換法門對你傷害就太大了。爲什麼?你心是散亂的。一門,心是清淨,所以一門與自性清淨心相應。學東西多了、雜了就不相應,變成什麼?變成知識,不生智能。知識裏面有煩惱,智能裏頭沒有煩惱,這個諸位要懂。知識裏面沒有法喜,智慧裏頭有法喜,孔子所講的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」,那個悅是法喜,知識裏頭得不到,智慧裏頭得到。知識裏面得到的喜悅都是刺激,你研究一樣東西,忽然有了發明,你很歡喜,那是外界的刺激,跟喜悅不一樣。喜悅是清淨心裏面,內心裏面的喜悅,不相同!喜悅是恒長的,不間斷,叫常生歡喜心,法喜充滿,怎麼會一樣?知識給你帶來的喜悅是一時,短暫的,不能恒久,但智能是恒久,這個不相同。

  佛在此地告訴我們,可以說四十九年時時刻刻在提醒我們,戒律重要。現代人,尤其現代知識分子,我是其中之一,跟方東美先生學佛,跟章嘉大師學佛,對于戒律不重視。什麼原因?有個錯誤觀念,自以爲是,自以爲很聰明。釋迦牟尼佛跟我們相去叁千年,古人,那是古代的社會。戒律是什麼?戒律是生活規範,釋迦牟尼佛又是印度人,不是中國人,我們在中國這個地區生活有我們的生活規範,印度人有印度人的風俗人情,不一樣。在中國曆史上記載,叁代之禮就不同,夏商周就不一樣,就有興有革。釋迦牟尼佛這些戒律,叁千年前古印度人做的,我們現在用不上。所以學經、學論,不學戒律,認爲戒律跟我們現在生活不相應。你看,自己覺得很有道理,很有理由,不接受。章嘉大師也真正了不起,他知道我們年輕人這個錯誤的知見,在佛法講邪知邪見,這個病很深,不好治。如果他勉強跟我們要求,我們怎麼樣?口服心不服,當面不好意思跟你辯駁,你是老人,祖父輩的老人,慈悲,表面上答應你,絕對不會去奉行。老人很清楚、很明白,他用的方法巧妙。我跟他學習是每個星期一次,星期天他給我兩個小時,叁年,時間不算短。每一次我離開,通常他都送我到門口,我要離開的時候他會很輕說一句話,「戒律很重要」,再就不說了,笑咪咪的告訴我,戒律很重要。他老人家圓寂之後,在火化的地方,火化爐旁邊,我搭了個帳篷,我在那裏住了叁天。甘珠活佛,還有一批人,他們在那裏住七天,我那時候上班,請了叁天假,住叁天。叁天我認真的去反省,我跟他老人家叁年,他教了我什麼?這一想,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老人家講的「戒律很重要」。他爲什麼這樣提醒?這句話,我是沒有詳細的來記,至少跟我講叁十遍以上,所以印象就特別深刻。

  我想既然他老人家講戒律很重要,一定是有重要性,我就認真的來檢討、思惟。就在叁天的時候,我就想出一個道理。禮是中國人的生活規律,戒是古印度佛門弟子的生活標准,不一樣。中國的禮,每個朝代都有修訂,好像國家的法律一樣,過若幹年法律要重新修訂一次,適應當前社會的需求,所以禮法有興革。可是佛法,佛法沒興革,佛法是出世法,換句話說,世間跟出世間這個標准,跟世間的禮法不一樣,你要想超越六道輪回、超越十法界,真的戒律很重要。我想到這麼一層道理,它不可以跟世間的禮法相提並論,于是我才留意戒律。以後在臺中跟李老師學《十善業道經》、學《太上感應篇》、《安士全書》,尤其那個時候忏雲法師跟李老師都教我認真去學習《印光大師文鈔》,而印祖對「敦倫盡分,閑邪存誠,信願持名,求生淨土」,這四句十六個字,可以說是印光大師的心法。戒律就是在敦倫盡分裏面。我們一定要知道,它是世間跟出世間的分水嶺,我們一心一意要想出離六道輪回,要想出離十法界,你就不能不遵守。它完全是性德的流露,跟世間的禮教不相同,禮教不能出叁界,戒律能出叁界。中國古聖先賢的禮教也是從性德流出來的,它沒有回歸性德;佛法裏面的十善從性德流下來,它最後回歸性德,這一點不一樣,這是我們學佛不能不知道的。所以戒律要清淨,清淨是什麼?清淨是心裏沒有痕迹才清淨。譬如不殺生,殺生的習氣是無始劫來的業障,這裏頭還有冤冤相報。開始受持,極力控製自己不傷害衆生,持久了,叁昧現前,叁昧是清淨心,清淨心裏面決定沒有殺的念頭…

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六十五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