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(第六十叁集) 2009/7/26 臺灣 檔名:12-47-63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》,經本第十二面倒數第二行,我們將這個文念幾句:
【夫叁歸五戒者。蓋是出苦海之津梁。趣涅槃之根本。作毘尼之漸次。爲七衆之崇基。萬善藉此而生。寔佛法之平地。】
這幾句話我們在上一節課讀到,這裏面有一個重要的名相,就是『涅槃』。古印度釋迦佛沒出現之前,印度就是全世界宗教文化大國,確實能稱得上,他們的特色就是重視禅定,禅定一般講就是清淨心,真誠、清淨、平等,他注重這個。禅定功夫當然有淺深不同,所以他們把它分爲八個層次,四禅八定。確實有人達到最高的境界,就是第八定的境界。禅定當中,時間跟空間都不存在,我們用現在科學的術語來說,突破時空的維次,于是六道裏面的狀況,上面到非想非非想處天,下面到阿鼻地獄,六道裏面可以說他們是親眼看見,親耳所聞,親身接觸到的境界。這是現量境界,這不是比量,不是推想,不是推理,是親自見到的境界。不是一個人見到的,只要你有這種定功,你都能見到。這就符合于科學的精神,真的有人作證。
淺的定,我們一般講未到定,還達不到初禅,他有定,沒有到這個層次,欲界裏面狀況一清二楚。達到初禅,這才提升到色界天,到第五個層次他就到無色界天。雖然能達到最高的層次第八定,往上他就不能突破,爲什麼?這裏面産生一個誤會,非想非非想天的境界,無色界最高的境界是什麼樣子?我們沒有這個功夫,沒見到過。這些修定的人告訴我們,他們遇到一個境界,就像中國《幼學瓊林》故事開端所說的,是一個混沌初開的境界,以爲那就是宇宙的起源。這個誤會,他就到此爲止,把這個境界稱之爲「涅槃」。涅槃的意思我們簡單的說一說,它是古印度話,梵語,完全的翻譯叫摩诃般涅槃那,我們中國人喜歡簡單,就稱之爲涅槃,或者加一個大,摩诃是大,大般涅槃。這個術語在經典裏面常常見到的,而用涅槃兩個字是最多的,中國人喜歡簡單,大般涅槃,翻成中國的意思叫滅度。滅是什麼?滅是滅煩惱,度是度生死,生死對面就是不生不滅,所以涅槃就是不生不滅。我們從有生有滅這個生死,能夠度到不生不滅,這是古印度宗教、學術終極的目標,希望能夠回到不生不滅。這個術語很古老,古印度宗教都有,都是他們追求的目標,有沒有達到?沒達到,出不了六道輪回。
他們的壽命,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八萬大劫,這個時間可真長!一個大劫是我們這個世界,至少是銀河系,這一個大千世界成住壞空一次,一次成住壞空叫一個大劫。成、住、壞、空是四個中劫,成是一個中劫,住,現在是住,壞、空,四個中劫成爲一個大劫。非想非非想天的人他們壽命是八萬大劫,換句話說,我們銀河系成住壞空八萬次,你說這個時間多長,六道衆生裏頭壽命最長的。八萬大劫到了的時候,他的定功失掉,失掉怎麼?他心就亂了,心一亂他就産生懷疑,就毀謗。從前聖賢人講的,我們證得般涅槃之後就不再墮落,不生不滅,怎麼現在又有生滅?懷疑古聖先賢的話有問題。這個懷疑就是毀謗聖賢,對聖賢産生誤會,這個罪業墮阿鼻地獄。真的叫爬得高摔得重,爬到最頂端,掉下去之後就到阿鼻地獄。不要說是到非非想天,凡是到四空天或者是到四禅天,第四禅,往往産生這個錯覺。毀謗佛菩薩,毀謗聖賢,沒有不墮落的。
涅槃有沒有?佛說有,不在六道,六道裏頭沒有。小乘的涅槃,阿羅漢所證的,超越六道了。我們知道有十法界,六道外面還有四聖法界,聲聞、緣覺所證得的是涅槃,就是他們所講的,真的煩惱斷盡了。什麼煩惱?六道裏面的見思煩惱,《華嚴經》上講的執著,執著就是見思煩惱,這個東西沒有了,斷盡了。說得詳細一點,見思煩惱把它分開來,見、思,見是什麼?看法,看錯了;思是什麼?想法,你想錯了,所以我們也稱爲見惑跟思惑,惑是迷惑。見惑裏面太多了,無量無邊,佛爲了教學講經說法方便起見,把它歸納,歸納爲五大類。我們的見解,第一個是「身見」,把身體認爲是自己,這是最大的誤會。身不是自己,什麼是自己?這個世間有很多人講靈魂是自己,比以身爲自己高明太多,爲什麼?靈魂沒有生滅,靈魂沒有死,把靈魂看作是自己,對身就能放下。靈魂,一般人都叫靈魂,真正有學問的人、明白人知道魂不靈,魂要靈的話,我們投胎到這個人世間,爲什麼不投胎到帝王家,到富貴人家去享福,爲什麼投胎到貧窮人家?可見得它不靈。
中國孔夫子說得好,說的跟事實很接近,孔夫子不叫它靈魂,叫它做遊魂。《易經》裏面講「精氣爲物,遊魂爲變」。物是什麼?物質,物質從哪裏來的?精氣變的。我們人在六道,遊魂,好,「遊」好,爲什麼?它速度很大,它沒有空間跟時間的這種障礙,它沒有,速度很大,比電磁波、比光波還快,所以稱遊魂有道理。無論靈魂也好、遊魂也好,出不了六道。出六道就不叫遊魂、不叫靈魂,那是什麼?那就要換個名詞,叫靈性,靈性出了六道。這是什麼?靈性是覺的,覺而不迷,靈魂是迷而不覺,是一樁事情,迷悟不同,迷了叫靈魂,不迷叫靈性。靈性就是法性,就是我們的自性,那什麼?那是真的自己。這樁事情要不是佛出世爲我們說出來,世間沒人知道,古印度那些宗教家只講到靈魂就爲止,沒有再往上提升。這什麼?他沒出六道。
所以學佛之可貴,頭一個就是認識自己。我們現在沒有明心見性,但是對靈性這樁事情耳熟,聽得太多了。修行修什麼?就是如何能親證、能證得,把自性找回來。佛在大乘教裏又告訴我們,自性有沒有離開我們?沒離開,我們眼睛能看、耳能聽、鼻能嗅、舌能嘗、意能知,這見聞覺知是什麼?見聞覺知就是我們的自性。要知道,自性怎麼迷了?見聞覺知裏面起妄想分別執著它就變質,就變成遊魂。這也是世尊在《華嚴經》上告訴我們的,「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這是我們自己本來面目,現在在六道裏面變成迷魂,在六道裏面去投胎,舍身受身,幹這種事情,爲什麼?佛說了,「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,這一句話說破了。真的,我們有妄想、我們有分別、我們有執著,就被這個東西害了。自性裏面加上妄想分別執著就變成六道輪回,我們要出離六道,要把這些附加物去掉。所以佛菩薩、祖師大德教我們放下,首先要放下執著,執著就是見思煩惱,放下執著,六道就沒有了。六道是假的,不是真的,像作夢一樣,你從夢中醒過來。
頭一個身見,一定要知道身不是自己,身是什麼?身是我所有的,不是我,就像衣服一樣,衣服不是我,是我所有的。我所有的放下很容易,我衣服換一件挺自在的,知道它不是我。如果你真的明白這個身不是我,身用了幾十年,用老了,用舊了,不太好用了,換一個,這個身不要了,換一個身體,就像換一件衣服一樣。所以對于生死那種恐怖沒有了,知道生死是換一件衣服,換一個新的身體。這個換,有人換得很好,愈換愈好,有人換得很差,人身失掉了,換個畜生身,換個餓鬼身,那就換錯了。所以六道裏面要重視因果。這個因果就是善惡,善因感善果,你的身體愈換愈好,惡因感惡報,換的身體是愈換愈差,這不能不知道。
佛在六道裏面教化衆生,頭一個是教我們保住人身,再換還是換個人身,或者換個天身,向上提升,不讓你往下墮落。爲什麼會往下墮落?貪瞋癡就往下墮落,貪心重的換什麼身?換鬼身,瞋恚心重的人換地獄身,愚癡重的人換畜生身,換到叁惡道的身。我們很不願意去作鬼、畜生,你既然不願意受這種果報,你得把這叁種果報的因除掉,這叁種苦報的因是什麼?貪瞋癡。所以佛教我們,「勤修戒定慧,息滅貪瞋癡」,這什麼?你決定不墮叁惡道,這是真正的佛弟子。我們雖然沒有能力超越六道輪回,在六道裏面就是人天兩道往返,不斷向上提升,那就是不斷的要放下,不放下不行。身見,這第一個。
第二是「邊見」,邊見是什麼?用個簡單的說法就是對立,二邊,二邊就對立。這個東西是所有煩惱的根,所以我們要認真把它放下。首先放下不跟人對立,無論是什麼人,親人也好,親人當然不會對立,冤家對頭都不對立,他跟我對立,我不跟他對立,跟一切事不對立,跟一切萬物不對立。不對立就統一,把二邊統一,統一到哪裏?統一到自己。《還源觀》裏面跟我們講的,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萬事萬物跟我們是什麼關系?一體,一體裏頭沒有對立,都是一個自性清淨圓明體變現出來的。這個事情不好懂,佛在經裏面常常用比喻來說法,讓我們從比喻當中去悟入事實真相。比喻說得最多的是作夢,夢幻泡影,以夢爲主,幻泡影是輔助的,主要就是用夢來做比喻。爲什麼?每個人都有作夢的經驗,我們世間人有作夢經驗,欲界天人也有作夢的經驗。佛用這個比喻好,夢裏有沒有?有,真有那麼回事,醒過來之後呢?醒過來之後沒有了。醒過來之後沒有,我們想想,我們當作夢的時候有沒有?當然也是沒有。夢中夢到很多人,夢到很多事,也有樹木花草、山河大地,跟我們是什麼關系?一個關系,一體,發夢的時候全都有,醒過來的時候全都沒有,一體!同時起同時滅,正像《楞嚴經》上所講的,「當處出生,隨處滅盡」,這是事實真相。所以邊見要是沒有了,你就肯定整個宇宙跟自己是一體,這是佛知佛見,你怎麼會不愛人!你自自然然能舍己爲人,爲什麼?人跟我是一體。爲人真正是爲自己,損人是真正損自己,這是事實真相。如果有邊見就有對立,我們知道對立再發展、提升就是矛盾,矛盾提升就是沖突,沖突提升就是鬥爭,鬥爭再提升就是戰爭,問題愈來愈嚴重。要化解戰爭、化解沖突,從哪裏化?放下邊見,問題真的化解了。所以我們對于這一條不能不重視。
除這個之外…
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六十叁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