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六十二集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茅蓬,茅蓬裏面的早晚課,共同早晚課就是叁皈依。我們住茅蓬那個時候五個人,我年歲最輕,叁十一歲,忏雲法師屬兔的,大我一輪,大我十二歲,菩妙法師,還有達宗法師,叁位法師,朱鏡宙老居士,朱鏡宙老居士那年好像是六十九歲。我們五個人在埔裏住茅蓬,那是真的茅蓬,牆是竹籬笆編的,塗上一層水泥,上面蓋的是茅草,底下的地就是泥土。佛堂那一間也不大,剛剛好我們五個人,五個拜佛的位子,那一間鋪了地板,非常簡陋、非常辛苦,民國四十六、七年的時候。茅蓬裏面沒有電也沒有水,水我們想了方法,把山上的泉水用竹子把竹節打通,就像水管一樣一節一節,把山上泉水引下來;沒有電燈,點蠟燭、點油燈,所以晚上睡覺很早。晚課,在山上是持午,晚上不吃飯,所以晚上的晚課到八點鍾就做完,做完晚課,九點鍾就睡覺。兩點鍾起來,起來做早課,各人做各人的,誦經、拜佛,各人做各人的。做完之後,打一個叁皈,叁皈是共同的,叁皈完了之後,達宗法師拜佛,忏雲法師、菩妙法師通常打坐,自己寮房打坐。我在那裏做義工,就要准備早餐,忏雲法師對于飲食很講究,早晨要磨豆漿,要煮稀飯。我在山上照顧一個老居士、叁位法師,修福。忏雲法師給我規定的功課是學習《阿彌陀經》,蕅益大師的《要解》、蓮池大師的《疏鈔》、幽溪大師的《圓中鈔》,這是《彌陀經》最著名的叁個批注,做科判,做科會,這個很有意思。科會做出來之後,對于經典、對于古大德的這些注疏,佩服得五體投地,真好,你不做出來看你不知道。除這個之外,忏雲法師教我看印光法師《文鈔》。每天規定拜佛八百拜,早晨叁百拜,中午兩百拜,午飯之後,晚上叁百拜,我在山上住了五個半月,拜了十幾萬拜。

  以後離開,到臺中跟李老師去學經教,李老師勸我學講經。最初不敢,因爲講經太難,我去聽經的,我不是去學講經。他正好開了個講經班,好像我去的時候他那個班開學才一個多月,我不敢。他告訴我,他說:今天我班上上課,你去看看。看看可以,參觀一下,我就跟著老師一起到經學班上課,我坐在最後。這堂課看了之後我心就動了,好像講經不難,我就跟老師講我願意學,我就加入這個班,走上講經這個道路。這是初學的時候。李老師的教學雖然是二十多個同學,他的方法是用私塾教學法,上課的時候他只教兩個人,這兩個人跟他坐面對面,其它同學坐在周圍,像旁聽一樣。我是最後去的,我坐在最後面。教是老師,譬如教《彌陀經》,他把《彌陀經》詳細講一遍,這兩個學習的就學《彌陀經》,學了要上臺去講,所以非常專注。一個講國語,一個講閩南話,好像在臺上是一個講經,再翻譯,其實他們用的是一份講稿。一次是一個半小時,實際上講稿是四十五分鍾,每個星期講一次,真叫現學現賣。當然學習的人,很難把老師講的全部記下來,那怎麼辦?每個同學都記,記下來之後,下課,我們所記下的東西都交給他們兩個人,他們兩個人回去整理出一份講稿。這麼樣學的,學得很呆板,但是學得很踏實。

  老師告訴我們,古時候學經教都是這種方法,叫講小座。不過從前講小座他必須具備的能力,記憶力好、理解力好,才能夠學經教,爲什麼?沒有人幫助你。他開這個班比古人寬松,同學可以互相幫助。所以我們才曉得自古以來學講經的,是老和尚講經,有能力,就是有好的記憶力,能夠把老師所講的東西他做複講,第二天複講,至少能講到百分之九十,這個人可以學經教。很少,不多。讓他複講,老和尚講完之後第二天,抽個時間他把老和尚昨天所講的重複講一遍。我們才恍然大悟,原來這個方法是阿難尊者傳下來的,阿難尊者結集經藏不就是複講嗎?把釋迦牟尼佛講的經重複講一遍,下面人把它記錄,所以這個老方法用了幾千年。李老師在臺中也是用這個方法,很笨拙,但非常有效果。學,只能學一部經,不可以同時學兩部經,真的叫一門深入、長時熏修。我們在臺中學經教,士氣很高,老師教學大概是一個半月教一部,然後換兩個同學,他們又學另外一部。我在後面旁聽,因爲我去得最晚,排在最後,沒有輪到我。我旁聽,可是我的記憶力、理解力確實能達到這個水平。我在那裏旁聽,好像是十五個月,一年叁個月,我聽了十叁部經,十叁部經我都能講,而且都講得很好,所以一出家就教佛學院。教佛學院,一個學期就教一部,一年教兩部,他們佛學院叁年畢業,我教六部,還有七部沒派上用場。所以,我就懂得中國古時候這個方法好,真能成就人,比現在佛學院的方法好太多了,真有受用。往後中國傳統文化的承傳,我覺得還是要用這個方法,這個方法是佛門裏面創辦的,以後在儒、在道都用上,原則跟中國古聖先賢講的是相同的,「教之道,貴以專」。學之道還是貴以專,專一,一門深入、長時熏修,就變成中國傳統教學裏最高的指導原則,它能成就人的德行,成就人的智慧,智慧才是真正的學問。所以統統建立在規矩上,這個規矩都是屬于戒律。

  中國傳統教育最高指導原則,就是《叁字經》前面八句話。教育,首先要肯定人性本善,因爲「性相近,習相遠」,性是本善,大家都一樣,可是還有個習慣,習慣有善、有不善,會讓人不知不覺當中跟你的本善違背了,相遠了,因此才需要教育。所以教育怎麼會想起來的?就從這裏想起來。一定要教,「苟不教,性乃遷」,遷就變了,你的本善慢慢疏忽掉,你就變成不善,所以教育從這裏興起。怎麼教?「教之道,貴以專」。這八句,中國千萬年來教學最高的指導原則,以後儒釋道叁家教學都不離這個原則,跟現在學校完全不一樣,是真實的學問,實學。所以,這個根我們要重視、要紮實,那就是倫理、道德、因果,這非常重要。深信因果,倫理道德就紮實,無論什麼樣的誘惑在你面前,你不會動心,爲什麼?你知道因果報應。不該得的,擺在面前都不可以動心,該是自己有的,命裏有的,丟都丟不掉,你何必去求?所以他心總是定的。定生慧,慧能解決問題。

  真的是『出苦海之津梁,趣涅槃之根本』。涅槃是佛教裏一個專門術語,我們另外再找時間跟諸位細說,這個術語很重要,大小乘教裏面都講到。『作毘尼之漸次』,「毘尼」是戒律,這是持戒的初階,第一步,像爬樓梯,這是第一級。第一級就是《弟子規》,第二級是《感應篇》,第叁級是《十善業》,這是最初的階梯,比什麼都重要。『七衆』弟子是把在家、出家統統包含在其中。『萬善藉此而生』,佛法從平地像蓋大樓一樣就建立了,都要靠這個。所以「威儀有則」,威儀原則不外乎倫理、道德、因果,再向上提升那是哲學、是科學,佛經裏面大分總不外乎這五大類,它不迷信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  

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六十二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